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缩写为“BFU”),简称“北林”,位于北京市,由教育部直属管理,为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全球挑战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和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北京林学院成立。学校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列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研究生院成立。2005年,学校获得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2009年,学校正式进入“985”创新平台建设行列。2017年,学校成为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分为校本部、实验林场、雄安(在建)3个校区,占地面积13176亩,已建有图书馆、博物馆等,雄安校区处于开工建设阶段。有学院17个、本科专业6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交叉学科(含自设)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教师人数达1470人,北京林业大学的在校生为27608人。
截至2025年3月,北京林业大学共有17个院部,总计开设6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
学院 | 专业名称 | 学制(年) |
---|---|---|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 林学 | 4 |
林学(城市林业方向) | 4 | |
森林保护 | 4 | |
经济林 | 4 | |
地理信息科学 | 4 |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 园林 | 4 |
风景园林 | 4 | |
园艺 | 4 | |
旅游管理 | 4 | |
城乡规划 | 5 | |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4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4 | |
土木工程 | 4 | |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 | 4 |
物业管理 | 4 | |
市场营销 | 4 | |
人力资源管理 | 4 | |
会计学 | 4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方向) | 4 | |
农林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 | 4 | |
统计学 | 4 | |
金融学 | 4 | |
数字经济 | 4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 | |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 | 4 |
生物技术 | 4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4 | |
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4 |
车辆工程 | 4 | |
自动化 | 4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 | |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 木材科学与工程 | 4 |
木材科学与工程(木结构材料与工程方向) | 4 | |
家具设计与工程 | 4 | |
包装工程 | 4 | |
林产化工 | 4 | |
林产化工(制浆造纸工程方向) | 4 | |
林产化工(生物质能源科学与工程方向) | 4 | |
木材科学与工程(中加合作办学) | 5 | |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法学 | 4 |
应用心理学 | 4 | |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 英语 | 4 |
商务英语 | 4 | |
日语 | 4 | |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 | |
物联网工程 | 4 | |
数字媒体技术 | 4 | |
网络工程 | 4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4 | |
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4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4 | |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 4 |
生态学 | 4 | |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 | 4 |
环境工程 | 4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4 | |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环境设计 | 4 |
视觉传达设计 | 4 | |
产品设计 | 4 | |
数字媒体艺术 | 4 | |
动画 | 4 | |
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 | 草业科学 | 4 |
草业科学(梁希实验班) | 4 | |
草坪科学与工程 | 4 | |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 [70] | 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 | 4 |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北京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 - |
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学院 | - | - |
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学部 | - | - |
括号内为2024软科专业排名 |
截至2025年3月,北京林业大学聘有专任教师147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1046人,在任研究生导师1015人,博士生导师432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含双聘院士6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特聘专家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4人次,“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9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9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00余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31名,青年教学名师6名,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5名。学校教师获奖众多,有3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贡献奖,1人获Luc Hoffmann湿地科学与保护奖,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
类别 | 姓名 |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 | 沈国舫、尹伟伦、张守攻、康振生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院士) | 徐冠华、唐守正、方精云、崔鹏 |
“973”首席科学家 | 孙润仓 |
国家“863”首席专家 | 冯仲科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孙润仓 |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 尹伟伦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 余新晓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冯仲科、陈建成、余新晓等 |
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 冯仲科 |
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 冯仲科 |
林业部跨世纪青年学科带头人 | 余新晓 |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人选 | 陈建成 |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项目人选 | 王强 |
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 | 许凤、彭峰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 王强、许凤、潘会堂、董丽、张凌云、张春雨、石娟、曹金珍、蒋建新、伊松林、张学铭、张东、王毅力、张盼月、王辉 |
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 冯仲科、余新晓 |
首届中国十大GIS产业杰出人才 | 冯仲科 |
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 | 王强、齐飞 |
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 | 李方正 |
科技部中国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许凤 |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孙丽丹 |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物 | 陈建成 |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 刘燕 |
国家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 | 戴思兰、董丽 |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尹伟伦、崔鹏 |
全国模范教师 | 尹伟伦 |
全国优秀教师 | 尹伟伦、曹金珍 |
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C)杰出研究者奖获得者 | 崔鹏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崔鹏、孙润仓、许凤、彭峰 |
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 崔鹏 |
