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111计划、2011计划;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为传统“五院四系”成员之一。传统“文理八校”成员。电气二龙四虎其二龙之一。
  • 院校介绍
  • 院校信息
  • 院校评论


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位于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为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法学教育创新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

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为传统“五院四系”成员之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电气专业“二龙四虎二龙之一。传统“文理八校”成员。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4年12月,武汉大学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馆藏图书731.45万册;设有六大学部38个学院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开设130个本科专业;拥有5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至2024年7月,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各类学生10万余人;截至2022年6月,共有8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5年4月22日消息,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中国区域支持办公室将落户武汉大学。

教育教学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武汉大学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8个学院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开设13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个学科门类。

武汉大学学院设置
学部
下属院系
人文科学学部
哲学学院、国学院、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历史学院
社会科学学部
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工学部
动力与机械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理学部
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学部
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国家网络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医学部
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
跨学科类
弘毅学堂、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学院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12月
武汉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直属学系
开设专业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现代哲学、哲学、宗教学、心理学
武汉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翻译、西班牙语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学、世界历史、考古学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基地班(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财政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工程管理、物流管理、管理科学
武汉大学法学院
法学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社会学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外交学、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电子商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含数学强基计划和金融数学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化学、应用化学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生物科学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能源化学工程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储能科学与工程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智能建造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波传播与天线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
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测绘工程、导航工程、地球物理学
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国情监测、地理空间信息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物毒理学、法医学
武汉大学药学院
药学、生物制药
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临床医学(8年)、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5年)
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融通)、临床医学(5+3一体化)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8年)、口腔医学(5+3一体化)、口腔医学(5年)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全球健康学
武汉大学护理学院
护理学
武汉大学弘毅学堂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法学、金融学、经济学、智能制造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国际法、世界史、国际经济、化学、生物、医学等
武汉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学院
地球物理学、电波传播与天线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12月,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7月,武汉大学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截至2024年12月,有1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12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师资力量
类别
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德仁、邓子新、龚健雅、舒红兵、朱玉贤、张平文、夏军、徐红星、窦贤康、周翔、宋保亮、刘胜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李建成、李晓红、徐兵河
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德仁、鄂栋臣、刘耀林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彭斐章、宗福邦、胡德坤、马费成、於可训、汪信砚、陈伟、陈传夫、肖永平、周叶中、赵耀辉、黄进
国家教学名师
石云霞、汪存信、姚端正、樊明文、郭齐勇、李征航、孟勤国、马费成、赵林、罗以澄、刘耀林、丁俊萍、何炎祥、边专、程功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徐超江、邓子新、龚健雅、易帆、李建成、吕应堂、赵少荣、李晓红、邹恒甫、孙元章、谭铮、于刚、舒红兵、刘胜、陈化、庞代文、赵兴中、陈政、孙蒙祥、张平文、邓晓华、刘正猷、周翔、卢欣、徐宝文、龚六堂、刘梦赤、冯钰锜、徐红星、周创兵、王高峰、黄双全、张绍东、朱宗宏、赵会江、郭德银、汪国平、宋保亮、刘勇、何怡刚、章晓联、雷爱文、窦贤康、庄林、杨楚罗、张先正、卢文波、何正国、刘义、李典庆、张希承、李振、施闯、汪的华、范辉军、龚继明、刘争、李红良、蓝柯、王春江、姜卫平、熊立华、李国红、徐永镇、刘志洪、何军、黄卫华、方德斌、卿国良、夏军强、杨必胜、陈明周、周伟、张小红、王密、陈益峰、袁志刚、陈实、缪小平、袁荃、肖湘衡、付磊、邓鹤翔、倪彬彬、耿江辉、刘胡丹、张玉峰、杨志坚、宋质银、王连荣、汪成、刘攀、杜博、李维喜、周强辉、夏桂松、何德彪、钟燕飞、张好建、王克磊、袁声军、钟波、史良胜、李星星、乐鹏、宋威、殷昊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12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师资力量

学科建设

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武汉大学51个参评学科中,19个学科排名A类,26个学科排名B类,6个学科排名C类。A类学科数居全国高校第七。19个A类学科中,A+学科4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A学科4个:法学、生物学、软件工程、公共管理;A-学科11个: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工商管理。

截至2024年12月,武汉大学有5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3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4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截至2024年5月,该校共有20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8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行列。

