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PKU),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7月3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北京市重点共建,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是全中国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北京大学为九校联盟(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泛亚学生论坛、京港大学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亚洲大学生集体行动交流计划、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国大学校长论坛、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101计划、英才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211计划。
北大创建于1898年7月3日,初名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在北平复员。1952年起,逐渐成为以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2000年开始,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北京大学。
截至2025年,北大共设有7个学部,共有11个学科门类,49个专业类,137个本科专业。截至2025年6月7日,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6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29个,博士学位点262个,硕士学位点285个,国家一流学科49个,博士后流动站54个。学校全日制在校生42913人,全校教职工10959人,其中专任教师3024人。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北京大学设有人文、理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工学、医学7个学部,1个跨学科类,1个研究生院,共有11个学科门类,49个专业类,137个本科专业。
学部 | 学院 | 本科专业 |
---|---|---|
理学部 |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A+) |
应用统计学(生物统计方向)(A+)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统计学(A+) |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A+) | |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地质 | |
地球化学(A+) | ||
地球物理学(A+) | ||
空间科学与技术(A+) | ||
地理信息科学(A+) | ||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 —— | |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 化学(A+) | |
材料化学 | ||
应用化学(A+) | ||
化学生物学(A+) | ||
城市与环境学院 | 环境科学(A+) | |
生态学(A+) |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A+) |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A+) | ||
城乡规划(五年制工科) | ||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 基础心理学 | |
应用心理学(A+) | ||
物理学院 | 物理学(A+) | |
大气科学(A+) | ||
核科学与技术 | ||
天文学(A+) |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
电子信息科学类实验班(信班) | ||
应用物理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软件工程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智能科学与技术(A+)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信息与计算科学(图灵班) | ||
电子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A+) | |
电子信息工程 | ||
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 (包含科学方向、技术方向和图灵班) | |
软件工程(A+)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信息与计算科学(强基计划)(A+) | ||
集成电路学院 | - | |
智能学院 | - | |
王选计算机研究所 | - | |
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 |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 软件工程技术 | |
大数据技术 | ||
服务工程 | ||
软件安全 | ||
网络与系统安全 | ||
大数据与云安全 | ||
电子与通信工程(嵌入式系统设计) | ||
电子与通信工程(智能硬件与系统芯片) | ||
集成电路工程(智能系统集成技术) | ||
金融科技 | ||
创新与创业投资管理 | ||
数字艺术 | ||
语言信息工程 | ||
工学部 | 工学院 | 理论与应用力学(A+) |
工程结构分析 | ||
能源与资源工程 | ||
航空航天工程 | ||
生物医学工程 | ||
机器人工程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 —— | |
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 | —— | |
未来技术学院 | ——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化学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人文学部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中国文学 |
汉语言 | ||
古典文献学(A+) | ||
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A+) | ||
汉语言文学(留学生) | ||
考古文博学院 | 考古学(A+) | |
博物馆学 | ||
文物保护(A+) | ||
古代建筑 | ||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考古学方向)(A+)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A+) | |
俄语(A+) | ||
法语 | ||
德语 | ||
西班牙语(A+) | ||
葡萄牙语(A+) | ||
日语(A+) | ||
阿拉伯语(A+) | ||
蒙古语(A+) | ||
朝鲜语(A+) | ||
越南语(A+) | ||
泰国语(A+) | ||
缅甸语(A+) | ||
印度尼西亚语(A+) | ||
菲律宾语(A+) | ||
印地语 | ||
梵巴语 | ||
乌尔都语(A+) | ||
波斯语(A+) | ||
希伯来语(A+) | ||
意大利语 | ||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项目 | |
历史学系 | 世界史(A+) | |
中国古代史 | ||
哲学系(宗教学系) | 哲学(A+) | |
宗教学(A+) | ||
科技哲学与逻辑学 | ||
艺术学院 | 艺术史论(A+) | |
广播电视编导(A+) | ||
歌剧研究院 | 歌剧表演 | |
歌剧制作与管理 | ||
歌剧史论 | ||
音乐剧表演 | ||
社会科学学部 | 国际关系学院 | 国际政治(A+) (含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方向、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方向) |
外交学(A+) | ||
法学院 | 法学(A+) | |
信息管理系 | 图书馆学(A+)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情报学 | ||
