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China Academy of Art),简称中国美院、国美(CAA),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主管部门浙江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首批来华教育示范基地,是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八大美院之一
中国美术学院始建于1928年,时称国立艺术院,由教育家蔡元培提议创办,1929年更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抗战期间先后迁至江西、湖南、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办学。1938年与北平艺专合并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全校复员回杭,1950年更名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6年改建杭州美术学院,1957年校址从外西湖18号迁至南山路;1958年更名浙江美术学院,1988年被授予第一个博士学位,1993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学院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截至2024年6月,学院占地1230余亩,地跨杭、沪两市,开设南山、象山、张江、良渚、湘湖五大校区,拥有26个教学单位、28个招生专业,校职员工1260人、全日制在校生10359人,校内有潘天寿纪念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CDM等建筑,学科专业建设成绩均位列全国艺术类院校首位,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以及1个国家重点学科、26个国家一流专业。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设有26个教学单位,拥有招生专业28个,其中美术学类专业9个、设计学类专业10个、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4个、建筑学类专业2个、工学类专业1个。
二级学院/单位 | 专业/系 |
---|---|
中国画学院 | 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 |
书法学院 | 书法学(书法与篆刻、书法学与教育) |
绘画艺术学院 | 绘画 |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 雕塑、公共艺术、纤维艺术 |
跨媒体艺术学院 | 跨媒体艺术 |
视觉传播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学 |
时尚设计学院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工业设计学院 | / |
手工艺术学院 | 陶瓷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学、文物保护与修复 |
创新设计学院 | 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 |
建筑艺术学院 | 建筑学、风景园林、环境设计 |
艺术人文学院 | 艺术史论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美术学(美术教育)、艺术管理 |
电影学院 | 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动画与游戏学院 | 动画 |
上海设计学院 |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
国际教育学院 | / |
南特设计联合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社会美育学院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专业基础教学部 | / |
公共体育部 | / |
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 / |
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 / |
实验教学管理部 | / |
附中 | / |
注:手工艺术学院与视觉传播学院都设有艺术设计学专业 |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截至2023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共有校职员工1260人,其中专任教师674人。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拥有教育部有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有关人才计划4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有关人才计划青年学者项目2人、中宣部有关人才计划青年英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省级海外有关人才计划3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2人、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4人、浙江省功勋教师1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5人、浙江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3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青年英才2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4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7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创新领军人才9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14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21人以及浙江省“钱江人才”支持计划7人。 [34]校内已有老师因突出的学术成就,获得了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和“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类别 | 名称 |
---|---|
教育部有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 | 王澍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 王澍、杭间、高世名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 吴海燕、周武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王澍 |
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有关人才计划 | 许江、王澍、杭间、高世名 |
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 许江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王澍、高世名 |
浙江省特级专家 | 许江、杨奇瑞、周武 |
全国优秀教师 | 吴海燕、杨奇瑞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许江、曹意强、王赞、王澍、杭间、高世名、尉晓榕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阮昊 |
教育部有关人才计划青年学者项目 | 余旭红、刘海勇 |
中宣部有关人才计划青年英才 | 韩熙、付帆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许江(美术学)、吴小华(设计学)、高世名(艺术学理论) |
省级海外有关人才计划 | 陈汉、阮昊、陈亮 |
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 王赞、陈向迅、曹意强、吴海燕、刘正、杨参军、杨奇瑞、王澍、高世名、沈浩、邬大勇、刘智海 |
