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简称“北建大”,位于北京市,是北京市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为“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发起成员,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高校,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源于1907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1933年更名为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1936年增设土木工程科,后历经北京市市立工业学校、北京市建筑专科学校、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发展阶段,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学校1977年恢复本科招生,1982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高校,1986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2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9.02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19万册;设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开设35个本科专业;有各类在校生11074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8249人,硕士研究生3326人,博士研究生171人;有教职工1196人,其中专任教师782人。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196人,其中专任教师782人,高级职称教师474人,教授153人,博士生导师66人。拥有国家杰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4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教育部人才项目青年项目1人,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项目2人,北京学者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中科院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青年北京学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获得梁思成建筑奖1项、世界人居奖1项,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教委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管理创新团队、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团队等各类国家级及北京市级团队28个。
类别 | 名称 |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李爱群 |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 季节、蒋捷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李爱群 |
百千万工程人才国家级人选 | 戚承志、蒋捷、曾德民 |
中科院“百人计划” | 周若华、齐吉琳 |
国家教学名师 | 李爱群 |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5月,学校设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开设35个本科专业。
学院 | 本科专业 |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学(实验班类) |
建筑学 | |
城乡规划 | |
风景园林 | |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 |
环境设计 | |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 智能建造 |
土木工程(实验班) | |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 | |
土木工程(城市道路与桥梁工程) | |
土木工程(城市地下工程) | |
交通工程(智能交通) | |
土木工程(建筑材料) | |
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中美联合培养) | |
环境类创新人才实验班 | |
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与低碳实验班) | |
环境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方向) | |
环境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方向)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 导航工程(智能导航实验班) |
测绘工程(智慧城市类) | |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智慧城市类) | |
遥感科学与技术(智慧城市类) | |
北京建筑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机械工程(智能制造类) | |
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类) | |
工业工程(智能制造类) | |
车辆工程(城市轨道车辆实验班) | |
北京建筑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人工智能(实验班) |
自动化(建筑智能控制与机器人)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城市电网) |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建筑)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班) | |
北京建筑大学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大数据应用) |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 |
工程管理(实验班) | |
工程造价 | |
工商管理 | |
城市管理(实验班) | |
法学(国际工程法实验班) | |
法学 | |
社会工作 | |
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建筑技术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5月,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拥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工科优势特色进一步凸显,所有工科学科均位列C档及以上,70%位列B档次。“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类别 | 名称 |
---|---|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 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 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建筑学、土木工程 |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建筑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数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机械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应用统计、法律、社会工作、建筑学、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风景园林、工商管理、工程管理 |
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建筑遗产保护 |
类别 | 名称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建筑学、土木工程 |
学校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名列第9,城乡规划学名列第12名,风景园林学名列第15,土木工程名列第31,管理科学与工程名列第70。学校全部工学学科参加了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并获档次评价,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2个学科评估结果为B,全国排名20%~30%。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在近3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5项。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 | 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 | 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 |
北京市精品课程(7门)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高等数学、机械原理、大学物理、电子与电子技术、工程测量、建筑构造 |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 建筑环境与模拟实验教学中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教学中心、水环境实验示范中心 |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5个) | 测绘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 | 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环境工程、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
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 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交通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工程造价、机械电子工程 |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 建筑学、土木工程 |
2011-2012年度住建部下发《关于公布高等学校土建学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等六个专业教育评估结论的公告》(土建专业评估公告[2012]第1号):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均取得A级,建筑学专业评估取得本科、硕士合格有效期均为7年的优异成绩;2013年城市规划专业评估本科、硕士合格有效期均为6年。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六个专业全部通过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工程管理专业一次性通过建设部的优秀评估,排名全国第19名。
学术科研
科研成果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公布的资料显示,学校坚持科技兴校,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学校始终强化面向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需求,形成了建筑遗产保护、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及地下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现代城市测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为代表的若干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领域、科研方向和创新团队。学校现有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以及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城市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等26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
