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九校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创始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是首批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的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学校始建于1920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后经中俄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等多个名称变更。1938年,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1949年,哈工大开始招收研究生。1951年,学校被确定为全中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70年,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在哈尔滨的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3年,重庆工业大学北返,恢复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0年,哈工大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学校获准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学校位列第16位。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校园面积401.7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51.84万平方米;设有35个学院(部),开设本科专业124个;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有教职工4835人,专任教师2847人,在校本科生15094人、硕士生16019人、博士生9435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设有35个学院(部),开设124个本科专业。
招生集群(专业/类) | 包含专业 | 学院 | 科类 |
---|---|---|---|
工科试验班(院士特色班、未来技术拔尖班) | 院士特色班:永坦班、善义班、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人工智能班,相关专业任选。未来技术拔尖班,专业任选 | 未来技术学院 | 理工 |
工科试验班(航天与自动化)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航天学院 | 理工 |
智能材料与结构 |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 |||
空间科学与技术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自动化 |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
智能装备与系统 |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
智能视觉工程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
能源互联网工程 | |||
工科试验班(计算机与电子通信) | 通信工程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理工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
电子信息工程 |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
信息对抗技术 | |||
智能测控工程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学部 | ||
信息安全 | |||
网络空间安全 | |||
物联网工程 | |||
人工智能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软件工程 | |||
工科试验班(AI先进技术领军班) | 人工智能 | ||
工科试验班(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电工程学院 | 理工 |
机械电子工程 |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
工业工程 | |||
机器人工程 | |||
智能制造工程 | |||
仿生科学与工程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
精密仪器 |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 ||
智能感知工程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工程力学(航天类)(强基计划) | 工程力学(培养方案) | 航天学院 | 理工 |
复合材料与工程(航天材料)(强基计划) | 复合材料与工程(培养方案) | 航天学院 | 理工 |
飞行器制造工程(强基计划) | 飞行器制造工程(培养方案) | 机电工程学院 | 理工 |
材料科学与工程(航天材料)(强基计划) | 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理工 |
材料科学与工程(航天材料高分子材料方向)(强基计划) | 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方向)(培养方案) | 化工与化学学院 | 理工 |
核工程与核技术(强基计划) | 核工程与核技术(培养方案)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理工 |
数学类(强基计划) | 数学与应用数学(培养方案) | 数学学院 | 理工 |
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方案) | |||
数学类(自动化方向)(强基计划) | 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培养方案) | 航天学院 | 理工 |
数学类(电子信息工程方向)(强基计划) | 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理工 |
应用物理学(强基计划) | 应用物理学(培养方案) | 物理学院 | 理工 |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培养方案) | 理工 |
材料物理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
电子封装技术 | |||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 |||
增材制造工程 | |||
工科试验班(智慧能源与空天动力)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理工 |
工科试验班(数理基础班)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学院 | 理工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统计学 | |||
应用物理学 | 物理学院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
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类) |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学院 (培养方案) | 理工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
工程管理 | |||
智能建造 | |||
工科试验班(智慧生态环境类) | 环境工程 | 环境学院 | 理工 |
环境科学 | |||
环境生态工程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
城市水系统工程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建筑与设计学院 | ||
建筑类(智慧人居类) | 建筑学 | 建筑与设计学院 | 理工 |
城乡规划 | |||
风景园林 | |||
工科试验班(智能交通类)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理工 |
交通工程 | |||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
工科试验班(新材料化工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化工与化学学院 | 理工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
应用化学 |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
材料化学 | |||
工科试验班(医学类) | 生物技术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 理工 |
生物工程 | |||
整合科学 | |||
生物信息学 | |||
生物医学科学 | |||
智能医学工程 | |||
工科试验班(医学类联合培养班) | 智能医学工程 | 理工 |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中外合作办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中外合作办学) | 数学学院 | 理工 |
应用物理学(中外合作办学) | 应用物理学(中外合作办学) | 物理学院 | 理工 |
化学(中外合作办学) | 化学(中外合作办学) | 化工与化学学院 | 理工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外合作办学)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外合作办学)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理工 |
智慧建筑与建造(中外合作办学) | 智慧建筑与建造(中外合作办学) | 建筑与设计学院 | 理工 |
数字媒体艺术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 | |
环境设计 | 环境设计 | 艺术 | |
产品设计 | 产品设计 | 艺术 | |
经济管理试验班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经济与管理学院 (培养方案) | 文史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
计算金融 | |||
数字经济 | |||
电子商务 | |||
工商管理 | |||
市场营销 | |||
会计学 | |||
