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111计划;传统“国防七子”成员。
  • 院校介绍
  • 院校信息
  • 院校评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eihang University)简称“北航”,位于首都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为国际宇航联合会、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W3C组织成员。

学校创建于1952年,时名北京航空学院,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1959年学校被国家指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8年4月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A类名单。

截至2023年7月,学校分为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总占地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244万平方米;设有35个二级学院,开设78个本科专业;拥有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教职工6112人,其中专任教师3073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1100余人。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教职工总数6112人,其中专任教师3073人。专任教师中,79.1%具有高级职称,86.5%具有博士学位。入选各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599人次,其中在校工作两院院士30人,领军人才249人次、青年人才320人次,国家级创新团队45个,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教学团队5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含专职、双聘):高镇同、李未、江雷、怀进鹏、李天、房建成、范瑞祥、丁赤飚、李陟

中国工程院院士(包含专职、双聘):刘大响、李椿萱、钟群鹏、陈懋章、王浚、冯培德、姚骏恩、李伯虎、杜善义、张彦仲、戚发轫、徐惠彬、赵沁平、张广军、张军、王华明、苏东林(女)、宫声凯、向锦武、朱坤、吴剑旗、邢丽英(女)、王自力

国家突出贡献专家:陈宗基、周盛、张其善、武哲、李未、李椿萱、高歌、傅惠民

国家级教学名师:李尚志、王琪、张晓林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7月,学校设有35个二级学院,开设8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艺术和交叉11个学科门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
学院
专业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高等理工学院(沈元荣誉学院)
工科试验班类(空天力学拔尖计划、未来空天领军计划、计算机拔尖计划)、理科试验班类(华罗庚数学拔尖计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通用工程学院
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吴大观英才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工程力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
微机电系统工程、工业设计、机器人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交通运输、飞行器适航技术、土木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安全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天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航天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
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飞行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交通运输(民航信息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安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金融学(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能源经济、会计学、工商管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统计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
应用物理学、核物理、物理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应用化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环境学院
空间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知行文科试验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经济学、行政管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翻译、德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法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学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学院
-------

学科建设

建设概览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有36个一级学科(其中3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高峰学科占博士点比例30%。

2019年5月,学校社会科学总论学科首次进入ESI前1%学科排名,成为继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后第六个进入ESI前1%排名的学科;同时,材料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前1‰学科排名,成为继“工程学”后第二个进入ESI前1‰排名的学科。

学位授予
类别
名称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特种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
力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人机与环境工程
系统工程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车辆工程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飞行器设计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
导航制导与控制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精密仪器及机械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程力学
流体力学
固体力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评估:

在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有18个学科参评,其中有6个学科排在全国前5位,有13个学科排在全国前10位,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位居全国第一。

学科评估
代码
学科名称
排名
代码
学科名称
排名
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1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1
0807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9
0801
力学
2
0802
机械工程
10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4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10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
1204
公共管理
12
0835
软件工程
4
0803
光学工程
15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6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15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6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27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7
0301
法学
29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9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0个;建立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4门。

类别
名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航空航天实验教学中心、空天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航空科学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空天电子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与控制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包含3个专业方向)、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国家级精品课程(部分)
理论力学、电子电路(1)、航空航天概论、大学体育、材料力学、材料测试与分析、工程图学、航空航天概论、线性代数(非数学专业)、自动控制原理、工高等数学、计算机导论与计算机伦理学、现代空中交通管理、飞机总体设计、火箭发动机专业综合实验等
国家级教学团队
获批时间
团队名称
负责人
2007年
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李尚志
2008年
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团队
王琪
电子信息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张晓林
2009年
计算机系统系列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马殿富
2010年
飞行器动力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陶智

