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

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111计划、2011计划;传统“工科七子”成员。电气“二龙四虎”其四虎之一;会计、法律(非法学)等专业适用于烟草公司
  • 院校介绍
  • 院校信息
  • 院校评论


‍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缩写为HUST),简称华中大、华科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由国务院教育部直属行政部门主管,是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央直管高校。该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01计划”“111计划”“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为中欧工程教育平台成员和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长江中游城市群“双一流”高校联盟成员。电气“二龙四虎”其四虎之一。

学校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前身为1952年国家筹办的华中工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前身为1907年德国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德文医学堂)、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前身为1952年12月创建的中南建筑工程学校)于2000年合并组建。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占地7000余亩;设有49个院系,开设119个本科专业;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专任教师3600余人。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49个院系,开设11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

院系专业
学院
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计划实验班)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产品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含给排水卓越计划实验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护理学院
护理学
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卓越计划实验班)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王大珩光电创新实验班)
电子信息类(启明光电本硕博实验班)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计划实验班)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A+)‍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
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卓越计划实验班)
能源与动力工程(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卓越计划实验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A+)‍
通信工程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电信卓越计划实验班)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类数理提高班)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人工智能‍(A+)‍
自动化(A+)
自动化(自动化卓越计划实验班)
人工智能(创新实验班)
人工智能(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联网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计划实验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船海卓越计划实验班)
船舶与海洋工程(含智能船舶与海洋开发技术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智能建造
土木工程
工程管理(A+)
交通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五年制)
城乡规划(五年制)
风景园林(五年制)
建筑学(创新实验班)(五年制)
环境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飞行器设计及工程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力学本研拔尖实验班)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信息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A+)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
生物制药(A+)
生物技术(A+)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信息学
生物医学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及卓越计划实验班)
生物科学(国家科教协同计划贝时璋菁英班)
生物技术(国家级一流专业及特色专业实验班)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统计学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
应用化学
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
自动化与人工智能
生物医学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卓越计划实验班)
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五年制)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五年制)
预防医学(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
药学
药学(生物药学基地班)
药学(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A+)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
华中科技大学法医学系
法医学(五年制)
华中科技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五年制)
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临床医学(本硕博贯通培养、八年制)
临床医学(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临床医学(五年制)
医学影像学(五年制)(A+)
医学检验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临床医学(本硕博贯通培养、八年制)
临床医学(启明本硕博实验班)
临床医学(五年制)
儿科学(五年制)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哲学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实验班)
经济统计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
金融工程(A+)
国际商务(英语二学位)
经济学(经济学创新实验班)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社会学
社会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法学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言文学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
德语
日语
翻译
法语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新闻学
广播电视学
广告学
传播学(网络传播、计算机双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数字化营销)(A+)
会计学(注册会计师)
财政学(税务)
财务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
截至2024年7月;会计、法律(非法学)等专业适用于烟草公司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3600余人,其中教授15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20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2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3人。

