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缩写为“CUC”),简称“中传”,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创办的第一所传媒类高校,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教育重镇”。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传媒艺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为核心,以新兴交叉学科为重点,文、工、艺、管等多门类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拥有CSSCI来源刊物《现代传播》《现代出版》《艺术传播研究》,ESCI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联合主办CSSCI来源刊物《当代电影》《中国电视》。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总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21个教学科研单位;截至2025年6月,开设91个本科专业;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专任教师900多名;在校生18100余人。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传媒大学设21个教学科研单位,截至2025年6月,设有91个本科专业。
教学科研单位 | 本科专业 |
---|---|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 新闻学(A+)、新闻学(数据新闻方向)、传播学、传播学(舆情分析方向)、传播学(计算传播方向) |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 |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 |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 播音与主持艺术(A+) |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 |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 |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A+)、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方向) |
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 |
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 | 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 |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 |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经济学(传媒经济方向)、数字经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跨境电子商务 |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 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 |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 | 行政管理(公共事务与传播治理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方向) |
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 | 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 传播学(中外合作办学)、广告学(中外合作办学)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 (仅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 (仅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
中国传媒大学体育部 | (仅进行全校体育公选课教育工作) |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仅培养硕士研究生) |
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 (仅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
括号内为2024软科专业排名 |
截至2019年7月,拥有2人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截至2023年12月,中国传媒大学具有教职工198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71人、副高级职称616人,专任教师(含科研人员)1202人。学校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教授、专家和学者,110余人次入选国家和北京市各类重要人才项目,截至2023年12月,2位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33人次入选“北京市教学名师”“青年教学名师”, 学校设立资深教授、白杨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发展;聘请大师、名家和学者担任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类 别 | 名 录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沈昌祥、丁文华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张颂、高晓虹 |
全国优秀教师 | 高晓虹 |
市级教学名师 | 李鉴增、曾庆瑞、高晓虹、路盛章、刘剑波、刘丽文、李大康、罗莉、鲁景超、王晓红、柴建平、潘桦、李兴国、丁迈、曾志华、周涌、陈晓鸥、吴敏苏、郑月、赵俐、曾祥敏、康瑾、秦瑜明、李洪岩、叶明睿、吴炜华 |
市级青年教学名师 | 曾祥敏、曹培鑫、孙振虎、王雷、李楠、张弛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胡正荣、胡智锋、王晓红 |
“四个一批”人才 | 胡智锋、何苏六、胡正荣、廖祥忠、何辉、倪学礼、周涌、段鹏、彭文祥、王晓红、刘大年 |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传媒大学具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双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类 别 | 名 称 |
---|---|
“双一流”学科 | 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
国家重点学科 | 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传播学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区域国别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艺术学、设计学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应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区域国别学、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学、艺术学、设计学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出版、音乐、戏剧与影视、美术与书法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别 | 国际商务、法律、国际中文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电子信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音乐、戏剧与影视、美术与书法、设计 |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传媒大学共有11个专业分列国家级第一、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类别,9个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共获批3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覆盖近80%的在招本科专业;获批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5个专业入选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10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立项”。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9个,北京市优秀育人团队4个。学校具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具有3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0门、线下一流课程17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5门、虚拟仿真一流课程2门;21门课程为北京高校优质课程。
类 别 | 名 称 |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文化产业管理、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录音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视觉传达设计、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汉语言文学、音乐、汉语国际教育、翻译、国际新闻与传播、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工商管理、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艺术与科技、葡萄牙语、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表演、环境设计 |
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 汉语言文学、葡萄牙语、通信工程、公共关系学、音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表演、环境设计、西班牙语、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汉语言、法语、马来语、意大利语、智能装备与系统、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表演 |
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 | 传播学、文化产业管理、录音艺术 、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
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 | 广播电视新闻学、动画、基地语种 |
北京市特色专业 | 文化产业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学、基地语种、动画、新闻学、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 |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 | 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动画概论、新闻理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艺术学、传播学、播音创作理论基础、广告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摄影技术、中国古典文学(上)、电视摄影构图、非线性电子线路、古典文学(下)、电视原理、写作与语言艺术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戏曲音乐入门、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匠心、走进电视编辑、理解人类传播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 |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电视现场报道、国际传播、世界电影史、电视新闻导论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摄影艺术创作、服饰艺术传播与创新设计、电视采访报道、融合新闻学、传播心理学、电视文艺晩会创作、播音主持创作基础1. 2、设计概论、数字短片创作1.2.3、影视导演艺术、游戏心理学、实践:社会调查、媒体融合传播实践、广播电视口语传播实务1、实践:联合创作孙国玉社会实践、数字电视演播室技术、广告学概论:观念与思路、新媒体编创、电视写作、剪辑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从音乐到影像、游戏引擎原理及应用、从《诗经》到《边城》——中国文学名著选读、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基于XR技术的影视与演播空间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电视影像语言、智能媒体传播、设计思维创新与实践、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新闻理论、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1.2、新闻播音主持(时政国际)、电子音乐作曲1、服饰与中西文化、诵读指导与实践、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媒体编辑、视听创作1 |
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 | 融合新闻学、电视节目导播 |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 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团队、传播学教学团队 |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 数字游戏设计教学团队、语言传播教学团队、电视与摄影教学团队、网络新媒体技术教学团队、传播学教学团队、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团队、广播电视工程教学团队、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团队、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团队 |