中国林业青年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 冯仲科 |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 余新晓、许凤、林箐等 |
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 彭峰、张凌云、石娟、曹金珍、张东、王毅力 |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 | 许凤 |
国家林业局建国50周年成就展林业展区积极贡献奖获得者 | 陈建成 |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 陈建成 |
北京林业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一级学科内可自主设置博士、硕士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的高校。截至2024年6月,学校共有71个硕士生招生学科专业、32个博士生招生学科专业,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已开设4个自设交叉学科,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9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其中,林学和风景园林学2个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类别 | 名称 | |
---|---|---|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 风景园林学、林学 | |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 | 林学 | |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 | 植物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 |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林业经济管理 |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 | 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生物学、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草学、国家公园学、农业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与工程(木本粮油加工利用方向)、机械工程(林草智能装备方向) |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 | 科学技术哲学(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学(林产品贸易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慧林草方向)、金融学(绿色金融方向)、法学(林业草原国家公园法治方向) | |
北京市重点学科 | 重点学科(一级) | 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
重点(培育)学科(一级) | 生物学 | |
重点学科(二级) | 生态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草业科学、土壤学 | |
重点学科交叉学科 | 生态环境地理学 | |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 生态修复工程学、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学 | |
博士生招生学科 | 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森林生物资源利用、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生态学、生态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装备与信息化、林业信息工程、森林土壤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保护区学、城市林业、森林学、草学、农林经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林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智慧林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学、风景园林 | |
硕士生招生学科 | 学术型硕士学位 | 哲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生态学、机械工程、林业装备与信息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土壤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保护区学、城市林业、草学、农林经济管理、设计学、动画艺术学、森林学、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学、生态文明建设 |
专业硕士学位 | 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英语笔译、机械、城乡规划、电子信息、农艺与种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农村发展、风景园林、林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美术与书法、设计、应用心理、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 | |
博士后流动站 | 林学、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林业工程、生态学、草学、机械工程 |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林业工程、林学、草学、农林经济管理 |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工商管理学、设计学等 | |
专业学位授权点 | 风景园林、应用统计、国际商务、翻译、农业、林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艺术、应用心理、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金融、城乡规划 |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3月,北京林业大学已建有1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有2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国家级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项,北京市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
类别 | 名称 |
---|---|
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国家级教育培养基地 |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生物科学、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环境工程、风景园林、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学、园林、森林保护、草业科学、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商务英语、地理信息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经济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产品设计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园林、农林经济管理、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林产化工、风景园林、英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环境科学 |
国家级精品课 | 《树木学》《森林培育学》《土壤侵蚀原理》《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园林花卉学》《观赏植物学》《林木育种学》《森林有害生物控制》《森林计测学》 |
国家级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森林培育学》 |
国家级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风景园林设计Ⅱ》 |
国家一流线上课程 | 《发展与就业》《Web前端开发》 |
国家一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 《林木良种多圃配套育苗技术虚拟仿真实验》《人工林抚育采伐作业及造材控制虚拟仿真实验》《黄土高原沟道侵蚀过程与防治虚拟仿真实验》 |
国家一流线下课程 |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 C》《森林培育学》《风景园林设计(双语)》《动物生理学 A》《心理咨询与治疗》《树木学》《草坪学》 |
省/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产品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统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法学、日语、车辆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会计学、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 |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 林学、风景园林 |
北京市特色专业 | 风景园林 |
北京市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风景园林设计(双语)》《地质地貌学》《经济林栽培学》《草坪学》《食品工艺学》 |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 《森林培育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双语)》《风景园林设计》《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水文学》《地质地貌学》《荒漠化防治学》《流体力学》《家具设计基础》《数据库系统》《Web前端开发》《树木学》《荒漠化防治学》《家具设计基础》 |
国家级精品教材 | 《物业管理学》《计算机网络基础》《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第2版)》《运动场草坪(第二版)》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林学专业教学团队、园林专业教学团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团队、植物生物学专业教学团队、森林经营管理教学团队 |