教学成绩&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7月,学校获国家级教材建设优秀教材奖3项,12项成果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4项。学校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强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制”改革,建设国家首批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实施“未来空天领军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与协和医学院共建“协和医班”,开设“国际卓越工程师试验班”。打造“科研课堂、校内竞赛、国内平台、国际舞台”四位一体的学生科创体系,连续33年举办北航“冯如杯”竞赛,吸引了9万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点亮学生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索能力。本科生“冯如三号”无人机团队两创世界纪录,学生大型综合项目“北航4号”临近空间火箭动力飞行器、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主星“北航亚太一号”先后成功发射。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唯一连续17届捧得“优胜杯”,3次获最高荣誉“挑战杯”。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大部分省份招生生源高考成绩平均排名在前5‰,部分省份已进入全省排名前1‰,理工类生源整体质量稳居全国前9名。

序号
获奖年份
获奖等级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1
1989
优秀奖
研究生拔尖人才培养成果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宁榥,高镇同,张启先
2
1989
优秀奖
北航优化本科教学过程的改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曹传钧,陈孝戴
3
1989
优秀奖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进行课程建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单辉祖,潘孝禄,方汝瑢
4
1993
二等奖
在数学教学中教书育人的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心灿
5
1993
二等奖
“工程图学”课程的设计思想、方法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剑南,余新耀,潘柏楷,赵如舜,卢树森
6
1993
二等奖
自力更生建设现代化教学实验基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胡世光,周贤宾,孙世长,陈鹤峥,常和生
7
1997
一等奖
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重点学科 建设及高水平博士生培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文传源,王行仁,陈宗基,张明廉,申功璋
8
1997
二等奖
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教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懋章
9
2001
一等奖
重点理工大学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
王越,霍雅玲,江丕权,张彦通,郭景文,席巧娟,杨东平等
10
2001
二等奖
以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 改革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吴瑞祥,王之栎,刘静华,郭卫东
11
2001
二等奖
面向21世纪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理学院
单辉祖,王琪,蒋持平,王士敏,谢传锋
12
2001
二等奖
强化主体意识 促进个性发展——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整体设计与改革实践
教务处
张彦通,武哲,赵平,周延泽,方力
13
2005
一等奖
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的研究及实践
计算机学院
李未,马殿富,刘旭东,张莉,曹庆华
14
2005
二等奖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材料学院
徐惠彬,刘建华,张佐光,王华明,宫声凯
15
2005
二等奖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张晓林,王祖林,董金明,苏东林,冯文全
16
2005
二等奖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任章,袁少强,林岩,吴云洁,王卫红
17
2005
二等奖
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基地的建设
计算机学院
刘旭东,曹庆华,张力军
18
2005
二等奖
基础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理学院
王琪,蒋持平,王士敏,胡伟平,姜开厚
19
2005
二等奖
面向企业需要 突出工程特色 为国防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院
陈宗基,魏晖,燕丽,刘沛清,王强
20
2009
一等奖
我国高等教育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及实践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
吴澄,申功璋,田作华,萧德云,王雄,吴晓蓓,卓晴,戴先中,刘小河,谢克明,赵光宙,刘建昌
21
2009
二等奖
紧扣国家战略急需、紧扣学科前沿创建我国高级空管人才培养基地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张军,张晓林,张有光,张学军,罗喜伶
22
2009
二等奖
“依托优势学科 培养两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陈懋章,陶智,陆利蓬,王强,王荣桥
23
2009
二等奖
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
徐士进,沈旭昆,武港山,陈红京,董少春,陆现彩
24
2009
二等奖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
数学科学学院
李尚志,郑志明,高宗升,吴纪桃,赵迪
25
2009
二等奖
建立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 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
张彦通,王孙禺,雷庆,张文雪,赵婷婷,余寿文
26
2009
二等奖
理工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院
李未,张广军,洪冠新,武立勋,陈志英
27
2014
二等奖
计算机系统核心课程群及其实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学院
马殿富,高小鹏,张莉,曹庆华,王雷
28
2014
二等奖
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国际通用工程师学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中法工程师学院
熊璋,于黎明,徐平,伊夫·杜拉克(Yves,DULAC),马克·波利(Marc,PAULY)
29
2014
二等奖
全面提升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十年改革探索与实践
教务处
郑志明,冯文全,陈强,赵婷婷,马齐爽,王敏
30
2014
二等奖
数学文化类课程的创建及在全国的推广
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顾沛、李尚志、朱传喜、邹庭荣、李艳馥、李军、赵红梅、白晓棠、王兆军、戴瑛、兰莹莹
31
2018
二等奖
基于科教协同的“一三三二”数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杨义川,郑志勇,巩馥洲,李翠萍,孙玉泉
32
2018
二等奖
“驭远创客空间”的构建与实践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王少萍,段海滨,李广玉,王兴坚,焦宗夏,吴江,张超,尚耀星,石健,蔡志浩
33
2018
二等奖
面向新兴产业,科教融合虚实结合构建学习共同体,培养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张晓林,张有光,王祖林,王俊,刘荣科,陈杰,徐华平,杨昕欣,张玉玺
34
2018
二等奖
量子精密测量前沿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房建成,刘刚,全伟,袁珩,胡朝晖
35
2018
二等奖
基于软硬件课程贯通和分级分层次的系统能力培养创新体系构建
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文智,高小鹏,施青松,王总辉,张莉,姜晓红,季江民,王雷,陈建海,施敏华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名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华罗庚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空天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所获荣誉

