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技术与工程(Welding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材料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以培养具有焊接专业背景、掌握焊接技术与工程系统理论基础知识和焊接结构制造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类别:材料类
中文名称:焊接技术与工程
外文名称:Welding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8]
专业代码:080411(080411T)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前身为始建于1959年的焊接工艺及设备本科专业,并于当年实现招生。2000年与铸造、锻压专业合并成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08年恢复焊接专业并更名为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3],高校以目录外专业招生办学,专业代码为080207W。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代码由目录外080207W调整为目录内特设专业080411T。
2020年2月,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隶属于工学、材料类(0804),专业代码:080411T。
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科学、电工和电子学、机械、力学和自动控制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电子学、热加工工艺、自动化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焊接电弧及弧焊方法、焊接结构力学和材料熔接基础及焊接性;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工程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国际视野、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材料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生产技术开发和过程控制,材料应用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参考总学分一般为140~190学分[含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人才培养
1、掌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2、系统掌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质与使役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
3、掌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各种材料的制备、性能检测与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了解材料类专业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备设计材料和制备工艺、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根据工程应用选择材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5、了解与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6、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达成,课程体系必须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约占20%;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约占20%,实战内容约占20%,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约占35%。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材料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运用相应基本概念表述材料工程问题、设计与选择材料、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学科基础类课程应包括学科的基础内容,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对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理论课程
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知识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工具性知识、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知识、经济管理和环境保护类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哲学、思想政治道德、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基本内容。
工具性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文献检索、科学研究方法论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以及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等基本内容。
经济管理和环境保护类知识包括金融、财务、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基础类课程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结构表征等知识领城。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结构、晶体缺陷、相结构与相图、非晶态结构与性能、固体表面与界面、材料的凝固与气相沉积、扩散与固态相变、烧结、变形与断裂、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物理性能以及材料概论等。
材料工程基础知识包括流体流动基础、热量传递、传质过程及其控制、材料及其产品设计、选材、制造加工成型以及失效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电工电子学等。
物理化学知识包括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等。
专业类课程
专业类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学及热处理、热加工传输原理、电弧焊基础、焊接冶金学、焊接结构学、焊接质量检测与评价、钎焊、电阻焊、高能束焊接等。
实践教学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分为以下3个类型:
1、公共基础实验:主要包括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电子电工实验等。
2、专业基础实验: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专业基础训练及综合实验。依据相应课程大纲,每门课程至少开设4个实验项目,且能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
3、专业实验: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材料制备与性能综合实验等。要求开设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相关实验至少7项,同时完成至少1种材料的制备,包括原料的选择—配方计算—工艺方案设计—制备—相关性能测试及结构分析等全过程训练。
课程设计
1、机械零件设计:进行工程设计基本技能训练。
2、材料制备装备设计: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设备设计训练。
3、工厂工艺流程设计:针对至少1种材料生产工艺进行车间工艺流程设计。
专业实习
