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缩写为SUST),简称“苏科大”,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所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共建的,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该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亦是CDIO工程教育联盟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前身为苏州科技学院,于2001年9月由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3年苏州科技学院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高校;2016年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获批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4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石湖、江枫、天平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300亩;开办67个本科专业;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000余人,研究生3800余人(含国际硕士研究生)。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20个学院。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2000余人。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开办67个本科专业。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20个学院。
学院(部) | 本科专业 |
---|---|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学 城乡规划(A) 风景园林(A) |
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工程 环境生态工程(B+) 环境科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B+)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工程力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交通工程 工程管理 |
苏州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B+)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人工智能 区块链工程(A) |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 |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物流管理 金融工程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
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师范) 汉语言文学 广播电视学 汉语国际教育 |
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 历史学(师范) 社会工作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 应用心理学(A) 学前教育(师范) |
苏州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信息与计算科学 统计学 |
苏州科技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物理学(师范) 应用物理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苏州科技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化学(师范) 应用化学 生物技术 生物工程 材料化学 生物科学(师范) |
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功能材料(B+)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 美术学(师范) 美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动画 |
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含师范) 日语 |
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 | 音乐学(师范) 流行音乐 |
苏州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苏州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 地理信息科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测绘工程 地理科学(师范) |
苏州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工程管理(中外) 物流管理(中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 土木工程(中外) |
截至2024年3月,括号内为2024软科专业排名 |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发达国家院士4人,国家“杰青”获得者、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0人次;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在内的各类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50余人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83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1050余人;有750余名硕士生导师,52名教师受聘为双一流等高校博士生导师。
类别 | 名单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钱七虎(截至2024年7月)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唐叔贤(截至2024年7月) |
欧洲科学院院士 | 李长明(截至2022年8月) |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陈建平(截至2022年8月)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崔志明(截至2024年3月) |
江苏省“333工程” | 顾菊平、崔志明、汝长海、胡伏原、徐本连、吴宏杰、石颉(截至2024年3月)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宋延林(特聘)、王冰(截至2024年3月) |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顾菊平、汝长海、胡伏原、徐本连、肖金球、陈珍萍、董兴法(截至2024年3月) |
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 | 陈建平、汝长海(截至2024年3月)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三大优势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生态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5‰;9个江苏省优势/重点学科,其中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连续4期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连续6年入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项目 | 学科 |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哲学、心理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金融、教育、翻译、建筑学、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风景园林、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艺术 |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 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
“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 世界史、数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风景园林学 |
截至2024年10月 |
教学建设
教学措施
本科专业建设:2023 年学校专业建设在布局上,形成“一体两翼”的专业布局:以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基础教育等传统优势专业群为主体,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为两翼,通过核心专业群建设带动专业群整体发展,形成多学科协同、布局合理、适应性强的专业结构,在专业水平上,形成“国-省-校”三级专业水平体系。
研究生专业建设:学校根据学科(专业)评估和专业学位培养综合改革需要,结合各专业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工作。2022年,对学校研究生的39个招生专业(方向)、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优化和修订,进一步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更新课程体系,重塑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型,并通过专家论证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19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截至2019年6月)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城乡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风景园林、环境科学、工程管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历史学、应用心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视觉传达设计、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环境设计、英语、音乐学(截至2022年6月) |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城乡规划、土木工程(截至2019年6月) |
江苏省品牌专业 | 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历史学(截至2019年6月) |
江苏省重点专业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土木类(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类(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英语、历史学、电子信息工程、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截至2019年6月) |
江苏省特色专业 | 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历史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截至2019年6月) |
省级教学示范中心 | 物理教学实验中心、电子信息类实践教育中心、建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材料实验教学与实践示范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心理与行为实验中心(截至2024年3月) |
注:名单不全 |
教学成果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等省级教学成果奖40余项。
成果奖项 | 名称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2014年何若全等人的《20年磨一剑——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制度的创立与实践》项目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4年吴红耘等人的《图式理论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项目 |
注:数据截至2022年8月 |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9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自1993年以来每年承办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班,为1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800余名环保、能源和物流等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学历教育。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高校。获批省“十四五”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工程项目3项,入选“中国—白俄罗斯国际教育合作联盟”等联盟。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3月,苏州科技大学拥有30个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
依托学院 | 名称 | 平台类别 | 主管单位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 国家发改委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工程实验室 | 省级工程实验室 | 江苏省发改委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江苏省生化传感与芯片技术工程实验室 | 省级工程实验室 | 江苏省发改委 |