2020年11月,入选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名单。

2020年12月,入选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1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冠疫情大数据分析团队被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拟表彰为“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2022年 1月,中央网信办主办,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央视网承办,中国正能量2021“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小萱工作室团队获评“百个优秀网络正能量建设者”。

2022年4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被授予“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11月,获批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社会评价

国内排名

2020瑞路中国大学百强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第10位。

2020武书连中国大学排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第25位。

2020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第21位。

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第13位。

国际排名

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全球第151-200名。

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501-600名。

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383名。

2021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306名。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7月,学校作为副主任单位承建2个国家实验室,参与6个国家实验室建设。获批建设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建设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另有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4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8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类别
名称
国家实验室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虚拟现实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863”高技术CIMS设计自动化工程实验室、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实验室、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融合技术实验室、空天信自旋电子技术实验室、大数据精准医疗实验室、航空可靠性综合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计算机新技术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仿真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电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与薄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复杂系统分析与管理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模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研究所
航空探测研究所
ATE技术研究所
可靠性工程研究所
外国语言研究所
设备工程研究所
管理系统工程研究所
机器人研究所
设计制造自动化研究所
制造工程研究所
软件工程研究所
计算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飞行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所
固体力学研究所(复合材料力学)
飞行设计研究所
飞行控制与仿真研究所
热动力研究所
电子综合系统研究所
材料与失效预防研究所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流体力学研究所
无人驾驶飞行器设计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测控技术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空间法研究所
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
研究中心
BUAA-CAST研发中心
微传感器技术中心
直升机研究中心
微电子研究中心
GPS工程研究中心
隐身与反隐身研究中心
风切变技术研究中心
石化工程高新技术开发中心
飞行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
测探技术研究中心
空中交通管制研究中心
螺旋桨研究与发展中心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软件科学研究中心
无人驾驶飞行器研究中心
机器人研究中心
复合材料研究中心
微小型航行器研究中心
计算机与信息研发中心
电磁兼容与电磁安全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科研成就