国家级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 | 森林培育学教学团队 |
国家级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 | 风景园林设计Ⅱ教学团队 |
北京市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 | 风景园林设计(双语)教学团队、地质地貌学教学团队、经济林栽培学教学团队、草坪学教学团队、食品工艺学教学团队 |
教学成果
北京林业大学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在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2014年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截至2024年6月,学校共获得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优秀奖1项,以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3项;总计有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8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学校研究生60余人次在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IFLA-UNESCO)、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获得金奖。
获奖年度 | 奖项等级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主持人 |
---|---|---|---|
1997年 |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森林经理学科建设和改造的30年实践 | 宋新民、董乃钧、孟宪宇等 |
2001年 |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生态类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王礼先、朱荫湄、张启翔、张洪江、罗晶 |
2005年 |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森林资源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尹伟伦、韩海荣、孟宪宇、叶建仁、胡庭兴 |
2001年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任恒祺(第二主持人) |
2001年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高等农林院校人文科学系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赵绍鸿(第二主持人) |
2009年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林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尹伟伦、韩海荣、程堂仁、张志翔、郑彩霞 |
2009年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研究型大学”目标定位下本科教学“分类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 宋维明、韩海荣、张戎、程堂仁、冯铎 |
2014年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构建多维实践育人体系,培育树型生态环境人才 | 宋维明、骆有庆、于志明、张戎、孟祥刚等 |
2014年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跨校的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实践 | 许崇任、张雁云、邵小明、饶广远、刘全儒等 |
2018年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分段式、三师制、联动化园林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李雄、杨晓东、刘燕、张敬、王向荣 |
1989年 | 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 | 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办学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 高志义等 |
1998年 | 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 | 《全国统编专科测树学及实习指导成套教材》 | 孟宪宇等 |
2002年 | 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 | 《流域管理学》 | 王礼先 |
2021年 | 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 《园林花卉学(第3版)》 | 刘燕、李秉玲 |
2002年 | 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 | 《资源分享,优势互补,探索高校合作办学的全新模式》 | 程堂仁 |
2002年 | 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 |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报告》 | 陈丽鸿 |
2021年 |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三阶递进、四位一体”教学能力提升体系的研建与实践 | 骆有庆 |
2021年 |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基于“1358质量工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 | 安黎哲 |
2021年 |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风景园林设计 1”为例 | 李雄 |
2021年 |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通专并举—科教融合—思政同行”水保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玉杰 |
2021年 |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虚拟践实,线上线下,融汇大势”经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 薛永基 |
2021年 |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八要素自驱动闭环式”林业高校在线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 黄国华 |
2021年 |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新时代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于志明 |
2021年 |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新时代水土保持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张志强 |
2021年 |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高等林业院校机电类本科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张军国 |
2021年 |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共融、共建、共享——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向荣 |
2021年 |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基础美术教学支持专业教育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 高汶漪 |
2021年 |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三中心、四联动、五环节:风景园林实践教学和示范基地建设与成效 | 李倞(jìng) |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弘扬“开放融合、协同创新”的办学胸怀,与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伙伴合作关系。牵头成立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和候鸟迁飞通道国际科教联盟,发起“候鸟迁飞通道国际科教联盟全球倡议”。全面参与支持蒙古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承接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运营工作。与全球近百位专家合作开展双碳、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前沿研究。积极参加“全球挑战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高校联盟,持续增强全球影响力。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国际竹藤组织等国际组织签署战略协议。与法国农业科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孵育并建立10余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联合培养以及海外暑校等多种形式的海外项目,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着力提升开放办学能力。连续18年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累计培训发展中国家林业官员600余人次。
截至2025年3月,北京林业大学已建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野外台站等共92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86个,包括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个,省部级(工程)中心18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长期科研基地、创新联盟等4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类别 | 名称 |
---|---|
国家工程中心(1个) | 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 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生态定位站(1个) | 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 | 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 |
