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中科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重点共建;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
学校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建校后,中科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新举措;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
根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31个学院(学部),含8个科教融合学院;设有苏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截至2022年8月,学校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2810人,其中教授943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1043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其中,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共有596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40%。4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75%,45岁及以下青年人才占高层次人才的68%。
姓名 | 院士类别 | 姓名 | 院士类别 |
---|---|---|---|
陈仙辉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李建刚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晓非 | 刘文清 | ||
杜江峰 | 万元熙 | ||
谭铁牛 | 吴以成 | ||
谢毅 | 范维澄 | ||
尹浩 | 许祖彦 | ||
赵政国 | 杜善义 | ||
李亚栋 | 魏复盛 | ||
潘建伟 | 何多慧 | ||
沈保根 | 李国杰 | ||
万卫星 | 郭光灿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杨学明 | 洪茂椿 | ||
张明杰 | 侯建国 | ||
包信和 | 李灿 | ||
万立骏 | 李曙光 | ||
郑永飞 | 吴奇 | ||
吴一戎 | 石耀霖 | ||
俞昌旋 | 周又元 | ||
张家铝 | 杨国桢 | ||
张裕恒 | 欧阳钟灿 | ||
陈国良 | 钱逸泰 | ||
童秉纲 | 施蕴渝 | ||
伍小平 | 王水 | ||
马志明 | 朱清时 | ||
陈颙 | 刘有成 | ||
封东来 |
国家级教学名师:陈国良 、 李尚志 、 程福臻 、 霍剑青 、 施蕴渝 、 史济怀 、 向守平
(备注:该校国家杰青、百人计划、大师讲席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根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31个学院(学部),含8个科教融合学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开办37个本科专业。
学院 | 系 | 专业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 | - |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系 |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
计算与应用数学系 | ||
概率统计系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 物理系 |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量子信息科学 天文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 |
近代物理系 | ||
天文学系 | ||
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 ||
工程应用与物理系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化学物理系 | 化学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前沿化工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应用化学系 | ||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 ||
化学系 | ||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 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 |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
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 | ||
系统生物学系 | ||
医药生物技术系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 近代力学系 | 理论与应用力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能源与动力工程 安全工程 |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 ||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 ||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 |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人工智能 自动化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 |
自动化系 | ||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 加速器科学与工程物理系 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 核科学与工程系 | 应用实验物理 工程物理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地球物理与行星科学技术系 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 地球物理学 地球化学 大气科学 环境科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系 | 管理科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金融学 工商管理 统计学 |
管理科学系 | ||
统计与金融系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 - | 法学 公共管理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外语系 | 英语 考古学 传播学 网络与新媒体 |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数据学院 | - | 数据科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 |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 - |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 | 软件技术系 | - |
嵌入式技术系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 - |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学院 | - |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与工程学院 | - |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苏州) | - |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 | - |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 - | - |
学科概览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3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列全国高校第6;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工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40%。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天体物理、地球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安徽省一级重点学科:哲学、天文学、地质学、生态学、生态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工作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工作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科学、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生态学、地质学、天文学、哲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学科排名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16年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中,学校15个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科学技术史、安全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共7个学科被评为A+,A+学科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五;数学、生物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共8个学科被评为A或A-。“数理化天地生”6个理学基础学科全部获评A及以上。
截止2021年2月(ESI最新数据),学校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同时,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15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篇均被引数居于C9高校第一。
质量工程
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199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198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优秀奖1项。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华夏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钱学森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王绶绾天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生心理学、电磁学、生理学、天体物理概论、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实验、地震学原理与应用、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并行计算
国家级精品课程:数学实验、并行计算、大学物理实验、线性代数、微积分、生理学、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电磁学、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天体物理概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生心理学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认识宇宙、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地震活动与地震学、科学简史·科学革命篇、核聚变——人类理想新能源、系统生物学与生命、来自量子世界的新技术、生命科学导论、人体健康的卫士:免疫系统、生活中的光学、化学与社会生活中的安全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信息与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少年班—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科大-微软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实验区
国家级特色专业:数学类、物理学类、电子信息工程、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地球物理学、信息安全、软件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物理学专业、天文学专业
国家级教学团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电磁学》课程教学团队、基础生物学教学团队、微积分类课程教学团队、并行计算相关课程教学团队、天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课程教学团队
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文房四宝工艺”
英才教育
少年班
197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其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1985年,中国科大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试点班,又称零零班),两类学生由少年班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2008年少年班创办30周年之际,中国科大将原少年班管委会(系级建制)升格为少年班学院。
少部分专业意愿十分明确的学生,从入学起直接进入主修专业,按照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学习;大部分学生实行两段式学科平台培养模式(2+2),前两年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专业学习。
为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对课程深度的需求,少年班与教务处、相关学院创办“华罗庚班”、“严济慈班”、“物质科学班”等学科强化计划,对相应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可以随时调整进出这些计划。
截至2015年2月,少年班(含零零班)共招收2412人,毕业1879人,其中少年班招收1261人,毕业1070人,零零班招收1151人,毕业809人。
科技英才班
