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大师。该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原则的过程当中。
2021年2月5日,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公布。
2021年11月29日,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公布。
2009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
2011年,教育部门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选择了17所中国大学的数、理、化、信、生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入选高校是国内17所高校开始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
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入选。
2018年,“拔尖计划”2.0版计划新增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学科。
2021年2月5日,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在首批(2019年度)遴选建设104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基础上,在各地各高校申报、专家审议基础上,教育部按相关工作程序确定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名单。
“珠峰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道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珠峰计划最开始从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校长在2009年暑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传出。郑南宁校长在讲话中说,“珠峰计划”只在五个学科——数、理、化、生物和计算机科学中实施。“前提是要求学校在基础学科,尤其在理科方面很强。”该计划是面向世界开放,教师来源除了组织学校最优秀的师资,还要从世界各地通过中央专项高薪聘请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来实施教学。
“珠峰计划”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学科开始,在高等教育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一度以“珠峰计划”的代号流传,为避免这项计划被用于其他用途,教育部在出台方案时并未做大张旗鼓的宣扬工作,并希望各入选校不宣传,不张扬,埋头苦干,切实开拓出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途径。各高校不约而同地在2010年高校招生宣传时,向中学生大力介绍这项计划的重要性,以增加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复旦大学的保送生方案称,被数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和生命科学学院录取的考生,入校后成绩优秀者,可进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这项计划也引起了中学教育界的注意。天津南开中学校长杨静武认为,这项计划具有前瞻性,对于将来可能是具有导向性的,中学也应积极呼应拔尖人才培养的尝试,与大学合作,将有冒尖潜质的学生输送进去。
2017年3月25日,来自国外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学府和国内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25日齐聚山东大学,参加“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交流拔尖人才的培养经验,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药方”。
此次研讨会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为指导,邀请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的学科代表专家前来参会。
序号 | 所属学校 | 类别 | 基地名称 |
1 | 北京大学 | 数学 | 未名学者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 | 清华大学 | 数学 | 学堂计划数学班——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 | 数学 | “励耘计划”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4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数学 | 华罗庚英才班——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 | 南开大学 | 数学 |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 | 吉林大学 | 数学 |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 | 复旦大学 | 数学 |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 | 数学 |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9 | 浙江大学 | 数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数学 | 华罗庚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1 | 山东大学 | 数学 |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2 | 四川大学 | 数学 | 明远学园——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柯召班) |
13 | 数学 |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14 | 北京大学 | 物理学 | 未名学者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5 | 清华大学 | 物理学 | 学堂计划叶企孙物理班——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6 | 清华大学 | 力学 | 学堂计划钱学森力学班——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7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物理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8 | 南开大学 | 物理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9 | 吉林大学 | 物理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0 | 复旦大学 | 物理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1 | 上海交通大学 | 物理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2 | 南京大学 | 物理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3 | 浙江大学 | 物理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物理学 | 严济慈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5 | 武汉大学 | 物理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6 | 华中科技大学 | 物理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7 | 中山大学 | 物理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8 | 西安交通大学 | 物理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9 | 北京大学 | 化学 | 未名学者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0 | 清华大学 | 化学 | 学堂计划化学班——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1 | 南开大学 | 化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2 | 吉林大学 | 化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3 | 复旦大学 | 化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4 | 上海交通大学 | 化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5 | 南京大学 | 化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6 | 浙江大学 | 化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化学 | 卢嘉锡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8 | 厦门大学 | 化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9 | 武汉大学 | 化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0 | 四川大学 | 化学 | 明远学园——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1 | 兰州大学 | 化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2 | 北京大学 | 生物科学 | 未名学者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3 | 清华大学 | 生物科学 | 学堂计划生物科学班——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4 | 中国农业大学 | 生物科学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5 | 南开大学 | 生物科学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6 | 复旦大学 | 生物科学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7 | 上海交通大学 | 生物科学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8 | 浙江大学 | 生物科学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物科学 | 贝时璋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0 | 厦门大学 | 生物科学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1 | 武汉大学 | 生物科学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2 | 生物科学 | 生命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53 | 华中农业大学 | 生物科学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4 | 中山大学 | 生物科学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5 | 四川大学 | 生物科学 | 明远学园——生物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6 | 兰州大学 | 生物科学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7 | 北京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未名学者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8 | 清华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学堂计划计算机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含人工智能)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9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0 | 北京理工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1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2 | 上海交通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3 | 南京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4 | 浙江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5 | 华中科技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6 | 电子科技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7 | 西安交通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8 | 国防科技大学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9 | 南京大学 | 天文学 | 天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0 | 北京师范大学 | 地理科学 | “励耘计划”地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1 | 大气科学 | 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72 | 厦门大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地球物理学 | 赵九章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4 | 武汉大学 | 地球物理学 | 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5 | 南京大学 | 地质学 | 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6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地质学 | 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7 | 北京师范大学 | 心理学 | “励耘计划”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8 | 北京大学 | 基础医学 | 未名学者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9 | 复旦大学 | 基础医学 | 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0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础医学 | 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1 | 华中科技大学 | 基础医学 | 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2 | 中山大学 | 基础医学 | 基础医学(陈心陶)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3 | 四川大学 | 基础医学 | 明远学园——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怀德班) |