国家科技示范园(1个) | 宁夏盐池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 | 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 教育部园林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林业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业生物质材料与能源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10]重点实验室(5个) | 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树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森林资源和环境管理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培育及生态系统研究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森林保护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10]生态定位站(4个) | 首都圈森林生态站;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森林生态站;山西太岳山森林生态站;宁夏盐池荒漠生态站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 | 木质材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林木生物质化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森林资源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林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 污染水体源控与生态修复技术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园林植物工程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土保持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与学校官网数据不统一 |
截至2025年3月,北京林业大学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6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50余项。在2011年至2024年6月间,学校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9项,全国性学会社会力量奖一等奖40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6项,课题121项;获资助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92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重点项目7项、联合基金项目8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36.62亿元。
获奖时间 | 成果名称 | 所获奖项 |
---|---|---|
2012年 | 森林计测信息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 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2012年 | 高分子多糖生物质加工新技术与产品应用 | 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2012年 | 主要商品盆花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14年 | 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技术体系 |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15年 | 杨树高产优质高效工业资源材新品种培育与应用 |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17年 | 木质纤维生物质多级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2017年 | 三种特色木本花卉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升级关键技术 |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19年 | 灌木林虫灾发生机制与生态调控技术 |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20年 | 混合材高得率清洁制浆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馆藏资源
截至2025年3月,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34万平方米,共有馆藏纸质文献约205万册,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文献90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及资源平台近100个,特色馆藏精品图书《四库全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其加入“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LS)”,提供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NSTL等90多个成员馆文献的馆际互借和原文传递服务,并全天候提供书刊目录及数据库检索、超期提醒、自助借还服务等多种服务。
学术期刊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共主办了《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林业教育》等6本学术期刊。其中,《森林生态系统(英文)》《鸟类学研究(英文)》英文学术期刊稳居Q1区,双双进入行业世界前五,成为展现学校学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由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主办,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连续收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的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学数据库(CABI)、英国《动物学记录》(ZR)、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重点研究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力求对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做出科学的理论回答,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0-2011年度)来源期刊。
《中国林业教育》
《中国林业教育》原名为《林业教育研究》,创刊于1983年。1990年,其与《中国林业教育》合并为1个刊物、才定名为此。《中国林业教育》由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共同主办,是全国性林业教育学术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国家级图书馆等收录。该刊物多次被评为国家部委优秀教育期刊,并于1999年和2004年连续两届获得“梁希林业图书期刊奖”。
《森林生态系统(英文)》
《森林生态系统(英文)》原名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于1992年创刊,后曾改名为《中国林学(英文版)》《林业科学与实践(英文)》,2007年与全球著名的学术出版机构——德国Springer出版公司合作在线出版,2014年变更为现刊名。2017年,其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单位发布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2018年,该刊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发布的“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奖,并被SCI收录为来源期刊。
《鸟类学研究(英文)》
《鸟类学研究(英文)》原名《中国鸟类(英文版)》,创刊于2010年,是一本鸟类学术期刊。2014年,该刊物变更为现刊名,且与国际知名学术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达成合作,在其平台以开放获取(open access)模式在线出版。2015年~2017年间,《鸟类学研究(英文)》连续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单位发布的“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5~10%)”,并于2016年2月被SCI收录为来源期刊。2018年,该刊物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发布的“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奖。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原名《风景园林汇刊》创办于1993年,2001年变更为现刊名。该刊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其主要刊登近现代风景园林历史、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风景园林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学术论文,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概念方案,园林设计和公共艺术的建成作品等。
时间 | 荣誉/奖项 |
---|---|
2010年2月 | 第六届中华宝钢环境奖之环保宣教类优秀奖 |
2019年 | 首批“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合作伙伴 |
2023年6月 | 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
年份 | 排名 |
---|---|
2023年 |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701位~800位 |
2024年 |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84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