科技英才班是中国科大深化“所系结合”办校方针的具体举措。 2009 年起,该校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16个研究所联合开办了11个“科技英才班”,包括“华罗庚数学英才班”、 “严济慈物理英才班”等7个基础科学类英才班以及“计算机与信息英才班”等4个高技术类英才班。2010 年 10 月,该校华罗庚数学英才班、严济慈物理英才班、卢嘉锡化学英才班、贝时璋生命英才班、 计算机与信息英才班等5个科技英才班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4年,各英才班在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新的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
优秀博士论文
截至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计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5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51篇,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94篇。
2021年5月17日,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国内排名
2020年,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5位。
2020年3月,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排名800强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第8名。
2020年5月,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第7名。
2020年5月,武书连2020中国大学排行榜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第14名。
2020年6月,2020年CNUR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列国内第3。
2020年6月,2020年中国研究生院校排名位列第3。
2020年7月,2020年瑞路中国大学百强综合榜排名第7位。
2022年5月,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位列第3。
国际排名
THE
2019年9月,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20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第80名。
2020年6月,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亚洲第10,国内第3。
2020年9月,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列世界第87位,国内第4。
2022年10月12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发布了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结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世界排名74位。
QS
2019年6月,2020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第89位。
2020年6月,2021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第93位,国内第6。
2021年6月,2022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第98位。
U.S. News
2019年10月,2020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128名,国内第3。
软科
2019年8月,2019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101-150名。
2020年8月,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73名。
2022年8月15日,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2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入选百强榜单。
2023年8月15日,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第63名。
MosIUR
2020年8月,2020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201名。
2021年8月,2021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197名。
自然指数
2020年5月,全球自然指数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世界第8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1年,入选2020年度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
2022年1月,入选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
2022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评选为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2022年2月,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3篇成果论文,分别报道了基于超冷原子分子的量子模拟、新型电子向列相、蛋白质设计3个方面。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获得“中科院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2022年4月,荣获“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2022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入选2021年度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工)委名单。
2022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青年团队被授予第25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建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62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类别 | 机构名称 | 批准部门 |
---|---|---|
国家实验室 |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 国家计委 |
国家研究中心 |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 科学技术部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合肥同步辐射光源 | 国家计委 |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联合) | 国家发改委 | |
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联合) | 国家发改委 | |
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联合) | 国家发改委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发改委 |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 | 科学技术部 |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 | 国家发改委 |
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热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发改委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 | 大尺度火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科学技术部 |
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 |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城市公共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 |
其他 |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 | 科学技术部 |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类别 | 名称 |
---|---|
率先行动机构 |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 |
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 | |
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 | |
中科院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联合) | |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联合) | |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电磁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 | |
中国科学院无线光电通信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联合) | |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 |
其他 | 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合肥分中心 |
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联合) | |
中国科学院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 | |
中国科学院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研究示范中心 | |
中国科学院量子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 | |
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7] |
名称 | 批准单位 |
---|---|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量子信息科学安徽省实验室 | 安徽省委、省政府 |
先进光子科学技术安徽省实验室 | |
微尺度物质科学安徽省实验室 | |
人工智能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联合) | |
高性能计算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科技厅 |
分子医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计算与通讯软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生物质洁净能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安徽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省级实验室 | |
金融信息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安徽省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先进功能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教育厅 |
物理电子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无线网络通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生物技术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城市公共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 |
先进技术与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 |
先进核聚变能和等离子体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 |
安徽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 |
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研究院 | |
安徽省医药生物研究院 | |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 | |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工商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 |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
安徽省语音及语言技术工程实验室 | 安徽省发改委 |
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机器人) |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省发改委等 |
名称 | 共建单位 |
---|---|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化学物理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智能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蛋白质科学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网络与通信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
星系和宇宙学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
绿色合成化学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数学物理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 |
科技传播研究所 | 中科院科学时报社 |
强子物理研究中心 | 兰州重离子国家实验室 |
新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无机固体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高分子薄膜与溶液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分析化学研究伙伴小组 |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超精密控制与系统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
微纳电子系统集成研究中心 | 中科院微电子所 |
环境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