武汉大学学科建设
类别
名称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1个)
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
理论经济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金融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分析化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口腔基础医学、社会保障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空间物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
湖北省重点学科(36个,一级学科)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生态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8个)
地球科学、一般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临床医学、化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
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20个)
地球科学、一般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临床医学、化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与生化、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数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经济与商学、物理学、药理学与毒物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
博士后流动站(44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7月,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学科建设
武汉大学硕士、博士授权点
类别
名称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遥感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
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
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社会工作、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建筑学、工程硕士、城市规划、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艺术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7月,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3月,武汉大学有1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截至2020年5月,武汉大学有8个“强基计划”培养专业;截至2021年11月,该校有1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截至2022年6月,武汉大学有共8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武汉大学质量工程
类别
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2个)
哲学、经济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法语、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信息科学、地球物理学、生物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印刷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市场营销、劳动与社会保障、士地资源管理、
图书馆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政治学与行政学、英语、广告学、世界史、信息与计算科学、地理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生物制药、预防医学、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电子商务、戏剧影视文学、金融学、外交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汉语国际教育、日语、翻译、传播学、考古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心理学、统计学、工程力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波传播与天线、自动化、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导航工程、环境科学、城乡规划、护理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档案学
“强基计划”培养专业(8个)
哲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1个)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经济学和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4个)
急救常识、说文解字、历史的三国与“演义”的三国、中国文论经典的诗性魅力、走进测绘殿堂、校园中的植物世界、微生物的世界、生活中的物权、唐诗艺术、德国大学现代化、西方历史的源头、中国古代思想智慧、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辩论:说服的艺术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质量工程

教学成果

2000年至2014年,武汉大学共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1项。其中,2001年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2005年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2009年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2014年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截至2018年3月,该校共44个项目获得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2023年7月,武汉大学有12个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2023年3月,该校有47项获得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武汉大学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类型
等级
成果名称
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面向国家需求的世界一流遥感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五融合”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二等奖
成人·知天·铸魂: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通识理念与实践
回应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思政引领·目标导向多方协同一土木类高素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育家国情怀,做经世学问--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四维融合三优同创:基于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理工并举、双轮驱6动”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面向地理信息强国战略的测绘类专业新工科建设与实践
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学科交叉、科教融合引领的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双一流背景下经济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与实践
从地球到深空:新时代测绘领军人才培养的传承与创新
党建铸魂,实战育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7月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交流

2016年6月28日,武汉大学与乐山市政府、乐山师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技、经济、文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2018年4月25日,与小米公司签约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2018年11月26日,该校与咸宁市政府再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9年6月,武汉大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8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武汉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贵阳举行,该校与贵州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3月30日下午,马英九先生带领台湾青年学生造访武汉大学,并与学校学生交流座谈;2023年11月26日,武汉大学与三沙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武汉大学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341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2009年4月,武汉大学建立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基地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完成“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库暨汉语一二三”网站、“汉语应用文写作软件”“汉语HSK考试学习卡”等教学产品,部分产品参加了全球孔子学院教育资源和其他展览。2012年,与美国杜克大学在江苏省昆山市合作创办昆山杜克大学,该校每年接待来访外宾2500人次,聘请约百名外国专家长期在校任教,每年举行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

此外,武汉大学与法国三十几所高校建立了学术关系,被希拉克总统称为“中法合作的典范”。武汉大学先后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等国外高校共建了四所孔子学院。