财务管理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金融学 | |||
经济学 | 人文社科学部 | ||
社会学 | |||
法学 | |||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 |||
建筑类(智慧人居类) | 建筑学 | 建筑与设计学院 | |
城乡规划 | |||
风景园林 | |||
俄语 | 俄语 | 人文社科学部 | 文理 |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 |
招生集群(专业/类) | 包含专业 | 学制 | 科类 | 首选科目 | 再选科目 |
---|---|---|---|---|---|
工科试验班(电气与自动化) | 自动化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
智能材料与结构 | 四年 | ||||
工科试验班(计算机与电子通信)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人工智能 | 四年 | ||||
网络空间安全 | 四年 | ||||
通信工程 | 四年 | ||||
海洋信息工程 | 四年 | ||||
电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工科试验班(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机器人工程 | 四年 | ||||
车辆工程 | 四年 | ||||
智能车辆工程 | 四年 |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四年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四年 |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四年 |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海洋信息工程 | 海洋信息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交通工程 | 交通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车辆工程 | 车辆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环境工程 | 环境工程(含菁英班)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生物工程 | 生物工程(含菁英班)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智能材料与结构 | 智能材料与结构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四年 |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四年 | ||||
软件工程 | 软件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服务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工科试验班(理工交叉先进技术领军班)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四年 | ||||
经济管理试验班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四年 | 文史 | 历史 | 不限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四年 | ||||
会计学 | 四年 | ||||
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外合作) | 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外合作)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类拔尖班)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材料物理 | 四年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四年 |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四年 | ||||
电子封装技术 | 四年 | ||||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 四年 | ||||
增材制造工程 | 四年 | ||||
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类拔尖班) | 土木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四年 | ||||
工程管理 | 四年 | ||||
智能建造 | 四年 | ||||
工科试验班(智慧生态环境类拔尖班) | 环境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环境科学 | 四年 | ||||
环境生态工程 | 四年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城市水系统工程 | 四年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四年 | ||||
工科试验班(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类拔尖班)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机械电子工程 | 四年 |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四年 | ||||
工业工程 | 四年 | ||||
机器人工程 | 四年 | ||||
智能制造工程 | 四年 | ||||
仿生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精密仪器 | 四年 | ||||
智能感知工程 | 四年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四年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四年 |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四年 |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四年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4月 |
招生集群(专业/类) | 包含专业 | 包含专业方向 | 学制 | 科类 | 首选科目 | 再选科目 |
---|---|---|---|---|---|---|
工科试验班(计算机与电子通信拔尖班)(培养地点:1年哈尔滨+3年深圳)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四年 | |||||
通信工程 | 四年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电子封装技术 | 四年 |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四年 | |||||
工科试验班(计算机与电子通信)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四年 | |||||
通信工程 | 四年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
电子封装技术 | 四年 |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四年 | |||||
工科试验班(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 自动化 | 人工智能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自动化 | 四年 | |||||
机器人工程 | 智能机器人 | 四年 | ||||
智能制造 | 四年 | |||||
工科试验班(卓越优才计划先进材料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
工科试验班(卓越优才计划智能土木类) | 土木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
工科试验班(卓越优才计划智慧生态环境类) | 环境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
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类) | 土木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
工科试验班(智慧生态环境类) | 环境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
工科试验班(智慧能源与低空动力)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
工科试验班(空天科技) | 空间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
化学 | 化学 | 四年 | 理工 | 物理 | 化学 | |
建筑类(智慧人居类) | 建筑学 | 五年 | 文史 | 历史 | 不限 | |
城乡规划 | 五年 | |||||
经济管理试验班 | 经济学 | 四年 | 文史 | 历史 | 不限 | |
会计学(大数据会计方向) | 四年 | |||||
数字媒体艺术 | 数字媒体艺术 | 四年 | 文史 | 历史 | 不限 | |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4月 |
师资队伍
截至2024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职工4835人,专任教师总数为4168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598人,占38.3%,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577人,占教师总数的37.8%。现有两院院士39人(含双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81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347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4个。
