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Chang’an University,缩写为“CHU”),简称“长大”,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国家教育部直属,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双万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长安大学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于2000年4月18日合并组建而成。200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交通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长安大学协议,“四部一省”共建长安大学的办学格局正式形成。2011年长安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21年正式成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南北两大校区,南倚大雁塔,北邻渭水滨,建有太白山、梁山、渭水三个教学实习基地,校园面积3745亩;设有25个学院(系、中心),开设84个本科专业;拥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全日制本科生2.5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万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设有25个学院(系、中心),开设8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交叉11个学科门类。
学院介绍 | 招生专业(类) | 专业名称 |
---|---|---|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A+)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工程班)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工程班) |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 | 车辆工程 | 车辆工程 |
物流工程 | 物流工程 | |
汽车服务工程 | 汽车服务工程(A+) | |
智能车辆工程 | 智能车辆工程 | |
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 机械类 | 智能制造工程 |
机械工程(工程机械与智能控制) | ||
机械工程(交通建设与智能装备)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机械电子工程 | ||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物流管理 | 物流管理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 | |
市场营销 | ||
会计学 |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工程管理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经济学类 | 经济统计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 | 自动化类 | 自动化 |
机器人工程 | ||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计算机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软件工程 | ||
物联网工程 |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 | |
通信工程 | ||
人工智能 | ||
人工智能(中外合作办学) | 人工智能(中外合作办学) | |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 地质工程 | 地质工程 |
地球物理学类 | 地球物理学 |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
测绘类 | 测绘工程(A) | |
遥感科学与技术(A) | ||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A+) | ||
安全工程 | 安全工程 | |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地质学类 | 地质学 |
资源勘查工程 | ||
矿物加工工程 | ||
碳储科学与工程 | ||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类 | 土木工程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
工程造价(A+) | ||
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 水利类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A) |
水利水电工程 | ||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环境工程 | |
环境科学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 建筑类 | 建筑学 |
城乡规划 | ||
风景园林 | ||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
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 | 交通工程 | 交通工程(A) |
交通工程(国际工程班) | 交通工程(国际工程班) | |
交通运输(含卓越工程师) | 交通运输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
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 | 土地整治工程 | 土地整治工程 |
土地资源管理 | 土地资源管理 | |
地理信息科学 | 地理信息科学 | |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 |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 法学 | 法学 |
公共管理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
行政管理 | ||
广播电视编导 | 广播电视编导 | |
新闻传播学类 | 新闻学 | |
汉语言文学 | ||
长安大学理学院 | 数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工程力学 | 工程力学 | |
应用物理学 | 应用物理学 | |
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英语 |
日语 | 日语 | |
长安大学体育部(系)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长安大学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车辆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车辆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
交通运输(中外合作办学) | 交通运输(中外合作办学) | |
长安大学未来交通学院 | 工科试验班 | 工科试验班 |
长安大学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长安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 - | - |
长安大学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院 | - | - |
注:括号内为2024软科专业排名 |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3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1人,双聘院士(名誉院长)3人。教授、副教授1400余人,博士生导师500余人、硕士生导师1600余人。拥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各类杰出人才逾百人。
类别 | 名单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彭建兵、杨元喜、崔鹏、陈晓非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汤中立、李佩成、周绪红、毛景文、吾守尔·斯拉木、赵春江 |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 FWA Tien Fang |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高志亮 |
二级教授 | 包卫星、陈华鑫、陈建勋、范文、付锐、高江平、葛颖恩、关卫省、韩玲、郝培文、贺拴海、胡大伟、胡力群、黄平明、惠记庄、李庆春、李荣西、李想、李彦鹏、李振洪、李宗志、刘吉发、刘永健、马骉、裴建中、裴先治、钱会、沙爱民、宋焕生、孙朝云、汪贵平、汪海年、王春生、王建伟、王文科、王元庆、王震洪、温汉捷、吴涛、谢永利、杨贵军、杨胜科、杨兴科、赵敬源、赵志琦、郑木莲、周天华、吴昌志、李建新、黄达等 |
注:学校官网综述数据与其详情页数据不符 |
截至2025年5月,学校现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3‰。
类别 | 名称 | ||
---|---|---|---|
ESI前1‰ | 工程学 | ||
ESI前1% | 工程学 | 地球科学 | 材料科学 |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化学 | |
计算机科学 | - | - | |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 交通运输工程 | ||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 道路与铁道工程 |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 地质工程 | ||
省部级重点学科 | 交通运输工程 | 车辆工程 | 矿产普查与勘探 |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 岩土工程 |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 |
地球化学 | 结构工程 | 地质工程 | |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 市政工程 | 道路与铁道工程 | |
构造地质学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 |
第四纪地质学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桥梁与隧道工程 |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 |
机械电子工程 | 水文学及水资源 | 环境工程 |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地球物理学 | 地质学 | 机械工程 |
土木工程 | 水利工程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交通运输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地球物理学 | 地质学 | 机械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土木工程 | |
水利工程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
交通运输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城乡规划学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专业学位博士点 | 机械 | 资源与环境 | 土木水利 |
交通运输 |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哲学 | 应用经济学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外国语言文学 | 数学 | |
地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地质学 | |
统计学 | 力学 | 机械工程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电气工程 |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建筑学 | 土木工程 | 水利工程 |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
交通运输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城乡规划学 | |