师资力量
类别
名称
中国科学院院士
熊有伦、程时杰、罗俊、丁汉、陈孝平、骆清铭、周又和、刘买利、于登云、姚建铨(双聘)、叶朝辉(双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崑、潘垣、张勇传、周济、樊明武、李培根、丁烈云、李元元、尤政、张广军、马丁、邵新宇、邬堂春、陈学东、瞿金平(双聘)
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李元杰、龚非力、陈孝平、吴昌林、王建枝、陈传尧、严国萍、何岭松、熊永红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罗俊、周专、吴雅、任佳刚、丁汉、龚建平、孔维佳、肖传国、王建枝、蒋向前、徐涛、马丁、骆清铭、吴颖、罗小平、金海、李和、宁琴、黄士昂、徐明厚、陈建国、肖奕、邬堂春、邱建荣、尹周平、王伟、张旭、胡豫、解孝林、黄云辉、邵新宇、李亮、曾绍群、陆培祥、朱宏平、施焕中、周剑峰、周怀春、熊蔡华、冯丹、曾志刚、张新亮、王红卫、郭照立、周华民、吴军、刘剑峰、涂良成、江涛、刘争、谢庆国、李志纯、程翔、刘世元、朱锦涛、夏帆、胡忠坤、罗小兵、张智红、彭芳瑜、卢新培、陈莉莉、王新云、唐江、张勇慧
973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及项目首席科学家
郑楚光、马丁、肖传国、罗俊、冯丹、丁汉、金海、宁琴、邬堂春、骆清铭、杨祥良、李亮、袁小明、陈建国、李国民、邵新宇、曾绍群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谭波、廖广兰、白翔、王健武、李志纯、程翔、缪小平、黄昆、王芳、翟天佑、马聪、周军、黄永安、胡家兵、廖小飞、张海涛、唐江、吴付科、兰鹏飞、陈莉莉、陈汉华、付英双、胡先罗、赵海波、付玲、张春、何美安、王琳、吴庆文、周月明、薛志刚、杨海平、王康丽、董建绩、胡鹏、王保伟、黎敏、杨山清、张小明、唐明、刘方明、刘超红、郭欢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罗俊、陈清明、欧阳康、任佳刚、沈关心、陈孝平、周云飞、陆继东、骆清铭、吴颖、孔维佳、段献忠、杨宗凯、陈吉红、史铁林、冯丹、金海、王红卫、徐涛、周建中、王建枝、马丁、邱建荣、肖奕、吴军、胡豫、罗小平、黄云辉、解孝林、宁琴、邵新宇、邬堂春、徐明厚、曾绍群、丁汉、陈学东、陆培祥、徐顺清、尹周平
新世纪优秀人才
董建绩、黄永安、胡忠坤、廖敦明、李国徽、李会巧、栗茂腾、林湘宁、刘晶、柳朝辉、罗小兵、单斌、王鸣魁、文劲宇、吴松、杨君友、于敦喜、赵海波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44个学科参评,全部上榜,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A+,A类学科14个,B+及以上学科33个。9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科建设
类别
名称
“双一流”建设学科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生物物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血液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外科学(泌尿外)、妇产科学、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内科学(传染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湖北省重点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设计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哲学、药学、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数学、临床医学、水利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工商管理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人工智能(交叉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1)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电磁波方向)、基础医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临床医学:(1)协和医院(2)同济医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 (1)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基础医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理论经济学、中西医结合:(1)协和医院(2)同济医院(3)基础医学院、药学:(1)药学院(2)基础医学院、水利工程、哲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光学工程:(1)光学与电子信息电学院(2)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建筑学、公共管理、网络空间安全、城乡规划学、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月,自教育部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来,华中科技大学累计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9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共获批9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质量工程
类别
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经济学、英语、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工业工程、哲学、金融学、法学、社会学、翻译、广播电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化学、生物科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建筑学、生物制药、口腔医学、法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传播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风景园林、基础医学、医学影像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会计学、行政管理、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财政学、应用化学、医学检验技术、统计学、经济统计学、汉语国际教育、德语、法语、日语、广告学、交通工程、轮机工程、财务管理、国际商务、播音与主持艺术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生命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部分)
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大学英语词汇解析、新媒体用户分析、疲劳与断裂、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电路理论、电力电子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妇产科学、药理学、财务报表分析、历史街区空间认知与评估实验、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检查技术、食源性疾病现场调查与处理虚拟仿真实验、社会福利思想、深度中国、外国新闻传播史、微积分(一)、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现代电站锅炉(一)、电磁场与波、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与程序设计基础、工程水文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组织学与胚胎学、血液系统疾病、外科学、天然药物化学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部分)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有机化学、天文漫谈、3D工程图学、电子线路设计/测试与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二)、数据结构、软件测试与质量、寄生虫病与食品安全