土木工程学院 | 江苏省生态道路工程技术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 |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发改委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江苏省分离净化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发改委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江苏省建筑碳中和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发改委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江苏省工业智能低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发改委 |
机械工程学院 | 江苏省智能共融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 |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发改委 |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石油和化工行业太阳能电池电极材料重点实验室 | 行业协会重点实验室 | 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联合会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低碳水处理技术与资源化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苏州科技大学) |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教育厅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多灾害安全防控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苏州科技大学) |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教育厅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功能材料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苏州科技大学) |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教育厅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建筑智慧节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苏州科技大学) |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教育厅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低碳能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苏州科技大学) |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教育厅 |
学校 | 苏州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 省级技术转移中心 | 江苏省科技厅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 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 |
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 江苏省现代测绘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级工程中心 | 江苏省科技厅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江苏省苏州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 省级技术服务中心 | 江苏省科技厅 |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江苏省无卤阻燃聚酯工程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级工程中心 | 江苏省科技厅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江苏省精密铜管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级工程中心 | 江苏省科技厅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苏州科技大学材料学科海外高层次引智平台 | 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 | 江苏省教育厅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 | - | 江苏省科技厅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 | - | 江苏省科技厅 |
截至2021年3月 |
依托学院 | 名称 | 平台类别 | 主管单位 |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苏州市建筑环境技术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 苏州市测绘仪器综合测试中心 | 市级工程测试中心 | 苏州市科技局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苏州市微机电薄膜技术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苏州市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市级工程中心 | 苏州市科技局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苏州市智能测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市级工程中心 | 苏州市科技局 |
机械工程学院 | 苏州市申龙电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市级工程中心 | 苏州市科技局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苏州市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苏州市基于物联网的公共安全服务平台 | 市级技术服务平台 | 苏州市科技局 |
学校 | 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服务平台 | 市级科技创业服务平台 | 苏州市科技局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苏州市铜管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指导性) | 苏州市科技局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苏州市光学精密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苏州市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指导性) | 苏州市科技局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苏州市移动网络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土木工程学院 | 苏州市道路工程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苏州市分离净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苏州市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苏州市虚拟现实智能交互及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机械工程学院 | 苏州市精密与高效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 | 苏州市大数据与信息服务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苏州市微纳光电材料与传感器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 | 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 | 市级创新载体 | 苏州市科技局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苏州市海绵城市技术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 | 苏州科技大中智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 | 市级创新载体 | 苏州市科技局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苏州市智能低碳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机械工程学院 | 苏州市共融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 苏州市空间信息智能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 市级重点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苏州市绿色低碳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 | 市级国际联合实验室 | 苏州市科技局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苏州市区块链数据隐私保护创新应用实验室 | 市级创新应用实验室 | 苏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
截至2020年2月 |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3月,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连续主持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课题。获国家级项目28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8项(一等奖18项)。发表Nature等国际顶刊论文13篇,ESI高被引论文近百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苏州科技大学图书馆由石湖校区图书馆和江枫校区图书馆组成,总面积5万平方米,设有五部一室,即文献建设部、石湖校区读者服务部、江枫校区读者服务部、信息咨询部、技术服务部和党政办公室。截至2024年9月,图书资源241.92万册,中文纸质期刊700多种,外文纸质期刊30种。
馆藏重要文献自1989年以来单独辟室,名为“特藏”。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以“四库全书系列”、“民国文献资料”、“明清文献资料”、《儒藏》精华编、《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等为代表的馆藏特色,收藏文献三万余册,一万五千余种,(线装书三百余种),为学校师生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且层次较高的文献资源。
电子资源
苏州科技大学图书馆近年来一直重视数字资源建设。截至2024年9月,已购各种类型的中外文数据库31个,涵盖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学位论文、标准、会议文献、多媒体网上报告厅等文献类型。为进一步揭示馆藏和提供专题性特色服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3个,本地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00TB,可访问电子图书达345万种。
图书馆参加全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江苏省高校文献保障系统(JALIS),并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上海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及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协作关系。
学术刊物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是由苏州科技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分为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和工程技术版三种,分别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以及工程技术应用学科的专业研究、学术评论以及学术动态等方面的论文。
该刊由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和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科版)合并组成。主要栏目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等。
所获荣誉
截至2025年3月,学校荣获“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涉外管理先进单位”和“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多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时间 | 荣誉名称 |
---|---|
2024年4月 | 获评2022-2023年度“江苏省涉外办学工作先进单位” |
2024年3月 | 连续四年荣获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
2024年1月 | 苏州科技大学所参建的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入选第二十届第二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
2023年2月 | 苏州科技大学获评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 |
2022年12月 | 获评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招生单位 |
2021年6月 | 荣获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
2020年12月 | 作为共建单位获批首批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 |
2019年12月 | 第10次被授予“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