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双一流、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111计划
  • 院校介绍
  • 院校信息
  • 院校评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缩写为CUG),简称地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由教育部主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土资源部门、湖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全日制高校。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双一流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70年后,学校先后更名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于1974年定址武汉。1981年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成为全国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1987年更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1997年跨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5年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教育部、原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并成为教育部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项目资助高校;2017年、2022年分别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47.5万平方米;设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师1910人,全日制在校生3.4万人,包括本科生1.9万人。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门类,现设有23个学院,开设70个本科专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院系专业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院
1
70901
地质学A+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2
70902
地球化学
3
081403K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4
81502
石油工程
5
081407T
6
70302
应用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
7
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8
80403
材料化学
9
811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10
081404T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11
82502
环境工程
12
71001
生物科学
13
70601
大气科学
14
81001
土木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15
081005T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16
82901
安全工程
17
81401
地质工程
18
082902T
应急技术与管理
19
81402
勘查技术与工程(钻探工程)A+
勘查技术与工程(勘查地球物理)A+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20
70801
地球物理学
21
070903T
22
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23
80205
工业设计
24
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5
80703
通信工程
26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27
120103
工程管理
28
120201K
工商管理
29
120202
市场营销
30
120203K
会计学
31
20101
经济学
32
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33
120901K
旅游管理
34
71201
统计学
35
50201
英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
36
70501
地理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37
81201
测绘工程
38
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39
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40
081205T
41
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学与物理学院
42
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43
70201
物理学
44
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课部
45
080410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46
130504
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
47
50302
广播电视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48
130202
音乐学
49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50
130503
环境设计
51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52
030101K
法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53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54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55
120402
行政管理
56
082306T
土地整治工程
57
120111T
应急管理
58
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59
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
60
80903
网络工程
61
080904K
信息安全
62
080908T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63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64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65
80902
软件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66
803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
67
80801
自动化
68
70701
海洋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
69
081902T
海洋工程与技术
70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能源学院
法学:2个 工学:37个 管理学:9个 教育学:1个 经济学:2个 理学:12个 文学:2个 艺术学:5个
截至2025年6月;注:学校简介与专业介绍页面的学院数量不一致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教职员工3400余人,其中教师1910人,教授507人、副教授886人,博士生导师669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同等层次人才4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同等层次人才95人。有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3名湖北省教学名师。涌现出“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全国模范教师”焦养泉、李欢欢,“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地质学教师团队和矿产勘查教师团队2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一批师德师风先进典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校院士
类别
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鹏大(1993)、殷鸿福(1993)、翟裕生(1999)、李曙光(2003)、金振民(2005)、莫宣学(2009)、王成善(2013)、郝芳(2015)、王焰新(2019)、成秋明(2019)、谢树成(2021)、邓军(2021)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友宏(2021)
数据截至2024年4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杰出教师人才
类别
名称
时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名单不全)
蒋少涌
2000年
郝芳
2001年
童金南
2003年
王焰新
2004年
郑建平
2004年
吴敏
2004年
成秋明
2005年
谢树成
2005年
何勇
2006年
刘勇胜
2011年
李建威
2013年
章军锋
2014年
夏帆
2015年
吴元保
2016年
胡兆初
2017年
李超
2018年
王力哲
2019年
赵军红
2020年
袁松虎
2020年
巫翔
2022年
宁伏龙
2022年
李军
2022年
宋海军
2023年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名单不全)
胡兆初
2013年
黄春菊
2013年
赵葵东
2014年
蒋宏忱
2014年
丁华锋
2014年
郑勇
2014年
袁松虎
2015年
左仁广
2015年
罗银河
2016年
宋海军
2016年
娄筱叮
2017年
曹淑云
2017年
汪在聪
2017年
马瑞
2017年
蔡建超
2017年
朱振利
2018年
赵新福
2018年
朱宗敏
2018年
於世为
2018年
宗克清 [63]
2019年
王墩 [63]
2019年
李长冬 [63]
2019年
王全荣 [60]
2022年
刘成利 [60]
2022年
董燕妮 [60]
2022年
孙启良 [60]
2022年
马强 [61]
2023年
熊庆 [61]
2023年
张留洋 [61]
2023年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名单不全)
郑有业 [57]
2006年
郑建平 [53]
2015年
李建威 [53]
2015年
焦玉勇 [54]
2017年
杨立强 [56]
2019年
谢树成 [58]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不全)
胡兆初
——
刘勇胜
——
赵军红
——
蒋良孝
——
郭上江
——
何卫红 [87]
——
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入选者
谢树成 [66]
2013年
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名师
级别
名称
入选时间
国家教学名师
唐辉明
2009年
龚一鸣
2019年
湖北省教学名师
谢兴武
2005年
龚一鸣
2006年
鄢泰宁
2007年
唐辉明
2009年
童金南
2010年
李宏伟
2011年
靳孟贵
2012年
余 敬
2013年
马昌前
2014年
戴光明
2019年
徐思煌
2020年
王亮清
2022年
沈传波(楚天名师)
2023年
截至2024年4月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5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前列。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农业科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化学进入前1‰,地球科学进入前1‱。拥有3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级一流专业。有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点建设
类别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2
应用经济学
301
法学
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401
教育学
402
心理学
403
体育学
502
外国语言文学
503
新闻传播学
701
数学
702
物理学
703
化学
705
地理学
706
大气科学
707
海洋科学
708
地球物理学
709
地质学
710
生物学
802
机械工程
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14
土木工程
815
水利工程
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835
软件工程
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
工商管理学
1204
公共管理学
1403
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51
金融
252
应用统计
256
资产评估
351
法律
452
体育
551
翻译
854
电子信息
855
机械
856
材料与化工
857
资源与环境
859
土木水利
1251
工商管理
1252
公共管理
1253
会计
1357
设计
数据截至2024年5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点建设
类别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截至2023年11月,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均已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
应用经济学
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707
海洋科学
708
地球物理学
709
地质学
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814
土木工程
815
水利工程
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4
公共管理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857
资源与环境
数据截至2024年5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
专业代码
学科名称
授权级别
99J1
遥感科学与技术
博士、硕士
99J2
健康地学
博士、硕士
99J3
人工智能与地球探测
博士、硕士
99J4
绿色矿业
博士、硕士
99J5
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
博士、硕士
99J6
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
博士、硕士
99J7
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管理
博士、硕士
99J8
地学大数据
博士、硕士
99J9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博士、硕士
数据截至2024年5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点学科建设
级别
学科名称
国家重点学科
地质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湖北省重点学科
应用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地理学
海洋科学
地球物理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公共管理
设计学
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
城市地灾防控与地下空间开发学科群: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安全科学与工程
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学科群: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水利工程、大气科学、设计学
智能地球探测学科群:控制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数学
绿色纳米矿物新材料学科群: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
资源环境安全与管理学科群: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
截至2024年5月