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 杭间 |
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王赞、吴海燕、杨奇瑞、王澍、刘正、何红舟、周武 |
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 | 何红舟、王昀、封治国、陈正达 |
浙江省功勋教师 | 许江 |
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 | 许江、吴海燕 |
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 | 周武、李梅、何红舟、李凯生、王昀 |
浙江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 尉晓榕、吴海燕、戴家妙 |
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青年英才 | 俞佳迪、吴冠华 |
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董捷、韩熙、俞佳迪 |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 李振鹏、林海钟、沈浩、余旭红 |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 李振鹏、赵爱民、苏夏、邵健、高世名、林海钟、郑巨欣、卢勇、沈浩、韩璐、花俊、余旭红、郑靖、成朝晖、刘海勇、沈乐平、刘智海 |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 吴海燕、王澍、刘正、卢勇、崔晓冬、张坚、毛建波、毕斐、吴小华、郑巨欣、沈浩、高世名、杨振宇、王昀、韩绪、李凯生、邵健、刘智海、郑靖 |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 余旭红、邬大勇、郑靖、刘智海、卓旻、姜珺、周诗岩、韩熙、陈正达 |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 | 阮昊、钱伟强、付帆、林皖、闵罕、董捷、俞佳迪、李明桓、黄燕、刘元捷、章俊杰、李轶军、沈实现、范白丁 |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 | 冯立、金亚楠、蒋竹韵、包天钦、彭倩、周佳鹂、詹远、刘潇、张文、贺维豪、石冰、马原驰、虞琼洁、段燕俪、林村、谭彬、赵德利、张书彬、帖志超、范慧、段凯 |
浙江省“钱江人才”支持计划 | 单增、卓旻、汪正虹、倪献鸥、满锦帆、任天、包天钦 |
2024年6月11日 |
名称 | 获奖等级 |
---|---|
赵延年 | 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
王伯敏 | |
王澍 | 普利兹克奖 |
2024年6月11日 |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学术型博士学位点、2个专业型博士学位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另外,学校还有着1个国家一流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1个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3个浙江省重点学科、3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科。校内学科专业建设成绩均位列全国艺术类院校首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设计学获得了A+评级(排名全国并列第一),艺术学理论获A-评级,戏剧与影视学获B+评级。
学科体系
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
学术型博士学位点 | 艺术学、设计学 |
专业型博士学位点 | 美术与书法、戏剧与影视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建筑学 |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 艺术(含美术、艺术设计)、文物与博物馆、风景园林 |
2024年6月11日 |
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
国家一流学科 | 美术学 |
国家重点学科 | 美术学 |
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 | 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 |
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 | 建筑学 |
浙江省重点学科 | 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建筑学 |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科 | 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 |
表格更新时间:2024年6月11日 |
学科评估
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等级 | 排名 |
---|---|---|
美术学 | A+ | 第一名 |
设计学 | A+ | 第一名 |
艺术学理论 | A- | 第二名 |
戏剧与影视学 | B+ | 第三名 |
2024年6月11日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其中美术学类、设计学类、建筑学类专业实现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全覆盖。校内课程结构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学科内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等四个模块,开设了各类课程1000门左右,入选了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7门,其总体数量居中国艺术院校之首,实现了5个学科28个本科专业一流课程全覆盖。另外,学校还拥有3支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中国画、书法学、绘画、雕塑、跨媒体艺术、艺术史论、建筑学、风景园林、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动画、艺术与科技、产品设计、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工艺美术、工业设计、摄影、广播电视编导、文物保护与修复、纤维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公共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 |
浙江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艺术管理、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2024年6月11日 |
国家级一流课程 | |
---|---|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线上课程 | 中国书法艺术 |
小篆临习与篆刻入门 | |
解画水彩 | |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 造型基础——面向创新设计的专业基础教学 |
进入现场——景观建筑学初步 | |
雕塑造型基础——泥塑写生 | |
日用器皿 | |
色彩——油画写生语言 | |
中国画传统经典传习——临摹 | |
中国美术史 | |
书法临摹及其创作 | |
叙事工程 | |
多维设计与策划 | |
室内纺织品纹样设计 | |
动画项目制作 | |
外国美术史 | |
社会实践课程 | “上山下乡”社会实践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 光色融合调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艺术IP创意设计应用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教学项目 | |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 |
/ | 色彩——油画写生语言 |
2024年6月11日 |