教学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牵头单位 获评教学成果奖(本科)名单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获奖等级
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丁汉,邵新宇,王书亭,尹周平,吴波,樊自田,李昕,何岭松,李文龙,李新宇,张俐,凌玲,陈冰,王峻峰,李培根
一等奖
立德铸魂、理工医交叉、前沿问题牵引,构建生命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余龙江,卢群伟,付春华,鲁明波,占艺,刘亚丰,栗茂腾,杨英,刘笔锋,付玲,马聪,杨广笑,丁明跃,金文闻
二等奖
融通教学-科研-思政的“四新三高二化”能源动力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陈刚,姚洪,方庆艳,成晓北,孙伟,张燕平,王晓墨,杨军,罗小兵,张立麒,杨昆,叶晓明,张成,何国庚,张师帅
二等奖
面向新工科的研究型大学电气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与实践
文劲宇,李红斌,韩小涛,张蓉,杨勇,尹仕,贺恒鑫,杨凯,罗珺,郭卉,姚伟,朱秋华,王康丽,陈霞,李大伟
二等奖
面向数字经济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非线性学习”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丁烈云,骆汉宾,高飞,孙峻,周诚,王元勋,徐学军,苗雨,龙晓鸿,钟波涛,李斌,周迎,刘有军
二等奖
以临床能力与创新潜质为导向的医教研三融合临床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孝平,马丁,刘继红,周琦,岳静,王海灏,陈亮,陈刚,万宝俊,朱明欣,高庆蕾,袁响林,张志伟,陈倩,李科珍,张斌豪
二等奖
科教深度融合,“四位一体”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周华民,李元元,廖敦明,樊自田,李德群,黄云辉,李毅,蒋文海,翟天佑,张云,单斌,蒋文明,金俊松,范淑媛,张诚
二等奖
价值引领、能力驱动,自主培养集成电路创新人才
邹雪城,柯昌剑,雷鑑铭,杨晓非,唐江,李玲,江建军,姜胜林,缪向水,邹志革,姜波,项林川,张林,游龙,刘冬生
二等奖
铸魂强基: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群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
张昆,张明新,李华君,唐海江,陈薇,郭小平,刘洁,徐明华,何志武,余红,李卫东,王创业
二等奖
“药学科学家”潜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张勇慧,朱虎成,向明,厉岩,项光亚,周正航,黄锐,吴瞳勃,何炜玮,汪建平,王小刚,陈春梅,费翰雨,上官小芳,谢可意
二等奖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牵头单位 获评教学成果奖(研究生)名单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获奖等级
聚焦计算机系统创新能力的“一基两翼全链”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冯丹,秦磊华,李瑞轩,吴涛,李国徽,施展,李剑军,谭志虎,胡迪青,胡燏翀
二等奖
“校-工研院-企业”有组织创新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许剑锋,高亮,史铁林,彭芳瑜,张芬,赵欢,何岭松,严思杰,蒋平,黄禹,廖广兰,张建国,崔炳凤,李新宇,肖峻峰
二等奖
“三位一体”培养光电学科高层次人才,支撑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
唐明,张新亮,孙琪真,邓磊,董建绩,张敏明,唐江,李玲,张虎,国伟华,王超,余宇,熊伟,韩道,朱䒟
二等奖

合作交流

校企合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设立异地研究院、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等方式开展科技合作,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国际合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已与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友好合作。

教学交流


大洋洲合作伙伴学校
国家
合作单位 (中文/英文)
澳大利亚
悉尼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澳大利亚
西澳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澳大利亚
南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澳大利亚
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澳大利亚
科廷科技大学/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截至2019年6月
美洲合作伙伴院校
国家
合作单位 (中文/英文)
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UIC
美国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美国
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
美国
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
纽约电影学院纽约校区/New York Film Academy New York City Campus
美国
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
美国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
美国
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美国
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 Dearborn
美国
密苏里科技大学/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美国
马里兰大学学院园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美国
罗斯霍曼理工学院/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
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
美国
罗德岛大学/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美国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黑斯廷斯学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astings College of the Law
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美国
弗吉尼亚州立大学/Virginia State University
美国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美国
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
美国
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
美国
戴顿大学/University of Dayton
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美国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加拿大
温莎大学/University of Windsor
加拿大
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Montreal Higher School of Business
加拿大
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
加拿大
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
加拿大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墨西哥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截至2019年6月

