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与开发(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药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中药资源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可受到中药资源与开发训练,尤其是掌握常规及珍稀中草药栽培、常规与基因工程育种以及细胞培养、组织培养等现代中药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提取中药成分、中药药效及保健作用等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并获得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及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中药资源方面研发、教学和管理工作。
学科门类:医学
专业类别:中药学类
文名名称:药资源与开发
外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专业代码:100802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1987年,中国始建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1998年7月6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中,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属于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为100806W。
2001年,中国药科大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2003年,沈阳药科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江西中医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2004年,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2006年9月,湖南中医药大学开始创办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2010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广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获批设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代码由100806W变更为100802,由药学类(部分)调整至中药学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始研究制定《中药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同年,河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获批设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2015年,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获批设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2016年,郑州师范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获批设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2017年,山西中医药大学获批设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2018年,信阳农林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普洱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获批设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属于中药学类,专业代码为:100802。同年,江西中医药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获批设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培养目标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毕业生。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备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和中药学等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掌握一定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能够从事中药资源的调查、鉴定、生产、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工作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内蒙古医科大学)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制为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思想品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志愿为人类的健康工作服务。
1.2)热爱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熟知中药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大健康医疗模式中的重要地位。
1.3)养成依法工作的观念,能以国家各项医药管理法规和行业准则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
1.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1.5)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6)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1.7)尊重他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毕业生还应做到:具有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致力于中药资源综合利用和中药新资源发现,将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2、知识目标
2.1)掌握与中药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实践。
2.2)熟悉中药学类专业的相关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
.3)掌握药事管理法律和法规,熟悉医药行业的发展方针、政策。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毕业生还应做到:①掌握中药资源调查的基本知识。②掌握中药资源中可利用物质的种类、存在状态、分布规律及利用途径等基本知识。③掌握中药种质保存、引种驯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④掌握中药新资源开发和中药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知识。⑤掌握中药资源保护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3、能力目标
3.1)具有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解决中药生产与应用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2)具有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国内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具有阅读中医药传统文献和使用一门外语阅读相关文献的能力。
3.3)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毕业生还应做到:①具有中药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保护、质量评价的基本能力。②掌握中药材的引种驯化和规范化生产的基本技能。③具有中药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1)开设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院校必须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中医药科学进步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并适时调整。
2)课程计划必须坚持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
3)课程体系必须体现科学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比例。
4)开设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院校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向学生说明课程计划的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
5)开设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院校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计划管理必须尊重师生和其他利益方的意见。
理论课程
主干学科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中药学、生物学。
核心课程
设置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院校,必须开设临床中药学、植物生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生态学、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资源学、中药生物技术、中药化学、中药分析、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等。(内蒙古医科大学)
主要课程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计划中必须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普通基础知识与中药学类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通识教育课程应主要包括国家规定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体育、外语、高等数学、物理学、数理统计学、计算机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
基础课程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基础课程应主要包括: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植物生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生态学、中医学基础、临床中药学等课程,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
专业课程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程应主要包括: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生物技术、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质量分析、中药材加工与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药事管理学等课程,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
实践教学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实验学时不少于520学时,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22周,并达到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要求。
实验:开设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院系课程计划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90%。应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性实验,实验学时符合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开设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院校,实验教学指导教师的配备应满足每位学生均能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得到教师具体指导的要求;院校应适时更新实验内容。
实训:开设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院校,课程计划中应保证学生进行一定学分(学时)的实训,满足学生在仿真情境中获得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实习:开设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院校,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认知实习、生产(岗位)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紧密结合科研与生产的实际问题,保证学生一人一个题目,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必须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校内指导教师每人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6人,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每人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3人。
社会实践:开设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院校,课程计划中应保证学生进行必耍学时的社会实践,建立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机制,开拓学生社会视野,促进学生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毕业生的考研方向有生物学、作物学、药学、药物化学等。
就业方向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事业单位人员、药房管理、药剂师、药品生产或质量管理、销售代表、公务员、药品研发、医药代表、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