类别 | 名单 |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 | 刘永坦、宋健、余梦伦、王家骐、冯守华、魏奉思、韩杰才、段广仁、冷劲松、李惠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 | 刘永坦、宋健、王光远、谢礼立、李圭白、傅恒志、张杰、陈清泉、蔡鹤皋、沈世钊、杜善义、曾广商、何镜堂、欧进萍、赵连城、陈予恕、方滨兴、王国栋、周玉、任南琪、高文、吕跃广、吴伟仁、邓宗全、陈杰、谭久彬、曹喜滨、马军、刘宏、梅洪元、赫晓东 |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 蔡惟铮、张少实、唐朔飞、游宏、王焕定、孙毅、邓宗全、谈和平、吴建强 |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 周玉、马军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含外籍)获得者 | 欧进萍、李建中、王彪、周玉、谈和平、马军、段广仁、朱大海、程凯(外籍)、任南琪、樊文飞、吴林志、冯吉才、刘林华、李秋胜(合作者:段忠东)、苑世剑、李惠、孙立宁、韩杰才、高会军、梁迎春、于达仁、康健(合作者:金虹)、沈军、胡清(合作者:冯玉强)、王印海(合作者:安实)、王子栋(合作者:高会军)、冯玉杰、冷劲松、贾德昌、李立毅、谭忆秋、王爱杰、叶强、彭华新(合作者:耿林)、梁军、郑萍、杨春晖、苏彦庆、张幸红、范峰、张钦宇、吴立刚、马坚伟、朱嘉琦、吕海宝、郭安薪、黄志伟、刘绍琴、陈瑞润、翟长海、谢晖、宋清海、朱延河、刘铁军、谷延锋、胡颖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者 | 周玉、许荣庆、韩杰才、谭久彬、邓宗全、陈玉勇、马军、欧进萍、张素梅、黄侨、任南琪、姚郁、赫晓东、彭喜元、孙克宁、李惠、孙立宁、苑世剑、姚英学、刘林华、高会军、郑文忠、单德彬、温广武、刘宏、黄玉东、贾德昌、冷劲松、李兵、沈超、仲政、李立毅 |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 | 马军、任南琪、周玉、韩杰才、段广仁、王彪、吕志伟、赵万生、谭久彬、徐晓飞、高文、马兴瑞、吴林志、沈毅、蔡伟、姚郁、雷逢春、韩纪庆、冯吉才、姚英学、李惠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 | 孙秀冬、于达仁、沙学军、宋瑛林、孙克宁、夏新林、叶枫、喻明艳、云晓春、耿林、陈德应、陈忠林、单德彬、段忠东、韩俊伟、赫晓东、贾德昌、李争起、陆哲明、牛夏牧、任德明、陈熙霖、何鹏、马欣新、沈军、苏彦庆、田修波、王铀、甄良、高会军、梁军、张幸红、冯玉杰、王爱杰、阮立明、孙锐、吴斌、郑文忠、高宏、姚鸿勋、戴志飞、王保林、西宝、赵维谦、安实、鲍文、陈明君、范峰、冯玉强、冷劲松、李垚、李立毅、李美成、孟松鹤、欧阳家虎、谭忆秋、杨超、杨春晖、于杰、于开平、张锐、张光明、郑萍等 |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6月 |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类别 | 名单 |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12月) |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11月) | 社会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生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3月) | 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交通运输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生物医学工程 |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12月) | 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12月) | 光学、电机与电器、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飞行器设计、环境工程 |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统计时间截至2018年05月) | 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力学、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医疗设备设计理论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光学、环境科学、微纳米科学与技术、医疗设备设计理论与技术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统计时间截至2018年05月) | 先进装备制造科学学科群、城乡建筑可持续发展学科群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统计时间截至2018年05月) | 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
评估结果 | 学科 |
---|---|
A+档 | 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
A档 | 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
A-档 | 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光学工程、软件工程、城乡规划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共有97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9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8个。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截至2024年6月,“十二五”以来,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居全中国第三);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4本;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获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等荣誉;学校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24年11月12日上午,由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共同组建的黑龙江省地方立法(备案审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在黑龙江大学举行成立集中签约和授牌仪式。
类别 | 名单 |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城乡规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焊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交通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信息安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物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俄语、飞行器制造工程、风景园林、复合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科学、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物联网工程、应用化学、车辆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金融学、社会学、应用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统计学、工业设计、精密仪器、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信息对抗技术、会计学、工业工程、电子商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经济学、数字经济、汉语言文学、核物理、空间科学与技术、智能车辆工程、智能感知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材料与结构、电子封装技术、海洋信息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金融、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服务科学与工程(威海校区)等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力学课程教学团队、电气工程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热能动力类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大学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 地震灾害与建筑结构防震设计(1~4讲)、 [106]地域建筑的创新情结(1~5讲)、自我塑造(1~5讲)、从“有巢氏”到“鸟巢”——土木工程导论(1~11讲)、软件工程专业导论 |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 大学化学、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传热学、单片机原理、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电工学、电路、工程流体力学、工程训练、机械原理、集合论与图论、计算机组成原理、结构力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水质工程学、机械设计、污染控制微生物学、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技术基础、物理光学、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 |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尹胜君负责的“创业3+3”、黄芙蓉负责的“诺奖作家英文作品赏析”、郑宝东负责的“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哈斯乌力吉负责的“物理光学”、马惠萍负责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李勇负责的“电机学”、齐明负责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张继红负责的“电工学”、齐超负责的“电路(上)”、李治军负责的“操作系统”、陈鄞负责的“编译原理”、战德臣负责的“‘数据库系统’系列课程”、孙澄负责的“建筑设计空间基础认知”、高艳茹负责的“中级财务会计”、艾文国负责的“会计信息系统”和王妍负责的“设计之美”等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飞行器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物理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市政环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筑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高端装备制造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6月 |
