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工程(Radio and Television Engineering)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以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与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体现立德树人立场,秉承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能够在广播电视工程实践中发扬崇尚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具有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广播电视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够胜任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系统开发、设计及应用等岗位,从事数字电视技术、网络视音频技术、互动媒体平台开发等工作的具有系统思维、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类别:电子信息类
中文名称:广播电视工程
外文名称:Radio and Television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0707(T)
修学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2007年前,广播电视工程专业除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开设了较长一段时间以外,南京邮电大学、西藏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怀化学院等属于新增专业。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由080617W调整为080707T。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属于工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为:080707T。
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6]。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参考总学分一般为140~180学分。
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工学、理学学士学位。
人才培养
1、具有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类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应用与开发能力;具有系统的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或科研训练经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初步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理论或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参与相关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4、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具备电子信息领域中综合类实践、实验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以及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工程设计与分析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学科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设计或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科技论文写作基本能力。
6、了解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保、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8、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9、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设置应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应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1、通识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40%左右。主要包括:①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②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③经济管理课程学分;④外语课程学分;⑤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学分;⑥创新创业课程学分;⑦体育课程学分。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分。
思想政治教育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工程问题的表述和恰当数学模型的选择当中,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2、专业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及专业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
3、综合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10%左右。主要包括:①心理与健康教育;②学术、科技与创业活动;③文体活动;④跨专业选修课;⑤社会实践及自选活动等。
4、总学分中,实践与实训教学学分(含课程实验折合学分)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各高校可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专业类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电子信息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创业、工程设计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6]。
理论课程
通识类课程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本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实际情况,开设融合专业发展与社会科学内容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
基础类课程
1、学科与专业类基础知识
学科和专业类基础知识须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可参照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知识时,应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2、专业基础知识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应包括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与系统信息理论基础、信息网络、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专业类课程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课程包括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数字视频处理、数字电视系统等。
实验课程:在电路类、信号类、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类、电磁场类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实验。
课程设计:至少完成2个有一定规模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实习: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其中电子工艺实习必修、金工实习或其他相关实习可选)、专业相关的制作实习、生产实践等。
毕业设计(论文)
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予学生有效指导。选题应符合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般应结合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可在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就业方向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可以可在广电、通信、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等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工作。
开设院校
院校名称 | 推荐指数 | 专业满意度 | |||
---|---|---|---|---|---|
综合情况 | 办学条件 | 教学质量 | 就业 |
中国传媒大学 | 4.6 (73人) | 4.1 (34人) | 4.4 (33人) | 4.4 (30人) | 4.3 (28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4.9 (39人) | 4.3 (47人) | 4.0 (45人) | 4.0 (42人) | 3.8 (34人) |
怀化学院 | - | 3.7 (47人) | 3.4 (48人) | 3.5 (47人) | 3.1 (46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 | 1.6 (7人) | 1.0 (5人) | 1.0 (3人) | 1.0 (4人) |
兰州文理学院 | - | - | - | - | - |
浙江传媒学院 | 4.6 (118人) | 4.3 (198人) | 4.4 (196人) | 4.3 (192人) | 4.3 (189人) |
西安邮电大学 | - | 4.2 (83人) | 4.2 (81人) | 4.3 (79人) | 4.0 (77人) |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 - | - | - | - | - |
重庆移通学院 | - | 4.4 (73人) | 4.4 (74人) | 4.1 (73人) | 4.2 (69人) |
四川传媒学院 | - | 2.3 (6人) | 2.4 (8人) | 2.8 (6人) | 3.0 (5人) |
武汉传媒学院 | - | 3.9 (21人) | 4.0 (24人) | 4.1 (20人) | 3.7 (20人) |
南京传媒学院 | 4.6 (28人) | 4.0 (21人) | 3.8 (24人) | 3.9 (20人) | 3.9 (20人) |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 - | 4.1 (21人) | 4.1 (21人) | 4.2 (20人) | 3.5 (20人) |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 - | - | - | - | - |
山西传媒学院 | - | 5.0 (1人) | 5.0 (1人) | 5.0 (1人) | 5.0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