类别 | 负责人 | 团队名称 |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许江 | 国家主题性重大题材创作教师团队 |
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 何红舟 [141] | 《色彩——油画写生语言》课程团队 |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 高世名 | 媒体艺术创新与策划创新团队 |
任志忠、邬大勇 | 国家及省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创新团队 | |
余旭红 | 美术学(绘画)研究、创作与策展创新团队 | |
2024年6月11日 |
中国美术学院在2005年至2022年四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6项、一等奖10项、特等奖1项。另外,学校还有着国家级成果奖4项。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
基于专业链状工作坊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中国美术史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的实践 | 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美术学实践与理论复合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 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环境艺术设计初步课程改革 | 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以人民为中心——高等艺术教育“同轴双向”的 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以乡土为学院——扎根中国大地的艺术实践教学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中国美术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改革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新历史绘画教学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美术学实践与理论复合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中国美术史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的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服装设计“多维多元”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高等艺术教育人才选拔机制研究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中国本土建筑设计教学体系入门核心课程创建——兴造的开端:园宅与院宅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工艺美术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专业链状工作坊 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非博物馆艺术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视觉中的直觉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城市空间文化境域中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动画的创新型教学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秉承“五行”相生理念创建艺术学科融合实验教学共享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手工陶瓷实验器物课程群的建构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教学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西方艺术史教学与学科共建新模式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基于“内外打通、跨界互动”的跨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建构视觉文化特色的影视学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西域传统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创新的教学与活化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查研展赛”——艺术院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和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以卓越设计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视觉传达多维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东方设计”语境下的中国独立设计师培养模式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中国当代本土建筑设计本科教学体系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面向中国制造战略转型的设计智造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24年6月11日 |
项目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获准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的66所高校之一,在1985年于法国巴黎艺术城设立了第一间工作室,后又成立了意大利罗马工作室,从此那里成为了师生赴欧研修的基地,走出了许多蜚声中外的艺术家和教育家。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建立起了全面、长期、稳定、特殊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城市美学、城市营造、城市更新、城市创意、城市会展等五个方面展开三十多个合作项目,其中承担的杭州市政府委托的杭州市建设系列工程项目,如杭州市“中山路综合保护有机更新策划、规划和设计工程”,杭州市“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策划、规划和设计工程等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又成为了首批来华教育示范基地。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已与4大洲17个国家及地区的近70所院校(含机构)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已与浙江省的杭州桐庐、宁波慈溪、湖州南浔、台州椒江和仙居、丽水云和和缙云,以及贵州贵阳、福建厦门、山东邹城等全国二十个城市和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此外,学校还承担了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浙江馆、杭州馆等众多场馆的设计,为参与上海世博会承担项目最多的院校,并创建了中国艺术院校首个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与浙江省住建厅合作开展了浙江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先后与浙江省十二个工业设计基地、七个特色文化产业区建立了战略合作机制,创建了自主敦品品牌,并与方太等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一起联合开发、教育培训与配套服务。
2025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与安吉签署校地合作框架协议。