教学建设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形成北戴河、周口店、秭归三大实习基地。学校拥有2个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70余个校外产学研基地、19个实验教学中心、306个本科教学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实践平台,拥有1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虚拟仿真一流课程,以及3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开展了未来技术学院、李四光计划、李四光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有空间信息实验班、土地资源管理实验班等30多个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教学平台建设
类别
名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中心
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
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矿产资源形成与勘查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实习基地
北戴河
周口店
秭归
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数据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负责人
单位
时间
国家级精品课程(名单不全)
古生物学
童金南
——
2005年
地球化学
马振东
岩土钻掘工程学
鄢泰宁
工程地质学基础
唐辉明
2007年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曹新志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余敬
岩石学
桑隆康
地史学
龚一鸣
户外运动
杨汉
2008年
构造地质学
曾佐勋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李长安
2009年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徐思煌
岩土工程施工概论
黄生根
结晶学及矿物学
赵珊茸
2010年
变质地质学
桑隆康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刘天佑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王焰新
精品资源共享课
地史学
龚一鸣
地学院
2013年
古生物学
童金南
岩石学
马昌前
构造地质学
曾佐勋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袁晏明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李长安
结晶学及矿物学
赵珊茸
变质地质学
陈能松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徐思煌
资源学院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曹新志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王焰新
环境学院
管理学
余敬
经管学院
岩土钻掘工程学
蒋国盛
工程学院
工程地质学基础
唐辉明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张玉芬
地空学院
精品视频公开课
地球的过去与未来
龚一鸣
地学院
2012年
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唐辉明
工程学院
地质类专业导论
唐辉明
工程学院
小型人形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罗忠文
信工学院
地下水与环境
王焰新
环境学院
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批次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课程类型
2020年首批
地质学基础
袁晏明
线上一流课程
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
李江敏
古生物学
童金南
线下一流课程
地史学
龚一鸣
地球化学
张宏飞
矿床学
吕新彪
聚煤盆地沉积学
焦养泉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王焰新
工程地质学基础
唐辉明
勘查地球物理
胡祥云
管理学
余敬
C语言程序设计
戴光明
过程控制原理与应用技术
曹卫华
结晶学及矿物学
赵珊茸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分析化学
鲁立强
地下水动力学
靳孟贵
2023年第二批
大学物理(力学、电磁学)
韩艳玲
线上一流课程
珠宝玉石的鉴别与评价
尹作为
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工程一体化虚拟仿真实验
蒋恕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新奥法隧道施工工法虚拟仿真实验
焦玉勇
海上钻井平台火灾扑救与应急逃生虚拟仿真实验
周克清
岩石学导论
马昌前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
谢淑云
岩土工程施工
时红莲
电工与电子技术
郭红想
环境地质学
周建伟
水文地质学基础
梁杏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郑贵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徐思煌
岩体力学
胡新丽
数据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批次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课程类型
2021年度
土木工程材料
程瑶
线上一流课程
大学物理(力学、电磁学)
韩艳玲
构造地质学
李志勇
非营利组织管理
罗辉
英语语音
王国念
信息论与编码
严军
宝石学B
陈涛
线下一流课程
运动控制理论与应用技术
陈鑫
登山运动
董范
岩体力学
胡新丽
线性代数
王军霞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徐思煌
油气储层地质学
姚光庆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郑贵洲
地质教学实习(秭归)B
冯庆来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岩石学导论
马昌前
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
王晓梅
材料物理
夏开胜
油气开发地质学
谢丛姣
地球科学概论
谢淑云
环境地质学
周建伟
野外含水层系统非稳定井流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成建梅
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
复杂地质钻进过程智能优化控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熊永华
社会实践
朱桂莲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2023年度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袁玥
宝石学教学实习Ⅱ
周琦深
模拟法庭
夏云娇
中国玉器概论
舒骏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测量学A
徐景田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陈思
数值天气预报
李双林
土地管理学
龚健
生活中的经济学
刘江宜
翡翠交易与评估
陈全莉
线上一流课程
秭归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陈丽霞
听说中国传统绘画
彭静
地热工程学
窦斌
算法设计与分析
王茂才
线下一流课程
工程机械设计
文国军
煤地质学
王华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谭俊
油气地球化学
阮小燕
矿物岩石学
马强
电子商务
朱镇
土地信息学
胡守庚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尚媛媛
国土安全—历史上的边疆治理与国家统一虚拟仿真实验
孙文沛
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
碳的社会代价评估虚拟仿真实验
金贵
海底地形与底质探测过程虚拟仿真
陈刚
桥梁工程悬臂梁挂篮施工质量控制虚拟仿真实验
宫培松
盆地地下水流系统虚拟仿真实验
郭会荣
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级别
专业名称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地质学
地球化学
资源勘查工程
应用化学
环境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地质工程
土木工程
安全工程
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球物理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经济学
旅游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商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测绘工程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户外运动)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
广播电视学
土地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软件工程
自动化
海洋科学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石油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化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统计学
工程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英语
遥感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安全
测控技术与仪器
截至2023年12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国家级特色专业
-
项目名称
单位
立项部门
立项时间
第一批特色专业
地质学
地学院
教育部
2007年
煤及煤层气工程
资源学院
教育部
2007年
安全工程
工程学院
教育部
2007年
第二批特色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资源学院
教育部
2007年
第三批特色专业
地球物理学
地空学院
教育部
2008年
勘查技术与工程
工程学院
教育部
2008年
第四批特色专业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珠宝学院
教育部
2009年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环境学院
教育部
2009年
第六批特色专业
地球化学
地学院
教育部
2010年
环境工程
环境学院
教育部
2010年
截至202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教学团队建设
类别
名称
主要负责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
矿物岩石教学团队
马昌前
地下水与环境教学团队
王焰新
地球化学教学团队
张宏飞
地史古生物学教学团队
龚一鸣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地质学教师团队
龚一鸣
矿产勘查教师团队
焦养泉
截至2024年6月