附属医院

截至2021年9月,武汉大学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3所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学院),以及附属同仁医院(同仁临床学院)、武汉总医院临床学院(军民融合发展中心)、恩施临床学院、泰康仙林鼓楼临床学院、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爱尔临床学院)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
名称
简介
直属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又名湖北省人民医院,也为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由早期共产党人陈雨苍博士创立于1923年,1926年11月加入武昌中山大学(现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2000年,原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至新的武汉大学,医院遂更名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的前身是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始建于1960年,2000年8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湖北医科大学组成新的武汉大学,医院更名为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其他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武汉市第三医院暨武汉市同仁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防保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
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是2003年经湖北省卫健委批准成立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近视防控和防盲治盲为一体的大型三级专业眼科医院
注:此表统计时间为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附属医院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12月,武汉大学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1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武汉大学科研平台
类别
名称
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
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武汉大气遥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
湖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建设单位(1个)
国际法治研究院
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1个)
辛亥革命博物院——武汉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1个)
简帛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力机械过渡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工岩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
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时空数据智能获取技术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碳中和感知与效能评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
国际法研究所、环境法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
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
云南大理地球物理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高层大气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现代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区域国别研究基地(1个)
武汉大学法国研究中心
独立法人科研机构(2个)
湖北珞珈实验室、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
注:此表统计时间为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99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此外,武汉大学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拥有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该校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国家科技奖励
年度
奖项
项目/团队
主持人
2023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大宗细粒固废低钙重构制备超稳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
侯浩波
2023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斗高精度实时融合监测技术与重大工程应用
姜卫平
2020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李德仁
2020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何光存
2020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深部复合地层隧(巷)道TBM安全高效掘进控制关键技术
刘泉声
2020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工程应用
闫利
2019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及其推广应用
李建成
2019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微创等离子前列腺手术体系的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
王行环
2019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产卫星准实时厘米级精密定轨系统及其重大工程应用
赵齐乐
2018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
施闯
2018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海洋测绘和内陆水域监测的卫星大地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
姜卫平
2017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
夏军
2017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摄影测量网格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
张永军
2016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深部隧(巷)道破碎软弱围岩稳定性监测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刘泉声
2016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研发与系统建设
蒋捷
2015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机制
舒红兵
2015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道路路面动态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
李清泉
2014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
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
李德仁
2014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广域实时精密定位关键技术与应用
施闯
2013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及其应用
杨代常
2012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基于天然高分子的环境友好功能材料构建及其构效关系
张俐娜
2012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利水电工程渗流多层次控制理论与应用
周创兵
2012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数据处理技术创新及在国家应急响应中的应用
李德仁
2011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湖冲积过程联动机理与关键调控技术
李义天
2011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心律失常的结构和神经重构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
黄从新
2011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精密定轨定位数据处理理论、方法和软件系统
施闯
2011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测绘基准和空间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及其在灾害应急测绘中的应用
李建成
2010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人工结构中的波及相关奇异性质研究
刘正猷
2010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混凝土坝整体稳定安全控制新理论及工程应用
常晓林
2010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空数据挖掘关键技术与应用
刘耀林
2010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开放式虚拟地球集成共享平台及重大工程应用
龚健雅
2009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体元建模方法及其在软构件库互操作性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
何克清
2009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龋病牙髓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樊明文
2008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国区域精密高程基准面建立的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
李建成
2008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电站过渡过程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
杨建东
2007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于3S集成技术的LD2000系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及其应用
李德仁
2006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杂岩体多场广义耦合理论及工程应用
周创兵
2005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空间数据自动综合技术及应用工程
郭仁忠
2005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空间信息网络服务技术及产业化
龚健雅
2004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与技术产业化
边馥苓
2004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心房颤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黄从新
2001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产GIS基础软件吉奥之星的研制与工程应用
李德仁
2001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基础及射频消融
黄从新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武汉大学研究成果
奖项
等级
成果名称
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
实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及重大工程应用
测量工程空间信息获取理论方法及软件
一等奖
车道级导航模型与精细道路数据众包获取技术
自然灾害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高程基准现代化实现关键技术
多成因辐射退化遥感数据的质量改善理论、方法与应用
对地观测卫星激光测高基础数据精细化处理关键技术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生物医用功能材料
氧化偶联反应及机理研究
匿名多因素身份认证理论与方法
大型水电机组动力学建模、故障诊断与优化控制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北斗及对地观测卫星精密定轨关键技术与重大工程应用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类重要胞内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和免疫逃逸机制研究
发明技术奖二等奖
大功率级联多电平变换器拓扑结构创新及其工程应用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南方水稻灌区节水减排技术与应用
科技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
口腔颌面创伤救治及继发畸形整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论文类一等奖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
著作类一等奖
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
发达国家发展初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注:此表统计时间为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研究成果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以其历史悠久、藏书丰富、建筑宏伟、环境幽雅而闻名于世。图书馆前身为19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1917年正式建馆,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1935年启用坐落在东湖之滨、狮子山顶的图书馆大楼。1985年在校园中心建成了一座新图书馆。2000年8月,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四校图书馆合并为新的武汉大学图书馆。2011年11月,总馆新馆扩建工程完成启用。2016年5月,信息科学分馆新馆建成启用。

截至2024年7月,该校图书馆馆舍面积为77389平方米,资料室为14242平方米,代管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图书馆20702平方米,总服务面积达到112333平方米,设有资源建设中心、文献借阅中心、学术交流与服务中心、古籍保护中心、特藏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和工学分馆、信息科学分馆、医学分馆等六个中心和三个分馆。