学术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术研究氛围的营造,校内积极开展了各类大型研创学术活动,搭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创学术交流平台,截至2024年6月已形成了多个学术交流活动品牌项目,如上海双年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杭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杭州国际海报双年展、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等,并推出了“国美之路”系列学术展览;学校还广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艺术家来院举办系列专题人文思想学术讲座,已组织了“贡布里希纪念讲座”、“潘天寿纪念讲座”、“艺术与艺术史”、“中国文献与图像”等系列高端学术讲座以及“独乐·众乐”公共艺术系列大讲坛、“湖山望境”系列学术讲座、“西湖论艺”人文讲坛等,有效地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此外,学校还相继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高层次国际国内重大学术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如首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考古与艺术史的交汇”学术研讨会、“树石论坛—乡土建筑资源保护与乡村城市化”国际研讨会、“作为启蒙的设计——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包豪斯藏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包豪斯与创造力”学术研讨会、“克孜尔石窟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东方葵——许江艺术展”、“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馆暨‘天工开物——江南乡村民艺的世界’”、“IMPACT国际版画会议”、“后印刷”——首届CAA国际版画双年展等,提升了学校在全国乃至国际艺术界的影响力。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设有三个层面的研究机构:省级及以上研究机构、校级管理层面研究机构、二级院系层面研究机构,其中省级及以上研究机构7个、校级管理层面研究机构30所、二级院系层面研究机构36所。
类别 | 名称 |
---|---|
省级及以上研究机构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传统书画) |
视觉中国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 |
浙江省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 |
文化创新与视觉传播研究院 | |
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 | |
浙江省健康智慧厨房系统重点实验室 | |
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 | |
校级管理层面研究机构 | 色彩研究所 |
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万曼壁挂研究所) | |
中国书画鉴赏研究中心 | |
现代书法研究中心 | |
美术史论研究中心 | |
展示文化研究中心 | |
艺术史学研究中心 | |
艺术现象学研究所 | |
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 |
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 |
人文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 | |
古文字书法研究中心 | |
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 |
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
中国水彩画研究中心 | |
岩彩画研究所 | |
互动艺术与技术研究所 | |
工业设计研究院 | |
包豪斯研究院 | |
3D音画研究所 | |
中国文化设计研究所 | |
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 | |
纺织服装研究院 | |
城乡统筹综合研究院 | |
西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 |
亚非拉文化艺术研究院 | |
中国美术学院上虞游戏艺术设计研究院 | |
东方设计研究院 | |
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 | |
2024年6月11日 |
名称 | |||
---|---|---|---|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的当代水墨研究所 | 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 | 中国画线性研究所 | 书画文献研究所 |
绘画艺术学院的版画东方学视觉文化研究所 | 壁画创新与应用研究所 | 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 | 油画历史画创作研究所 |
当代版画研究所 |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东方雕塑艺术研究所 | 跨界雕塑研究所 | 雕塑与公共艺术理论研究所 |
艺术工程与科技研究所 | 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 基本视觉研究所 | 总体艺术研究所 |
空间影像研究所 | 网络社会研究所 | 视觉中国协创中心的鼓浪屿文化艺术研究院 | 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 |
设计艺术学院的创意设计中心 | 手工艺术学院的手工艺术研究中心 |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的人文动画研究所 | 诗性短影研究所 |
游戏艺术研究所 | 华语青年电影研究中心 | 影视动画产业研究所 | 艺术人文学院的贡布里希、哈斯克尔、巴克森德尔研究中心(G.H.B.Ceter) |
金石文献、古器物研究中心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美术教育研究所 | 艺术鉴藏研究所 | 专业基础教学部的基础造型研究中心 |
上海设计学院的城市设计艺术研究中心 | 创新设计学院的政务应用设计研究所 | 实验教学管理部的金属艺术智造实验研究所 | / |
2024年6月11日 |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平均每年出版学术专著及重要出版物近百部,共发表了论文600余篇,其中4项成果获得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3项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成果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多项成果获得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奖及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等。学校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共获得15个奖项,其中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4项、优秀奖6项;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共获得14个奖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5项、优秀奖7项;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中分别有15件作品、21件作品签约。另外,中国美术学院有着重大科研项目6项、重大科研创作获奖13项。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
《书籍之为艺术——赵孟頫的藏书与<汲黯传>》 | 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
