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

双一流、211工程、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11计划
  • 院校介绍
  • 院校信息
  • 院校评论


北京交通大学(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先后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1917年改组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复名北方交通大学;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2003年复名北京交通大学。

截至2022年7月,学校在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另在山东省威海市建有威海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学校设有18个学院;学校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工作站1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在职教职工3151人,其中专任教师2049人;在校本科生16888人,博士研究生2763人,硕士研究生9933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8个学院,开设66个本科专业。

北京交通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
本科专业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保密管理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交通运输(铁道运输)、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运输(高速铁路客运组织与服务)、交通运输(民航运输)、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智能运输工程)、物流工程、电子商务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铁道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牵引电气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国际班)
北京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智能材料)、应用物理学(黄昆英才班)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法学
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智慧环境与低碳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
----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保密学院
----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学位点

学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连续3年蝉联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一,15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0个学科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7个学科进入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5个学科入围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工程学保持ESI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
学科群(1个)
系统科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
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科学、数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光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
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安全科学与工程、力学、数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空间安全
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
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省级重点学科(20个)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固体力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统分析与集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安全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车辆工程、系统工程、应用经济学、企业管理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个)
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

学科评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中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系统科学学科取得中国第一的成绩,该学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中国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以来,连续四次中国第一。同时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4个学科进入前10%,另有应用经济学、土木工程、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等7个学科进入前20%。

评估结果等级
学科
A+(前2名或前2%)
系统科学(第1)
A -(5%-10%)
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4个学科)
B+(10%-20%)
应用经济学,土木工程,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7个学科)
B(20%-30%)
电气工程,光学工程,力学(3个学科)

师资力量

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全校在职教职工3151人,其中专任教师2049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50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959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叙瑢、简水生、马志明、姚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曾广商、施仲衡、刘友梅、徐寿波、陈志南、翁宇庆、陈湘生、张宏科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安詹·博斯 已故两院院士:高玉臣、王梦恕、宁滨

国家级教学名师:王玉凤、陈后金、荣朝和、王移芝、阮秋琦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宏科、高自友、袁大军、张顶立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高自友(2002年)、王均宏(2008年)、赵耀(2010年)、吴建军(2015年)、裴丽(2015年)、艾渤(2017年)、董海荣(2019年)

IEEE Fellow:和敬涵(2020年)、张宏科(2021年)、艾渤(2022年)、钟章队(2022年)

教学科研团队
教育部创新团队
列车运行组织及控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教育部创新团队
面向高速铁路控制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隧道及地下工程安全性控制教育部创新团队
未来互联网络体系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即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教师团队,曾被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数字媒体信息处理教育部创新团队
载运工具关键设备的磁性液体密封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
交通运输类专业平台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交通工程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运输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教学团队
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数字媒体信息处理创新团队
高速铁路线路工程安全服役创新团队
轨道交通装备结构可靠性创新团队
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城市综合交通大数据智能计算平台研发创新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教师团队(即未来互联网络体系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18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1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学校获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获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4种42册;获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50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学校通过设立理科试验班(思源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试点班(知行班)、本硕(博)连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国际班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2019年12月,学校17个专业荣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荣获首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1月,学校3个专业获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已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另有4个专业2020年度已升级为国家级),共计40个专业进入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同时,还建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

质量工程
类别
名称
优秀国家工科教学基地(2个)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电工电子和大学物理
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
轨道交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
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交通运输实验中心
机械工程实验中心
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实验中心
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
北京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
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物流管理、交通运输、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国家精品课程(32个)
大学计算机基础、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信号与系统、桥梁工程、大学物理、电气工程导论、交通安全工程、企业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大学英语、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商务、数字逻辑与系统、大学英语、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物流学、运输组织学、交通规划、铁路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运输经济学、ERP理论与实践、铁路运输设备、大学物理实验等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
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
法学、传播学、机械工程、铁道工程、视觉传达设计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
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物流管理

教学成果

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近三届本科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近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近5年,学校新增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0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学校1997年、2006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优秀。

