北京化工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缩写为BUCT),简称“北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高校,是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
学校原名北京化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原化学工业部领导,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1960年,学校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1998年,学校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7年,成为教育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共建高校。2008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6年,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共建高校。
截至2025年2月,学校设有18个院(系),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6个本科专业;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000余人,研究生9600人(其中博士2000余人)。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17个院(系),开设66个本科专业(含9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学院 | 专业名称 | 学位类型 |
---|---|---|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A+) | 工学 |
环境工程 | 工学 | |
能源化学工程(A+) | 工学 | |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A)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功能材料(A) | 工学 |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工学 | |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安全工程 | 工学 | |
工业设计(艺术类) | 文学 |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工学 |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 工学 | |
包装工程 | 工学 |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自动化 | 工学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通信工程 | 工学 | |
软件工程 | 工学 |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 | |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经济学 | 经济学 |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
会计学 | 管理学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 |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 |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
北京化工大学数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金融数学 | 经济学 | |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 | 化学 | - |
应用化学(A) | - | |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 |
英 语 | 文学 | |
法 学 | 法学 | |
行政管理 | 法学 |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教育学 | |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工程(A+) | 工学 |
生物技术 | 理学 | |
制药工程(A+) | 工学 | |
生物医学工程 | 工学 | |
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中法合作办学) | 工学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中法合作办学) | 工学 | |
生物工程(中法合作办学) | 工学 | |
北京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美) | 工学 |
生物工程(中美) | 工学 | |
工业设计(中意合作办学) | 工学 | |
汉语国际教育 | 文学 | |
北京化工大学艺术与设计系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 | |
北京化工大学侯德榜工程师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工学 |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其他国家院士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8人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四青”人才75人次,“973计划”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7人(含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0人。
称号 | 名录 |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 | 段雪、杨万泰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 | 陈建峰、高金吉、谭天伟、张立群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 | 袁权 |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 | 毛炳权、孙优贤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刘振宇、杨万泰、陈建峰、谭天伟、闫寿科、陈标华、邱介山、张立群、仲崇立、甘志华、何静、余乐安、孙晓明、王峰、于中振、卫敏、李峰、徐福建、田明、苏海佳、宋宇飞、曹达鹏、初广文、汪乐余 |
励杭泉、杨屹 、苏海佳 | |
谭天伟、刘振宇、高金吉、张立群、段雪、刘力 | |
张立群 | |
汤铃 |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 | 苏海佳、田明、刘大欢、李想、王洁欣、汤铃 |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张常群、杨祖荣、杨屹、励杭泉、谭天伟、苏海佳 |
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 | 李成岳、杨卫民 |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 段雪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 | 吴一弦、尹梅贞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 仲崇立、吴一弦、卫敏、陈建峰 |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 谭天伟、袁其朋、于广锁、余乐安 |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 杨万泰、陈建峰、李效玉、仲崇立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 陈标华、文利雄、武德珍、吴一弦、宋怀河、李其方、李峰、何静、张卫东、杨小平、杨为民、赵劲松、卫敏、袁其朋、曹达鹏、邓建平、付志峰、荆坚、雷志刚、刘力、邱兆斌、陶霞、曹兵、党智敏、邵磊、王峰、张法智、于中振、田明、冯嵬、密建国、吴卫泽、孙晓明、靳其兵、杨文胜、宋宇飞、吴友平、徐福建、张润铎、张志华、任钟旗、石峰、苏海佳、汪乐余、王克俭、尹梅贞、蔡晴、何亚东、刘清雅、刘志平、陆军、吕超、王文才、魏芸、刘军枫、杨晶、阳庆元、李健、李征、刘海梅、王华庆、王洁欣、隋刚、卢咏来、李慧慧、李想、刘志明、卢涛、王友清、张燚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聚合物工程教学团队(2009年) |
化学工程教学团队(2008年) | |
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 | |
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2010年) | |
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 | |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 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 |
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2007年) | |
化学工程教学团队(2008年) | |
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 | |
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 | |
计算机基础课群组教学团队(2010年) | |
大学物理课群教学团队(2010年) |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取得显著突破。2024年1月,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生态/环境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等9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居ESI 排名前1‰。“强工、厚理、兴文、重交叉”学科体系持续完善,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分类 | 类别 | 名称 |
---|---|---|
学位授权点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化学 | ||
生物工程 | ||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化学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生物工程 | ||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
机械工程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
软件工程 |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法学 | ||
化学 | ||
数学 | ||
物理学 | ||
工商管理 | ||
公共管理 |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1个) | 电子信息 | |
机械 | ||
材料与化工 | ||
资源与环境 | ||
生物与医药 | ||
工商管理(MBA) | ||
公共管理(MPA) | ||
会计(MPAcc) | ||
工程管理 | ||
法律 | ||
重点学科 |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 | 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7个) | 化学工程 | |