编辑出版学 | ||
社会学系 | 社会学(A+) | |
社会工作(A+) | ||
人类学(A+) | ||
政府管理学院 | 政治学与行政学(A+) | |
行政管理(A+) | ||
城市管理(A+)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教育学院 | —— |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新闻学(A+) | |
广播电视新闻学 | ||
广告学(A+) | ||
编辑出版学 | ||
传播学 | ||
体育教研部 | —— | |
经济与管理学部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A+) |
国际经济与贸易(A+) | ||
金融学(A+) | ||
保险学(A+) | ||
财政学(A+) |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A+) | ||
光华管理学院 | 金融学(A+) | |
金融学(金融经济方向) | ||
会计学 | ||
市场营销(A+) | ||
市场营销(数据科学方向) | ||
国家发展研究院 | 经济学(国家发展方向) | |
人口研究所 | —— | |
医学部 | 基础医学院 | —— |
药学院 | —— | |
公共卫生学院 | —— | |
护理学院 | —— | |
医学人文学院 | 英语(医学英语) | |
医学继续教育学院 | 护理学(专升本)(A+) | |
药学(专升本)(A+) | ||
跨学科类 | 元培学院 | 古生物学 |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A+) | ||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 | ||
整合科学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A+) | ||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 —— | |
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 ||
现代农学院 | ||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 ||
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 | ||
燕京学堂 | ||
人工智能研究院 | ||
深圳研究生院 | 信息工程学院 | —— |
环境与能源学院 | ||
新材料学院 | ||
国际法学院 | ||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 ||
汇丰商学院 |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5月24日,括号内为2024软科专业排名, 注: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 |
据2024年5月24日学校官网显示,北京大学有教职工1095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0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1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特岗学者205人,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74人,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8人。94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类型 | 姓名 |
---|---|
诺贝尔奖得主 | 李政道、屠呦呦、杰哈·阿尔贝特·穆鲁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姜伯驹、张恭庆、陈佳洱、甘子钊、文兰、杨应昌、田刚、赵光达、徐至展、苏肇冰、王诗宬、王恩哥、鄂维南、陈十一、欧阳颀、张平文、谢心澄、李家明、张维岩、郑晓静、高原宁、汤超、张继平、陈松蹊、段慧玲、黎乐民、刘元方、周其凤、王夔、张礼和、黄春辉、高松、吴云东、刘忠范、严纯华、席振峰、张锦、赵柏林、涂传诒、陈运泰、童庆禧、叶大年、张弥曼、陶澍、张培震、吴立新、郑永飞、周忠和、郭华东、陈大可、郭正堂、朱日祥、朴世龙、朱彤、杨芙清、王阳元、秦国刚、黄琳、梅宏、包为民、龚旗煌、黄如、郑志明、叶恒强、俞大鹏、倪晋仁、魏悦广、彭练矛、韩济生、韩启德、许智宏、朱作言、方精云、赵进东、蒋有绪、尚永丰、朱玉贤、程和平、陆林、谢晓亮、张泽民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陆道培、唐孝炎、郭应禄、沈渔邨、庄辉、王陇德、高文、马永生、张远航、丁文华、詹启敏、乔杰、卢秉恒、李家彪、王俊、董尔丹、余少华、吴汉明、邓铭江、陈祥宝、孙家广、姜保国、张改平、黄晓军、张强 |
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 林庚、季羡林、裘锡圭、田余庆、黄楠森、宿白、胡代光、厉以宁、芮沐、肖蔚云、袁行霈、严家炎、马克垚、汤一介、叶朗、严文明、胡壮麟、刘安武、沈宗灵、梁柱、汪永铨、梁守德、赵宝煦、吴慰慈、吴树青 |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姜伯驹、张恭庆、许智宏、朱作言、陈佳洱、陈运泰、苏肇冰、林毅夫、文兰、梅宏、朱玉贤、刘忠范、张平文、郑晓瑛、龚旗煌、谢心澄、黄季焜、陈十一、韩启德、徐至展、解思深、涂传诒、方精云、王恩哥、赵进东、严纯华、高松、郑永飞、周忠和、曾毅、郑晓静、郭正堂、黄如、乔杰、朴世龙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陆俭明、丘维声、吴思诚、祝学光、姜伯驹、蒋绍愚、许崇任、阎步克、张恭庆、温儒敏、邓小南、王稼军、段连运、王杉、赵敦华、高毅 |
长江学者 | 陈兴良、朱苏力、陈瑞华、李忠奎、裴永茂、王昊、宋洁、张玺等 |
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 | 陈国谦、段志生、唐少强、王龙、方竞、谭文长、王建祥等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方竞、李存标、谭文长、陶建军、王龙、韦小丁、杨越、喻俊志、王建平、王建祥、魏悦广、吴晓磊、段慧玲、段志生、裴永茂、余振苏、龚旗煌、王楠林、孙庆丰、胡永云、王新强、欧阳颀、高原宁、许甫荣、颜学庆、徐仁新、徐莉梅、曹庆宏、肖云峰等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 彭一杰、王健、彭良友、吕国伟、何琼毅、林晨、吴孝松、施可彬、肖云峰、林金泰、裴俊琛等 |
注:部分展示 |
截至2023年,北京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6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29个,博士学位点262个,硕士学位点285个,国家一流学科49个,博士后流动站54个,全球前1%的学科(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VII库”ESI的统计)22个。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ESI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排名第14位(前0.99‱),2024年世界大学材料学科排名US News全球第6,QS全球第16。
类型 | 学科 |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国家安全学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生态学、统计学、软件工程、护理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新闻传播学、中西医结合等 |
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 | 教育、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机械、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 电子信息、机械、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审计、法律社会工作、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风景园林、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社会政策、大数据等 |