软件工程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网络空间安全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工商管理学 | 公共管理学 |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资产评估 | 体育 | 汉语国际教育 |
新闻与传播 | 建筑 | 城乡规划 | |
电子信息 | 机械 | 材料与化工 | |
资源与环境 | 能源动力 | 土木水利 | |
交通运输 | 风景园林 |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 |
工商管理 | 公共管理 | 会计 | |
工程管理 | 戏剧与影视 | 翻译 |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5月,长安大学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5个(含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9个(含4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0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
类别 | 名称 | ||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地球物理学 |
车辆工程 | 地质工程 | 地质学 | |
物流工程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
交通工程 | 资源勘查工程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
交通运输 | 土木工程 | 城乡规划 | |
工程管理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建筑学 | |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 | 环境工程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自动化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路基路面工程 | GPS原理与应用 | 道路建筑材料 |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计算机高级编程技术/Delphi Advanced Programming Technology | ||
交通规划/Transportation Planning |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
道路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
车辆工程教学团队 | 马建 |
公路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沙爱民 |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刘建朝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9月,长安大学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
获奖成果名称 | 负责人 |
---|---|
服务一带一路、双元培养、文化融入,来华留学交通人才高质量培养改革与实践 | 沙爱民 |
公路隧道工程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陈建勋 |
面向智能汽车产业链,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团队大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 赵祥模 |
重大项目与重大工程双驱联动的地学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彭建兵 |
结构设计竞赛20年促进大学生创意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 | 吴涛(参与) |
面向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的公路交通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沙爱民 |
基于“提高解决复杂地质问题能力”的地质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范文 |
合并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雷达 |
隧道施工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陈建勋 |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结构系列课程教学方案构建与实践 | 王毅红 |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面向21世纪公路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 魏朗 |
西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型资助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 | 白华 |
面向交通行业,创新教学体系与资源配置模式,培养信息类卓越人才 | 汪贵平 |
创新驱动,构建知行合一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 韩玲 |
截至2025年5月,长安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中心(孔子学院)、特殊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6个国家级“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发起组建了“中俄交通高校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举办了中美、中俄、中法、中国南非公路工程标准系列对接国际论坛,推进交通国际标准协同计划。深度参与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的策划、组织、运行。与中国路桥、中交、中铁、中铁建等大型企业携手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伙伴计划。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截至2025年5月,长安大学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91个,联合共建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内高校唯一的“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被交通运输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三大“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之一。
序号 | 重点科研平台名称 | 隶属部门 |
---|---|---|
1 | 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2 | 公路与桥梁高效养护及安全耐久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发改委 |
3 | 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4 | 公路隧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5 | 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6 | 陕西应用数学中心 | 科技部 |
7 |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8 |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9 | 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10 | 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11 | 车联网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 | |
12 | 高速公路筑养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13 | 公路大型结构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14 | 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15 | 道路交通减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16 | 特殊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
17 | 旱区地球关键带多尺度多变量科学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
18 | 黄土高原水循环与地质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
19 | 西部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
20 | 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 交通运输部 |
21 | 汽车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运行业重点实验室 | |
22 | 旧桥检测与加固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 |
23 | 生态安全屏障区交通网设施管控及循环修复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 |
24 | 交通运输部认定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 | |
25 | 寒冷地区隧道气象与结构力学状态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 |
26 | 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 |
27 |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 |
28 | 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材料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 |
29 | 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制造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 |
30 | 自动驾驶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 |
31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 |
32 | 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 |
33 | 交通运输行业交通运输自动化作业技术研发中心 (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
34 | 交通运输行业交通运输自动化作业技术研发中心 (北京新桥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
35 | 交通运输行业交通运输卫星技术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
36 | 民航机场智慧建造与维养重点实验室 | 中国民用航空局 |
37 | 自然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 | 自然资源部 |
38 | 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 |
39 | 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 | |
40 | 自然资源部生态地质与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 | |
41 | 自然资源部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 | |
42 | 自然资源部陕西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
43 | 自然资源部新能源矿产与资源信息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 |
44 | 水利部旱区生态水文与水安全重点实验室 | 水利部 |