化学工艺 | ||
生物工艺 | ||
应用化学 | ||
工业催化 | ||
材料学 | ||
化工过程机械 |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学科评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取得显著突破。2024年1月,9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其中3个学科位列ESI 排名前1‰。
类别 | 名称 |
---|---|
ESI排名前1‰ | 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 |
ESI排名前1% | 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生态/环境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位次百分位 |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A | 2%~5%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5%~10% |
0703 | 化学 | B+ | 10%~20%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B+ | 10%~20%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B | 20%~30% |
0802 | 机械工程 | B- | 30%~40% |
0807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B- | 30%~40%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C+ | 40%~50%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C+ | 40%~50%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C+ | 40%~50% |
1202 | 工商管理 | C+ | 40%~50% |
0702 | 物理学 | C | 50%~60% |
0822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C | 50%~60% |
0835 | 软件工程 | C | 50%~60%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C- | 60%~70% |
0701 | 数学 | C- | 60%~70% |
1007 | 药学 | C- | 60%~70%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9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1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8个博士后流动站。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教学实验室,1个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8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2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7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项目类别 | 项目名单 |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 |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功能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
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
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 |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教学实验中心、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 | 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工安全与装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工产品全生命周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大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
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教学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
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物理化学、大学化学实验、计算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复杂物质剖析 |
国家级资源共享课 | 物理化学、大学化学实验、计算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复杂物质剖析 |
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 | 仪器分析、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2项、二等奖53项。
2019年8月5日,北京化工大学《基于“蜂巢模式”的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实践》入选教育部首届全国学校国防教育典型案例。
项目名称 | 奖项级别 | 获奖时间 |
---|---|---|
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2001年 |
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 | 一等奖 | 2005年 |
产学研相互促进建设大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一等奖 | 2009年 |
化工类多元化和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 | 一等奖 | 2009年 |
强化化工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2009年 |
以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化学基础教学平台 | 二等奖 | 2009年 |
构建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专业认证体系,提升化工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 一等奖 | 2014年 |
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 | 二等奖 | 2014年 |
基于“大工程观”的生物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2014年 |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级别 | 科研平台 | |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 |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 | 先进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 | 能源环境催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 | |
高端机械装备健康监控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 | |
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 | |
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 | 北京市多级结构催化材料工程技术中心 | 塑料机械与塑料工程研究所 |
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 | 化工行业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教育部超重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生物炼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北京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 | |
北京市水性聚合物合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水处理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先进弹性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能源生物炼制研发中心 | |
教育部弹性体材料节能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文物保护领域科技评价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 北京知识产权研究基地 |
国家引智基地 | 面向高端装备及医学器件的先进制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绿色制造引智基地 |
插层结构分子材料的组装化学创新引智基地 | 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
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 超重力工程技术中心 | 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心 |
过程模拟优化中心 | 环境与能源催化研究中心 | 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 |
膜材料与新膜过程研究所 | 绿色化工技术发展研究中心 | 生物质能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先进纳微结构材料实验室 | 国防新材料研究中心 | 火安全材料研究中心 |
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光聚合基础与应用研究中心 | 先进复合材料研究中心 |
先进弹性体材料研究中心 | 先进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研究中心 | 材料环境行为与表面保护研究室 |
功能材料研究所 |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 | 化工装备技术工程中心 |
发动机健康监控研究所 | 成型制造研究室 | 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与先进制造(英蓝)实验室 |
诊断与自愈工程研究中心 | 特种流体装备技术开发中心 | 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 |
微纳制造中心 | 塑料机械及塑料工程研究所 | 橡塑机械研究所 |
挤出成型研究室 | 塑料成型研究室 | 新材料及装备研究室 |
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 | 计算机模拟与安全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 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 |