生物质催化转化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量子生物物理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天然活性多肽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科大华为信息技术研究所 |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SHINCRON先进薄膜工艺与材料联合实验室 | 日本SHINCRON公司 |
中国科大-黄山永佳膜技术与膜材料联合研发中心 | 黄山永佳(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科大国购机器人研究中心 | 合肥高新区、国购集团 |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 应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
重大科学装置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建设和参与建设了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北京谱仪(BESIII)、稳态强磁场、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子午工程等大科学装置。
科研成就概况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近十年共发表SCI论文28785篇、被引334996次,授权发明专利1073件、实用新型354件,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2项;十一五以来,科研项目获批经费达60亿,先后牵头承担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87项,联合承担国家重点重大项目240余项。
2016年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与宏观尺度组装体的功能化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1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在离子阱系统中实现了单个离子的超分辨成像,这一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
科研特色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近年在量子信息、单分子科学、高温超导、纳米科学、地球环境、生命与健康等前沿领域(该校各研究领域详细内容介绍参考资料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相关成果先后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世界科技进展”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3次,美国(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5次;量子信息、铁基超导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基础研究代表成果(共3项)。
重大突破
2022年2月4日,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信号消息,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团队基于超冷锂-镝原子量子模拟平台,首次测得第二声的衰减率(声扩散系数),并以此准确测定了体系的热导率与粘滞系数。
重要进展
2022年2月9日,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晓光教授团队在高性能类脑突触原型器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该团队基于对铁电畴形态和翻转动力学的设计,在铁电量子隧道结中实现了亚纳秒电脉冲下电导态可非易失连续调控的类脑突触器件,可用于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类脑计算系统,该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上(Nat. Commun.)。
年度 | 项目名称 | 入选类别 |
---|---|---|
1998 | 我国科学家关于夸克质量比的研究国际领先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从四氯化碳催化热解制金刚石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1999 | 我国科学家确定碳60单分子在硅表面的取向状态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2000 | 过去3000年企鹅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演变研究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01 | 科学家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中国科技大学C60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研究获重要进展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C60单分子的高分辨表征和新型二维取向畴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2003 | 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多光子量子纠缠态的操纵与鉴别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2004 | Entanglement breaks new record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欧洲物理学会) |
Five-Photon Entanglement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
我国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五光子纠缠和终端未定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实现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2005 | 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2006 | 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发现一种可有效通过皮肤传送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短肽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Attack of the Teleclones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
在光纤通信中成功实现一种抗干扰的量子密码分配方案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2007 | 光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和算法应用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在多光子纠缠和光学量子计算的实验方面取得新进展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2008 | New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 年度十大科学进展《SCIENCE》 |
铁基超导材料研究获重大进展 | 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新型铁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及相图研究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铁基高温超导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量子中继器实验被完美实现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Slow but sure progress towards quantum computing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欧洲物理学会) | |
2009 | 量子计算研究获重大突破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基于自旋的量子调控实验研究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成功实现太阳能冶炼高纯硅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双功能单分子器件的设计与实现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2010 | 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实验实现最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新闻 | |
2012 | Data teleportation: The quantum space race | Features of the Year(NATURE) |
Quantum hops | 2012 Science News Top 25 (SCIENCE NEWS) | |
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获重大突破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2013 | Foiling Quantum Hackers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实现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基于等离激元增强拉曼散射实现单分子化学成像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2014 | 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记录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2015 | 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实现对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探测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Double quantum-teleportation milestone | 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英国物理学会) | |
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 |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 |
中科大首次成功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 国际/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冷原子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在离子阱系统中实现了单个离子的超分辨成像,该成果2021年12月23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7月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实体馆藏中外文书刊220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包括4万多册的特藏、再造善本等。图书馆通过构建高水平的数字化文献体系来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已引进和共享135个中、外文数据库(平台),包括主流的国内外权威学术数据库和检索工具,师生用户通过校园网可以方便查阅中文电子图书240万种、外文电子图书45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近4万种、国内硕博士学位论文620万份、国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57万份,以及大量的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资料。
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被美国的《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剑桥科学文摘》(CSA)和德国的《数学文摘》(Zbl Math)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被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研究课题组于1992年列入100种“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于1994年列入300种“1992~1993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第73名;连续4次(1992,1996,2000,2004)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被许多部门和高校列为评审正高职称认可或发表论文重奖的“国家级重点学术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报道中国国内外有关化学、物理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理论、科研成果等,2002年起为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SCIE等出版物收录。
《低温物理学报》:是首批确定为国家核心类期刊之一,被英国《SA》、美国《CA》、俄罗斯《PҖ》长期收录,中国科技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部情报所情报中心固定收录并检索的期刊。
《实验力学》:为中国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统计源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期刊、维普资讯等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力学类核心期刊。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入选武汉大学RCCSE-E教育学类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2013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已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重要数据库及有关报刊网全文收录。
《火灾科学》:是火灾过程及其防治领域的国际性学术刊物,它的任务是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为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