北京市优秀育人团队 | 广播电视学育人团队、数字媒体艺术本科育人团队、网络与新媒体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团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育人团队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动画实验教学中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 |
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播音主持实验教学中心、动画实验教学中心、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验中心、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影视实验教学中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广告实践教学中心 |
国家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 中国传媒大学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
省部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 首创中传传媒产业创新中心 |
国内合作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传媒大学拓展与国家部委、省份的战略合作,深化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与海南、广西、中国人民大学、国防大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新闻社、华为、科大讯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故宫博物院等签署合作协议,深化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实践等领域合作。连续3年获得直属高校定点帮扶成效分类考核最高等次评价。
学术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传媒大学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此外,学校发起成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建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由学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截至2025年6月,学校入选“亚洲校园”新增项目院校名单,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截至2023年12月,具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数字动画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16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智能融媒体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媒体融合与视听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国家广告研究院等12个其他高级别科研平台和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等49个校级科研机构。
类 别 | 名 称 |
---|---|
国家级科研机构 | 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科研机构 |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
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舆情实验室 | |
中国传媒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 |
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 |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 | |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 |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 | |
中国传媒大学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 | |
数字动画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现代演艺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融合出版与文化传播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 | |
其他高级别科研机构 |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
中国传媒大学全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研究基地 | |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孔子学院传播研究中心) | |
中国传媒大学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 | |
中国传媒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 |
中国传媒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 | |
中国传媒大学坦桑尼亚研究中心 | |
智能媒体微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 | |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美育与文明研究基地 | |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 |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 |
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 |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基地 | |
截至2023年12月 |
截至2022年11月,中国传媒大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和特色,在媒体融合、国际传播、舆情治理、文化数字化、媒体大数据、虚拟现实、智能视音频、5G/6G通信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不断进步和标志性成果。
学 院 | 成 果 |
---|---|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 截至2024年5月,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承担国家级及相关部委、各省市委托纵向课题40余项,包括国家级课题17项,北京市课题6项,其他省市课题20余项。此外,研究院先后承担了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安徽、山东、辽宁、新疆等地方省市文化产业规划等应用类横向课题近60余项 |
经济管理学院 | 从2018年至2023年以来,经济管理学院承担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其他类型课题85项。横向课题经费达3300余万元。发表SCI及SSCI期刊论文8篇,CSSCI期刊论文200余篇,EI期刊及会议论文13篇,其他期刊论文236篇 |
人文学院 | 截至2024年5月,人文学院发表学术论文1250余篇,其中被CSSCI收录近800余篇,获得20余项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星光电视文艺论文一等奖、“飞天”电视剧优秀评论奖、王国维戏曲论文奖等各级奖励;出版著作100余部,获得全国性科教成果一等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等各级各类奖励30余项 |
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 | 截至2024年5月,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近五年内发表SCI论文5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 |
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截至2024年5月,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近五年发表SCI、EI检索科技论文300余篇 |
电视学院 | 2020年至2024年5月,电视学院承担国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其科研团队在“三报一刊”理论版发表文章7篇,推出学术著作60本,发表C类以上期刊论文182篇,其中SSCI论文3篇 |
新闻学院 | 2020年至2021年,新闻学院科研立项共16项(不包含横向合作项目),其中包含13项国家级及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 |
馆藏资源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建于2012年,主体建筑由主楼和副楼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3000多平方米。图书馆的文献收藏以学校各专业所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文献、教学参考文献、科学研究参考文献为主。截至2023年12月,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15.62万册,生均纸质图书71.66册。拥有电子期刊131.219万册,学位论文991.78万册,音视频1000小时。截至2022年10月,学校累计订购报刊2000余种(含外文期刊100余种),数据库44个(其中中文25个,外文15个,自建4个),累计包含电子期刊3.7万种(其中外文期刊1.5万种,中文期刊2.2万种),电子图书290余万册。
学术期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9月,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常设栏目有本刊专稿、传媒观察、新闻学与传播学、国际传播、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传媒艺术、新媒体研究、专题研究等。该刊为国家社科基金优秀资助期刊、首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入选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RCCSE中文权威学术期刊(A+级)。
《艺术传播研究》
《艺术传播研究》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传媒大学主办,2012年成为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刊物载文范围涵盖整个艺术学领域中的诸种学科,学术视角侧重艺术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效益,是中国艺术传播领域的首创专门学术期刊,并被多家主流知名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该刊于2023年7月起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现代出版》
《现代出版》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刊物以宣传党和国家出版政策,弘扬现代出版文化,反映改革发展动态,交流理论研究成果,服务现代出版事业为宗旨,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刊物为月刊,设有“本刊特稿”“理论前沿”“媒体融合与传播”“出版名家”“出版经营与管理”“出版史研究”“出版教育研究”“实践视域”“出版人圆桌论坛”等栏目,并不定期推出专题研究。
Global Media and China(《全球媒体与中国》)
Global Media and China(《全球媒体与中国》)由中国传媒大学与传播领域的国际权威出版社——SAGE出版集团合作,是一本全英文的国际学术开源期刊。它以中国传媒与世界研究为主题,涵盖新闻传播、传媒艺术与技术、公共关系等研究范围和课题,以中国为立足点,探讨世界与中国或华人传媒的、和传媒与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互动及对比关系等,囊括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中相关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定量与定性研究。2019年10月,该刊被科瑞唯安ESCI数据库收录,是国内第一本被ESCI收录并自动进入SSCI观测程序的同行评审新闻传播类期刊。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期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支持的、面向媒体融合相关学术领域的高层次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媒体融合与传播相关的通信、信息、媒体融合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刊涵盖媒体融合与传播领域的现代新技术和新理论,重点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科学、物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和工具分析智能媒体时代传播的规律、原理和机制,探索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联。
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09年7月 | 2008年度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贡献单位 |
2011年12月 | 首都统一战线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
2014年7月 | 首都劳动奖状 |
2021年8月 | “理想照耀中国——第四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誉称号 |
2022年4月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 |
2022年8月 | 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
2025年4月 | 2024年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季度推选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