自动化研究所 | 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 管道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
软件工程与智能计算研究所 | 微流控芯片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
测控技术研究所 | 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 信息化绩效评估中心 |
运营管理与战略决策研究中心 | 低碳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 安全与应急管理实验室 |
金融工程研究所 | 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 | 现代催化研究所 |
近代化学研究所 | 植物化学物理研究所 | 计算化学研究所 |
电化学研究所 | 工业化学研究所 | 现代药物研究所 |
标准物质研究所 | 制药工程研究室 | 生物工程研究室 |
知识产权研究基地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政治与行政学研究所 | 法学与知识产权研究所 |
思想政治教育调研基地 |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所 | 廉政研究中心 |
中国化工产业发展研究院 | - |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23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突破12亿元,“十四五”时期科研经费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2001年以来,学校有32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获批化工领域全国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拥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 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
项目名称 | 奖项等级 | 获奖时间 |
---|---|---|
低断面抗湿滑低噪声超高性能轿车子午线轮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10年 |
塑料精密成型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11年 |
旋转填充床反应器强化新技术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2012年 |
大跨度钢结构防火防腐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14年 |
新一代高性能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成套技术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14年 |
节油轮胎用高性能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制备关键技术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2015年 |
重要脂溶性营养素超微化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2016年 |
馆藏资源
截止2023年12月,图书馆纸质图书达181.6万册,随书光盘10887种,21600张,数据光盘4800张。数字资源量21TB,其中电子图书9TB,123万册。
学术期刊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74年创刊,双月刊。主要刊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创新性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栏目包括专题综述、化学与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机电工程和信息科学、管理与数理科学等,被CA化学文摘(美)(2014)收录,是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加入了万方数据库、清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龙源国际名刊网、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天元数据网等多个数据库。2002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3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4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社科学报”;2005-2007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0年度“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0年度“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动与中石化、中石油、中化、中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头部企业战略合作,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共建创新联合体。学校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产业拥有10余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与美、英、法、俄、德、澳、韩、日、意等48个国家(地区)的163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有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首次获批科技部中国和欧洲国家联合实验室项目“中希生物能源联合实验室”,获批教育部“生物能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积极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实施“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与19个国家(地区)的60余个机构开展80余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资助学生赴境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博士联合培养。
姓名 | 职务 |
---|---|
政界精英 | |
贺国强 | 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
周小川 | 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
何报翔 | 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 |
李学勇 | 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教科委员会主任委员。 |
马正武 | 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融通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
达列力汗·马米汗 |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委员。 |
陈伟兰 |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华侨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
马志鹏 | 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
王浩水 | 曾任应急管理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
曹维新 |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科技俊贤 | |
段雪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
杨万泰 |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
李玉良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
岳国君 | 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
高金吉 | 中国工程院院士,设备诊断工程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
张立群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
尹双凤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大学教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
刘明杰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
周长辉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 |
贺高红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
杨卫民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
吴一弦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
张秋禹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
商界翘楚 | |
俸培宗 | 化工出版社任社长兼党委书记。 |
衣锡群 | 京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 |
张金明 | 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
王新革 |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
黄剑辉 |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教授,CCG特邀高级研究员。 |
陈颖 | 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 |
左晖 | 北京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 |
程维 | 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 |
时间 | 名称 |
---|---|
2022年2月 | 北京化工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
2021年6月 | 北京化工大学扶贫工作办公室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
2010年4月 | 获评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17年11月 | 获评中央文明办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
2018年7月 | 获评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
--- | 2021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学校首次参评,位列THE全球排名第501-600位、中国大陆第23-33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