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简称“西工大”,坐落于陕西西安,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直管高校,是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发展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发起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牵头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十所高校之一,是连续两次被授予“重大贡献奖”的高校。
西北工业大学可追溯到1938年的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国立西北工学院迁至咸阳。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1952年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组建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10月,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1970年2月,哈尔滨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2017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友谊、长安2个校区,设有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占地面积4700余亩,校园占地面积310余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和1个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开设72个本科专业;有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学生40000余名,教职工近4100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22个专业学院和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及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开设72个本科专业。
院系 | 专业类别 | 专业名称 |
---|---|---|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 工学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空航天类强基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空航天工程、黄玉珊航空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航空航天类) |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 工学 | 航空航天类强基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工程、航空航天工程Ⅱ(陈士橹飞天班) |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 | 工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声工程、信息工程(含控制)、海洋工程与技术、黄震中海洋班 |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含全英文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 工学 | 飞行器制造工程、微机电系统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全英文授课) |
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 工学 | 工程力学、工程力学(力学拔尖基地班)、土木工程、建筑学 |
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 | 工学 | 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中俄飞行器动力工程2+2凌云班 |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 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通信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 工学 |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拔尖基地班)、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 |
西北工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理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类(强基班)、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
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理学 | 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强基班) |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 理学 | 分子科学与工程、化学类(强基班)、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 管理学 | 会计学(ACCA方向)、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 |
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 经济学、法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行政管理 |
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 | 工学 | 软件工程 |
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 文学 | 英语、德语 |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西北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国家保密学院 | 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保密管理 | |
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 |
西北工业大学教育实验学院/未来技术学院 | 材料类(本研衔接班)、柔性电子学、航空航天类(本研衔接班)、计算机类(本研衔接班) | |
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 - | |
西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 | - | |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 |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全英文授课) | |
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 生态学(生态文明交叉试验班) | |
西北工业大学医学研究院 | - | |
截至2024年2月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近4100人,现汇聚了一支由45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包括全职全时两院院士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0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56人,以及一大批行业领域专家、型号总师等国家级专家。现有国家级创新团队33个。2024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8人次。
类别 | 名单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黄维、魏炳波、张卫红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傅恒志、张立同、马远良、徐德民、李言荣、李贺军、宋保维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 | 郑晓静、朱位秋、于起峰、刘维民、杨伟、周又和 |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 | 王兴治、陈一坚、乐嘉陵、周廉、唐长红、谭建荣、樊会涛、侯晓、张平、刘永才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8] | 魏炳波、郭雷、郑晓静、介万奇、黄卫东、史忠科 、赵晓鹏、李贺军、黄维、王文、李言荣、成来飞、张卫红、刘峰、李学龙、王瑞武、陈景东、詹梅、黄攀峰、於志文、袁媛、索涛、郭斌、孔杰、王震、郗恒东、付前刚、李宏伟、许勇、阮莹、邱强、张庆华、尤著宏、陈军 |
国家教学名师 [28] | 宋保维、葛文杰、史仪凯、段哲民、齐乐华、范玮、潘光、孙浩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8] | 魏炳波、介万奇、黄卫东、袁建平、王英民、张定华、曹崇德、周西军、张卫红、宋保维、成来飞、祝小平、李淼泉、周军、宋笔锋、刘峰、周洲、李学龙、潘光、王占学、王涛 |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9] | 付前刚、於志文、詹梅、韩军伟、李恒、甘雪涛、王海鹏、索涛、虞益挺、许斌、张伟伟、朱继宏、杨慧、苏海军、邱强、翟薇、李慧平、郭亚洲、罗明、田威、张夷斋、尤著宏、袁源、樊晓光、王堃、张帆、宋强、景泽、徐飞、杨文超、张鼎文、姜碧强、李永鑫 |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拥有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地球科学、数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生态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12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4个学科进入前1‰。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5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在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文学、交叉学科6个学科门类拥有博士点,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覆盖9个门类。目前,学校拥有ESI前1%学科10个,前1‰学科3个。
类别 | 名称 |
---|---|
国家重点学科 | 固体力学、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电路与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声工程、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流体力学、导航制导与控制 |
“双一流”建设学科 |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博士后流动站 | 兵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化学、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软件工程、工商管理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柔性电子学、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 |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应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生态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药学、公共管理 |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6月,西北工业大学共有54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占学校本科在招专业的90%,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
