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简称“北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建立的,创办于1962年,时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4年6月由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北京语言学院”;1974年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写校名;1996年6月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校名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学校对中国学生进行外语、中文、信息科学、经济、艺术等专业教育,同时承担着培养汉语师资、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出国前的外语培训工作等任务。北语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中文、外语及相关学科协同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科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和理学等九个门类。
截至2022年7月,学校占地面积330288.7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27441.83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7111.38万元;设有3个学部、24个学院(系) [34] ,开设本科专业42个;拥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有教职工总数2085人,其中专任教师771人;在校生总数47860人,普通本科生4654人,研究生2668人。
截至2022年7月,学校设有3个学部、24个学院(系),开设本科专业42个,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九个学科门类。
学部 | 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 |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 |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 | 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学院 |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应用外语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体育教学部 | - |
- | 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康复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 | |
北京语言大学心理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培训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院 |
专业名称 | 所属学科门类 |
---|---|
汉语言 | 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
英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法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日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
阿拉伯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西班牙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朝鲜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计算机类 |
金融学 | 经济学,金融学类 |
德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艺术学,美术学类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会计学 | 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经济与贸易类 |
国际政治 | 法学,政治学类 |
翻译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新闻学 | 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
数字媒体技术 | 工学,计算机类 |
意大利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葡萄牙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 法学,政治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
俄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
特殊教育 | 教育学,教育学类 |
音乐学 | 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类 |
艺术学,美术学类 | |
土耳其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印度尼西亚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罗马尼亚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语言学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商务英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
心理学 | 理学,心理学类 |
经济学 | 经济学,经济学类 |
波斯语 |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
人工智能 | 工学,电子信息类 |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 法学,政治学类 |
传播学 | 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
健康服务与管理 | 管理学,公共管理类 |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教职工总数2085人,其中专任教师771人,行政人员551人,教辅人员153人,科研机构107人。本科生专职辅导员33人,研究生专职辅导员17人。心理咨询工作人员3人。有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4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团队获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
类别 | 专业名称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 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智能与技术、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心理语言学、语言资源学、语言认知科学、英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别和区域研究、翻译学、语言与人脑科学、国际传播翻译、国际语言服务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艺术学理论 |
硕士专业学位领域 | 金融、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新闻与传播、会计、图书情报、艺术 |
国家重点学科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北京市重点学科 | 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 |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 国语言文学、国别区域学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4个。有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3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法语、阿拉伯语、汉语言、日语、朝鲜语、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团队、汉语言专业教学团队
国家级精品课程:初级日语、中国文化概论
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室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英语、汉语言、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团队、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学团队、汉语言专业本科教学团队
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语言学导论、法语高级口译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科学实验中心、对外汉语教学实验中心
北京市级精品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现代汉语高级教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实用语法分析》、《新标准汉语》、《汉语强化教程》、《法语语言学教程》、《大学汉语精读(第一册)(维文版)》、《计算机应用基础(第5版)WindowsXP与Office2003环境》、《英汉互译策略对比的应用》、《大学意大利语听力教程》、《日本古典文学史》
对外交流
截至2021年8月,学校与世界上75个国家和地区的386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与哈佛大学合作设立哈佛北京书院,在泰国设立了曼谷学院,在日本设立了东京分校。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各类中外联合办学项目100余个,如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开展的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波恩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开展的学生交换项目,与韩国成均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开展的短期项目。承办了18所孔子学院和2所孔子课堂,被评为“先进中方合作院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00名左右的教师在海外任教,有400余名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每年接待外宾1500余人次。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16个省部级以上研究中心(基地)。其中,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是教育部、科技部支持的 “111计划”引智平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是国家语委实施语言资源保护国家工程的专业机构,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高校中仅有的两个文科类高精尖创新中心之一。
2022年8月8日,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启动仪式在金沙滩接待中心举行。
该校设有省部级以上研究中心(或基地)12个,其中:
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阿拉伯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重点培育基地;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是国家语委语言资源监测的重要基地;
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是国家语委研制和修订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阵地;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是国家语委实施语言资源保护国家工程的专业机构;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是国家汉办首批建立的汉语国际推广十大研究基地之一;
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是文化部投入建设的中外文化互译合作平台;
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市教委建设的“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唯一一家语言类中心;
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中心是国家民委支持建立的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机构;
中医药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基地是依托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立的特色基地;
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是与《光明日报》联合共建的研究机构。
2013年度,该校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总计789名,共发表论文441篇(其中国内学术刊物395篇,国外学术刊物27篇,港澳台刊物14篇,译文5篇),出版著作86部(其中专著37部,编著或教材37部,古籍整理1部,译著11部),提交被采纳研究与咨询报告15篇,获得1项新的发明专利。新立项的科研项目总计177项(其中纵向项目54项,横向项目24项,校级项目99项)。
2006年至2014年1月,该校共批准校级项目400余项,投入经费1475.46万元。经过校级项目的"孵化",共有254项课题获得上级部门项目支持,批准经费3780.55万元。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4531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9项,其中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
截至2021年9月,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的纸质图书总量90万册左右,古籍8万册左右,期刊合订本6万册左右。中文期刊2722种,外文期刊484种,国内主要报纸70余种,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报纸20余种。
截至2021年8月,学校编辑出版《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报)《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研究》《文献语言学》《国别和区域研究》和《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等近二十种刊物。
2018年10月,《中国高校媒体影响力榜单》发布,北京语言大学排名第六。
2021年5月,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党委入选“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拟表彰对象。
2022年4月,入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表彰名单.。
2022年4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康复学院20级特殊教育专业1班团支部被表彰为“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