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高校,以工学为主,涵盖理、工、管、文、艺的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也是广西高校中唯一布局有航空航天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为中国宇航协会理事单位、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广西航空航天学会理事长单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创立于1979年,前身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组建的桂林工业经济管理学校;曾先后隶属原第七机械工业部、原航天工业部、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于1994年2月升格并更名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8年7月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12年4月升格并更名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8.7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3.9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0.29万册,电子图书209.11万册;设有16个教学单位,开设36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868人,全日制在校生19634人,其中本科生17993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9月,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开设36个本科专业。
二级学院 | 本科专业 | 专科专业 |
---|---|---|
管理学院 | 物流工程 | |
市场营销 | ||
人力资源管理 | ||
财务管理 | ||
物流管理 | ||
工业工程 | ||
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学院 | ||
旅游管理 | ||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 ||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机械电子工程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智能制造工程 | ||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 通信工程 | |
电子信息工程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自动化 |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服务工程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车辆工程 | ||
新能源汽车工程 | ||
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
工程管理 | ||
安全工程 |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软件工程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物联网工程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外语外贸学院 | 商务英语 | 关务与外贸服务 |
国际商务 | ||
汉语国际教育 | ||
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 | 动漫制作技术 建筑室内设计 | |
产品设计 | ||
理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航空宇航学院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无人机应用技术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专任教师868人,外聘教师16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778人,占比89.63%,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0人,占比为14.98%;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56人,占比为41.01%;双师双能型教师328人,占比40.34%。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有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教学名师、广西技术能手等高层次人才44人;有广西高等学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
类别 | 名单 |
---|---|
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聘专家(1人) | 晏磊 |
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 | 王斌武 |
广西高等学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 |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带头人王蕴)、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杨小劲) |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9月,学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9个、广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广西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点7个、广西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4个、广西一流本科课程20门。学校还拥有含中央财政支持的各类实验室8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近三年,学校共获广西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204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46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106项;近三年,获体育竞赛类国家级第一名1项次,第二名3项次、第三名2项次。
2018年3月,学校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产教融合、政校企作协同培育能源动力(生物质能)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19门。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 | 物流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
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 | 数控技术 |
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 机械工程实验与实训中心 |
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 航空航天机电信息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自治区级应用型本科专业(3个)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通信工程 |
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点(7个) | 飞行器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类专业群、飞行器制造工程、通信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
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4个)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飞行器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
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高职专科)(11个) | 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文秘、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制冷与冷藏技术 |
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1个) | 汽车服务工程 |
广西高职特色专业(1个)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 《人力资源管理》 |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门) | 《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力学》、《单片机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推销实务》、《基础会计》、《3G网络组建与维护》 |
校级精品课程(19门) | 《高等数学》、《电路基础》、《大学英语》、《物流管理概论》、《路由与交换》、《大学计算机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汽车电气系统检修》、《市场营销学》、《综合英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导游理论与实务》、《线性代数》、《数据库应用技术》、《三维动画制作》、《通信网络与现代交换、汽车构造》、《电子商务实务》、《国际贸易实务》 |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9月,学校立项建设10个重点学科,有广西一流学科1个,自治区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
自治区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管理科学与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9月,学校建设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各类实验室85个,1个广西院士工作站(刘永才院士)、2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1个桂林市重点实验室,12个校级科研平台,1个广西特聘专家岗团队(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研究),1个双聘院士团队(童庆禧院士),1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智能信息技术及无人机应用研究创新团队)。
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重点建设了11个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工程中心和3个人文社科基地,积极培育了焊接机器人及相关技术应用、空间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和智能检测与自动化装置等3个创新团队。
类别 | 名称 |
---|---|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 | 机器人与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无人机遥测重点实验室 |
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培育基地(2个) | 广西航天物流研究中心、航空航天文化研究中心 |
广西院士工作站(1个) | 无人机技术应用院士工作站 |
桂林市重点实验室(1个) | 桂林市汽车悬架系统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根据2019年1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官网显示,学校近年来承担中国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88项,获中国国家专利31项,省部级、市厅级以上成果奖励38项,其中“微型无人机在防灾减灾中的运用”项目的研究成果,成功运用到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等赈灾救灾工作中,被评为广西高校科技十大最具影响力事件之首。
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183项,横向项目256项 |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3篇,其中国内外权威期刊495篇 | 获知识产权授权829项 | 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9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90.29万册,电子图书209.11万册,电子期刊87.75万册,数据库33个;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数字资源类型包括中外文电子图书、中外文电子期刊、博士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工具书、科技报告、产品样本、专家报告视频、学习和考试资源、随书光盘等。
学术期刊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是由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主办、广西航空航天学会协办、以反映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96年,设有信息与电子工程、机电技术应用、经济与管理、数学研究与应用、英语园地、航天文化研究、学术苑等栏目。
据2019年1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官网显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曾获“广西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等称号。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9月,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乌克兰、尼日利亚、泰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了学历教育、专业共建、学分互认项目40余项,每年选派百余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2022年,学校与美国印第安纳理工学院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招生。此外,学校还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来华留学生规模和教育质量位于广西同类院校前列,学校曾获得“广西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