截至2024年2月,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特色专业 | 复合材料与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自动化、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对抗技术、软件工程(含3个方向)、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通信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水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微机电系统工程、工业设计、飞行器动力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航空航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工业工程、工程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信息安全、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通信工程、机器人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产品设计、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统计学、生物技术、建筑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德语、网络空间安全 |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航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航空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2月,学校2014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其中作为牵头单位获奖7项),二等奖22项(其中作为牵头单位获奖19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与300余所海外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亲密合作关系,与TOP200高校合作数量达72所,学校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进入全球TOP133,国际声誉显著提升。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统筹做好教育“走出去”,2023年5月,在中哈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签署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协议;2023年10月,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在阿拉木图市启用;2024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强调要“共同办好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培养更多中哈友好事业接班人”。积极推进国外一流理工科大学优质教育“引进来”,2016年设立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24年在中白两国总理见证下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签署共建中国分院备忘录。学校拥有14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80余位海外国际大师被聘任为我校荣誉学衔,其中15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罗伯特·嘎什教授成功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全球仅40位);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一带一路”智能物联网国际合作联盟和中澳工科大学联盟等多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拓展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合作成立航天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培训中心,与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建立实习实践机制,提升学生国际胜任力;加强国际组织建设,牵头筹建国际绿色航空协会国际学术组织。
2014年,学校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签署最重要合作伙伴协议纳入中比两国元首见签。
2016年,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正式获批。
2021年4月,学校获批与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办学项目。
2023年,学校与莫斯科航空学院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
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在中哈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学校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签署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并纳入外交成果清单;同年10月,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在阿拉木图市启用,标志着中国第一所高水平大学在“一带一路”首倡之地正式开始办学。
2024年,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共同建设“雄安—西安空天技术联合实验室”协议签约揭牌仪式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
2024年7月6日,西北工业大学宣布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签署协议,双方将围绕空间科学探测等开展联合研究和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现牵头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9个国家级平台,4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共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0个国家级平台。
级别 | 名称 | 依托单位 |
---|---|---|
国家级实验室 |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材料学院 |
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 航空学院 | |
动力与能源学院 | ||
水下信息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航海学院 | |
燃烧、热结构与内流场重点实验室 | 航天学院 | |
无人机特种技术重点实验室 | 365所 | |
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 材料学院 | |
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 航天学院 | |
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 | |
省部级实验室 | 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机电学院 |
空间应用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理学院 | |
空天信息感知与光电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电子信息学院 | |
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机电学院 | |
新概念喷气推进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动力与能源学院 | |
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航空学院 | |
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 ||
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生命科学院 | |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电子信息学院 | |
陕西省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 计算机学院 | |
陕西省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理学院 | |
陕西省摩擦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 | 材料学院 | |
陕西省信息获取与处理重点实验室 | 电子信息学院 | |
陕西省凝聚态结构与性质重点实验室 | 理学院 | |
陕西省光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 理学院 | |
陕西省嵌入式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 计算机学院 | |
陕西省微/纳米系统重点实验室 | 机电学院 | |
陕西省高分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理学院 | |
陕西省飞行控制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 | 自动化学院 | |
陕西省微特电机及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 | 自动化学院 | |
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 | 航天学院 | |
陕西省物联网工程实验室 | 电子信息学院 | |
陕西省机电传动与控制工程实验室 | 机电学院 | |
陕西省交通安全监控网络工程实验室 | 自动化学院 | |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 电子信息学院 | |
航空微电子中心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 计算机学院 | |
航空气动力数值模拟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 航空学院 | |
无人机先进气动布局与控制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 365所 | |
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 理学院 | |
声学工程与检测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 | 航海学院 | |
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 | 航空学院 | |
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 ||
热工程信息处理国家专业实验室 | 动力与能源学院 |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国家专业实验室 | 机电学院 | |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 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西北工业大学 |
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西北工业大学 | |
国防科技工业难变形材料锻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 材料学院 | |
先进金属材料精确热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材料学院 | |
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 嵌入式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
航空航天电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陕西省风机泵工程研究中心 | ||
陕西省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工程研究中心 | ||
陕西省碳/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陕西省摩擦焊接工程技术中心 | ||