博士学位点 | 应用伦理、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数字经济、警务、知识产权、国际事务、新闻与传播、博物馆、建筑、城乡规划、食品与营养、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统计等 |
硕士学位点 | 哲学、应用伦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数字经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安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纪检监察学、法律、社会工作、警务、知识产权、国际事务、 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教育、体育、国际中文教育、应用心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博物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气象、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生物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公安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电子信息、建筑、城乡规划、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风景园林、园艺学、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草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农业、兽医、林业、食品与营养、基础医学等 |
国家一流学科 | 数学、统计学、心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
国家重点学科 | 构造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国际政治、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 |
全球前1%的学科 | 化学、物理、临床医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性、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工程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药学与毒理学、动植物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免疫学、经济学和商学、计算机科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多学科、空间科学等 |
博士后流动站 |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中国史、物理学、考古学、化学、世界史、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科学技术史、力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艺术理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测绘学等 |
本科生培养
1、通识教育课程
北大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把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以“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为目标,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据2024年7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大下设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自然与方法三大类课程,涵盖了62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设了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课程,涵盖了300门通选课。
2、专业教育模式
北大尊重学生选择,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荣誉课程等适合不同志趣学生的多层次跨学科课程体系。各院系梳理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模块化培养方案,增大研究性学习项目和实践技能训练项目的比例;在条件成熟的院系设立“荣誉学士学位”,激励学生选修更具挑战性的课程并参与实践创新。
学科大类培养 | 元培学院博雅人才培养 |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
---|---|---|
本科生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完成前两年基础课后,在院系和学科大类内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 | 探索完善元培模式,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 设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环境等学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建设项目,发挥北京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各个培养环节建设。 |
3、自由化的专业选择&辅修&双学位
北大鼓励跨学科专业学习,设立学生自主选修学分,加大非本院系课程比重,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强调跨学科的本科教育项目,开设“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古生物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跨学科专业项目,探索辅修学位申请制和双学位课程同质化管理,即辅修和双学位与主修课程采用相同教学和考核标准。
辅修无需申请,在学习年限内修完主修专业同时,完成辅修专业规定的课程及学分即可获得主修与辅修专业合一的毕业证书。
双学位需专门申请,在学习年限内修完主修专业同时,完成双学位专业的课程及学分即可获得双学士学位证书。
4、日常化的学习生活体验
北大以发现和探究为中心,实施导师制、本科生科研项目、实验与实践课程和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鼓励教师参与本科生“小班课教学”改革、利用慕课等形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探索,激发学生获取新知、探索未知的潜能。此外,学校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建设“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改造教学楼公共空间、图书馆和校内公共区域,增加互动讨论区、交流活动区,促进师生交流。
5、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0月,北京大学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计7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7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课程建设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2门,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1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26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0项。基地建设上,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0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