截至2023年底,该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达2282万册。印刷型文献共732万册,其中图书604万册,报刊合订本88万册,地图、声像、缩微资料18万件,学位论文22万册;2023年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572个,中外文电子书刊达155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1302万册,电子期刊248万册。学科覆盖文、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在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中,有21个学科的藏书被评为“研究级藏书”,水利工程、动力工程、电力工程、测绘制图等专业的中外文书刊保障率位居全国榜首。馆内收藏有自1907年以来近1个世纪的生物医学检索信息,各种比例尺国家基本地形图和航空航天地球摄影照近10万件。图书馆藏有古籍20余万册,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66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已经形成印刷型文献、数字化文献和网上文献信息三位一体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学术期刊

截至2023年12月,武汉大学及下属各机构出版学术期刊共计56种,该校定期公开出版31种专业刊物。

武汉大学学术期刊
期刊名称
期刊简介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创刊于1930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24日出版。致力于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设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合评述等栏目。在基础数学、空间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先进材料、分析化学、病毒学、植物学、信息安全等方面有独具一格的特色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创刊于1957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工业综合类学术期刊,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月15日出版。重点报道水利水电、土木建筑、电气工程、机械与动力,计算机及电子技术,兼顾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且具有鲜明的水利电力学科特色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创刊于1958年,是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原创性科研论文,面向广大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临床工作者。该刊为双月刊,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该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是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湖北省医学精品期刊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
创刊于1996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全英文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从2021年第6期开始,该刊与EDP Sciences合作在全球进行Open Access(OA)出版,曾先后获评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等荣誉
《测绘地理信息》
创刊于1976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测绘专业领域工程技术类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测绘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湖北省专业技术优秀精品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科学文摘》(S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荷兰《地学数据库》(GeoBase)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生物资源》
创刊于1975年,是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和武汉科学技术情报中心主办,在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的协办下,主要刊载动植物资源、遗传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生物资源利用与评估应用技术,以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等方向的最新原创研究成果、综述进展和学术简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图书情报知识》
创刊于1984年,是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承办的国家一级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综合性学术期刊。期刊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入选《FMS管理科学高质量中文期刊列表》,连续多年获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图书馆学优秀期刊、湖北省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等
《武大国际法评论》
该刊是武汉大学主办,由首批国家高端智库、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编辑的法学理论刊物,逢双月出版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创刊于1959年,由武汉大学、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为月刊,是水利工程类技术期刊。开辟了水利工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水电与新能源等栏目
《节水灌溉》
创刊于1976年,是中国节水灌溉专业领域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类期刊,月刊,由武汉大学、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联合主办。该刊先后多次获得国家水利部、湖北省优秀期刊奖;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期刊”“WJCI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期刊”,被CAB Abstracts、EBSCO、DOAJ、JST收录
《人文论丛》
该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集刊(CSSCI来源刊物),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设有人文探寻、历史文化语义学、中国哲学与思想文化、中国文学、明清经济社会文化、文史考证、出土文献研究、学术述评等栏目,涵盖文、史、哲诸人文学科
注:此表统计时间为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学术期刊

所获荣誉

学校排名

截至2024年7月,武汉大学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94名;在2025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94名。

截至2024年7月,武汉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列第9名;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101-150名。

学校荣誉

武汉大学所获荣誉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2015年
3月,武汉大学获评“全国文明单位”
10月,武汉大学连续五年获两岸继续教育论坛论文组织奖
2020年
12月,武汉大学蝉联“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21年
6月,武汉大学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2022年
2月,武汉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8月,武汉大学入围2021—2022年度中国大学官微十强
2023年
1月,武汉大学获评“2016-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依托单位”
4月,武汉大学入选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重要贡献单位”
5月,武汉大学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 [50]获评“国创计划”十五周年荣誉奖项“优秀组织奖”
7月,在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全球学术机构500强中,武汉大学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33
2024年
1月,入选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评选的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
5月,武汉大学获得2023年政府采购改革创新奖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荣誉


创办时间
1893年
所属地区
湖北省
学校类别
综合类院校
学校属性
公办大学
学校层次
一本/艺术类一本
提档线
300-400分
院校代码
10486
优势专业
测绘工程/口腔医学/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学/法学/信息安全/软件工程
学校特色
双一流/985/211/教育部/重点
学校官网
http://www.whu.edu.cn;https://aoff.whu.edu.cn
学校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街道八一路299号
推荐画室
我要出现在这里
首页
客服
机构入驻
在线咨询
猜你喜欢
1  /  12
武汉大学历年高考信息汇总
资讯
章程
计划
原则
成绩
合格线
录取线
考点
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