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大学
  • 院校介绍
  • 院校信息
  • 院校评论


广西中医药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广西2011计划、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世界手法医学联盟、中俄中医药创新发展联盟、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北部湾海洋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成员单位;是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发展的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源于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1941年省立南宁区、梧州区、桂林区三所医药研究所合并为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1945年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改名为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1949年12月学校停办,1956年恢复办学,成立南宁中医学校。1957年梧州中医学校并入组成广西中医学校,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广西中医学院。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2015年12月,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截至2023年8月,学校有仙葫、明秀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10.99亩;设有16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有本科专业25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3个;有专任教师844人,全日制在校生17000多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8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有15所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2所),1所附设中医学校,1家制药有限公司,1所独立学院。开设本科专业25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
专业名称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医养生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儿科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学、药学、临床药学、制药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制剂、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安全、食品营养卫生
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骨伤研究所)
中医骨伤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研究所)
针灸推拿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
壮医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瑶医药学院
瑶医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护理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心理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专科专业
针灸推拿、医疗美容技术、护理、护理(口腔护理方向)、口腔医学、中医骨伤、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
广西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合署)
-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与第一附属医院合署)辖口腔医学系
中医学、口腔医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瑞康临床医学院(与附属瑞康医院合署)辖医学检验系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
广西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合署)
-
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广西中医药大学外语部
-
广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8月,学校有本科专业25个,其中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自治区级优质特色专业(群)9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一体化建设项目8个。国家级中药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自治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个。

类别
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
中医学、护理学、中药学、临床医学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中医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
中药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
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学)、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
《循证医学》、《中医临床技能培训》、《中医临床护理学》、《针灸学》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
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壮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康复治疗学等
自治区级试验示范中心(5个)
中医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西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护理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
中医诊断学、壮医药学概论、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学、中国医药史、药物分析学、壮医药线点灸学、中医骨伤科学、药理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药商品学
自治区级重点教材(5部)
中医中药基础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中医院校医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指导、壮医经疗法、老年护理学
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中药理论与现代技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学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

类别
名称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文化引领,突出特色,创新民族地区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
壮医药学科构建与人才培养
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中医诊断学》PBL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

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姓名
成果等次
1
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三进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甘昕艳、王碧艳、凌泽农、黄金春、高翔、兰天莹、涂斯婧、陈中全、甄翠明、邓雪莲、罗俊、余兰、秦川、朱寿华、陈荷、韦俞伽
一等
2
“厚实基础、提升技能、强化人文、融汇中西”中西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莫雪妮、唐农、杨益宝、杨仕权、唐梅文、王春玲、唐友明、陈真珍、丁昉、罗婕、韦维
一等
3
以构筑临床能力为目标创新《中医诊断学》三位一体多元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祝美珍、贾微、张煜、黄娜、李甜、唐亚平、范蓉、马艳君、郑春成、李鸿玲、伟刚林、陈真珍、肖苗
一等
4
“三重双强一化”信息技术与中医临床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钟远鸣、区锏、徐张杰、杜娟娇、金勇、凌泽农、林勇、黄中、涂斯婧、唐梅文、古联、王清坚、吴优
一等
5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推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唐宏亮、甘炜、林静、何育风、王开龙、雷龙鸣、卢栋明、肖易、王雄将、甘振宝、傅剑萍
二等
6
基于“虚实结合、三位一体”的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周改莲、曾春晖、蒋林、刘舒凌、谢锋、王柳萍、杨海玲、林青华、吴刚
二等

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

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
自然科学奖
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员
奖励等级
1
壮药药材学创建与质量标准研究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澳门大学
朱华、韦松基、钟世安、萧建波、傅鹏、张淼、 苏健、王孝勋
二等奖
2
北部湾海洋新奇化合物的快速识别、精准鉴定与生物活性研究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 洋研究所、广西科学院
易湘茜、高程海、刘永宏、漆淑华、王俊锋、 徐新亚、陈显强
三等奖
科技进步奖
1
解毒化瘀温阳法重建肝衰竭免疫平衡关键技术及应用推广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毛德文、石清兰、龙富立、邱华、胡振斌、张 荣臻、王明刚、王娜、黄鸿娜、陈月桥
二等奖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浊血瘀”创新病机的构建与临床应用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刘旭东、刘锐、(空缺)、唐友明、王甍、林海 、陈黎
三等奖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8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3个,是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2个;有广西一流学科3个,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2个;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含培育)55个。在2022年最新的ESI排名中,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

重点学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省部级重点(含培育)学科目录

类别
级别
学科名称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4个)
省部级
中医内科学
省部级
中药学
省部级
壮医学
省部级
中西医结合临床
广西重点学科
(6个)
省部级
壮药学
省部级
中医医史文献
省部级
中医骨伤科学
省部级
针灸推拿
省部级
护理学
省部级
中西医结合基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重点学科
(14个)
省部级
中医各家学说
省部级
中药药理学
省部级
临床中药学
省部级
推拿学
省部级
中医骨伤科学
省部级
民族医学(壮医学)
省部级
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一临床医学院)
省部级
中西医结合临床(瑞康临床医学院)
省部级
中医皮肤病学
省部级
中医儿科学
省部级
中医耳鼻喉科学
省部级
中医急诊学
省部级
中医老年病学
省部级
中医全科医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
(4个)
省部级
中医传染病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省部级
中医传染病学(瑞康临床医学院)
省部级
中医预防医学
省部级
海洋中药学