类型 | 专业/课程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法语、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与应用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城市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核物理、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大气科学、日语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欧盟经济》《投资银行学》《宏观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逻辑导论》《运动健身原理与方法》《刘伟教你打乒乓》《中国当代文学》《汉语修辞学》《神话与神话研究》《孟子》精读、《生理学(上、下)》《遗传学实验》《地球与人类文明》《数学物理方法》《力学》《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医学免疫学原理》《走进护理》《基于 XR 技术的多元环境下心血管急救虚拟仿真实验》《流行病学》《护理研究》《博弈论》《城市管理》《发展心理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华毽》《国际政治经济学》《民事诉讼法》《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创意传播管理》《理论语言学》《中国古代史练习》《基础俄语》《普通物理实验》《基础天文》《中级有机化学》《经济地理学》《植物学》《数学分析》《抽象代数》《概率论》《常微分方程》《材料力学》《电子系统基础训练》《计算机系统导论》《环境科学》《龋病学》《医学史》《儿科学》《妇产科学》《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思想政治实践》 |
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8 年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语言学教程(第五版)》《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下》《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上册、下册》《细胞生物学(第5版)》《同调论》《会计学(第四版)》《美学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第二版)》《经济法学(第二版)》《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五版)》《高等代数(第三版)上册、下册》《结构化学基础(第5版)》《生物化学(第4版)上册、下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9 版)》《流行病学(第8版)》《健康评估(第4版)》《图书馆学概论(第4版)》《艺术学概论》《近代汉语研究概要(修订本)》《日地空间物理学(第二版)上册 日球层物理日地空间物理学(第二版)下册 磁层物理》 |
注:部分展示 |
6、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北京大学未名学者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20年9月被教育部列入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类别 | 名称 |
---|---|
第二批 | 未名学者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未名学者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未名学者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未名学者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未名学者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未名学者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第三批 | 未名学者生态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未名学者天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未名学者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未名学者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未名学者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未名学者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研究生培养
据2018年12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大的研究生教育可以上溯到二十世纪初,从1917年沙滩红楼的研究所,到未名湖畔的研究生院,再到新太阳学生中心,北大的研究生教育已有近百年历史。1917年,北京大学成立研究所并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19年共招收研究生148名。1952年至1966年,共招收研究生1200余人。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北大的研究生教育以改进博士生、留学生的选拔方式为切入点,推动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分类指导和弹性学制,激励学术创新,规范学术行为;改革导师遴选机制,允许多种遴选方式并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跨学科人才培养为契机,推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
截至2022年3月,北京大学有在校研究生30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7000余人。共授予35467人博士学位,128656人硕士学位。
2022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北京大学计划招生30人。
留学生培养
据2024年8月16日北大官网信息显示,每年来北大学习的留学生已经超过7000人次,留学生来北大学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申请攻读本科、硕士或博士等学位项目;也可以申请非学位项目,进修专业课程,补习汉语,从事专题研究,参加预科项目或短期培训项目,项目名录包括:本科生项目、硕士生项目、博士生项目、高级进修生项目、普通进修生项目、研究学者项目、预科项目、短期项目等。
继续教育
北大的继续教育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包括了各类党政管理干部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高校教师和访问学者进修访学、考试辅导和海外培训等。设有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4年5月24日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大学有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8个其他省部级研究基地。另外,北京大学还在全国各地布局了27个异地科研机构(异地研究院)。
据2024年5月24日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大学有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8个其他省部级研究基地。另外,北京大学还在全国各地布局了27个异地科研机构(异地研究院)。
科研类型 | 科研平台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
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
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 |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分室) | |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分室) | |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分室) | |