实习是学生接触生产实际、接触企业的重要实践环节,各高校应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制定符合生产现场实际的实习大纲,让学生在实习中实践所学知识,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科研与教学结合最为密切的一个实践环节,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每位专业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人数原则上每届不超过6人。选题应结合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可以从科研任务中选择规模适当和相对独立的题目,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实战教学活动来进行。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可在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工程及相关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就业方向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机电、石化、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从事焊接工程或其它材料加工方面的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与研发、生产运行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工作,或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开设院校
院校名称 | 推荐指数 | 专业满意度 | |||
---|---|---|---|---|---|
综合情况 | 办学条件 | 教学质量 | 就业 |
北京工业大学 | - | - | - | - | -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 | 3.2 (5人) | 4.1 (10人) | 3.0 (5人) | 3.0 (5人) |
河北科技大学 | - | 4.3 (3人) | 3.8 (6人) | 4.5 (4人) | 4.8 (4人) |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4.8 (20人) | 4.7 (19人) | 4.7 (21人) | 4.6 (18人) | 4.4 (19人)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 | - | - | - | - |
太原科技大学 | 4.8 (100人) | 4.6 (62人) | 4.3 (75人) | 4.4 (58人) | 4.6 (57人)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 | 4.4 (55人) | 4.3 (55人) | 4.4 (55人) | 4.2 (56人) |
沈阳工业大学 | 4.7 (48人) | 4.1 (25人) | 4.3 (33人) | 4.4 (24人) | 3.8 (24人)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 | 5.0 (4人) | 5.0 (4人) | 5.0 (4人) | 5.0 (4人) |
大连交通大学 | 4.8 (142人) | 4.4 (171人) | 4.2 (186人) | 4.3 (170人) | 4.4 (164人) |
辽宁工业大学 | 4.8 (19人) | 3.7 (7人) | 4.5 (17人) | 3.5 (6人) | 3.5 (6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4.8 (719人) | 4.4 (215人) | 4.5 (220人) | 4.5 (211人) | 4.4 (201人)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 | 4.6 (9人) | 4.5 (13人) | 4.3 (8人) | 4.5 (6人) |
佳木斯大学 | 4.8 (71人) | 4.5 (51人) | 4.5 (54人) | 4.4 (49人) | 4.3 (51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4.7 (267人) | 4.6 (59人) | 4.6 (59人) | 4.4 (51人) | 4.6 (39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4.9 (18人) | 4.2 (10人) | 3.6 (11人) | 4.1 (9人) | 3.6 (7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 | 4.6 (11人) | 4.6 (10人) | 4.6 (9人) | 4.6 (11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4.7 (342人) | 4.3 (159人) | 4.4 (180人) | 4.3 (156人) | 4.2 (154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4.9 (15人) | 4.1 (12人) | 4.7 (15人) | 4.5 (11人) | 4.6 (10人)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 - | 4.0 (1人) | 4.0 (1人) | 4.0 (1人) | 3.0 (1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5.0 (6人) | 2.0 (4人) | 2.0 (4人) | 1.8 (4人) | 1.5 (4人) |
西华大学 | 4.8 (49人) | 4.3 (18人) | 4.6 (20人) | 4.7 (13人) | 4.5 (12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 | 4.2 (24人) | 4.1 (38人) | 4.0 (24人) | 3.4 (21人) |
西安石油大学 | - | 4.2 (77人) | 4.3 (84人) | 4.3 (71人) | 4.3 (50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4.7 (857人) | 4.3 (176人) | 4.1 (181人) | 4.1 (164人) | 4.0 (161人) |
兰州城市学院 | 4.6 (61人) | 4.0 (70人) | 3.4 (71人) | 3.6 (67人) | 3.3 (67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 | 3.7 (3人) | 4.2 (6人) | 3.7 (3人) | 3.7 (3人) |
新疆工程学院 | - | 3.6 (14人) | 4.3 (22人) | 4.2 (13人) | 4.2 (12人) |
沈阳大学 | 4.8 (65人) | 4.6 (64人) | 4.5 (67人) | 4.6 (63人) | 4.5 (58人) |
洛阳理工学院 | - | - | - | - | - |
南京工程学院 | 4.6 (38人) | 4.1 (20人) | 4.1 (19人) | 4.1 (14人) | 3.8 (15人) |
河南工学院 | - | - | - | - | - |
湖南工程学院 | 5.0 (15人) | 4.5 (13人) | 4.1 (14人) | 4.6 (10人) | 4.5 (10人) |
长春工程学院 | - | 3.3 (23人) | 3.6 (26人) | 3.5 (22人) | 3.5 (21人) |
上海电机学院 | 4.8 (10人) | 3.7 (3人) | 3.4 (5人) | 3.7 (3人) | 3.7 (3人) |
重庆科技大学 | 4.6 (18人) | 5.0 (6人) | 4.6 (9人) | 5.0 (5人) | 5.0 (3人)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 - | - | - | - | -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 | 0.0 (0人) | 5.0 (1人) | 0.0 (0人) | 0.0 (0人) |
重庆理工大学 | - | 4.0 (66人) | 4.0 (65人) | 4.1 (61人) | 3.9 (61人) |
兰州工业学院 | 4.0 (50人) | 3.9 (21人) | 3.8 (27人) | 3.7 (21人) | 3.5 (19人) |
院校名称 | 推荐指数 | 专业满意度 | |||
---|---|---|---|---|---|
综合情况 | 办学条件 | 教学质量 | 就业 |
九江学院 | - | 3.6 (78人) | 3.6 (85人) | 3.7 (76人) | 3.6 (75人) |
沈阳工学院 | - | - | - | - | - |
辽宁理工学院 | - | - | - | - | - |
哈尔滨华德学院 | 4.8 (120人) | 4.4 (48人) | 4.2 (51人) | 4.3 (46人) | 4.1 (45人) |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 4.6 (127人) | 3.9 (106人) | 3.9 (112人) | 4.0 (106人) | 3.7 (101人) |
山西科技学院 | - | - | - | - | - |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 - | 4.2 (9人) | 3.6 (16人) | 3.3 (7人) | 4.1 (7人) |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 - | 0.0 (0人) | 1.0 (1人) | 0.0 (0人) | 0.0 (0人) |
营口理工学院 | - | - | - | - | - |
贵州理工学院 | - | 0.0 (0人) | 0.0 (0人) | 0.0 (0人) | 0.0 (0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4.8 (348人) | 4.6 (119人) | 4.4 (115人) | 4.5 (116人) | 4.7 (11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