教学成果
201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的3个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另有2个合作项目获一等奖、1个合作项目获二等奖。2023年,在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中,学校主持成果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此外,学校与兄弟高校合作完成成果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获得奖项 |
---|---|---|
2019年 | 跨区域跨校在线开放课程‘1+M+N’协同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基于科教融合的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设计类课程集群多元互动模式探索与实践 | ||
2023年 | 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哈工大创新与实践 | 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中国高校慕课标准规范研究及应用实践 | ||
面向仪器强国建设的仪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 ||
以大思政理念为指导多元协同打造基于知识图谱的思政实践育人体系 | 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
多元融合、固本拓新、数字赋能——电气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
面向航天国防重大战略需求的力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
聚焦国家战略五位一体协同能源动力领域“双融合”人才培养实践 | ||
中国立场外语赋能文工融合,打造“外语+”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 ||
面向未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工科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 ||
“3M”模式培养航天领域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创新与实践 | ||
重大项目驱动、融-促双轨并行,构建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 ||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基地、双导师,培养大湾区创新人才 |
合作交流
国际交往
哈尔滨工业大学启动中俄联合校园建设,截至2024年5月,与40余所俄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实质性合作,首创了“俄语+工科”中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同时,学校启动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计划,并确定了包含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伯克利等45所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名单,第一批共有包括14个学院的29个项目获批,涉及与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开展互派学生、互访讲学、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此外,学校先后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北极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国际电信联盟、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粤港澳高校工科联盟等组织。
合作办学
20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与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在深圳合作举办了学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非独立法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 [94-95]2021年,学校与俄罗斯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合办了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此外,学校还与莫斯科航空学院联合培养航空发动机专业双学位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校与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和莫斯科航空学院等一批俄罗斯高水平大学签订优秀本科毕业生赴海外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协议,开展双学位本科、硕士和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开展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与韩国浦项工业大学、汉阳大学、首尔大学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高校签署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协议;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博士生联合培养协议。
教师学术合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支持各学院和广大教师开展国际学术合作。资助教师出国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学科骨干教师短期海外学术合作交流等项目;依托国家项目支持和增设校内培育项目以及在华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项目,广泛邀请创新学科领军人才、拔尖创新青年人才及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茨奖获得者等国际学术大师来校访问讲学。学校组织了中俄、中乌科技论坛,连续三年承办了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等。
港澳台交流
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教育部“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首批项目院校。学校与港澳台地区友好高校师生、学术组织通过讲座讲学、文化考察、举办会议和学术研讨等形式开展交流合作。截至2024年3月,品牌交流项目——“小卫星学者计划交流营”已成功举办18届,累计吸引来自港澳台地区友好高校5000余名师生来校交流访问与学术研究。
七校联盟
2017年6月,工信部所属7所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发起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G7联盟)。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拥有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际联合中心/科技合作基地,4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气体)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空间环境材料行为及评价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 | 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快速响应小卫星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极端环境营养分子的合成转化与分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寒区低碳建筑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微生物资源保藏和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能源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国际联合中心/科技合作基地 | 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国际焊接联合研究中心、先进复合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污染物处理及能源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术国际联合中心、空间机器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 | 