科技获奖

截至2023年2月,“十五”以来,北航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70余项,其中,2004年以来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国家级获奖成果
项目名称
年度
级别
类别
等级
第一完成人
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
2019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张军
大尺寸铝合金车轮成型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9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张虎
中国民航数字化协同管制新技术及应用
2019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朱衍波
面向公共安全的大规模监控视频智能处理技术及应用
2019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李波
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
2019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杨世春
仿复眼成像的单相机三维流场测速关键技术及装备
2018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王晋军
空间极端环境下机构复杂序列运动地面测试装备关键技术
2018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丁希仑
空地一体化协同防撞关键技术及重大应用
2018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张学军
大范围路网交通协同感知与联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8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王云鹏
中国专利奖
2017
国家级
-
金奖
房建成
新型磁弹性材料的功能调控、晶体生长和大磁致应变特性研究
2017
国家级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蒋成保
飞机电液自馈能刹车装置与防滑控制新技术
2017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焦宗夏
多物理效应协同雾化水灭火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7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杨立军
气动元件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
2017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蔡茂林
前置前驱8档自动变速器
2016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徐向阳
基于移动位置数据城市出行信息服务
2016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吕卫锋
高动态星敏感器技术与工程应用
2016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张广军
运动座载设备协调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5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贾英民
车辆联网感知与智能驾驶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5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王云鹏
可视素材内容驱动的虚拟场景生成技术及应用
2014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陈小武
机载高精度位置姿态测量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4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房建成
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微结构及相关特性
2013
国家级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郭林
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
2013
国家级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孙茂
高性能谐振式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013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樊尚春
飞机大型整体构件测量加工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3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赵慧洁
高精度高动态视觉测量技术与系统
2012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张广军
中国民航飞行运行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011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曹先彬
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GRAPH
2010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赵沁平
高可靠先进液压系统新技术及其在现代军机、民机和航天器中的应用
2010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焦宗夏
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
2009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张军
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
2008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张广军
远程无框架脑外科机器人系统
2008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王田苗
中国国家网络
2007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钱德沛
新型高性能捷联惯性测量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007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房建成
高性能多通道空气动力负载模拟器系列
2006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焦宗夏
激光视觉在线动态测量系统及关键技术
2006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张广军
分布交互仿真应用程序开发与运行平台
2006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赵沁平
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
2004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张军

服务国家战略

截至2022年9月,北航创造了40多项中国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中国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在航空动力、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颈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研制成功中国首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学校牵头设计研制的某型无人机定型并执行重要任务,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位居无人机方队阵首。

标志性成果

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GRAPH

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GRAPH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集成贯通了建模工具、布景工具和绘制引擎的大型图形基础软件系统;平台运行效率和内存占用率两项图形系统的最主要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使中国大型图形基础软件实现了从无到进入国际前列的跨越,解决了中国对国产图形平台的迫切需求。

以计算机图形、虚拟现实等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问题为重点方向,由高校、企业、部队搭建多团队协同、军民融合的技术研发与重大工程相结合的产业创新平台,完成了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60周年国庆阅兵、北京军区实兵演习军事指挥模拟,入选2010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

该项目取得如下重要科学发现:揭示了二个昆虫产生非定常高升力的新机制;指出影响不同昆虫拍动翅的气动力系数的主控参数为雷诺数且飞行的能耗随飞行速度的变化关系近似为J形曲线,而不像飞机的那样为U形曲线;揭示了昆虫飞行是动不稳定的,但该系统是可控的。研究结果为设计开发新概念微型飞行器提供重要的力学基础和有益的启示;同时,为的研究昆虫生理学、行为学、神经生物学等提供力学依据。该项目的20篇代表性论文及8篇核心论文被他人大量引用。高升力机理和能耗机制的研究结果被著名刊物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logy三次撰文介绍;飞行动稳定性和控制的研究结果被国际权威综述刊

物 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和Non-linear Dynamics 用大量篇幅综述。

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复杂工程系统

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复杂工程系统一般含有不确定性、随机性等模型未知动态,并受到外部环境干扰以及传感器测量噪声、控制机构误差和结构振动等内部干扰的影响。多源干扰的存在严重影响控制系统的精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该成果针对非高斯随机系统,提出了一类输出随机分布泛函和统计信息驱动的建模、估计、控制与优化理论与方法;针对多干扰状态空间系统,提出了一种干扰观测、前馈补偿与反馈抑制相结合、具有复合分层结构的精细抗干扰控制理论与方法,发展和丰富了不确定和随机系统控制和估计理论。

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微结构及特性研究

该项目属于材料物理与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纳米材料研究领域。具体发现点:1.发展了单分散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学,通过对微观结构的调控实现了对宏观光学特性的调控;2.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制备一维链状铁系金属及化合物纳米材料制备方法, 验证了Aharoni的球链模型在微纳米尺度下的正确性,修正了经典 Neel-Brown 公式,发展了一维链状结构纳米材料磁翻转理论;3.设计和实现Cu、Ni等过渡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空间限域生长,实现了特定形貌产物的定向制备和尺寸调控,为后续开展纳米原型器件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六方铁磁体的稳定磁结构耦合及其可控磁功能特性

