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_中医学本科专业

美考君
2024-10-18
来源:52艺考网

中医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中医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培养适应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的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中医学人才。


中医学


学科门类:医学

专业类别:中医学类

中文名称:中医学

外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专业代码:100501(K)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为受到原卫生部副部长王斌的“中医西化”思想的影响,中医处于被改造的地位。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批判了王斌对中医药的极端非科学的态度和偏见,并由党中央和各省委、省政府先后组织召开中医代表大会,指示中央及各省、市成立中医药学术委员会,创造条件成立中医科研、教学、医疗机构。

1962年,中国本科中医学专业第一批毕业生出现。

1989年10月5-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在上海召开有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辽宁、陕西、山东、湖南、湖北等10所中医学院教务处长参加的工作会议,就制定中医学本科专业主要课程基本要求的原则、范围、格式进行了研究,并安排分工和工作。11月24-27日,在南京召开审定会议,通过了中医学本科专业主要课程基本要求。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中医学(100501)、中医五官科学(100502)、中医骨伤科学(100503)、中医外科学(100504*)、中医养生康复学(100505*)、中医文献学(100508*)6个专业调整为中医学1个专业,专业代码为100501。

2007年3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受教育部委托于4月开始起草《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这是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教育标准。

截至2005年,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有66所。

2007年,《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发布,包括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34项)和办学标准(11个领域47项)两个部分。当年,全国开设本科中医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0所。

2012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中医学专业代码变更为100501K。当年,全国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61所。

2018年,《中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包括10个领域的办学标准,分为44项保证标准和23项发展标准。


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从事中医医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工作的毕业生,并为他们将来从事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基本修业年限:五年,含中医学专业长学制本科阶段。

授予学位:医学学位。

设置标准

各高校设置本科中医学专业必须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具备办学条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基本原则

申报设置本科中医学专业必须符合:

国家中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及医药卫生发展规划;

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有相关学科专业依托;

进行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与专家论证,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

获所在地方政府批准。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2、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

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尊重患者的个人信仰、人文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尊重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良好的医疗实践取决于医生、患者及家属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4、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在医疗服务中,贯彻知情同意原则,为患者的隐私保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5、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自我完善意识与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6、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7、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8、具备依法行医的观念,能够运用法律维护患者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9、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0、具有科学的态度,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与创业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尤其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哲学、文学、历史学等内容,并能将之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

3、掌握中医经典理论,了解中医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和主要学术观点。

4、掌握中医药治疗各种常见、多发病的临床诊疗基本知识。

5、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康复等基本知识。

6、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

7、掌握必要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8、熟悉必要的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知识,了解减缓病痛、改善病情和残障、心身康复及生命关怀的有关知识。

9、熟悉预防医学与全科医学知识,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防治原则,以及中医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方式。

10、熟悉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临床能力目标

1、具有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情诊察、病史采集、病历书写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具有正确运用中医理法方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

3、具有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体格检查的能力。

4、具有合理选择现代临床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诊断、治疗的能力。

5、具有对常见危急重症进行判断以及初步处理的能力。

6、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有与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等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7、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宣传教育的能力。

8、具有信息管理能力,能够利用图书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

9、具有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以及搜集、整理、分析临床医案和医学相关文献的能力。

10、具有运用1门外语查阅医学文献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保证标准:

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制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计划,并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及中医药事业发展、医学科学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进行修订与调整;

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制订的课程计划必须明确课程目标;

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注重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以及完整性,体现加强基础、提高能力、注重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

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安排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

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向学生明确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

发展标准:

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能够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专门政策与机制支持,并在个性培养中形成特色。

理论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素质教育课

程保证标准: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教育课程。

发展标准: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教育课程能够与中医学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方法教育

保证标准: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在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注重学生科学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创新创业课程

保证标准: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或教学内容,并纳入学分管理。

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

保证标准: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在课程中安排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并融入中医人文精神及中医学专业特色,以适应中医学科发展及日益变化的人口、文化和卫生保健事业的需求。

注:相关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传统意义上是指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心理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行为医学等,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

中医学基础、中医经典、中医临床等课程

保证标准: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中医学基础、中医经典、中医临床等课程。

发展标准: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鼓励开设旨在穷实学生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与中医临床实践相融合的创新性课程,并在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与临床能力中取得成效。

注:中医学基础课程传统意义上是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中医经典课程传统意义上是指《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中医临床课程传统意义上是指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等,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

保证标准: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必要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

发展标准: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能够积极推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改革。

注:基础医学课程传统意义上是指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

临床医学课程传统意义上是指诊断学基础、内科学、传染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急诊医学、全科医学等,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

预防医学

保证标准: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意识,并在课程中融入中医养生、保健内容。

课程计划管理

保证标准: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计划管理机构必须尊重主要利益方的意见。

实践教学

保证标准

1、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科学、完整、有序。实验、见习、实训、实习等主要实践环节必须具有教学大纲、实验实训指导并有效实施;

2、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接触患者的机会,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临床实践,并保证足够的临床实践时间;

3、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和创业训练中心建设,促进教学平台共享 [12]。

发展标准

1、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具有特色;

2、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保证每位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早期接触患者;

3、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实践教学应该为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提供平台,并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2]。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西医并重”,是中国政府在医疗界制定的基本方针。中医药具有坚实而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对中医学人才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

但是,与西医类医学专业相比,中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确实比较困难。大中城市的医院即使需要中医人才,也是倾向于从社会上招聘富有经验的老中医。

在中国以外(如东南亚),中医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一些国家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出国就业也是中医学专业毕业生的一条出路。

考研方向

中医学考研的相近方向有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基础理论等,还有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等学科方向。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医疗、医学教育和科研单位从事中医临床医疗、教学或研究工作。


1  /  3
阅读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