国家研究中心 |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视频与视觉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北京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北京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
前沿科学中心 | 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 |
癌症整合组学前沿科学中心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 | |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考古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重大疾病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微处理器及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再生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体腔内局部诊疗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地球观测与导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灵长类及大动物临床前研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移动数字医院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骨与关节精准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运动创伤治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塞罕坝森林草原过渡带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区域污染控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
人机共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截至2024年5月26日,北京大学在信息工程、物理、化学、医药学、教育、艺术等领域产出大量的前沿科研成果,承担着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及重大专项项目成果奖、国家科学技术奖等。在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北京大学共获立12项(含单列学科)。在专利申请方面,北京大学平均每年申请专利1100余件。截至2024年3月31日,学校有效专利共计6116件,其中授权发明5622件,实用新型474件,外观设计20件。
年度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三维流形的有限复叠 | 刘毅 |
202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碳化钼催化剂上水的低温活化和制氢过程 | 马丁 |
202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双金属有机试剂的发现与发展 | 席振峰 |
202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人类生殖发育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代际传递规律研究 | 乔杰 |
2020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p进霍奇理论及其应用 | 刘若川 |
2020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活细胞化学反应工具的开发与应用 | 陈鹏 |
2020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单壁碳纳米管的可控催化合成 | 李彦 |
2020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具有界面效应的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研究 | 段慧玲 |
2020年 |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 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 | 高文 |
2020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分子分散与高分子稳定液晶共存体系的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 | 杨槐 |
2019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新粒子生成与二次气溶胶增长机制 | 胡敏 |
2019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磁性纳米材料构筑与多功能调控 | 侯仰龙 |
201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药物新制剂中乳化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张强 |
201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 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 | 梅宏 |
201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氮化物半导体大失配异质外延技术 | 沈波 |
201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低维碳材料的拉曼光谱学研究 | 张锦 |
201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细胞钙信号及分子调控 | 王世强 |
201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网络化动态系统的分析与控制 | 王龙 |
2017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效视觉特征分析和压缩关键技术 | 黄铁军 |
201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技术建立及推广应用 | 黄晓军 |
201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配子胚胎发育研究与生育力改善新方法的应用 | 乔杰 |
2016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奇点量子化理论研究 | 范辉军 |
2016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 杨震 |
2016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 | 尚永丰 |
2016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碳基纳米电子器件及集成 | 彭练矛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中国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的转化应用 | 霍勇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中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建立与推广 | 姜保国 |
2015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创建及应用 | 陈衍景 |
2015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效应 | 胡建英 |
2015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复杂耦合动态系统控制与应用 | 段志生 |
2015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偏振遥感物理机理、关键方法与技术应用 | 晏磊 |
2015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特种液晶材料及调光膜制备技术 | 杨槐 |
