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政治学院(Beijing Youth Politics College)位于中国北京,是北京市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入选北京市首批高等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北京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1956年,学院前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团校创建。1985年,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正式建立。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学院题写院名。2022年,学院学历教育与北京市团校分离,学院成为由北京市教委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校。
截至2025年3月学院有2个校区,即望京校区(本部)和平谷校区。设有6个二级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截至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20个专业;有教职工301人,有全日制在校生近3000人,成人教育学生800余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6个二级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设有20个专业。
院系名称 | 专业名称 |
---|---|
青年工作学院 | 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社会工作、心理咨询、文秘、法律事务 |
学前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专业和早期教育 |
信息传媒艺术学院 |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书画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游戏艺术设计 |
现代管理学院(北京青年中科创新创业学院) | 会计、证券与期货、工商企业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和电子商务 |
国际学院 | 学前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出入境服务与管路)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人文素质教育中心 | / |
2022年数据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个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市级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实训基地,市级在线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精品课程(1门) | 《英语速记》 |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骨干专业 | 学前教育 |
北京市精品教材(3本) | 《青少年事务管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与习题集》、《办公室实务》 |
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 | 《大学英语》、《英语速记》、《秘书综合实训》 |
北京市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 | 青少年工作实训基地、秘书职业能力综合实训基地 |
北京市示范性专业(3个) | 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社会工作、秘书 |
建设成果
2022年以来获得10项市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批6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5本。
师资力量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有教职工30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比47.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93.8%,其中博士学位人员占比26.7%。拥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教学创新团队、专业创新团队10个。拥有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1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人,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职教名师4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6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42人,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9人。
类别 | 名单 |
---|---|
全国优秀教师(1人) | 韩凤荣 |
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对象(1人) | 厉育纲 |
北京市骨干教师(22人) | 佟怡、冯跃、景晓娟、戴军、张瑞凯、杨文杰、张红琴、王丽静、刘金霞、于静、老青、刘卫红、谢金艳、彭洪明、秦勇、徐志立、杜世友、贺勇、师静、厉育纲、袁曦、郝颖 |
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 | 丁晓鹃、厉育纲 |
北京市教学先进个人(1人) | 厉育纲 |
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 | 袁光亮、王燕、杨文杰、老青、江洁、厉育纲、韩凤荣 |
北京市教学创新人才(1人) | 袁光亮 |
北京市学科带头人(3人) | 袁光亮、老青、徐志立 |
北京市优秀科普工作者(1人) | 高嵩 |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 | 社会工作系教学团队(负责人袁光亮)、青少年教育与管理系教学团队(负责人厉育纲) |
北京市创新教学团队(2个) | 计算机系教学团队(负责人徐志立)、文秘与法律系教学团队(负责人刘金霞) |
合作交流
校企合作
学校牵头成立“京津冀托幼一体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国际文旅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托幼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了国际文旅服务贸易产业学院、国际职业技能产业学院、北京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政务服务与基层治理产业学院。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国际合作
学院国际化办学特色突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建设海外“丝路青年学院”,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学术机构开展交流合作,连续承办多次“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不断加强“留学北青”“中文+职业教育”“丝路工匠”等教育品牌建设,加强与国外院校学分互认,打通专升本、专升硕通道。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3个市级研究所,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
类别 | 名称 |
---|---|
科研平台 | 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基地、北京青年研究所、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北京职业教育与人文北京研究中心、电子政务研究所、社会工作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所 |
注:名单不全 |
建设成果
1992年7月和1994年11月,学院先后与北京团市委、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联合成立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和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建立了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1885年以来,学院申报并获准立项的国家级、北京市级和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课题计9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北京市规划项目19项、北京市教育科学4项、北京市教委项目等65项。公开出版著作近6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约550篇。
2016年7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名单,学校共有4项年度一般项目获准立项。
2015年3月,北京市教委下达2015年度科技计划以及社科计划资助项目,学院共有7项获准立项,其中1项重点项目,6项面上项目。
2014年7月,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下达201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立项通知,学院共有4项获准立项。同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名单,学院共有4项年度一般项目获准立项。1月,学院获得2013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和基地项目立项资助7项。
2012年,学院获得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企业集团网络组织特型及协作机制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一项:《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研究》。
2011年11月,学院获得5项2011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
2010年,田宏杰教师成功申报2010年度市级社科面上项目。
学术资源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57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报刊近300种,电子图书122万余册,电子期刊62万余册,学位论文630万余篇,音视频资源32万余小时,电子数据库资源近20个。
所获荣誉
时间 | 名称 |
---|---|
2022年4月 | “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