重点专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

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中医肾病科、中医内分泌科、中医脑病科、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中医妇产科、中医眼科、中医肝病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推拿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肺病科、中西医结合乳腺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科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硕士学位授予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中医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3个):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医学社会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临床、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急诊医学、护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中药学、民族药学(名单不全)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8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44人,有博士生导师81人、硕士生导师856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46.68%。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厅级、校级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近五年有58人次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或荣誉称号,124人次获得省级人才项目或荣誉称号。有国医大师3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人、全国名中医4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54人,青年岐黄学者5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8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中共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7人等。

类别
名单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庾石山
国医大师
韦贵康、黄瑾明
全国名中医
陈慧侬、黄瑾明、黄汉儒、黄鼎坚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刘燕平
全国优秀教师
刘燕平、谢金鲜、班秀文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刘永宏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蒋才武
广西特聘专家
邓鑫、林江
广西八桂学者
刘永宏
广西“八桂名师”
韦贵康、刘燕平
广西教学名师
钟远鸣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刘燕平)、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唐农)、壮医药教学团队(林辰)
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广西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创新团队(梁 健)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2017年至2019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6项,省部级项目178项,厅局级项目633项。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6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出版科技专著62部,发表科技论文352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7篇;获国家专利授权6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2019-2021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99项,省部级项目337项,厅局级项目904项,资助经费1.99亿元;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6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出版科技专著190余部,发表科技论文7800余篇,获专利授权594件。

2019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郝小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葡萄膜炎病证结合诊疗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依托单位为国家葡萄膜炎中医诊疗协作组组长单位,继承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发挥中医药在免疫性疾病治疗和视功能康复方面优势,针对高致盲率免疫性眼病葡萄膜炎,在理论创新、诊疗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创建了葡萄膜炎“理法方药”完整体系,推动了中医药理论原始创新,提高了临床疗效。2020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第三完成单位、学校邓家刚教授作为第三完成人参与申报的《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药药性理论创新与应用》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以寒热药性为突破口,基于中医原创思维和认知规律,提出整体药性观,创立本原药性和效应药性两个新概念,发现了药性表征规律,拓展了药性应用新领域,重塑寒热药性在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策略中的关键地位。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8月,学校有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中医药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广西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含培育)4个。现有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3个、广西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个、广西科技创新服务提供机构1个;获批“中国-东盟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创新中心”“北部湾经济区中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等人才专项3项。

类别
名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
中(壮)药化学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瑞康临床医学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2个)
神经行为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药效筛选研究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药提取纯化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生药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肝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脑病免疫生化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消化内镜与病理实验室、骨伤生物力学实验室
广西重点实验室(5个)
广西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中医基础研究实验室、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广西高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
中医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中药提取纯化与质量分析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重点学实验、中药制剂共性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广西特色实验动物病证模型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壮医毒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中药民族药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名单不全)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3个)
广西药食同源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广西中医骨伤科生物力学与损伤修复重点实验室、广西中医湿病方药理论与转化重点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培育实验室(1个)
广西壮医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
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
老龄化社会健康服务模式协同创新中心、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
中药药效筛选研究中心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7个)
壮医基础与临床研究创新团队、一附院肝病科、“广西特色中药民族药基础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名单不全)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由仙葫校区图书馆和明秀校区图书馆组成。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纸质图书122.5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3600多种19万册,电子图书350多万册,古籍线装文献近万册,逐步形成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顾医、理、工、管等多学科的馆藏体系。电子资源20个种类,其中中外文数据库22个,电子图书2个,考试学习资源2个;另有免费试用数据库14个。覆盖了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教学素材、中医古籍、认证考试、医药知识、文献服务、学术视频、统一检索等多种类型。

学术期刊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是广西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省级医药科技学术期刊,开设栏目有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研究、医学检验、名医经验、护理园地、教学研究与管理、针灸推拿、医史文献等。

该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广西高校优秀学报。

《广西中医药》

《广西中医药》杂志是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77年,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为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医疗为主,侧重临床,兼顾学术理论。开辟有临床研究、临床报道、手法医学、针灸经络、学术理论、民族医药、经验总结、八桂名医精方、中药方剂、实验研究、综述及验方集锦等栏目。

《广西中医药》曾先后获广西第三届优秀报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和广西第六届优秀报刊、广西第七届优秀报刊等称号,被12种重要数据库和文摘收录。


交流合作

截至2023年8月,学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成立了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中—加斑马鱼中药筛选联合实验室、中—澳传统药物现代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地区)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形成以东盟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为中心、辐射全球的对外教育新格局。

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25个国家或地区的94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交换访学、进修合作关系,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加强文化交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办时间
1956年
所属地区
广西区
学校类别
医药类
学校属性
公办大学
学校层次
一本
提档线
-
院校代码
10600
学校特色
-
学校官网
http://www.gxtcmu.edu.cn
学校地址
仙葫校区:广西区南宁市五合大道13号 明秀校区:广西区南宁市明秀东路179号
推荐画室
我要出现在这里
首页
客服
机构入驻
在线咨询
广西中医药大学历年高考信息汇总
资讯
章程
计划
原则
成绩
合格线
录取线
考点
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