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中科院物理所与北航材料学院共同合作完成的题为《六方铁磁体的稳定磁结构耦合及其可控磁功能特性》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一种MnNiGe:Fe新材料,该材料在280K的宽温度范围内(70K到350K)具有稳定的磁结构耦合相变和可控磁功能特性,有望成为一种具有磁驱动与传感、磁制冷等多功能特性的新型材料。

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丽爽团队参加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项目团队, 2022年9月,研制成功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1956年创刊,主要刊登有关航空航天及相关学科的优秀学术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刊物——Ei Compendex、CA、INSPEC、AJ、Aerospace(IAA、STAR)等收录,中国国内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历年收录的核心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导弹与航天文摘” 、“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等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检索的来源期刊。2014年获得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共315种);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共175种);第5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14);第四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5-201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学术性理论刊物。创刊于 1988 年,主要刊登反映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的最新学术成果,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关注中国国内外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论文、报告、综述等;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中国学术期刊中和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的全文收录;该刊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学报、北京市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

航空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航空学报》创刊于1965年,《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8年。 两刊均是由中国航空学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航空学报杂志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文章内容彼此不相重复。《航空学报》在历年修订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航空学报》均入选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且均名列第1位;同时《航空学报》也是中国工程技术类和力学类的核心期刊,并在历次期刊评比中屡获殊荣。《航空学报》和《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均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收录,《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收录,均参加《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光盘出版和“中国期刊网”的网络出版,同时《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已与国际第一大学术期刊出版集团Elsevier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从2007年起全文收录于Elsevier ScienceDirect平台。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1984年创刊,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为中国材料领域学术性核心科技期刊,主要刊载中国复合材料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是《EI Compendex》、Elsevier的《Scopus》、《CA》等国际著名检索数据库的源期刊,同时也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中国国内数据库收录。2008年被中国科技信息所评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并获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期刊”奖。2012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据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该刊影响因子2009年度为0.955列材料类第1位,2012年度为0.782列材料类第2位。2015年度影响因子:1.154(CNKI2016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0.933(中国科技信息所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

馆藏资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其最初的藏书由建国初期的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院校的航空书刊组成,如:1909年的英国航空报告、1915年的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报告等。截至2017年底,馆藏印刷型书刊资料已达268万册。

除印刷型文献资源外,图书馆还引进了多种中外文数据库,文献类型覆盖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等。截至2017年底,引进了各类电子资源88个,外文电子期刊达1.9万种。

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图书馆自建并引进了大批航空、航天、信息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源以及NASA、AIAA等世界知名航空航天数据库资源。

图书馆还加入了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全国范围内的文献保障体系,包括全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工信部七馆联席会、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等,与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文献中心、中科院文献中心、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北京地区近80余所图书馆以及全国100余所高校图书馆实现了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7月,学校与全球20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公司及国际组织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发起成立及加入了“欧洲顶尖工科大学联盟(T.I.M.E.)”“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国际宇航联合会”等13个国际大学联盟及学术组织。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联合创办中法工程师学院,历经18年发展,被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典范”。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悉心指导和浙江省全力支持下,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共建中法航空学院,扎实推进中法航空研究院建设,积极探索高水平、精英式、本硕贯通的国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范式。成立费尔北京研究院、中法未来城市实验室、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中德先进制造联合实验室等41个高端国际教育科技合作平台。获批成立1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大力实施“远航计划”,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校际学生交换、海外实习以及国际暑期学校、科技竞赛、文化交流等形式,全力推动我校学生参与国际化培养、丰富海外经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学生,国际学生规模、生源质量、培养层次、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列。获批设立了“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

2017年6月,加入工信部所属7所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组成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

2022年2月,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牵头组建的“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正式批复成立。


创办时间
1952年
所属地区
北京市
学校类别
理工类
学校属性
公办大学
学校层次
一本/艺术类一本
提档线
300-400分
院校代码
10006
优势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校特色
双一流/985/211/重点
学校官网
https://www.buaa.edu.cn
学校地址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沙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南三街9号
推荐画室
我要出现在这里
首页
客服
机构入驻
在线咨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历年高考信息汇总
资讯
简章
计划
原则
成绩
合格线
录取线
考点
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