学术交流

国际学术会议(部分)
国际会议名称
日期
中非非洲文字识别技术创新论坛
2022年7月23日
2022年国际生殖免疫与遗传研讨会
2022年11月18日至20日
2022智能传播与健康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2022年12月10日到11日
认知神经语言学国际研讨会
2023年10月21日
2023亚洲通信与光子学国际会议暨国际光子与光电子学会议
2023年11月4日到7日
第十二届多谱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国际学术会议
2023年11月10日到12日
第九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共话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
2023年11月18日到19日

科研成就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四颗明珠”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大科研基地,拥有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6个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一批省部级科研基地。

科研平台
类别
名称
国家研究中心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
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强电磁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企业信息化(CAD)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医学中心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
国家能源中心
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实验)中心
国家能源生物燃气高效制备及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实验) 中心
国家专业实验室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
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测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国家其他类别研究机构
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
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
J-TEXT托马克核聚变装置(中美联合核聚变实验室)
省部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省部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省部共建(国家地方联合)科研基地
湖北省环境卫生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新型电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化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北)
大数据技术与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避孕节育新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北)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智能制造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光电子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
国家重大慢性病智能化治理实验基地
国家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
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
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高功率激光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绿色通信与网络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感知生物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煤清洁利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光电转换与探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中英HUST-RRes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器官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肿瘤侵袭转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本物理量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靶向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其他部委重点实验室
建设部给排水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呼吸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健康效应重点实验室
注:名录不全