45 | 建设部给水排水重点实验室 |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
46 | 绿色智慧公路基础设施建造与运维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 陕西省教育厅 |
47 | 西部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 |
48 | 电动汽车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
49 | 低碳城市空间与交通协同规划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
50 | 交通新能源材料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
51 | 车路融合感知与智能控制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
52 | 智能北斗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
53 | 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与风险防控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 |
54 | 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模块化建造与智能运维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 |
55 | 陕西省公路桥梁与隧道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科技厅 |
56 | 陕西省交通新能源开发、应用与汽车节能重点实验室 | |
57 | 陕西省高速公路施工机械重点实验室 | |
58 | 陕西省早期生命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
59 | 陕西省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 |
60 | 陕西省道路交通智能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61 | 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62 | 陕西省车联网与智能交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63 | 西部地区公路交通低影响发展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64 | “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与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65 | 土木工程基础设施防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66 | 陕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软科学研究基地 | |
67 | 黄河中游地球关键带水文生态陕西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
68 | 陕西省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发改委 |
69 | 陕西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数字化工程研究中心 | |
70 | 陕西省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
71 | 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 | |
72 | 陕西省环境保护水土污染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环保厅 |
73 |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科技厅 |
74 |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商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75 |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 |
76 |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黄河流域中段矿区(煤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 |
77 |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 |
78 |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桥梁工程智能建造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 |
79 |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黄河中游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 |
80 |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秸杆综合利用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 |
81 |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稀有金属材料涂层制品先进制造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 |
82 | 西安市智慧高速公路信息融合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西安市科技局 |
83 | 西安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重点实验室 | |
84 | 西安市城镇低碳建设重点实验室 | |
85 | 土地科学与工程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86 | 西安市综合交通大数据融合利用与协同管控重点实验室 | |
87 | 西安市关键金属成矿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 |
88 | 西安市现代交通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 |
89 | 前沿交通材料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90 | 西安市国土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 | |
91 | 广西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 | 广西科技厅 |
92 | 西安绿色城乡与国土空间智慧营建技术创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西安市科技局 |
93 | 西安高端工程机械与智能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94 | 西安流域空间水文模拟监测与预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95 | 西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96 | 西安“一带一路”重大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与管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97 | 西安市结构损伤数字化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 |
98 | 西安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重点实验室 | |
99 | 西安车联网通信感知一体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100 | 西安交通能源融合理论与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101 | 西安市人机协同信息物理系统重点实验室 | |
102 | 西安市绿色智慧交通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 | |
103 | 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理事单位) | 交通运输部 |
104 | 绿色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 陕西省委宣传部、哲社办 |
105 | 国家安全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基地 | 陕西省省委宣传部、省政研会 |
106 | 西部电影理论及创作研究-陕西省电影评论与理论研究基地 | 陕西省委宣传部 |
107 | 综合运输经济管理研究中心 | 陕西省教育厅 |
108 | 公路基础设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 |
109 | 绿色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 |
110 | 综合运输发展研究中心 | |
111 | 长安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 |
112 | 陕西文化发展与融合创新智库 | |
113 | 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基地 | 陕西省社科联 |
114 | 交通强国科普教育基地 | |
115 | 陕西省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 陕西省哲学社科规划办 |
116 | 长安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
117 | 陕西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长安大学) | 政协陕西省委员会 |
118 |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 陕西省科技厅、省科协 |
119 | 陕西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 陕西省委统战部、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120 | 2023-2025年度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 陕西省文旅厅 |
长安大学紧密围绕专业特色,构建“大方向、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六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2020年,学校获批9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截至2023年3月,长安大学共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国土资源调查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10000余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科技奖励22项、省部级奖励300余项。学校编辑出版8种学术期刊,其中3种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截至2024年5月,年学校度科研经费突破9.6亿元,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课题42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23项。年度授权专利1000余项。
项目名称 | 负责人(参加人) | 获奖时间 | 获奖等级 |
---|---|---|---|
冷弯薄壁型钢住宅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 周绪红、刘永健、周天华 | 2006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系列产品开发及其产业化 | 马建、赵祥模 | 2007 | |
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 | 汤中立 | ||
沙漠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研究 | 折学森 | ||
