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_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美考君
2021-11-12
来源:52艺考网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汉语国际教育基本素养及基本技能和汉、英(外)双语知识及实际运用能力,能在各类学校从事国际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和在国内外相关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以及相关文秘工作的双语型、跨文化、复合型、实践型专门人才,


中文名:汉语国际教育

外文名: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专业代码:050103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层次:本科

专业类别: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国际教育


培养目标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1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专业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长;可继续攻读研究生,也可在行政机关以及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为4年。各高校可在四年制模式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学生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总计130~140学分,2200~2600学时(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学生完成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素质要求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高的审美品位以及健康的心理和体质;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

能力要求

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在母语和国家通用语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4]

知识要求

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例如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中国文学史知识。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知识,例如历史学、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库应用、文献检索等工具性知识;同时对本学科的前沿信息有一定了解 。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专业教育课程包括本学科基础性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实践。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知识覆盖范围包括:中国语言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以及相关知识领域,如外国文学。

理论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华文化典籍导读等。

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等。

基础(必修)课程

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语言教学法、汉语写作。

选修课程

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层次、教育目标及学科条件自主设置。以下仅为举例。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概论、语音与语音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词汇与词汇教学、汉字与汉字教学、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化概论(根据培养对象侧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教育技术、海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汉语修辞学、语用学、中华才艺、外语等。

实践教学

安排学生进行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活动,参与教学的所有环节并撰写实习报告。


培养模式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向“二者良性互动”转变

应该做到“请进来”与“走出去”二者相互配合,“请进来”的主要原则是“培养师资和高级汉语学习者”,而“走出去”的原则是“师资培训和初中等级汉语学习者的培养”。

从“请进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培养教师的专业,教师可以是母语者,也可以是非母语者。母语者是目前培养的主要对象,而非母语者应该是今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对象之一,这一转变可以使汉语国际推广更具合理性和正当性,使汉语需求者更易于接受。高级汉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中,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等与中国有关的事情,对其以后的教学具有较大裨益。

从“走出去”看,教师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不论母语者还是非母语者汉语教师都需要定期更新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专家讲学的方式到各国给教师讲学,提高其专业知识和相关学术修养;而对于初中级汉语学习者,考虑到在学习初期,到目的语环境对其语言学习的帮助也并不明显,可以通过母语者或非母语者汉语教师实现本地化教学,而无需专门到中国国内学习。

从“强调汉语、汉文化”向“中外语言文化共性与差异并重”转变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虽然汉语、汉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内容。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从学习者母语与汉语共性的角度出发,积极加以利用和引导,同中求异。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要将人类的文明史与中华文明相结合,辅以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阶段性的文化发展,既凸显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也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结合,阐述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产生的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文化。

从“知识性”向“解释性”和“实践性”转变

以往的专业教育过于注重知识性,缺乏对这些专业知识合理的解释(即与文化、政治、历史、经济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而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运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后要加强域内外实习和教育基地的建设,提供更多更真实的实习基地。

而国际汉语教育阶段,应该更多地重视语言能力方面,相对淡化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如何将语言知识转变为语言能力,这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要加强对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解释,二是要真正做到将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从“专业型”向“复合型”“工具型”转变

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要从“专业型”向“复合型”“工具型”转变。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语言的本质是工具。学习工具只是为了使用工具,其目的不在于工具,而在于其他,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等。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除了讲授专业知识之外,还要与其他相关领域、相关学科和专业结合起来。同时对于今后要“走出去”的从业者来说,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更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也就更能胜任所从事的职业。

互联网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已日趋向国际化发展,汉语国际推广是中国教育国际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加之互联网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某种程度上脱离社会需要,毕业生已难以直接与社会接轨。互联网教学的出现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提供了很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不仅提供了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针对性地回炉再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供了真实语料及用户需求以供研究分析,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现产学研相融合。

“2+1+1”培养模式

这种“理论—海外实践—高层次理论”的“2+1+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校授课+海外实习+返校学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既填补了本科实习的空白,又彰显了此专业的“国际化”特征,这一模式将使学生:在知识方面得到深化;在素质方面得到提升;在能力方面得到加强。实现以素质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为主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模式培养出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生将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这一改革性的创举无疑会促使地方高校在办学模式上更加发挥地方优势,向“特色性、灵活性、开放性”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一是修订培养目标,要求体现职业需求、突出校本特色、加强学生文化传播大使身份的认同感导向;二是改进教学方法;三是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开设“一带一路”实习及就业重点关联国的文化课程,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重点实习国家的小语种选修课;四是海内外实习兼顾,有“送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



1  /  2
阅读1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相关推荐
1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