科研成果

国家科技奖励(部分)
年度
奖项
项目
主持人
2023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煤/生物质燃烧过程PM2.5生成与调控
徐明厚
2023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新型显示器件高分辨率喷印制造技术与装备
尹周平
2023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
周华民
2023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新型电力系统大规模锂电储能关键技术及应用
文劲宇
2023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工业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闫大鹏
2023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高效可靠的海量数据存储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冯丹
2023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骨性错颌畸形防治新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
陈莉莉
2020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
刘胜
2020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面向多租户资源竞争的云计算基础理论与核心方法
金海
2020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耗散最小化多场协同对流传热强化理论和方法
刘伟
2019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复杂振动的宽域近零超稳抑制技术与装置
陈学东
2019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异构频谱超宽频动态精准聚合关键技术及应用
江涛
2019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2019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塑料注射成形过程形性智能调控技术及装备
周华民
2019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燃煤电站硫氮污染物超低排放全流程协同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
向军
2018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长大跨桥梁安全诊断评估与区域精准探伤技术
朱宏平
2018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复杂零件整体铸造的型(芯)激光烧结材料制备与控形控性技术
史玉升
2018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水中典型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
徐顺清
2018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
胡豫
2018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重症先心病外科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董念国
2017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胶质细胞-神经元功能耦合与缺血脑保护
王伟
2017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高性能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陈吉红
2017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强电磁环境下复杂电信号的光电式测量装备及产业化
李红斌
2016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储能用高性能复合电极材料的构筑及协同机理
黄云辉
2016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多工位精锻净成形关键技术与装备
王新云
2016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多界面光-热耦合白光LED封装优化技术
刘胜
2016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大型重载机械装备动态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陈学东
2015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
邵新宇
2015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特大型水轮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成套装备与产业化
魏守平
2015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大规模网络流媒体服务关键支撑技术
金海
2014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基于离散体系的跨尺度多相反应流的介观理论和方法
郑楚光
2014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单细胞分辨的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与仪器
骆清铭
2014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主动对象海量存储系统及关键技术
冯丹
2014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成套技术及应用
丁烈云
2014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大型电站锅炉混煤燃烧理论方法及全过程优化技术
陈刚
2014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生产性粉尘的致病规律与预防对策
陈卫红
2013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热休克蛋白和DNA损伤修复基因在环境应激和疾病中的作用
邬堂春
2013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性能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制造核心装备
尹周平
2013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高效低耗流化床燃煤工业设备关键技术及应用
陈汉平
2013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肾上腺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
张旭
2012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复杂曲面数字化制造的几何推理理论和方法
丁汉
2012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纳米精度多自由度运动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陈学东
2012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基于广域电压行波的复杂电网故障精确定位技术及应用
尹项根
2012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肿瘤转移分子靶向治疗应用
马丁
2011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性能低成本细晶粒无钴金属陶瓷制备技术
熊惟皓
2011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形装备与工艺
史玉升
2011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大批量混流生产工艺过程优化平台及其在汽车等行业的应用
邵新宇
2011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规范化治疗
施焕中
2010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
王建枝
2010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生物功能的飞秒激光光学成像机理研究
骆清铭
2010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塑料的复合结构、注射成型过程与机械破坏行为的研究
解孝林
2010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基于SOA的无源光网络接入扩容与距离延伸技术
刘德明
2010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复杂水电能源系统优化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周建中
2010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宫颈癌发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早期防治措施的建立与应用
马丁
2009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微器件光学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
吴颖
2009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跨区域大型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自动化系统
段献忠
2008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高性能发动机曲轴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术与系列成套设备
段正澄
2008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
金海
2007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材料成形过程模拟技术及其应用
李德群
2006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数字轨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
丁烈云
2006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研究及推广
张旭
2005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OUR-QGD型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全身伽玛刀)
段正澄
2004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特大型施工机械运行安全、诊断与优化研究
王乘
2004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发动机类零件的快速测量、数字建模及面向制造的设计
熊有伦
2003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及切焊组合加工技术与设备
周祖德
2003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大电网大机组安全稳定控制的研究
程时杰
2002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高性能PTC陶瓷系列产品研究及产业化
周东祥
2002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塑料注射成形过程仿真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李德群
2001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薄材叠层、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技术及系统
黄树槐
2001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CAPP关键技术与工具系统
李培根
2001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建筑隔震成套技术
唐家祥