国际合作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拥有“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国际科研合作中心,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等3个孔子学院,设立“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学校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900余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600余人次。2024年1月22日,学校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地学教育培训中心协议,该中心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2012年,学校牵头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为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共赢搭建平台;2022年,学校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发布《武汉共识:新地学教育倡议》,加强中外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参与筹建“中约大学”,共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武汉)”“中国—中非地学合作中心非洲学院”“‘一带一路’国际地学教育培训中心”等,为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2025年4月7日,武汉磁电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武汉磁电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晓洪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力哲代表双方签约。根据协议,双方将从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科研项目合作、学术与创新交流、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合作、高端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孔子学院
成立时间
学院名称
2006年10月
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
2008年
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
2012年10月
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
截至2024年4月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107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包含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合基地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8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
序号
名称
类别
创建时间
1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5年
2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年
3
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011年
4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中心
2013年
5
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科技部国合基地
2012年
6
地球深部钻探与深地资源开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18年
7
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1年
截至2024年12月
省部级科研平台
序号
名称
类别
创建时间
1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2年
2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02年
3
自然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2004年
4
国家遥感中心地壳运动与深空探测部
科技部研究中心
2005年
5
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05年
6
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6年
7
湖北省黄姜皂素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6年
8
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7年
9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7年
10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平台
2008年
11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08年
12
湖北省高校艺术创作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0年
13
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2011年
14
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1年
15
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2年
16
紧缺矿产资源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
17
首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3年
18
智能地学信息处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4年
19
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检测与分析软科学基地
湖北省软科学基地
2014年
20
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湖北省智库
2014年
21
湖北省地下水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湖北省国合基地
2014年
22
复杂系统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6年
23
地质环境修复技术创新中心
自然资源部技术创新中心
2016年
24
湖北省水环境污染系统控制和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7年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地大分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2017年
26
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7年
27
流域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8年
28
智能地质装备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9年
29
湖北省珠宝工程技术中心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9年
30
智慧地质资源环境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31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19年
3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19年
33
地球探测智能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
34
海洋地质资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20年
35
长江流域环境水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20年
36
紧缺战略矿产资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
37
地下水修复技术转化中试基地
湖北省中试基地
2020年
38
自然资源部深部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2021年
39
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
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
2021年
40
湖北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
湖北省技术创新中心
2021年
41
全空间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及系统湖北省中试基地
湖北省中试基地
2021年
42
先进钻掘机械装备湖北省中试基地
湖北省中试基地
2021年
43
高校治理研究中心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研究中心
2022年
44
国土碳汇智能监测与空间调控技术创新中心
自然资源部技术创新中心
2022年
45
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字孪生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22年
46
区域生态过程与环境演变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22年
47
湖北省地球科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湖北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2022年
48
地下水质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3年
49
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
湖北省新型智库
2023年
50
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3年
51
流域全息监测与智慧模拟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湖北省国合基地
2024年
52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研究院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2024年
5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2024年
54
行星地质与深空探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24年
55
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24年
56
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培育)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2024年
截至2025年1月

