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Sports Training),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教育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运动训练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学科、运动人体学科、教育心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一般运动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专项运动训练与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熟悉中国体育工作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一般运动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的发展动态。
学科门类:教育学
专业类别:体育学类
中文名称:运动训练
外文名称:Sports Training
专业代码:040202(040202K)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1957年,当时在吸收和借鉴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体育学院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经验的基础上,在原北京体育学院创建了运动系,其办学指导思想主要是满足建国初期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需要。为中国各级竞技体育队伍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随后,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也先后尝试开办了运动系。
1963年9月24日,《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颁布,开设田径运动(专业编号100002)、体操(专业编号100003)、球类运动(专业编号100004)、游泳(专业编号100005)、冰上运动(专业编号100006)专业。
1988年1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将田径运动、体操、球类运动、游泳、冰上运动合并为运动训练(专业编号0201)。
1993年7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运动训练(专业编号体育0201)合并,更改为运动训练(专业代码040302*),属教育学专业。
1998年7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将运动训练的专业代码更改为040202*,属教育学专业。
2012年9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运动训练的专业代码更改为040202K,属教育学专业。
2020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运动训练专业为教育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40202K,属教育学类专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
培养目标
运动训练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业意识,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群众体育事业、竞技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专项运动教学、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能胜任专项运动教学、训练和竞赛组织工作。
培养规格
学制、学分与学位
一般为4年。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根据学分获取情况,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者延迟毕业,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6年。总学分为140-17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基本素质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逍德规范;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自觉意识;具有强健的体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专业素质
掌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初步掌握体育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能够运用体育学的理论和技能分析解决运动训练专业领域各种实际问题;了解国家有关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相关领域工作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从业资格。
知识要求
(1)素养类知识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创新创业知识,熟悉1门外语,能基本阅读与运动训练专业有关的外文文献;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具有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
(2)专业类知识
系统掌握体育学基础知识和各个分支学科的专门知识;理解运动技能的有关原理;了解体育改革与发展动态以及体育科研发展趋势;初步掌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撰写体育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能力要求
(1)获取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良好。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能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研究和解央体育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2)创新创业能力
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具备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创业意识,具备创业认知能力、专业职业能力、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联系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就运动训练专业而言,应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做到分类实施、有的放矢。运动训练专业可相对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社会服务能力
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具备社会服务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能够从事与体育有关的社会服务工作。各高校根据自身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上述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可以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与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和体现,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课程设置注重培养规格中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
通识教育课程由各高校在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设置,彰显学校特色。
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构成。专业类基础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领域;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应体现实现各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基本的运动技能或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课程设置应反映学科前沿和学校特色,拓宽专业知识面和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实践课程应涵盖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与毕业论文(设计)等,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专业见习应体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为专业实习做好准备;专业实习应重点培养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应着重培养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实践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应着重体现创新意识和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专业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体系由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实践三个方面构成。
学科基础知识
包括体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功能等,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人体运动的基本功能;体育运动过程的心理现象与规律,体育的社会现象及规律,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与手段等知识。
专业核心知识
主要由不同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动技能理论与实践构成。运动技能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类、游泳类、冰雪或滨海类、健身休闲类、户外运动类等。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运动训练过程、专项运动教学、运动竞赛组织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
专业实践
由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创新创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学术交流等环节构成。
课程体系说明
本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业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精神,以学科交叉融合、压缩重合内容、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前沿知识、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突出传统或地域优势,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彰显办学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下六方面的问题:
(1)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40-170学分。其中,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不少于40学分,专业教育选修课程不少于40学分,实践课程不少于14学分。
(2)运动训练专业运动技能课程不少于40学分。
(3)公共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执行,创新创业课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设置,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各高校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运动训练专业的要求设置。
(4)增加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各高校自主开设的专业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满足学生升学深造及就业创业的需要,形成专业特点和学校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5)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要求在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投射和映现,应具体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开设与运动训练专业类相关的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6)各高校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专业实习须有具体的计划、明确的内容、经费的保障,以确保专业实习的效果。实践教学课程学分的设置,可在《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理论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构成。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军事理论与训练、大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的必修课程,以及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彰显学校特色而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应在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的基础上,由各高校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学分。公共选修课程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课程,由各高校结合实际自主开设,不少于3门、6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
(1)专业类基础课程
专业类基础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程,是运动训练本科专业均须开设的课程,包括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7门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6学分。每门课程的学分可以根据专业、学校特点设定。
(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重点突出与运动训练专业类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属专业必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2学分,课程开设采用“3+X”模式,其中“3”是指各专业最核心的3门专业课程,“X”是指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立的专业课程。《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X”课程的门数和学分不做具体规定,“X”课程可在《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荐的3个课程模块(见下表)中选择,也可以根据专业、学校特点自主设置。运动训练专业最核心的3门专业课程具体如下:运动训练专业须开设运动训练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竞赛学。
模块名称 | 课程名称 | ||
---|---|---|---|
运动技能课程模块 | 田径类 | 体操类 | 球类 |
游泳类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类 | 冰雪或滨海类 | |
户外运动类 | 健身休闲类 | ||
理论课程模块一 | 体育统计学 | 运动心理学 | 体育保健学 |
运动营养学 | 运动生物化学 | 运动生物力学 | |
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 | 体质测量与评价 | 运动机能生理生化测(实验) |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 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 | 运动训练生物学监控 | |
康复评定学 | 运动康复治疗技术 | 肌肉骨骼康复 | |
慢性疾病康复 | 神经病损康复 | 运动损伤与康复 | |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 运动医务监督 | 锻炼心理学 | |
理论课程模块二 | 体育法学概论 | 体育管理学 | 体育史 |
学校体育学 |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 体育教材教法 | |
体育游戏 | 体育绘图 | 运动训练学 | |
体育竞赛学 | 奥林匹克运动 | 社会体育导论 | |
健身理论与指导 | 体育市场营销 | 体育经济学概论 | |
社区体育 | 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 | 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 | |
体育产业概论 |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 | 中国武术导论 | |
传统体育养生理论 | 中国武术史 | 民族民间体育 | |
休闲体育概论 | 体育旅游概论 | 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管理 | |
体育赛事管理 | 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 |
(3)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属选修课程,凡是未被列入必修课程和《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荐的3个课程模块的课程,均可作为专业拓展课程的备选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也可以根据专业、学校特点自主设置,学分不少于40学分。
实践教学
实践课程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科研训练等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4学分。社会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见习1-2周,专业实习12~20周。创新创业实践包括体育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创业训练等。科研训练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活动等。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运动专业相近的考研方向主要有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训练学。
就业方向
运动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专业运动队、各类体育院校、普通高等院校运动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各级体育俱乐部、业余体育学校等单位从事运动训练、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开设院校
地区 | 开设院校 | |||
---|---|---|---|---|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 | |||
天津 | 天津传媒学院 | |||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师范大学 | |||
重庆 | 重庆文理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 | 西南大学 | 长江师范学院 |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 ||||
河北 | 张家口学院 | 廊坊师范学院 | 河北师范大学 | |
河北工程大学 | 邯郸学院 | |||
河南 | 洛阳师范学院 | 南阳师范学院 | 河南师范大学 | 河南大学 |
黄河科技学院 | ||||
山东 | 中国海洋大学 | 曲阜师范大学 | 烟台大学 | |
聊城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 | |||
山西 | 山西师范大学 | 中北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山西大学 |
山西财经大学 | ||||
安徽 | 巢湖学院 | 安徽师范大学 | 淮北师范大学 | |
江西 | 井冈山大学 | 华东交通大学 | 南昌大学 | 江西财经大学 |
江苏 | 江苏师范大学 | 苏州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
河海大学 | ||||
浙江 | 宁波大学 | 浙江大学 | ||
湖北 | 江汉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湖北师范大学 | |
武汉商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工业大学 | 三峡大学 | |
湖南 | 中南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衡阳师范学院 |
湖南工业大学 | 湖南科技大学 | |||
广东 | 华南师范大学 | 暨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广东工业大学 |
嘉应学院 | 广州商学院 | |||
广西 | 广西大学 | 广西师范大学 | 广西民族大学 | |
云南 | 昆明理工大学 | 云南师范大学 | ||
贵州 | 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医科大学 | ||
四川 | 西华师范大学 | 四川大学 | ||
陕西 | 陕西师范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西安体育学院 | 陕西理工大学 |
青海 | 青海师范大学 | |||
宁夏 | 宁夏大学 | 宁夏师范学院 | ||
黑龙江 | 哈尔滨体育学院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齐齐哈尔大学 | |
吉林 | 吉林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延边大学 | 北华大学 |
长春师范大学 | 东北电力大学 | |||
辽宁 | 沈阳体育学院 | 沈阳师范大学 | 辽宁师范大学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大连大学 | 东北大学 | |||
西藏 | 西藏民族大学 | |||
新疆 | 新疆师范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
内蒙古 | 内蒙古大学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
海南 | 海南师范大学 | |||
福建 | 福建师范大学 | 华侨大学 | 集美大学 | |
甘肃 | 天水师范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