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气象学(Applied Meteorology)是一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大气科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坚实的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掌握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研制与运用、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工程的适用气象技术研究、气象防灾减灾对策与技术研究、生态环境调控以及解决气象学在有关领域中应用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够在农业气象及生态环境监测调控、信息分析处理、资源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科研、教学和业务部门工作。
学科门类:理学
专业类别:大气科学类
中文名称:应用气象学
外文名称:Applied Meteorology
专业代码:070602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1998年7月6日,教育部颁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应用气象学属大气科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70902。
2012年9月1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应用气象学属大气科学类专业,专业代码由070902变更为070602。
2023年4月6日,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应用气象学专业为理学门类,属大气科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70602,学制为四年。
大气科学研究的对象——大气运动、 规律及其影响具有全球性、气象灾害、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不是个别国家所面临的困境,而是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气象事业现代化需要国际化的人才作为支撑,《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培养国际化气象人才的紧迫性。
作为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应用气象学是将气象学原理、方法和成果应用于各行各业而形成的交叉性学科,是将大气科学应用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间。科技性、应用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就决定了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发展必须走与时俱进、开放发展之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常态”下, 国际化应用气象学人才培养是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加强气象人才培养、推进大气科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
培养目标
应用气象学专业培养具备应用气象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气象、农业、生态、环保、航空、海洋、水文、能源、国防、经济等相关领域从事业务、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及相关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大气科学类专业总学分为150~160学分,必修课程为85~95学分,选修课程为45~55学分,毕业论文(设计)为10学分,总学时为2400~2560学时。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爱国、诚信、友善、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保护世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2、业务方面
2.1、具有扎实的高等数学、物理学、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地理的基础知识。
2.2、系统地掌握大气科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气象资料处理及应用的基本技术和分析方法。
2.3、了解应用气象学科及相关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应用领域和前景。
2.4、了解现代气象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的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并具有从事相关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
2.5、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熟练掌握1门外语,能顺利阅读外文专业文献;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和处理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2.6、掌握一定的大气科学类研究的训练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 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更新知识的能力。除此之外,还需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表达、交流和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初步具备自己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3、体育方面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1、理论课程要求
理论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80%。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教学安排,由各高校自主确定,其中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同时设置体现学校、地域或行业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
2、实践课程要求
实践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5%。应加强大气科学实验室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构建包含大气探测实验、天气学实验、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学时不低于总实验学时的20%。除需多人合作完成的内容外,学生应独立完成规定内容的操作。除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外,应建设特色实验或者特色实验项目,满足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实习(实训)、创新训练体系,确定相关内容和要求,多途径、多形式完成相关教学内容。
理论课程
知识体系
1、通识类知识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2、学科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体系主要涵盖科学文化基础、数理基础等公共基础知识,包括大学外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方法、复变函数、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理论力学、流体力学、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其中数理基础教学应符合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相关基础。
3、专业知识
必须具备大气物理、流体力学、动力气象、大气探测、天气学、气候学等基础大气科学专业知识及应用气象学专业基础知识。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方向知识时,应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农业气象学方向示例
农学导论、普通生物学(或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原理、农业模型学基础、气候资源学(或应用气候学)、微气象学(或小气候学)、遥感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气象仪器、气象灾害学等。
城市气象学方向示例
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流体力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原理、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大气数值模拟、大气污染气象学等。
海洋气象学方向示例
大气探测学、大气物理学、流体力学、计算方法、气象统计原理、海洋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海洋动力学等。
军事气象学方向示例
天气学、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流体力学、大气探测学、气候学概论、短中期天气预报、统计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军事气象学等。
水文气象学方向示例
天气学原理、水文学原理、流体力学、动力气象、大气物理学、普通水文气象学、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水文统计、水文测验、水文预报等。
公共气象服务方向示例
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大气探测学、应用气象学、公共气象服务、大众传播学、气象经济学、管理学、气象服务学等。
实践教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实验、实习、科考、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考核要以等级制或百分制评价。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地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就业方向
应用气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广,就业去向多样化,就业单位主要为国家气象局,各省市县气象局,民航局,部队(文职),气象服务公司及其他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等。
开设院校
院校名称 | 推荐指数 | 专业满意度 | |||
---|---|---|---|---|---|
综合情况 | 办学条件 | 教学质量 | 就业 |
中国农业大学 | 4.8 (16人) | 5.0 (8人) | 5.0 (11人) | 5.0 (8人) | 5.0 (7人) |
中国民航大学 | - | 1.5 (2人) | 1.0 (4人) | 1.0 (2人) | 1.0 (3人) |
沈阳农业大学 | 4.8 (63人) | 4.5 (68人) | 4.4 (68人) | 4.4 (67人) | 4.5 (64人) |
东北农业大学 | - | - | - | - | - |
南京大学 | 5.0 (12人) | 3.7 (3人) | 4.0 (4人) | 4.0 (3人) | 3.7 (3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4.8 (341人) | 4.8 (38人) | 4.6 (44人) | 4.8 (37人) | 4.5 (34人) |
中山大学 | - | 3.9 (67人) | 3.7 (71人) | 3.7 (67人) | 3.9 (66人) |
广东海洋大学 | 5.0 (5人) | - | - | - | -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4.6 (351人) | 4.1 (148人) | 4.0 (152人) | 3.9 (146人) | 3.8 (140人) |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 - | 3.0 (3人) | 3.8 (5人) | 3.0 (3人) | 3.0 (3人) |
兰州大学 | - | 4.5 (19人) | 4.6 (19人) | 4.6 (19人) | 4.5 (19人) |
新疆农业大学 | - | - | - | - | - |
北部湾大学 | - | - | - | - | - |
北部湾大学 | - | 0.0 (0人) | 0.0 (0人) | 0.0 (0人) | 0.0 (0人) |
防灾科技学院 | - | - | - | - | - |
国防科技大学 | - | - | - | - | - |
专业解析
天气预报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打开手机软件,随时可以查看几个小时甚至七天的天气情况,也切身体会到天气预报越来越准。很多同学不禁要问,天气预报是如何产生的?