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驱动与电推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大数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语言语音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仿真测试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动测试与仪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专用通信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寒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土木工程智能防灾减灾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应急空间飞行器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新能源转化与存储关键材料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与绿色制造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微纳光电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空天热物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航空航天轴承技术及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基因编辑系统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超精密仪器技术及智能化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网络大数据安全分析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物联网智能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航天等离子体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重点实验室、交通安全特种材料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实验室、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互动媒体设计与装备服务创新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城市道路与交通建设部重点实验室、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建设部重点实验室、结构与抗震减振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建筑业信息管理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及防治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深空探测着陆与返回控制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卫星激光通信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微小型航天器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焊接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国防科技工业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创新中心 |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12月 |
科研成果
学校坚持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形成了“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优势特色,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形状记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的在轨可控展开,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多项技术成果支持嫦娥五号完成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参研参试团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主持参研的火星车移动系统、转移坡道机构助力“祝融号”实现火星表面巡视探测,联合研制的小机械臂以单臂/组合臂的方式持续助力航天员出舱作业、完成全部既定任务,成功发射的“龙江三号”成为中国首颗平板式新体制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成功完成严重事故下“华龙一号”安全壳结构性能试验填补了国际试验空白,首次解析T细胞受体-共受体复合物结构、成为国际细胞适应性免疫研究领域的里程碑,牵头建设的东北地区首个国家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进入试运行阶段、诸多指标达世界领先水平。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1年以来新增牵头1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新增4个项目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入选11项、独立完成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数百项成果助力中国航天68载,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等多个奖项。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5日8时18分,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中方牵头研制单位研制的标准12U立方体卫星“阿斯图友谊号”微卫星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东方航天发射场发射。
年度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大尺寸高品质MPCVD金刚石单晶生长、应用及其装备技术 | 朱嘉琦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变构态悬架火星车及其移动性能验证技术 | 高海波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航天对接机构测试及模拟试验关键技术与系列装备 | 赵杰 |
2020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污水深度生物脱氮技术及应用 | 王爱杰 |
2020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难变形合金异形整体薄壳双调热介质压力成形技术 | 苑世剑 |
2020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超精密三维显微测量技术与仪器 | 刘俭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可靠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 杜春雨 |
2019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特种焊接冶金机理与组织性能调控 | 冯吉才 |
201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极端环境特种电机系统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 邹继斌 |
201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寒区抗冰防滑功能型沥青路面应用技术与原位检测装置 | 谭忆秋 |
201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先进梯度功能材料的断裂力学研究 | 吴林志 |
2017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水库高坝/大坝安全精准监测与高效加固关键技术 | 凌贤长 |
2016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超大型精密仪器装备气/磁阵列隔微振技术与装置 | 谭久彬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跨空间钢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范峰 |
2015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受限控制系统的参数化设计理论与应用 | 段广仁 |
2015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形状记忆和电致活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主动变形机理与力学行为 | 冷劲松 |
2015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耐高温杂化硅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 黄玉东 |
2015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性能中心给粉旋流煤粉燃烧技术 | 李争起 |
2014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具有网络通讯约束的动态系统控制理论与方法 | 高会军 |
2014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超高温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热致损伤机理和失效行为 | 韩杰才 |
2014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空间折展与锁解机构关键技术 | 邓宗全 |
201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混凝土结构耐火关键技术及应用 | 吴波 |
201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结构振动控制与应用 | 欧进萍 |
2012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含超薄金属内衬轻量化复合材料压力容器设计与制备技术 | 赫晓东 |
2012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微型构件微成形技术与装备 | 单德彬 |
2011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纤维/树脂浸润增效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 | 黄玉东 |
2011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月球车移动系统关键技术 | 邓宗全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轻量化整体构件内高压成形技术 | 苑世剑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有机废水碳氮硫同步脱除新技术及工程应用 | 王爱杰 |
2009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红外热辐射光谱特性与传输机理研究 | 谈和平 |
2008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鲁棒控制系统设计的参数化方法与应用 | 段广仁 |