2001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人工建立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恢复截瘫后膀胱功能
肖传国
历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名单
成果名称
成果类型
获奖等级
作者
所在院系
获奖时间
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
著作
二等奖
风笑天
社会学系
1995
科技奖励的社会运行
专著
三等奖
王炎坤
钟书华
社会学系
1998
新发展经济学
专著
二等奖
张培刚
社会学系
1998
哲学研究方法论
专著
三等奖
欧阳康
哲学系
2002
从济贫到社会保险——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专著
三等奖
丁建定
社会学系
2002
经营者监督与激励: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专著
三等奖
田志龙
管理学院
2002
新乡土中国
著作
三等奖
贺雪峰
社会学系
2006
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
著作
三等奖
吴毅
社会学系
2006
全球问题与德育
著作
三等奖
李太平
教育科学研究院
2006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
著作
三等奖
欧阳康
哲学系
2006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著作
二等奖
吴毅
社会学系
2009
国家形象传播
著作
三等奖
张昆
新闻学院
2009
把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和管理
论文
三等奖
张应强
教育科学研究院
2009
政府、市场与学校: 中国教育法律关系的变革
论文
三等奖
周光礼
教育科学研究院
2009
高等学校战略管理
著作
二等奖
刘献君
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3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地方政府竞争与高等教育发展
论文
二等奖
张应强、彭红玉
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3
世界层次结构的非还原理论
著作
三等奖
陈刚
哲学系
2013
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
著作
三等奖
贺雪峰
社会学系
2013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
著作
三等奖
丁建定
社会学系
2013
通胀预期、流动性过剩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
论文
三等奖
杨继生
经济学院
2013
新中国大学制度建设的艰难选择
论文
一等奖
张应强
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5
中国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的U型规律
论文
二等奖
张建华、程文
经济学院
2015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完善研究
著作
三等奖
丁建定等
社会学系
2015
唐五代佛典音义研究
著作
三等奖
黄仁瑄
人文学院
2015
民办高校的属性识别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论文
三等奖
柯佑祥
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5
Modeling intermodal equilibrium for bimod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design problems in a linear monocentric city
论文
三等奖
李志纯
管理学院
2015
Product Line Design with Seller-Induced Learning Management Science
论文
三等奖
熊慧
管理学院
2015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
论文
一等奖
张应强
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0
网络传播管理研究
著作
二等奖
钟瑛
新闻学院
2020
Measured skill premia and input trade liberaliz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论文
二等奖
陈波
经济学院
2020
教育研究的转向: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兼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
论文
二等奖
李太平
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0
中国绿色 GDP 绩效评估报告(湖北卷)
咨询服务报告
二等奖
欧阳康
人文学院
2020
阿奎那语言哲学研究
著作
三等奖
董尚文
人文学院
2020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
著作
三等奖
张昆
新闻学院
2020
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与经济新常态的数量描述
论文
三等奖
王少平
经济学院
2020
变迁中的英国寄宿制学院及其对我国高校书院制改革的启示
论文
三等奖
陈廷柱
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0
中国大学教师发展状况——基于“2014 中国大学教师调查”的分析
论文
三等奖
沈红
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0
Classifying, Measuring, and Predicting Users’ Overall Active Behavior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论文
三等奖
鲁耀斌
管理学院
2020
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组织惯例形成——转型经济中新企业的即兴战略研究
论文
三等奖
买忆媛
管理学院
2020
市场型和命令型政策工具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效应——基于中国工业行业专利数据的实证
论文
青年成果奖
王班班
经济学院
2020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体系完善重大问题研究
著作
二等奖
丁建定
社会学院
2024
Financing Multiple Heterogeneous Suppliers in Assembly Systems:Buyer Finance vs.Bank Finance
论文
二等奖
邓世名
管理学院
2024
中国绿色GDP绩效评估报告(2018年全国卷 )
咨询服务报告
二等奖
欧阳康
哲学学院
2024
大唐众经音义校注
著作
二等奖
黄仁瑄
人文学院
2024
孙诒让文字学之研究
著作
二等奖
程邦雄
人文学院
2024
民政部门亟需部署暂失监护未成年子女的照管整体方案
咨询服务报告
二等奖
任敏
社会学院
2024
高等教育如何传承和发展试点改革的中国经验
论文
二等奖
陈廷柱
教科院
2024
中国资本市场的突出风险点与监管的反事实仿真
论文
三等奖
王少平
经济学院
2024
China's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and Entrepreneurship
论文
三等奖
孔东民
经济学院
2024
在线的民间智库: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互动
著作
三等奖
何志武
新闻学院
2024
An Ill Wind? Terrorist Attacks and CEO Compensation
论文
青年成果奖
代昀昊
经济学院
2024
截至2024年3月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部分)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获奖等级
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
物理学院引力中心罗俊院士团队
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原子分子量子瞬态过程的阿秒操控与超高时空分辨测量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物理学院陆培祥教授团队
自然科学一等奖
信息物理系统混合动力学演化机理与调控优化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袁烨教授、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丁汉院士团队
自然科学一等奖
一维链状半导体的物理性质和光电器件研究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唐江教授团队
自然科学一等奖
超级电容器储能界面调控理论与方法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冯光教授团队
自然科学一等奖
面向语义理解的复杂图像表征与计算理论及方法研究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尤新革教授团队
自然科学一等奖
基于谷氨酸受体的抑郁症发病机制及药物靶点研究
基础医学院陈建国教授团队
自然科学一等奖
水陆跨域移动无人系统动力学设计与控制技术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学东教授团队
技术发明一等奖
高性能铝合金构件变向锻造成形关键技术与装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新云团队
技术发明一等奖
大型永磁电机整体充退磁技术及一体化装备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李亮教授团队
技术发明一等奖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主动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周纯杰教授团队
技术发明一等奖
高性能复杂铸件轻合金材料与控形控性工业软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建新教授团队
科技进步一等奖
特大型水电机组智能运维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及产业化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李超顺教授团队
科技进步一等奖
跨场景大数据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李瑞轩教授团队
科技进步一等奖
复杂环境下大型桥梁结构隔震减振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朱宏平教授团队
科技进步一等奖
脑血管病防治的临床及转化研究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波教授团队
科技进步一等奖
慢性心力衰竭免疫介导心肌损伤机制及精准防治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程翔教授团队
科技进步一等奖
卵巢癌精准诊治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刚教授团队
科技进步一等奖
变应性鼻炎诊疗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争教授团队
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型智能载体逆转肿瘤耐药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征教授团队
科技进步一等奖
胎儿超声心动图精准诊断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谢明星教授团队
科技进步一等奖
肝癌介入诊疗新技术方法创新及应用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郑传胜教授团队
科技进步一等奖
先天性巨结肠症精准诊断和微创治疗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汤绍涛教授团队
成果推广一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累积1265.8万册(件)。优先发展数字资源,电子馆藏资源总量632.2万册(件)。有可用中外文数据库160多个,数据库总量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中外文电子图书342.4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289.8万册。