科研成果

截至2025年6月,201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0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 12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26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739人(含学生)。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为CSSCI来源期刊。截至2014年6月,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科技成果
类别
项目
时间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第五完成单位)
2010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华北及其邻区大陆地壳组成与与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2007年
生命与环境协调演化中的生物地质学研究
2008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成果(第三完成单位)
2020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济阳凹陷第三系沉积、构造和含油性(第二完成单位)
2001年
MAPGIS地理信息系统
2002年
"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第四完成单位)
2005年
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关键技术(第二完成单位)
2008年
中国大陆科学深钻的科技集成与创新(第四完成单位)
2008年
分布式大型GIS平台开发与应用
2009年
基于演化过程的滑坡地质灾害防控技术与应用
2013年
非线性矿产预测理论方法创立与应用
2013年
重大工程滑坡动态评价、监测预警与治理关键技术
2020年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我国烧绿石超族新矿物研究”成果
2013年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
2013年
(截至2024年6月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202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新增馆藏图书36397册,至2022年底馆藏图书达186.5万余册;可用数据库118个,其中中文数据库56个,外文数据库62个;全年开通试用数据库25个。全文电子图书193.88万册,电子期刊48576册,学位论文8931300册,音视频总时长249787小时。学校构建了学术机构知识库、学科服务平台、专利服务利用等综合数字服务系统;形成了以图书馆馆藏纸质与数字资源为主体、学科导航与知识发现为依托,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为辅助的资源服务体系;建成了以优势学科为重点、数字资源建设为主体、涵盖各专业的文献保障体系。