陕西省稀土永磁电机及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 ||
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 | ||
陕西省先进材料及凝固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陕西省数字化特种制造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陕西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 | ||
陕西省电动伺服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 ||
陕西省高可靠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工程中心 | ||
陕西省传感网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陕西省云计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
研究中心 | 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无人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 |
文化遗产研究院 | ||
柔性电子研究院 | ||
光电与智能研究院 | ||
海洋研究院 | ||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 ||
长三角研究院 | ||
三六五所 | ||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飞行器极端力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
航空发动机总体与控制数智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飞行器高性能装配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三大奖28项。近年来,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柔性电子国家基础(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和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教授王建浦(现任常州大学副校长)领衔的创新团队,在钙钛矿LED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特别是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加快辐射复合速率,显著提高荧光量子效率,使钙钛矿LED外量子效率突破30%大关;相关研究成果的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2025年3月6日,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王堃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团队与张海滨研究员团队,在《细胞》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脊椎动物突破高压生存禁区的演化密码。
年度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反刍动物进化的基因组学研究 | 王文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水下低频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 杨益新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碳纤维增强高性能湿式摩擦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 | 齐乐华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深海影像探测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 | 李学龙 |
2020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大型复杂薄壁结构的多柔性匹配切削制造技术及应用 | 张卫红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高质量铝合金铸件控压成型关键技术及应用 | 介万奇 |
201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航空航天特种MEMS制造技术及其应用 | 苑伟政 |
201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功能壁板自动精准装配关键技术与装备 | 张开富 |
201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吸附分离聚合物材料结构调控与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 | 张秋禹 |
2016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长寿命耐高温氧化/烧蚀涂层防护机理与应用基础 | 李贺军 |
2016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碳陶飞机刹车功能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 | 张立同 |
2016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性能轻量化构件局部加载精确塑性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技术 | 杨合 |
2015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机械结构系统的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 张卫红 |
201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能射线探测器用碲锌镉晶体材料及制备技术 | 介万奇 |
2012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液固高压成形轻质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工艺与控制技术 | 齐乐华 |
2012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复杂构件不均匀变形机理与精确塑性成形规律 | 杨合 |
2011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微机电系统的泛结构化设计方法与技术 | 苑伟政 |
时间 | 所获成就 |
---|---|
2021年 | 软件学院智能嵌入式软件研究中心成立 |
2022年7月 | 航天学院空天组合动力创新团队牵头研制的“飞天一号”火箭冲压组合动力成功发射 |
2022年11月 | 西北工业大学海洋研究院成立 |
2022年 | 学校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4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 |
2023年1月 | 学校发起成立卓越大学智库联盟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底,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累计纸质馆藏文献总量达388万余册。特藏有姜长英航空史料约5000册,历届学位论文约5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209万余种,中外文电子期刊约5.9万种,国内外学位论文1240万余篇。2023年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共拥有数据库173种,490个子库:中文数据库70种,256个子库;中外文视频数据库10种,子库57个(中文5种,30个子库,外文5种,27个子库);外文数据库93种,177个子库。
学术期刊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57年创刊,双月刊,由西北工业大学主办,主要刊登航空、航天、航海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研究成果,本刊以反映航空、航天、航海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动态、促进学校交流为办刊宗旨。
《机械科学与技术》: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西北工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1981年创刊,月刊。期刊主要刊登机械工程领域及其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应用的优秀科研成果,强调理论性、创新性、学术性与前瞻性。作者和读者遍布全国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
《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承办。是一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英文学术季刊。工厂工程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学科,主要报道设备应用技术和行业管理的学术研究。它具有既报工程又报管理,既重工程又重机电,又重力学的特点。其内容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
《航空工程进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西北工业大学和中国航空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61-1479/V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8190,大16开,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集学术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作者和读者遍布全国航空航天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是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人才学术交流的新型平台。
《高等数学研究》:创刊于1954年,由陕西省科协主管、西北工业大学和陕西省数学会联合主办的一个数学科学专业期刊,主要刊登有关大学数学的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论文,以提供一个大学数学老师、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交流探讨数学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促进数学学科的发展为其办刊宗旨。
所获荣誉
时间 | 荣誉奖项 |
---|---|
2024年11月 | 第十六届航空航天月桂奖-携手合作奖 |
2024年1月 |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评选的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 |
- | 连续两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重大贡献奖” |
2022年9月 |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
2022年 | 2022年“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
2022年 | 西北工业大学“追火箭的年轻人”实践队获评2022年“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
2022年 | 2022年省级示范学校 |
2022年 | 西北工业大学“追火箭的年轻人”实践队获评2022年省级标兵团队 |
2022年 | 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这十年”思政教育实践团 |
2022年 | 中华民族一家亲,聚力共绘同心圆”社会实践团获评2022年省级优秀团队 |
2021年 | 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 |
2021年5月 | 2019-2020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
2017年 | 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
2011年 | 全国文明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