学术期刊

202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华中科技大学主办有各类学术期刊共43种,有理工、文管、医学综合、临床医学四大类。

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期刊一览表
类别
名称
理工类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水电能源科学》
《固体力学学报》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新建筑》
《应用数学》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
文管类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管理学报》
《语言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
《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
医学综合类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医学与社会》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中西医结合研究》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医药导报》
临床医学类期刊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急诊杂志》
《临床消化病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放射学实践》
《护理学杂志》
《中国康复》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肿瘤学与转化医学杂志》(英)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骨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月刊,刊载机械科学与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力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SCOPUS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等列为来源期刊。曾获首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是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类学术期刊。本刊前身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经教育部批准,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从2011年起正式更名为《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期刊主要刊登以下内容的专题研究论文: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工程管理,包括具有独创性的工程应用新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是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特色栏目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经纬与政治纵横;经济理论与管理研讨;社会发展与转型透视;国家治理与制度创新;民族精神与文化空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创刊于1957年,原刊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国高等医药院校创办最早的中文版学报之一。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及其《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全球健康》、《哥白尼索引》、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信息系统》、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日本科学技术振兴集团(中国)数据库等国外检索机构和数据库收录;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双核心期刊,同时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办,国际公开发行的有关心血管疾病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期刊创刊于1985,于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20年连续9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为核心刊物,1999年起被列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998年被列为“湖北省五十佳期刊”。1999年、2001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5、2017年连续8届荣获“湖北省优秀期刊奖”,2020年被评为“湖北十大名刊”。2001年入选“湖北省期刊方阵”。201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部分)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2011年
“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3年6月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的称号
2015年4月
“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8年7月
“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2021年7月
获得全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最高荣誉
2021年11月
第二届全球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最佳组织奖
2023年2月
获湖北省“2022年度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突出贡献集体”
2023年4月
在第三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
2024年1月
入选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评选的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
2025年5月
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


社会公益

华中科技大学向吉林大学捐赠500万元物资

2022年3月29日消息,为支援封校防疫的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向吉林大学捐赠500万元物资。


创办时间
1952年
所属地区
湖北省
学校类别
综合类院校
学校属性
公办大学
学校层次
一本/艺术类一本
提档线
400-500分
院校代码
10487
优势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密码科学与技术/医学影像学/麻醉学/生物制药/生物技术
学校特色
双一流/985/211/教育部/重点
学校官网
http://www.hust.edu.cn
学校地址
主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同济医学院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汉口硚口区航空路13号
推荐画室
我要出现在这里
首页
客服
机构入驻
在线咨询
猜你喜欢
1  /  12
华中科技大学历年高考信息汇总
资讯
章程
计划
原则
成绩
合格线
录取线
考点
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