学术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期刊社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统一管理学校期刊的直属单位,目前编辑、出版、发行《Journal of EarthScience》《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质科技通报》(原《地质科技情报》)《安全与环境工程》《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版)》7种学术期刊。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ISSN 1000-2383;CN42-1874/P,原刊名《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创刊于1957年,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学学术理论期刊,月刊,2016年更名为《地球科学》,以反映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地球科学》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地质学会T1期刊;被美国著名检索系统《EI》数据库100%收录,同时还被《Scopus》、《CA》、《PЖ》、《GeoRef》、《GeoBas》、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数据库收录;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0多项,1999-2005年荣获三届国家期刊奖,2013年、2017年荣获“全国百强科技期刊”;2018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荣获首届、第三届和第四届“湖北出版政府奖”,多次荣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JES)创刊于1990年,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的双月刊地质学刊,旨在传播地质学各分支和地球资源勘探利用相关技术的信息。JES报告了地球科学所有领域的重要和原创学术研究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创刊,定位:多学科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一流学术期刊。曾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期刊、 教育部“名栏工程”入选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教育部名栏建设成就奖。

《地质科技通报》

《地质科技通报》(ISSN2096-8523,CN42-1904/P)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学学术期刊,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理工兼顾,工科为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重大技术突破、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即时反映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科技“四位一体”的研究进展,体现地球科学交叉领域及新技术新方法在地学领域的应用。《地质科技通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CD源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近年来影响力不断提升,WJCI报告2023年版进入Q1区,2024年已被国际著名数据库Scopus和DOAJ收录。开设有“资源地质与工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重大工程实录”“环境地质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学信息技术与工程”“地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应用”“遥感信息技术与地学应用”等栏目,根据每期论文内容动态设置。除刊登最新地学科研成果外,还刊登研究进展、评述、快讯、科技前沿等。

《安全与环境工程》

《安全与环境工程》(刊号:ISSN1671-1556,CN42-1638/X,邮发代号:38-42),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担任主编。主要刊载内容包括: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灾害及其防治、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安全管理、安全工程等。该刊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入网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数字化期刊群》,为安全与环境工程科技信息的迅速广泛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2004年,双月刊。国内刊号为:CN 42-1694/TV,国际刊号为:ISSN 1672-7940。设置有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资源与能源地球物理、深部与构造地球物理、智慧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信息处理、仪器研制等特色栏目,主要刊登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重磁、地震、电磁法、地质雷达、核磁共振方法和技术创新;地球物理资料采集、资料处理和正反演方法、技术创新;物探仪器设备研发研制;以及相关学科领域创新的原创论文,是地球物理及相关学科领域学术成果发表、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1),为日本JST科学技术数据库收录期刊(2018)。此外,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等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本刊。在2017年荣获第十届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本刊编辑部分别于2006、2019、2021年荣获湖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先进单位称号。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

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宝石与宝石学杂志》)创刊于 1999 年。它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出版,中国宝石研究所(GIC)支持的双月刊学术期刊。《宝石与宝石学杂志》(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是一本独特的学术期刊,专门研究中国的宝石和宝石学,在宝石学者、从业者和爱好者中颇受欢迎。《宝石与宝石学杂志》(Journal of Gems & Gemmology)延续了二十年的出版历史,每两个月报道最新的宝石技术、资源和热点,结合国内外珠宝市场的发展。

校友情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知名校友
姓名
简介
莫宣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马永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欧阳自远
国内外著名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翟裕生
我国知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获第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周宗文
“行业领军人物”,周大生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
陶春辉
2009海洋年度人物候选人
胡连军
联合国“和平勋章”“中国维和警察荣誉章”获得者
张弥曼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学家,荣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的终身成就荣誉
殷鸿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荣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的终身成就荣誉
陈旭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及地质学家,荣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的终身成就荣誉
(截至2024年6月)(排名不分先后,仅列举部分)

获得荣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部分荣誉
奖项名称
获奖时间
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
2011年
全国本科生综合满意度50强高校
2013年
省级文明单位(校园)
2018年
2017-2019年度湖北省平安校园
2020年
全国文明校园
2020年11月
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2022年3月
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全球学术机构500强
2023年7月
(截至2025年6月)(奖项不全)


创办时间
1952年
所属地区
湖北省
学校类别
综合类院校
学校属性
公办大学
学校层次
一本/艺术类一本
提档线
400-500分
院校代码
10491
优势专业
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地质学/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学校特色
双一流/211/教育部/重点
学校官网
http://www.cug.edu.cn
学校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推荐画室
我要出现在这里
首页
客服
机构入驻
在线咨询
猜你喜欢
1  /  1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历年高考信息汇总
资讯
章程
计划
原则
成绩
合格线
录取线
考点
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