学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逐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本科生深造率达55%,学校获评教育部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和首都历次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曾获全国第一、二、三、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一等奖和多项北京市一等奖,并多次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学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安剧院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原创话剧《茅以升》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在校内外演出多场,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家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冠军127项(次),其中羽毛球队在世界大学生羽毛球比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冠军87项。

社会评价

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46位。

2020年8月,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北京交通大学首次跻身全球500强。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1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余个,其中包括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1个,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8个,首批首都高端智库1个,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新型智库1个,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前沿科学中心
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 [30]
国家重点实验室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能源研发中心
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际合作联合中心
轨道车辆运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省部级科研平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全光网络与现代通信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载运工具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光与光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隧道与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电力牵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高速铁路网络管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轨道车辆结构可靠性与运用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实验室
城市轨道交通北京实验室
国家经济安全预警工程北京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物流管理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轨道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交通数据分析与挖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结构风工程与城市风环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微细流尺度流动与相变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水中典型污染物控制与水质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智能交通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城市交通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轨道交通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轨道交通线路安全与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轨道交通电磁兼容与卫星导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城市交通北京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市教委、市工促局)
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管理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宽带移动信息通信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列车自主运行控制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运营主动安全保障与风险防控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首都高端智库
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

研究成果

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信息、管理和交通科学与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通过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专业服务,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国家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近5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万余项,科研经费41亿元。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0103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749篇。申请专利3135项,获授权专利1624项。创立学术交流品牌“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交大大讲堂”“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发展论坛”,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66场。

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8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的4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2014年主持完成的“标识网络体系及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主持完成的“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及应用”、“智慧协同网络及应用”和“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列控系统互操作和可靠运用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学校于2007年和2013年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7年1月,《高水压条件下隧道工程结构模拟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2016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原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75年创办,2004年更名。《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是中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铁路运输类核心期刊,多次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截至2016年,《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已被下列数据库或文摘类刊物收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网络中心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铁路》;《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公路运输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Chemical Abstracts on Web);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荷兰 Scopus 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数据库。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12月,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以本校特色学科铁路交通为文献特色,同时注重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科性文献收藏:总量为793.85万余册,其中纸本资源总量为189.62万余册,电子图书等电子资源257万余册,网络资源等累计约347.2万余册。拥有CNKI万方SCISSCIEI等中外文数据库185种,拥有网络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3.1万余种,中外文学位论文276.8万余册,中外文会议论文、法规标准全文7.7万余册。

图书馆收藏有比较丰富、珍贵的铁路交通运输文献,如:清末邮传部第一次路政统计表、第一期交通官报;1911年起交通部各铁路线职员录;铁路各线建设纪要;借款合同、铁道会计、铁道法规,以及195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中国长春铁路移交文件等。另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并获批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全国仅23家)。

图书馆全面收藏了校博硕士论文,并自2003年起收藏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2004年起全面收藏本科生毕业论文。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深入建设,图书馆已建成具备8万条数据、8千余篇全文的铁路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

合作交流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交流布局日益完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美、英、德、法等48个国家和地区的279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顿、巴西坎皮纳斯和波兰华沙等地共办有4所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学校加入国际铁路联盟(UIC)和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牵头成立“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UIC高速铁路高校联盟并加入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提升了在国际铁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主办“一带一路”轨道交通教育培训校企合作对话暨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年会。学校牵头成立了中美、中俄、中英和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加强我校与国外高校开展国际科研合作。

学校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境外办学机构2个,开展本科层次学位教育,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海内外成立地方校友会51个,吸纳董事单位88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

所获荣誉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年4月,北京交通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被表彰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


创办时间
1896年
所属地区
北京市
学校类别
理工类
学校属性
公办大学
学校层次
一本/艺术类一本
提档线
300-400分
院校代码
10004
优势专业
通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经济学
学校特色
双一流/211/教育部/重点
学校官网
https://www.bjtu.edu.cn
学校地址
本部: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  威海校区:山东省威海市南海新区现代路69号
推荐画室
我要出现在这里
首页
客服
机构入驻
在线咨询
北京交通大学历年高考信息汇总
资讯
简章
计划
原则
成绩
合格线
录取线
考点
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