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Sichuan Electr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是一所国家公办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单位、四川省新型学徒制试点院校、四川省“双高”培育单位、四川省能源化工类“1+X”证书联盟牵头单位、四川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
学院始建于1917年,1935年更名四川省立重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56年迁校成都,更名成都水力发电学校,2001年升格为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获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11年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据2024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校有成都、温江、青峰岭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22.72亩,固定资产约2.1亿元;设有9个教学系部,开设9个高职专业;有在校生3000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4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置教学系部9个,设置9个专科专业。
电力设备技术系 | 供用电技术系 | 电力运行与控制技术系 |
输配电线路工程系 | 动力工程系 | 水利水电与建筑工程系 |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 |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无人飞行巡检)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 |
输配电工程技术 | 输配电工程技术(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 | 供用电技术 |
水电站机电设备与自动化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设备运检) |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 建筑工程技术 | 工程造价 |
师资力量
据2024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博士8人,硕士257人,领办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有省部级(行业级)优秀教师、专家人才、技术能手20余人。
据2022年7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四川省电力公司级大师工作室2个,校级大师工作室15个。
类别 | 名称 |
---|---|
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 | 张程福等 |
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 | 李祖平 |
四川省级优秀大师工作室 | 四川省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技能大师工作室 |
国网四川电力公司级优秀大师工作室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带电作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 |
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张健、肖艳萍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11月,学院有校内实训(实验)室53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3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据2022年7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慕课7门,微课15个。
据2024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各1个,校内实训(实验)室108个。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示范性建设专业 |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供用电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
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 |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 |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
省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 |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 |
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 |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 |
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专业群 |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输配电工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供用电技术 |
校内实训(实验)室 | 特高压输电线路实训基地、风光储智能微电网实训基地、电力无人机实训基地、变电检修基地、110kV智能实训变电站、电力营销实训基地、继电保护实训基地、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特高压仿真基地、线路实训基地、青峰岭实训教学电厂等 |
一级学科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入选时间 |
---|---|---|---|
材料与能源大类 | 电气设备检修 | 李开勤 | 2009年 |
材料与能源大类 | 输电线路施工 | 汤晓青 | 2009年 |
土建类 | 基础工程施工 | 张健 | 2008年 |
教学成果
据2022年7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出版教材300余本(套),制定课程标准63项。截至2022年3月,学院曾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国网公司培训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等奖项。
时间 | 奖励名称 | 成果名称 | 完成单位次序 |
---|---|---|---|
2021年 | 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三方协同 德技兼修 职业贯通:边远地区电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第一完成单位 |
2022年 |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行业主导、专业联动、抱团出海”电力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第八完成单位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
边远地区职前职后一体化电力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朱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项目组成员 |
---|---|---|
校企融合双主体育人,“三区三州”电力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朱康 | 文海荣、刘瑞花、杜兵、赵坤、王雯雯、雷春、杨礼、席川、赵周芳、刘晓菊、袁娟、王富春、李凌舟、甄理、范宇、胡艳玲、韩树清、向倩 |
以工匠精神为魂,机制建设为基,情境教学为体的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熊维荣 | 文海荣、向倩、胡璟、杨骏玮、谢明鑫、韩树清、杨礼、王富春、席川、吴晓东、李静、谢沁岑、齐薇、王馨、陈媛 |
以生涯发展为导向,以岗位创业为核心,深化第二课堂应用的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 文海荣 | 沈敏捷、向倩、杨骏玮、谢明鑫、覃维竟、韩瑶、韩树清、胡艳玲、席川、马素君、谭军 |
面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王蓉 | 马强、沈敏捷、袁强、卞白翔、李梵、张超、赖特、张晓云、范宇、应泽贵、张正洪、白巍、杨礼、席川 |
以“翻转课堂”为切入点,优化高职院校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 | 杨礼 | 魏娜 席川 程蓉 袁娟 孟春鹏 赵坤 王雯雯 雷春 郝晓琴 王富春 范宇 向倩 胡艳玲 韩树清 李凌舟 甄理 |
以《水电厂运行》课程为载体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索 | 张丽娟 | 孟宪影、刘莹莹、练华英、杜楠、曹宁波、杨和平、马素君、狄藤藤、李娜、汪俊、李刚、曹军 |
学生成绩
2020-2021学年,学院学生获得2021“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创新大赛获“新型碳中和能源管控技术及应用”赛项川渝地区省赛团体三等奖,“智能供配电技术”赛项国内决赛一等奖、国际专项邀请赛二等奖;2021年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程测量赛项1:500数字测图获团体二等奖1项、团体三等奖2项;2021年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获工程测量赛项团体二等奖2项、建筑工程识图赛项团体三等奖1项;第十四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长江杯”技能大赛获“水利工程成图技术”项目三等奖1项;2021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四川赛区个人一等奖1项;2020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挑战赛获阅读比赛项目三等奖1项;四川省中华经典诵写讲演讲比赛获个人三等奖2项。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据2022年7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发明专利64项,论文EI、SCI收录81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3篇,主要承担勘测、设计、建设水利电力工程项目77项。截至2022年3月,学院曾获得省级科学进步一等奖等科研奖项。
奖项等级 | 项目 |
---|---|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电力科普系列著作及其多维作品推广普及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 | 电力安全知识读本 |
题目 | 作者 | 来源 | 发表时间 |
---|---|---|---|
电力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及故障排除 | 秦皓 | 科技创新与应用 | 2021-12-02 |
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稳定性措施分析 | 林士琪 | 电子技术 | 2021-03-20 |
电力系统谐波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分析 | 林士琪 | 集成电路应用 | 2021-01-10 |
电力电子设备对配电系统继电保护的影响 | 刘雪优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 2020-11-30 |
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 刘雪优 | 科技创新与应用 | 2020-11-19 |
电气自动化在水电站中的应用分析 | 刘雪优 | 科技创新与应用 | 2020-11-17 |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分析 | 刘雪优 | 科技创新与应用 | 2020-11-02 |
10 kV变配电所接地网的设计与安装策略 | 刘雪优 |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 2020-10-30 |
10 kV配电线路无功自动补偿装置的设计与安装 | 刘雪优 | 无线互联科技 | 2020-10-10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12月,学院馆藏图书约26万册,生均图书98册/生。
合作交流
2020-2021学年,学院选派16名专职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学习,调用25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企业内训师参与教培科研工作,聘用25名校外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任务。
学院于2020年率先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截至2021年11月,学院以“325”培养模式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开展8个专业、41个工种、221727名员工的学徒培养,选派64名教师作为专业导师参与学徒培养工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企校双导师培训8期,参培人数724人。
截至2021年11月,学院完成成都工业学院学生实习、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实习、大唐水电、中国石油等社会培训2100人天,社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12531人天;承接省部级、厅局级竞赛调考21项,共计完成4433人次、10100余人天承接工作量;承担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教育培训开发项目10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