该校教师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6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2010、2011、2012连续三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近五年,新增各类科技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00余项;科技服务经费连年超过2亿元。学校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具有建筑行业特色的大学科技园,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工作首批试点的2所高校之一。
2019年12月,世界人居基金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2019年度世界人居奖(World Habitat Awards)获奖名单,北京建筑大学穆钧教授团队完成的“现代生土营建研究与推广”系列成果,荣获本年度世界人居奖铜奖。
截至目前,我校教师共荣获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1987年,李惠升教授以第三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2010-2012年连续三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达到了新高度;2014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取得了新的发展。
序号 | 获奖项目名称 | 校内完成人 | 单位排名 | 奖励名称 | 年度 |
---|---|---|---|---|---|
1 | 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及应用 | 王晏民、朱 光、罗德安 | 主持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0 |
2 |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 徐世法、季 节、陈家珑 | 主持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1 |
3 | 地下工程开挖诱发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 张怀静、戚承志、李崇智 | 主持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2 |
4 | 防腐高效低温烟气冷凝余热深度利用技术 | 王随林、艾效逸 | 主持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4 |
5 | 发电机参数及运行方式、计算方法、程序及应用 | 李惠升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1987 |
6 | 矿井(隧道)复杂地质构造探测装备与方法研究 | 王怀秀 | 参与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08 |
7 | 冲击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 | 戚承志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8 |
8 | 我国北方几种典型退化森林的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 宋国华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0 |
9 | 深地下×××关键技术研究 | 戚承志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11 |
10 | 大型矿山排土场安全控制关键技术 | 郑文堂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1 |
11 | 混凝土结构耐火关键技术及应用 | 刘栋栋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4 |
12 | 农村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与集成示范 | 杜晓丽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4 |
13 | 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 韩 淼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15 |
14 | 预应力整体张拉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 张爱林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5 |
平台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正在运行的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平台共29个。
级别 | 科研平台 |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 |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北京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 自然资源部城市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 | |
国家文物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 | 生土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席 | |
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 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 |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机器人仿生与功能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服役性能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建筑大数据智能处理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建筑结构与环境修复功能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热力过程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参与) | |
北京实验室 | 通用航空技术北京实验室(参与) | |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城市基础设施与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建筑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 |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电子废物资源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北京市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
北京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 | 北京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参与)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4月,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纸质藏书146.9万册、在线阅览的电子图书185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77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是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较为齐全的高校。纸质藏书152.9万册、电子图书185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52个;其中外文图书139万册(含建筑学院、文法学院、经管学院的资料室藏书10万多册,大兴分馆藏书25万册,本部图书馆55万册,中国建筑图书馆40万册),生均达到159册;期刊1435种(本部1109种,大兴分馆326种),报纸60种,资料(技术标准规范、工程标准图等)上百种,数据库40个(其中中文25个,外文10个,自建库3个,自建网络资源平台2个),电子图书30万种(连网络非本地共有121万种)。馆藏图书中75%为理工类图书,60%为建筑类图书。
该校图书馆积累了一批珍贵的,有价值的建筑类文献,包括中文60%、外文40%,著名古籍文献和原版文献约4000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30种,我馆有28种;《埃及的穆斯林建筑》1951年版全球550部,该校图书馆有第299、426、516册三部;英文原版瑞典喜仁龙著《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年版全球800册,该校图书馆收藏第241册。从清乾隆京城全图到各种老北京地图均有收藏,并建立了数字化的《北京地图》特色资源包。
该校图书馆先后与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签订了原文传递和馆际互借协议,实现了北京地区高校间的文献资源共享。
学术刊物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是由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主办的科技类学术期刊,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大16开本,季刊。是以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反映国内外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科研成果。主要栏目有: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供热工程、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建筑机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测绘工程、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与研究及管理科学等。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是《中国期刊网》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数据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5月,学校已初步构建“一带一路”城市国际化创新中心和7个专题国际创新合作平台,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104所院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务实推进了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研究。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已有来自27个国家的72所院校加入,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类大学国际联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招收国际学生等方式,培养中外学生近千人。举办的暑期学校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教育品牌项目。
2020年5月,北京建筑大学分别与怀柔区、密云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9月,北京建筑大学与延庆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3月,北京建筑大学与石景山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获奖荣誉
2022年4月,荣获2022年首都劳动奖状。
2022年4月,北京建筑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被表彰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