《超越生命——中国古代帛画综论》 | 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
《设计的善意》 | 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
《国家艺术支持——西方艺术政策与体制研究》 | 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
《架上话:许江文集》 |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中华竹韵》 |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 |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太极哲学》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浙南夹缬》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2024年6月11日 |
类别 | 时间 | 项目 |
---|---|---|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 2017年 | 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 |
2018年 | 东方设计学理论建构研究 | |
2020年 | 中国画学研究 | |
2020年 | 中国设计智造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 |
2021年 | 汉字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 | |
2021年 | 民族复兴与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 | |
2024年6月11日 |
名称 | 时间 | 奖项 |
---|---|---|
《艺术的故事》 | 2019年 |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
《一路温暖》 | 2019年 |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
《钱江潮涌》 | 2019年 |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
《暧昧》 | 2019年 |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
《另类叙事:西方现代艺术史学中的表现主义》 | 2019年 | 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髹饰录>新诠》 | 2019年 |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穆特休斯的美学纲领与德国现代设计思想之源》 | 2019年 |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版画及其创造者:明末湖州刻书与版画创作》 | 2020年 |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
《<髹饰录>新诠》 | 2020年 |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 |
《微设计:造物认知论》 | 2021年 |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奖 |
《现代玻璃艺术发展之路》 | 2021年 |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包豪斯悖论:先锋派的临界点》 | 2021年 |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悦古——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 | 2021年 |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2024年6月11日 |
馆藏资源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是中国美术院校中最具实力的图书馆,由南山馆区和象山馆区组成,截至2024年6月,馆舍总建筑面积约13900平方米,设有各类阅览学习和研讨场所以及总阅览座位1230余个,图书馆以中外文美术专业图书、画册为重点,兼及文史哲等类图书,馆内共有文献资源累积量达110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84万余册、外文期刊近300种、中文期刊及报纸近600多种,收藏有西方艺术史、文化史大师贡布里希和中国艺术史研究权威高居翰教授捐赠的私人藏书7000余册,并设立了专门的图书室。另外,图书馆还收藏有古籍1.6万余册(件),包括线装书、碑帖、外版古籍以及相当数量的中外绘画名作高仿复制品(馆藏古书画、陶瓷、雕塑等文物已转藏于学院美术馆)。
电子资源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31万余册,馆内配备了一流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库,已购数字资源包括中国知网CNKI、ARTstor数字影像图书馆、Jstor西文过刊数据库、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牛津格罗夫艺术在线、CAMIO艺术博物馆、中国金石库、中国基本古籍库、读秀中文学术搜索、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中外文数字资源,馆藏特色资源包括贡布里希特色数据库、高居翰数字图书馆、美术作品资源库、皮影数字博物馆、馆藏古籍资源库、古籍数字图书馆等自建数据库。
学术期刊
《中国美术学院报》
《中国美术学院报》创刊于1988年4月,首期报纸为校庆六十周年特刊,曾以《浙江美术学院报》《中国美院报》作报名,1994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报》并获得国内统一刊号,截至2023年4月共出版了391期。
《新美术》
《新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该刊物素以学术性强而受到人文科学研究者的推崇。《新美术》在介绍传统艺术和现代具有创新意义的美术作品之外,还刊登中外美术理论研究论文,并致力于将艺术史研究纳入人文学科之中,使之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新美术》被评为国家核心期刊,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ms211)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排名中都因刊物的学术水准和办刊质量被列为美术类首位。
《新设计丛集》
《新设计丛集》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其内容分A、B版二大板块,其中A版以理论为主,注重学术深度,设有设计史论、民俗民艺、设计视线、教育探索、人物聚集、校史长廊栏目;而B版以设计时尚为主,注重时尚和前沿,设有设计作品、设计新锐、设计专题等栏目,主要供设计专业的学生和相关爱好者阅读参考。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09年2月 | 2008年度浙江省文明单位 |
2015年 | 浙江省文化校园示范高校 |
2016年9月 | 浙江省G20杭州峰会工作先进集体 |
2017年1月 |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2017年11月17日 | 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单位 |
2020年7月 | 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进步榜第4名 |
2022年1月23日 | 2021年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 |
2022年2月15日 |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
2022年9月19日 | 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 |
2023年6月26日 | 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
2024年6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