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 | 马江洪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 | 胡长顺、马骉、窦明健 | 2008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结构理论、多指标控制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 | 沙爱民 | 2009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公路在用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成套技术 | 徐岳 | ||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及运营管理关键技术 | 谢永利 | 2010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永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刘洪海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鄂尔多斯盆地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 | 王文科 | 2011 | |
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 周绪红 | ||
隧道含水构造等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定量识别及其灾害防治关键技术 | 李貅 | ||
西安地裂缝成因与减灭关键技术 | 彭建兵、张勤、黄强兵 | 2012 | |
环保型路面建造技术和工程应用 | 沙爱民 | 2013 2013 2013 2013 | |
盐渍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 | 高江平、杨晓华 | ||
长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 | 王春生 | ||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修建关键技术 | 冯忠居 | ||
汽车制动与ABS多工况整车智能检测技术及装备开发 | 马建、赵祥模 | 2014 | |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 吴涛 | 2015 | |
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谢永利 | 2018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InSAR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 张勤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 | 赵祥模、马建、贺拴海 | 2020 | |
智能网联车路系统与可信测试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 | 赵祥模 | 2023 |
馆藏资源
截至2025年1月,长安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370万册;引进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SSCI、CSCD、SCI、SSCI、EI、ESI、InCites、JCR、CPCI、Science、Nature等数据库平台81个,子库144个。建立以公路桥梁、工程机械、汽车工程、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和城乡建设等学科领域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和专家技术咨询保障体系。
学术期刊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公路学报》(Ei Compendex收录)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公路学会主办,长安大学承办的公路交通行业较权威的学术性刊物,自1988年创刊以来,一直走在公路交通科技发展的较前沿。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公路学报》已成为公路交通领域的名牌期刊,行业内的优秀科技论文大都投给了《中国公路学报》,大大提高了《中国公路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根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发布的数据,《中国公路学报》2021年的影响因子达到1.533,比上一年度增长34.6%。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3版)》提供的数据,《中国公路学报》复合影响因子为4.844,5年影响因子为5.484,影响力指数(CI)在全国约150种交通运输工程类期刊中,连续九年排名第一。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是由长安大学主办的,交通运输领域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刊物,在2001年创刊,并出版发行,面向国内外征稿;报道范围涵盖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大运输方式,包括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四个二级学科,是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学术交流的园地。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已经进入美国《工程索引》(Ei)、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九版)、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CSA:Technology)、波兰《哥白尼索引》(IC)、《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英国《物理学、电技术、计算机及控制信息社数据库》(INSPEC)、《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等著名检索工具的信息源。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核心版)》中,在综合交通运输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综合排名第1位,在2000余种科技核心期刊中综合排名前1%位。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创刊于2014年,为双月刊。该刊为交流和讨论交通领域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新颖性和创造性观点提供了一个平台。该期刊发表有关交通工程、规划、管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较高质量同行评审论文。
《道路工程学报(英文版)》
《道路工程学报(英文)》是由长安大学主办的一本国际学术期刊。为道路工程理论和实验研究提供了新颖和创造性思想的交流和讨论平台。发表关于特殊区域道路建设与养护、环保道路材料、节能降噪功能路面、智能施工等的同行评议论文,重点介绍绿色、智能、韧性、可持续、电气化发展理念下的道路工程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道路工程学报》致力于推动道路工程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于科技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是国家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地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1672-6561,CN 61-1423/P),创刊于1979 年。其前身为1979年创刊的《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8年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又变更为《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并于2004年变更为现名。此刊主要报道地学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学的前沿和进展信息,重点反映地学前缘及交叉学科的高水平科技成果;设有基础地质与矿床地质,沉积地质与油气勘探,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地质与环境灾害,应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遥感与地学大数据等栏目;面向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地学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专家、院校师生等相关人员。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建筑科学类学术期刊。学报秉承科学精神,以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为宗旨,报道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科研、设计、施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总结,是中国建筑科学领域的权威期刊。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由国家科技部和国新闻出版部署批准,国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1年,其前身为《西安公路学院学报》,1995年西安公路学院更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公路学院学报》随之变更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长安大学,经国家科技 部和新闻出版部署审批,《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从2002年起变更为《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此刊继承和发扬《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的宗旨和传统,立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以长安大学具有雄厚实力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为主,兼顾基础学科,全面反映学校的学科研实力,促进学科建设。其主要报道范围为: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汽车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工程机械等学科。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向中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学报以“服务国家战略,紧跟学术前沿,研究现实问题,引领社会发展”为宗旨,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字经济、交通运输、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新闻与传播等栏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南北两大校区,南校区又分为北院、东院和西院三个校区,建有太白山、梁山、渭水三个教学实习基地。南北校区校园面积共3745亩。
北校区位于未央区长大南路356号,位于西安市北郊北三环路北侧,坐落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生态产业园的交汇处,主要建筑物有修远、明远、鸿远三座教学楼以及相应的修远湖和明远湖,逸夫图书馆。
南校区分为北院、东院和西院三个校区,其中南校区北院位于南二环路中段,南校区东院位于雁塔路南段126号长安大学雁塔校区,南校区西院位于雁塔区长安中路161号。北院是南校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校区,主要是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有彩虹桥、樱花道、柿园、交通科技大厦等校园标志性区域。南校区东院与大雁塔毗邻,有地学科技大厦、伯声报告厅、雁博园等。
时间 | 荣誉 |
---|---|
2017年 | 学校获评“2017年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
2019年 | 学校荣获2019年全省教育事业统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
2021年 | 学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 |
2023年 | 学校被认定为“陕西省大学科技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