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英文名: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缩写为“IDP”),简称防灾学院,位于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高新区,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单位和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原名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983年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震学校;1985年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2012年成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2021年,教育部复函应急管理部支持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合并筹建中国应急管理大学。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13个学院(部),有本科专业36个。
截至2025年6月,防灾科技学院设有13个学院(部);设有本科专业37个,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
学院(部) | 本科专业 |
---|---|
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 地球物理学 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质学 资源勘查工程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
防灾科技学院生态环境学院 | 地理科学 测绘工程(B)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防灾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B) 工程管理(B) 水利水电工程 |
防灾科技学院地质工程学院 | 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 地质工程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防灾科技学院电子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通信工程专业等 |
防灾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物联网工程(B)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B+) |
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 投资学(B) 金融学 会计学 |
防灾科技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方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应急技术与管理等 |
防灾科技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 网络与新媒体(B+) 广告学(广告设计) (B) 汉语言文学 |
防灾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商务英语方向)等 |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括号内为2024软科专业排名 |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学)和重点发展学科(地质工程)各1个。
类别 | 名称 |
---|---|
省级重点学科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省级重点发展学科 | 地质工程 |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 |
类别 | 名称 |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 | 资源与环境 |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 |
截至2025年6月,学院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加快建设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目前,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9.4%,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7%。学院拥有一批包括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师等在内的专家和教授。同时,学院作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培训基地,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引进了包括汶川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到校任教,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
类别 | 姓名 |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姚运生、薄景山、郭迅、万永革、沈军 |
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省部级劳模) | 孟晓春 |
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迟宝明 |
中国地震局“百人计划”优秀人才 | 薄景山、万永革、沈军、郭迅 |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人才百人计划 | 卢滔、李平、孙治国 |
中国地震局“跨世纪科技人才” | 薄景山 |
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 刘春平 |
河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 刘春平、沈军 |
省级优秀教师 | 迟宝明、石峰、孟晓春、丰继林、郭子辉、赵宜宾、贺秀玲、盛书中 |
博士生导师 | 姚运生、薄景山、刘春平、迟宝明、郭迅、万永革、沈军、廖顺宝 |
中国地震局创新团队 | 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防治创新团队 |
注:此表只列出防灾科技学院部分优秀教师和团队 |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6月,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7个,包括防灾减灾核心类专业16个(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地球科学信息与技术、应用气象学、智慧应急)、防灾减灾支撑类专业13个(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地理科学、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工程)、防灾减灾拓展类专业8个(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英语),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37个本科专业中,包括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网络工程)、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地质学、地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学)和重点发展学科(地质工程)各1个、拥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自然灾害概论)和16门省级一流课程。学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16个、11个优秀基层教学组织、6个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网络工程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地质学、地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
国家级一流课程 | 自然灾害概论 |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
省级一流课程 | 强震动观测与数据处理、防灾特色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课、灾害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网络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灾害经济学、地震概论、数字信号处理、晶体光学、地电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岩体力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青春与祖国同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
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 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控科普教育基地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灾害仿真模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注:此表只列出防灾科技学院部分质量工程 |
教学成果
截至2025年6月,防灾科技学院参与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项,获得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12项。
类别 | 名称 | 等级 | |
---|---|---|---|
河北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 新工科背景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 | / | |
基于行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 [68] | / | ||
新工科背景下电控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 [68] | / | ||
基于虚实结合开放模式的土建类专业基础力学实验改革与实践 [68] | / | ||
基于大创项目及学科竞赛成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68] | / | ||
概念隐喻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融入研究 | / | ||
依托学科竞赛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探索与构建 | / | ||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 / | ||
基于CDIO理念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 / | ||
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 以地震行业为依托,以工程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
行业高校“长宽高”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 | 一等奖 | ||
“产业标准融入教学变革”——网络工程专业华为认证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
“抢时间、占空间、快反馈”——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
防震减灾行业“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三等奖 | ||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应用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三等奖 | ||
专业核心能力导向的“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 三等奖 | ||
注:此表仅列出防灾科技学院部分教学成果奖 |
截至2025年6月,防灾科技学院与英国阿尔斯特大学签署的合作协议;邀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等校的知名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截至2025年6月,防灾科技学院拥有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建筑物破坏机理与防御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地震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地震灾害仪器与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高校智慧应急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以及省级科普示范基地、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基地。
类别 | 名称 |
---|---|
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 | 建筑物破坏机理与防御重点实验室 |
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 | 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地震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地震灾害仪器与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资源环境灾变机理及风险监控重点实验室 |
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 河北省工程结构多灾害韧性与应急处置技术创新中心 |
省级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 河北省高校智慧应急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
注:此表仅列出防灾科技学院部分科研平台 |
截至2024年5月,防灾科技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其他省部级奖项13项;承担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600余项。
类别 | 等级 | 名称 |
---|---|---|
国家科技进步奖(包括提名项目) | 二等奖 | 大型复杂结构在线混合实验关键技术应用 |
/ | 重大工程抗震减灾设防地震动确定理论和方法及应用 | |
/ | 黄土工程场地抗震设防方法与技术 | |
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 |
二等奖 | 工程结构抗震韧性关键技术及应用 | |
二等奖 | 超高延性混凝土材料性能创新及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技术 | |
中国地震局“防灾减灾科技成果奖” | 一等奖 |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技术体系及其应用 |
二等奖 | 松原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 |
二等奖 | 数字信号处理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 | |
二等奖 | 中国新疆及临区地震构造研究 | |
三等奖 | 2010-2012年度新疆地震趋势研究 | |
国家海洋局“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天然气水合物流体地球化学现场快速探测技术 |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柴达木盆地与周缘地质构造演化重大进展与油气勘查应用 |
注:此表仅列出防灾科技学院部分科研成果 |
馆藏资源
截至2025年1月,2004年9月,图书馆引进汇文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图书馆各层书库和阅览室均实行开架借阅。书库周开放时间70个小时,多媒体阅览室、图书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周开放时间95小时,读者自修室周开放时间112小时。目前,图书馆馆藏文献100余万册,藏书以地球科学、工业技术、自然科学、文化科学教育、经济、社会科学类为主,同时还适当采集哲学、心理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类文献。图书馆订阅期刊1688种、报纸102种。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中,陆续购置了“中国知网”“维普期刊” “汇雅书世界” ”港澳博硕学术资源库” “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等近30个电子资源数据库,包括125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27000余种电子期刊,440余万篇博硕士论文。本校读者在校内外均可访问馆藏各类文献资源。
学术期刊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的研究灾害科学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99年,为季刊。该刊下设灾害预测与防治研究、成灾机理研究、灾害应急救援与管理、灾害防治、灾害预测与成灾机理、灾害预测、灾害应急救援与管理研究、灾害监测与预测、灾害历史文化与灾害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研究等栏目。该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等全文收录。该刊曾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2024年,防灾科技学院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83名。
时间 | 奖项 |
---|---|
2008年5月 | 获评2007年度“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称号 |
2011年8月 | 获评“河北省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 |
2017年7月 | 获评“河北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
2021年5月 | 防灾科技学院团委荣获2019-2020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称号 |
注:该表只列出防灾科技学院部分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