84 | 中国人民大学 | 哲学 |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5 | 复旦大学 | 哲学 |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6 | 南京大学 | 哲学 |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7 | 武汉大学 | 哲学 |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8 | 中国人民大学 | 经济学 |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9 | 中央财经大学 | 经济学 | 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0 | 南开大学 | 经济学 |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1 | 上海财经大学 | 经济学 |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2 | 厦门大学 | 经济学 | 王亚南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3 | 西南财经大学 | 经济学 |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4 | 北京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未名学者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5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励耘计划”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6 | 华东师范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元化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7 | 浙江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8 | 山东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9 | 四川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明远学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锦江书院) |
100 | 中国人民大学 | 历史学 |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01 | 北京师范大学 | 历史学 | “励耘计划”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02 | 南开大学 | 历史学 |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03 | 华东师范大学 | 历史学 | “历史+”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04 | 中山大学 | 历史学 |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序号 | 类别 | 所属学校 | 基地名称 |
1 | 数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华罗庚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 | 数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华罗庚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 | 数学 |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4 | 数学 | 同济大学 |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 | 数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 | 数学 | 南京大学 |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 | 数学 | 厦门大学 | 景润拔尖班——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 | 数学 | 武汉大学 |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 | 数学 | 中山大学 |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0 | 物理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励耘计划”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1 | 物理学 | 山西大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2 | 物理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13 | 物理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4 | 物理学 | 厦门大学 | 萨本栋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5 | 物理学 | 山东大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6 | 物理学 | 兰州大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7 | 物理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8 | 力学 | 北京大学 | 未名学者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19 | 力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空天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0 | 力学 |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21 | 力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2 | 力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3 | 力学 | 浙江大学 |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4 | 力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钱学森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5 | 力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6 | 化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励耘计划”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7 | 化学 | 张大煜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28 | 化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29 | 化学 | 福州大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0 | 化学 | 山东大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1 | 化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2 | 化学 | 湖南大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3 | 化学 | 中山大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4 | 生物科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励耘计划”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5 | 生物科学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贝时璋英才班——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6 | 生物科学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37 | 生物科学 | 同济大学 | 生命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8 | 生物科学 | 南京大学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39 | 生物科学 | 山东大学 | 生物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0 | 生物科学 | 云南大学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1 | 生物科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2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43 | 计算机科学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4 | 计算机科学 | 吉林大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5 | 计算机科学 | 同济大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6 | 计算机科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华夏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7 | 计算机科学 | 武汉大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48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49 | 计算机科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0 | 计算机科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1 | 天文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王绶绾天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2 | 地理科学 | 北京大学 | 未名学者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3 | 地理科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4 | 地理科学 | 南京大学 | 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5 | 大气科学 | 北京大学 | 未名学者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6 | 大气科学 | 南京大学 | 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7 | 海洋科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58 | 地球物理学 | 未名学者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59 | 地质学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燕山书院——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0 | 地质学 | 西北大学 | 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1 | 心理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耀翔班”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2 | 心理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3 | 哲学 | 北京大学 | 未名学者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4 | 哲学 | 清华大学 |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5 | 哲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励耘计划”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6 | 哲学 |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67 | 哲学 | 吉林大学 |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求真书院) |
68 | 经济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励耘计划”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69 | 经济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0 | 经济学 | 东北财经大学 |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1 | 经济学 | 复旦大学 |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2 | 经济学 | 南京大学 |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3 | 经济学 | 浙江大学 |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4 | 经济学 | 山东大学 |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5 | 经济学 | 武汉大学 |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6 |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7 | 中国语言文学 | 南开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8 | 中国语言文学 | 复旦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79 | 中国语言文学 | 南京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0 |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81 |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山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2 | 历史学 | 北京大学 | 未名学者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3 | 历史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4 | 历史学 | 吉林大学 | 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5 | 历史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6 | 历史学 | 复旦大学 |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7 | 历史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开沅”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8 | 基础医学 | 浙江大学 | 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9 | 基础医学 | 中南大学 | 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0 | 基础医学 | 南方医科大学 | 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1 | 基础医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侯宗濂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2 | 药学 | 沈阳药科大学 | 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3 | 药学 | 复旦大学 | 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4 | 药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基础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95 | 中药学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