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Agronomy)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植物生产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知识,熟悉作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掌握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农业信息与管理、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和作物高产优质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作物生产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标准化与质量认证技术,能够适应农作物产业化开发、农业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门类:农学
专业类别:植物生产类
中文名称:农学
外文名称:Agronomy
专业代码:090101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农学专业位列其中,与园艺、植物保护、茶学三个专业共同组成植物生产类专业,其中农学专业代码为090101。
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农学专业与部分农产品储运与加工教育专业组成新的农学专业,并与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共同组成植物生产类专业,其中农学专业代码为090101。
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农学专业属农学植物生产类专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2020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植物生产类专业由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共六个专业调整为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茶学、烟草、应用生物科学、农艺教育、园艺教育、智慧农业、菌物科学与工程、农药化肥共十四个专业。其中农学专业为农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90101,属植物生产类专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为四年。
培养目标
农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扎实的生物学基础,掌握现代作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在农业及相关领域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企业从事农学专业技术的教学与科研、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培养规格
学位与学制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或总学时:总学分160学分左右。
培养要求
学生应熟练掌握农学本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与实验技能训练,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一定的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
1.1)工作性知识
具有良好的文字写作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阅读专业文献,熟悉计算机操作技术。
1.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美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
1.3)自然科学知识
具有较高水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1.4)经济管理知识
具有初步的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1.5)专业知识
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与学科和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状况、学科发展前沿、发展趋势,掌握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2、能力要求
了解农业生物科学、生态科学、农作物或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或园艺作物新品种选育、裁培管理和产后储藏与加工等环节的基本技能;具有开展农作物或园艺作物遗传育种、栽培与耕作、种质资源保护,或植物病虫草鼠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备面、口头和运用数字化媒体等视觉技术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以及向社会传播、普及农学知识和解决农业生产中一般问题的能力。能力结构要求:
2.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2)应用知识的能力
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从事该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2.3)创新创业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新性技术研发的能力,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从事创业的能力。
3、素质要求
拥有优良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有社会责任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身心健康,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素质结构要求:
3.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诚信为人,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3.2)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
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3.3)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和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在农学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学术鉴赏能力和水平。
3.4)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
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农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三类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程除包括外语、数理化、思政课程外,还包含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须全部或大部分修读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宽口径培养建立公共专业基础课平台。由于各培养单位的地区、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等千差万别,不宜用一个固化的课程体系来确定专业课程,因此,只列出各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作为参考。各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在涵盖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补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色和区域特点的课程或知识单元。最后形成的课程结构,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主要知识单元、知识点。有条件的学校可制定并实施中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以及双语教学。
理论课程
公共基础课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外语、数理化、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等课程。
大类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植物学、遗传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生物统计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分子生物学导论、农业生态学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获得该专业学位必须修读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课程组。农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下:
作物育种学、作物裁培学、耕作学、种子学等。
实践教学
农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不低于总学时(或学分)的30%。
专业类实训
学生应完成必要的科研训练、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专业社会实践、综合教学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
专业类实习
专业类实习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创新创业教育、毕业实习等。农学专业实习总时间一般不少于4个月。实习应有实习大纲,明确实习内容和具体要求。
课程实验应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扩大综合性、自主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的比例,鼓励将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多门相关的实验课程整合为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应根据培养单位所在区域、学科与专业特色,选择几种主要农作物或厨艺作物开展生长发育观察、生产管理、种子繁育、病虫草鼠害防控、产品加工等多个环节的实习或实训。生产实习主要在大田、果菜园或生产大棚完成,专业综合实习原则上应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完成,毕业实习可以单独实施或与专业综合实习相结合。结合所在学科特色和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1、选题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习的必要环节。选题应立足于该专业学术研究的前沿或与产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学生对选题的目的和相关研究进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明确选题的意义,开展选题研究或调研后能获得完整的实验结果或调研数据,预期在理论、方法或技术上有一定的创新或改进。学生申报相关选题后,应当与指导教师沟通与讨论,经指导老师审定和同意方可正式立项。
2、内容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须建立于对毕业学生自主开展实验研究(或调研)的原始史料(含调研数据)的阐释。在实验研究(或调研)过程中,应有完整的实验研究(或调研方案),力求获得完整的原始数据并进行正确的处理。毕业论文(设计)在结构上要求条理清楚,科学严谨,合理铺陈支撑数据或材料;在研究结论上,力求体现在理论、方法、技术或视角上的创新或改进;鼓励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获取的科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写作须规范,章节划分、图表注释、参考书目的格式等应符合科学规范和各培养单位的要求。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必须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杜绝抄袭。
3、指导要求
为保证和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必须指定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全程指导。指导教师主要职责有:
3.1、向学生讲解选题意义,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学生选题或自主拟题,指导制订工作计划。
3.2、推荐参书目,指导文献检索与综述。
3.3、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总体方案和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3.4、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实验条件,经常督查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或调研工作进展。
3.5、指导学生对所获取的实验或调研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整理,指导学生对数据进行解读和拟定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提纲。
3.6、审阅毕业论文(设计)文,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3.7、对所指导的毕业论文(设计)做出专业性评价。
3.8、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诚信进行监督。
3.9、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的准备工作。
3.10、参加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该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知识,熟悉作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掌握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农业信息与管理、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和作物高产优质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作物生产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标准化与质量认证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考研方向
生物学、生物与医药、作物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就业方向
事业单位人员、遗传育种栽培技术人员、土壤肥料技术人员、公务员(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省级机关)、助理/秘书/文员、公务员(区县级及以下机关)、考研、科研人员、遗传育种栽培技术人员、销售代表、公务员(地市级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