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自1987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1993年招收学历留学生,2008年成立国际交流学院,2009获得国家教育部2014年招生博士留学生,2019年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的硕士留学生,2022年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留学生。迄今为止,共培养了近两万名的来华留学生。2019年,学校顺利通过全国来华留学生本科质量认证。
国际交流学院是留学生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行政管理方面有院办、招生部、教务部、学生工作部四个部门,全面负责留学生的招生、教学、管理等工作。
教学方面有汉语言文化系、语言教育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三个部门,负责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修课、全校其他专业学历留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语言生的语言教学。
学院办公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综合楼3楼
学院网址:https://lxs.szu.edu.cn/xygk/xyjj.htm
招办电话:0755-2655 8894
电子信箱:szulxs@szu.edu.cn
汉语言文化系
汉语言文化系成立于2018年4月,现有教师20 人。系主任是田苗老师和张大强老师。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汉语国际教育
学 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汉语水平(达到HSK5级210分以上)、深厚汉语文化知识和较好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汉语教学、汉语传播及相关研究工作,或能在教育机构、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等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1.本专业注重汉语和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既注重培养中外语言、中外文学及中外历史文化等基本素质,又注重汉语国际教育及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传授,使留学生充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训练,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文化交流实践以及基础教育的基本能力。本专业发挥地域优势,实习基地涵盖深圳知名汉语国际教学机构、国际学校、中小学等,为留学生与社会接轨提供充分的机会。
2.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广泛,主要从事汉语教学、汉语翻译、汉语考试培训、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部分毕业生可选择继续深造。
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三大模块。其中通识课分为基本通识课(必修)与文化通识课(选修);专业课分为大类平台课74学分,专业核心课38学分,专业选修课12学分;实践模块是12学分。大类平台课含初级、中级的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等74学分。专业核心课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通论、汉语写作、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语用学、现代汉语修辞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海外汉语教学研究、毕业论文指导实践等课程。基本通识课包括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中国概况、中国法律制度专题、体育课等课程。文化通识课含中国画、硬笔书法、中国书法、中国剪纸文化、影视作品赏析等10学分。专业选修课包括普通话水平教程、汉语字词及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积极心理学、文学概论、故宫内的中西文化碰撞、汉英语言对比、中国古典诗词专题欣赏、词汇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语言与认知等20门课,共40学分。
特色课程为:中华才艺(专业选修)和中国书法(文化通识)等课程。
课程特色
一、插班生模式
标准学制四年,最少2年,最多8年。
(一) 已取得新Hsk5级180分及以上并通过课程学分认定,允许插入我院三年级学习,最快可以2年后申请毕业;
(二) 已取得新Hsk4级180分及以上并通过课程学分认定,允许插入我院二年级学习,最快可以3年后申请毕业;
(三)成功插班三年级的学生,若无法在2年内毕业,后续的学习境内在深学生需按学期缴纳全额学费,境外学生需按所选课程学分缴纳学费。
成功插班二年级的学生,若无法在3年内毕业,后续的学习境内在深学生需按学期缴纳全额学费,境外学生需按所选课程学分缴纳学费。
二、 教学模式
(一)专业课实行精细分级,因人而异
专业课方面,分方向、分级别、分语种、分需求、分授课模式进行差别化教学。该专业本科生大一、大二阶段按照汉语水平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级别;大三、大四主修专业课;《中国概况》分成英文班和中文班,照顾到不同需求。针对返校留学生,采取课堂教学;针对未返校学生,采取线上教学;既有返校又有未返校的,采取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混合模式。
(二)实践课实行本土化创新,因地制宜
如果疫情好转,学院每年秋季以“初见深圳”为新生举办入学教育,实习季以参观腾讯、大疆等知名企业来增加学生对企业的了解,毕业季以“梦工厂”、“创新创业”为主题举办就业指导会、就业挑战比赛等;与粤海街道办联合举办“留学生实习双选会”为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或就业机会。学院开设就业辅导课,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以便让学生提前熟悉社会环境与企业情况。
(三)就业辅导课实行校企化联合培养,因势利导
充分兼顾留学生的不同语种、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夯实了留学生的专业基础,提升了综合素质,提升了创业就业的能力。
(四)教学方面注重积累,因材施教
课程建设上以学校MOOC课建设(已获5门MOOC课资助)为抓手,夯实汉语课、补足实践课、提亮艺术文化课,充分挖掘国学文化与汉语资源;教学改革上因地制宜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服务于不同层次的教学,同时借力于“智慧教室”实施教学资源整合、实现课堂直播、营造全新的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方面围绕 “深圳特色”和“深大特色”这两个主题出版一系列的有本土特色、融语言、文化、商务、交际等功能于一体的教材产品(8本教材已获本科教材出版基金和高水平二期建设费资助),打造通向世界华语教育界的一张铮亮的名片。
为增进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学校设置了多门文化选修课程,专门邀请了专家担任课程教师, 如中国画、书法、中国茶文化等中华才艺课程,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培养质量
2015年至今,7人的毕业论文获得深圳大学百篇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奖,约百人次在国家、省级、市级、校级的作文、朗诵、演讲、歌咏、体育等各类比赛中获奖。其中吕玥卿、申文燮等 5名同学获得第二届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优秀奖。以韩国博士生申文燮为团长的深大国际合唱团,多次获奖,展示了国际学生的亮丽风采,为深大赢得荣誉。今年年初由合唱团创作的歌曲《冰雪之望》,被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选作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献礼曲目。
就业方面,约 1/3 的学历留学生毕业留在了深圳。何明达(德国)、提姆(吉尔吉斯斯坦)、牛岛亮太(日本)等3名毕业生进入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售后部门,负责对接本国销售和客户。大树(喀麦隆)进入中集集团,负责对接该国的物流服务。托马斯(哥伦比亚)、刘恩周(韩国)被腾讯集团聘用,协助开展国际经济贸易业务。王威、葛乔善等毕业生成为深圳相关公司的业务骨干。王力、虹雨、法布里、孟克金等留校读研。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一步步筑实自己的中国梦。
师资力量
学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任教师有 35 人,其中教授3人, 副教授 9 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达 31%。他们基础扎实,年富力强,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其中 3 名教授分别在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瑞士苏黎世大学和韩国东义大学做过交换教授,拥有国家级、省级以上国家科研项目 6 项, 其中一人得到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项目和深圳大学荔园优青项目的资助,1人获得深圳市优秀教师。除了专任教师之外,还有两位教务管理人员:韦奕斯主任和丘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