天气预报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式,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首先准确收集天气数据是第一步。收集数据需要依赖各类气象观测设施,通过观测设施,收集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空气湿度等气象信息。比如人们在户外看到的百叶箱,就是最常见的地面观测设施之一。除此之外,探空气球、气象卫星以及部署在众多城市的天气雷达等,都是气象观测设施。
有了原始的气象观测数据,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得出预测结果,是天气预报中的关键问题。简单来说,气象学家将大气运动的规律总结成一组方程式,用超级计算机求取这些方程组的近似数值解,这就是数值预报。天气预报发展到今天,数值预报已成为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主要手段之一。最终,经过大量的计算和精准推演后,气象工作人员就能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预报结果。
了解应用气象学
天气预报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方向。应用气象学主要借助数理方法、计算机、遥感、网络通讯、现代监测等技术手段,将气象学的原理、方法和成果应用于农业、水文、航海、航空、军事、医疗等方面,是一个和各个专业学科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
应用气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制为四年。应用气象起源于农业气象专业。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在农学系创办了农业气象专业。1958年至1960年,一些农、林、综合类院校相继开办了农业气象专业。1963年原中央(军委)气象局创办了南京气象学院,下设农业气象系。1998年全国专业目录调整后,各院校的农业气象专业改为应用气象专业。
学习,听听过来人怎么说
“气象更像是一个数字游戏,不论是地面观测还是卫星、雷达,收集到的都是数据,数据再由计算机来处理。”应用气象专业毕业生小张同学聊起专业学习时颇有感触:“要实现更加精确的天气预报就要依赖超级计算机和预报模型。所以,应用气象这个专业学科交叉较多,像物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等,要求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如气象动力学课程对数学和物理的要求很高,有很多公式需要推导,许多天气现象要建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计算机和统计学是为后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作铺垫,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需要较好的计算机和统计学基础。”
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同学们主要学习气象、计算机、物理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大学期间实践性课程也不少,包括气象预报和天气预报实习、生物气象观测、GIS与遥感数据处理等。如想了解其他高校的具体课程设置,考生可登陆高校官方网站查看。一般只要高中阶段具备较好的数学、物理基础,都可顺利完成本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
报考指南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中,应用气象学属于理学中的大气科学类。本科按应用气象或大气科学招生的院校有二十余所。主要有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等。
目前,应用气象学已广泛用于海洋、航空、农业、环境、水利等各个行业,促使应用气象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方向涉及生物气象、农业气象、森林气象、水文气象、航空气象、航海气象、军事气象等。
高校在应用气象领域各有侧重,如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主要侧重于农业气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侧重大气科学方面;中国海洋大学侧重于海洋气象;兰州大学更侧重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问题。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气象学专业、第一个气象学系都在这里诞生。1988年气象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设立本科应用气象学专业;2008年本科大气科学专业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特色专业;2016年建有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天气雷达及资料应用联合开放实验室。
兰州大学气象学专业创办于1971年,2017年大气科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主要科学研究方向有: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半干旱气候变化、大气动力学模拟、大气遥感与资料同化、干旱气候和灾害气象、环境评价与污染防治、大气扩散、大气气溶胶与气候、环境气象预报、全球变化与陆面过程、医疗气象学等。学院目前有大气科学和应用气象学两个本科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近150人,其中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班学生50人,普通班100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成立于2006年,前身是1960年南京气象学院创建时设置的农业气象学系,1989年更名为应用气象学系,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骨干院系之一。学院以农业气象、城市气象、生态气象、智慧气象为教学和研究特色,目前设有应用气象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三个本科专业。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于1956年成立,1992年合并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1995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2022年,资源与环境学院按照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招生,包括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应用气象学4个专业。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气象学对考生身体方面有一定要求。在报考的时候,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1.色觉异常Ⅱ度(俗称色盲);2.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蓝、紫各种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导线、按键、信号灯、几何图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