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哲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哲学学士学位,是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该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宗教学的基本理论,较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与现状和中国的宗教法规与政策,接受独立思考、社会调研、分析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学科门类:哲学
专业类别:哲学类
中文名称:宗教学
外文名称:Study of Religion
专业代码:010103(010103K)
专业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哲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任继愈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哲学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黄楠森教授是评议组成员。会议期间,任继愈对黄楠森教授说,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尽管已经获得宗教学博士点资格,但是生源是个问题,建议在北大哲学系设立宗教学教研室,招收宗教学专业本科生。这一建议得到北大哲学系的支持和校领导、国家教委的批准,于1983年开始招生。
继北京大学之后,一些其他大学也办起了宗教学系。
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宗教学专业代码由010104*改为010103*,属于哲学类专业。
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宗教学专业代码改为010103K,是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培养目标
宗教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备较全面的宗教学知识,了解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与现状,熟悉我国宗教法规和政策,能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宗教事务管理、理论宣传、政策调研等工作的宗教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各高校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因自主创新创业而延迟毕业,采取的方式包括保留学籍、休学等。专业理论课程学分原则上不低于60学分,总学分应根据各高校规定执行。
授予学位:宗教学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者,可授予哲学学士学位。
知识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宗教学的基本理论,较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中国的宗教法规和政策,受到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社会调研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能力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宗教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关于世界主要宗教的基本知识;
(2)掌握现代宗教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3)了解世界宗教的发展动态和宗教研究的前沿问题;
(4)了解中国的宗教法规和政策;
(5)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宗教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通识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课程应重视课堂教学和课余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讨论环节应当视课程内容占有一定比例。
课程体系中应当包含创新创业类课程,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类课程可以纳入学分体系,具体学分比例由各高校自行规定。
理论课程
公共基础类课程
公共基础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大学外语课程、公共体育课程、军事理论与实践课程等。
公共基础类课程内容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
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包括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课程以及创新创业类课程,其中应包括至少l门自然科学领域课程和1门创新创业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内容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自行设置。
专业理论课程
专业理论课程分为专业基础主干类课程和专业方向类课程。
专业基础主于类课程:均为必修课程,采取"3+X"模式,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三个领域的课程以及宗教学专业基础主干类课程。各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开设宗教学专业基础主干类课程(主要有:中国哲学史、外国哲学史、东方哲学、宗教学导论、佛教史、道教史、基督教史、伊斯兰教史、民间宗教研究、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问题社会调查与方法、宗教学原著选读等)。
专业方向类课程:均为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应注重经典阅读、问题导向和跨学科研究。鼓励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类实习和专业科研活动。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各院系必须为学生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所有活动必须在指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专业类实习:包括各类社会实践类活动、宗教学专业暑期学校或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实习时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2个月。
专业科研活动:包括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哲学类学术会议,或学生自主科研、发表宗教学专业论文以及其他相关学术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也可并入专业科研活动中计算学分。
毕业论文:选题应立足于宗教学专业的理论或现实问题,对相关学术文献(基本文献、已有研究成果、相关理论与方法)有较为系统的掌握。毕业论文必须以哲学理论问题或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相关学术文献为基础,以哲学反思为特征,主题明确,论证清晰。
培养模式
3+X模式
这是宗教学本科专业基础主干类课程体系,其中的3是指3门哲学类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X是指宗教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中国的宗教学研究正逐步与世界接轨,在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上已经有了突破,而在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伦理学、宗教政治学、宗教文化学这些分支学科方面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同时,宗教的现实问题,即宗教同现代科技社会的矛盾冲突与相互促进,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开展宗教学教学和研究的时间还不长,这方面的专门人才还不足。
考研方向
宗教学相近的考研方向有宗教学、哲学、伦理学、公共管理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从事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以及企业的行政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校政治学、德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高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及政治思想工作等。
开设院校
地区 | 院校名称 |
---|---|
北京 | |
上海 | |
山东 | |
湖北 | |
四川 | |
黑龙江 |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0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