200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重大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集成系统与应用 | 欧进萍 |
2005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ZBM-A1200型全自动包装机器人码垛生产线 | 孙立宁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封闭壳体内压成形技术 | 王仲仁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机器人焊接空间焊缝质量智能控制技术及其系统研究 | 吴林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 | 任南琪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计算机机群并行数据库系统 | 李建中 |
200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具有Ni-P-PTFE非晶态合金复合层的防腐防蜡油管 | 孙克宁 |
200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腈纶装置智能自适应逆控制技术网络化操作系统 | 王庆超 |
200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海洋平台结构检测维修、安全评定与实时监测系统 | 欧进萍 |
200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万吨级腈纶高速纺丝生产线电控系统 | 王庆超 |
200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形状记忆与超弹性NiTi合金研究与应用 | 赵连城 |
200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数字视频广播编码传输与接收系统 | 高文 |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
年度 | 项目 | 类别 |
---|---|---|
2012年度 | 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13年度 | 空间机械臂技术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星地激光链路试验 | ||
2014年度 | 快舟星箭一体化飞行器技术及应用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15年度 | “神光III”激光装置中的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16年度 | 高效率高比冲磁聚焦霍尔推进技术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17年度 | 高轨同步轨道卫星星地双向高速激光通信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20年度 | 新一代飞船轻质多尺度抗烧蚀防热复合材料技术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量,截至2023年4月,拥有传统型馆藏357万册/件,电子图书201.96万种,数据库的总数量为144个。其中文摘数据库13个,外文全文数据库45个,中文数据库20个,中文电子书资源7个,外文电子书资源22个,多媒体资源11个,发现系统2个,免费电子资源22个,检索系统和分析工具2个。此外,学校图书馆还自建了2003年以来的本校学位论文全文特色库,并开始筹建国防工程文献特色库。图书馆(一区)藏书以工科为主,理工、管理学科相结合,图书馆(二区)藏书以土木工程、市政与环境工程、交通工程及基础学科为主,建筑分馆藏书以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为主,同时各馆均兼有人文社科等学科的藏书。
学术期刊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of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mart and Nano Materials》《材料科学与工艺》《生物信息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智能计算机与应用》《电子(Electron)》《智能机器人(SmartBot)》等。
期刊名称 | 简介 | 封面 |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该期刊于1954年创刊,月刊,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最新研究成果,报道方向包括航空航天、土木工程、机械动力、能源环境、交通运输、自动控制、计算机、通信工程等学科。该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德国《数学文摘》、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等检索数据库收录 | |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该期刊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的全球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术期刊,每年6期,刊载内容包括航空航天、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机器人技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能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领域。该期刊被CAS、CNKI、CQVIP、CSAD等数据库所收录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 | 该期刊是Taylor&Francis集团出版的开放获取英文期刊,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院士和美国前国家科学基金会力学和材料学科主任、华盛顿大学Ken Chong教授担任名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冷劲松教授担任主编,主要报道国内外智能材料、智能结构力学与设计、多功能纳米材料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被SCIE、Scopus、DOAJ、Inspec等多种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 | |
《材料科学与工艺》 | 该期刊于1982年创刊,双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高水平学术论文、科研报告及阶段性研究成果,各种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制备加工原理及工艺研究的最新成果。该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被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美国《美国材料文摘》、美国《工程材料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重要期刊数据库收录 | |
《生物信息学》 | 该期刊创刊于2003年,季刊,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的公开发行的生物类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生物信息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成果和国内外生物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最新进展。该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入选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 host)等多个数据库 |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 该期刊创刊于1999年,双月刊,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为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 |
所获荣誉
学校荣誉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11年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
2012年 | 获得“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 |
2017年 | 获得“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
2020年 | 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
2021年 | 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
2022年 | 在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上获一金一银(全国专利金奖30项、专利银奖60项) |
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名单 | |
获批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 |
2024年 | 入选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评选的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 |
排名信息
时间 | 榜单 | 名次 |
---|---|---|
2022年 |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 | 第13位 |
QS世界大学排名 | 第236位 | |
2023年 |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 | 第13位 |
QS世界大学排名 | 第217位 | |
U.S.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 | 第196位 | |
2024年 |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 | 第16位 |
QS世界大学排名 | 第256位 | |
2025年 | QS世界大学排名 | 第252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