2015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基于活性成分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及在药材和红花注射液等中的应用 | 屠鹏飞 |
2014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复杂流体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 | 张平文 |
201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防治体系建立及应用 | 黄晓军 |
201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 | 郭卫 |
201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凯勒几何中的典则度量和里奇流 | 朱小华 |
201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基于碳氢键活化的氧化偶联 | 施章杰 |
201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寡糖的合成及某些基于糖类的药物发现 | 叶新山 |
201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生物计算中数据编码与模型构建理论方法研究 | 许进 |
201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效微生物及其固定化脱氮技术 | 倪晋仁 |
2012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在质量标准中的应用研究 | 果德安 |
2012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全生命周期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理论与方法 | 梅宏 |
2012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标准AVS与产业化应用 | 高文 |
2012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体系的建立、临床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 | 王俊 |
2012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涎腺肿瘤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俞光岩 |
2011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电荷转移分子体系光学非线性及超快全光开关实现 | 龚旗煌 |
2011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稀土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组装及构效关系研究 | 严纯华 |
2011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棉纤维细胞伸长机制研究 | 朱玉贤 |
2011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新发传染病的分子病理学和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 | 顾江 |
201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综合型语言知识库 | 俞士汶 |
201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不孕症病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 乔杰 |
2010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定量电子显微学方法与氧化钛纳米结构研究 | 彭练矛 |
2010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细胞凋亡与抗病毒反应的信号转导研究 | 舒红兵 |
2010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纳米尺度硅基集成电路新器件与新工艺技术及其应用 | 黄如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水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的关键技术 | 倪晋仁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研究的技术体系及在珠江三角洲的应用 | 张远航 |
2009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堆积理论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 宗传明 |
2009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非线性科学在心颤机理及系统生物学中细胞周期控制上的应用研究 | 欧阳颀 |
200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基于数字版权保护的电子图书出版及应用系统 | 汤帜 |
2008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雌激素和三苯氧胺诱发妇科肿瘤的分子机制 | 尚永丰 |
2008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用于纳电子材料的碳纳米管控制生长、加工组装及器件基础 | 刘忠范 |
200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构件化应用服务器核心技术与应用 | 梅宏 |
200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90纳米-65纳米级大规模集成电路大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 王阳元 |
200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纳米硅-纳米氧化硅体系发光及其物理机制 | 秦国刚 |
200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功能准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与物理研究 | 俞大鹏 |
200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蓝藻异型胞分化及环式光合电子传递研究 | 赵进东 |
200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数字化音视频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 郭宗明 |
200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 | 吕厚山 |
2006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磁性金属配合物的设计、结构与性质 | 高松 |
2006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使用单层分散型CuCl/分子筛吸附剂分离一氧化碳技术 | 谢有畅 |
2006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硅基MEMS技术及应用研究 | 王阳元 |
200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 | 赵东岩 |
200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基于Internet、以构件库为核心的软件开发平台 | 杨芙清 |
2005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遗传性进行性肾炎(Alport综合征)从临床到基因诊断的系列研究 | 丁洁 |
2004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核酸化学及以核酸为靶的药物研究 | 张礼和 |
2004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若干低维材料的拉曼光谱学研究 | 张树霖 |
2004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研究 | 方精云 |
200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氮的间隙原子效应及新型磁性材料研究 | 杨应昌 |
200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光电功能膜材料基础研究 | 黄春辉 |
2002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研究 | 蔡钦林 |
2002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原发性小血管炎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靶抗原的系列研究 | 赵明辉 |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
项目类型 | 时间 | 项目名称 |
---|---|---|
重大专项项目 | 2017年 | 中国产业集群地图系统(CCM)建设与应用研究 |
2018年 | 新形势下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新机制新手段研究 | |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研究:基于指标体系构建和绩效评估的问题诊断和对策分析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2019年 | 感知、模拟与人工智能:智能化城市管理研究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 | 2020年 | 基层社会矛盾形成机制及化解机制研究 |
社会公共利益达成机制的政治哲学研究 | ||
2022年 | 新时代实施趋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 |
比较政治视域下的公益诉讼“中国方案”研究 | ||
专利申请 | 2023年10月 | “半导体制备方法、半导体结构和芯片“ |
学术研究知识库共享设施
1、机构知识库
北大机构知识库作为支撑北大学术研究的基础设施,收集并保存北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与智力成果;为北大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系列服务,包括存档,管理,发布,检索和开放共享。
2、开放研究数据平台
北大开放研究数据平台以“规范产权保护”为基础,以“倡导开放科学(Open Science)”为宗旨,鼓励研究数据的发布(Publish)、发现(Discover)、再利用(Reuse)和再生产(Reproduce),促进研究数据引用(Citation)的实践和计量,并探索数据长期保存(Preservation),培育和实现跨学科的协同创新。
据2024年8月16日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平台已经收录了北京大学中国调查数据资料库(包括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年度调查等)、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研究组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学中心等跨学科的开放数据。
馆藏资源
1、图书馆
截至2024年5月26日,北京大学图书馆现由总馆与医学图书馆、学院(系)图书馆等众多分馆组成,馆员总人数达400多名,馆舍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总量1000余万册(件),是国内最早收藏报刊的图书馆之一,所藏晚清至民国期间的期刊达一万余种,旧报纸六百余种,民国图书五万余册,数字资源总量3PB以上,总馆全年楼内服务350多天。图书馆还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汉文和民文纸质古文献达160万(件)。
2、地质博物馆
据2024年8月16日北大官网信息显示,该馆荟萃了1955年北大地质学系恢复建系以来的地学教学标本精华和世界各地的典型地学标本2000余件。
3、生物标本馆
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学者主持建立的生物标本馆。该馆馆藏量接近5万份。此外,该馆尚有少量的日本、朝鲜以及苏联时期莫斯科大学赠送的部分标本。
学术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该刊创办于1973年,双月刊,以反映北京大学师生研究成果为主,亦发表校外及海外作者的科研论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学、语言、文化、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还设有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概览、书评等栏目。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CCJ)2023年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202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21-2022(C)、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该刊创办于1977年,双月刊,主要刊登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及交叉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内容涉及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力学等领域。设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述评、科技前沿等栏目。被Engineering Village Compendex(EI)、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Communities(Inspec)、JST’s Bibliographic Databases(JST)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该刊创办于2001年,双月刊,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新技术、诊疗经验。开设有述评、专家笔谈、科研快报、重要进展简报、论著、获奖工作综述、临床病理等栏目。被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JST’s Bibliographic Databases(JST)、Medline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该刊创办于2003年,季刊,主要有专题研究、教育理论与历史、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时论等。主要读者对象为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等栏目。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CCJ)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21-2022(C)、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该刊创办于1989年,双月刊,辟有图书馆事业、图苑传真、资源建设、服务创新、阅读推广、文献学、 图书馆史等栏目。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CCJ)2023年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202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21-2022(C)。
《物理化学学报》
该刊创办于1985年,月刊,报道化学学科、物理化学领域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发表物理化学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综述。设有亮点、综述、论文、专论等栏目。收录于Chemical Abstracts(CA)、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Communities(Inspec)、JST’s Bibliographic Databases(JST)等期刊。
北京论坛
北京论坛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是以学术和文化为中心的世界级学术性论坛。它创办于2004年,每年举办一次,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主题,致力于推动亚太地区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
贵阳论坛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由中国共产党、国务院批准举办的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 北京大学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最早的发起方与主办方之一,从2009年开始承办,承办分论坛为“生态教育分论坛”。
2014年7月,由北京大学牵头,联合美国圣母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贵州大学等中国国内外十一所大学共同发起的“生态文明国际大学联盟(GAUSF)”在第六届论坛上成立。
据2024年5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大历史名人共计217位,选自北京大学校史馆杰出人物展览,主要包括百年来北京大学(含西南联合大学)师生中对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重大贡献的革命者,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有重大建树的学术先辈、教育家,20世纪50年代评选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和本校教师中的一级教授,以及“诺贝尔奖”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早期革命家 | |||
李大钊 | 陈独秀 | 毛泽东 | 邓中夏 |
张太雷 | 高君宇 | 何孟雄 | 范鸿劼 |
黄日葵 | 孙炳文 | 钱壮飞 | 黄显声 |
中国共产党的当代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 |||
李克强 | - | - | - |
科学家、教育家和著名学者 | |||
孙家鼐 | 严复 | 俞同奎 | 章士钊 |
马叙伦 | 熊十力 | 黄侃 | 钱玄同 |
刘仙洲 | 刘半农 | 吴汝纶 | 蔡元培 |
章鸿钊 | 鲁迅 | 刘师培 | 马文昭 |
蒋梦麟 | 陶孟和 | 许德珩 | 毕华德 |
张百熙 | 钟观光 | 冯祖荀 | 马寅初 |
吴梅 | 任鸿隽 | 丁文江 | 李四光 |
陈寅恪 | 胡适 | 张亨嘉 | 葛利普 |
陈垣 | 何育杰 | 夏元璪 | 沈兼士 |
王星拱 | 杜国庠 | 黎锦熙 | 饶毓泰 |
林纾 | 梁启超 | 马衡 | 钱崇澍 |
萧友梅 | 秉志 | 陈大齐 | 翁文灏 |
王竹泉 | 唐钺 | 汤用彤 | 潘梓年 |
徐宝璜 | 李汝祺 | 徐悲鸿 | 石志仁 |
吴有训 | 虞宏正 | 郑振铎 | 乐森琤 |
范文澜 | 戴芳澜 | 张景钺 | 董作宾 |
朱光潜 | 陈翰笙 | 潘菽 | 黄鸣龙 |
纪育沣 | 金宝善 | 叶圣陶 | 冯友兰 |
林语堂 | 嵇文甫 | 李继侗 | 罗家伦 |
叶企孙 | 谢家荣 | 杨晦 | 邓琳琳 |
时经训 | 张宗燧 | 葛庭燧 | 华罗庚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 |||
赵九章 | 郭永怀 | 钱三强 | 彭桓武 |
陈芳允 | 屠守锷 | 杨嘉墀 | 王希季 |
邓稼先 | 朱光亚 | 于敏 | 周光召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
吴文俊 | 黄昆 | 王选 | 徐光宪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 |||
于敏 | 屠呦呦 | 钟南山 | -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 | |||
王亚平 | - |
领域 | 职务 | 姓名 |
---|---|---|
政界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赵乐际 |
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 石泰峰 | |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 李书磊 | |
全国政协副主席 | 胡春华 | |
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 | 岑浩辉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 陈刚 | |
工商界 |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 | 刘凤鸣 |
迅达(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 郑瑞恒 | |
美林证券香港投资银行部副总裁 | 刘力扬 | |
北京盛邦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 张卫东 | |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 | 俞敏洪 | |
网络安全 | 网络安全专家 | 彭诗杰 |
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时间 | 名称 |
---|---|
2021年6月28日 |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
2021年9月 | 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 |
2021年9月7日 | 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
2021年9月26日 | 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 |
2022年4月 | 入选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名单 |
2023年5月 | 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 |
2023年7月 | “FISU健康校园认证” |
2023年9月6日 | 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 |
2024年3月1日 | 荣获“首都文明校园”称号 |
2025年4月 | 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表彰为2024年度优秀组织单位 |
时间 | 排名 |
---|---|
2020年6月3日 | 位列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第二 |
2020年7月 | “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2位 |
2020年8月 | 2020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全球第15位 |
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第49位 | |
2021年8月 | 2021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全球第15位 |
2021年10月 |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45位 |
2022年6月9日 | 位列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12 |
2022年8月 | 位列2022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34名 |
2022年10月 | 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17位,亚洲第2位 |
2023年8月 | 位列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29位 |
2024年 | 位列2024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14位 |
2024年 | 位列2024QS世界大学排名第17位 |
2024年 | 位列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第2位 |
2024年 | 位列2025QS世界大学排名第14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