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大学(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为“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高校、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前身是1978年创立的甘肃中医学院;1989年,学校在甘南州卫生学校藏医学专业基础上创办藏医系,逐渐发展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藏医学院;2014年,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和平、五里铺、定西、甘南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041.61亩,馆藏纸质图书90余万册,电子图书249.5万册;设有21个教学机构,开设32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1280人,专任教师835人;全日制在校生18723人,其中本科生13852人,专科生1178人,硕士研究生3274人,博士研究生194人,留学生125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本部设有21个教学机构,4个直属机构,3个科研机构,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2家实践教学基地(含11所附属医院),开设3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医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
本科专业设置
专业名称 | 学制 | 门类 | 专业类 | 学位 | 所属院部 |
---|---|---|---|---|---|
中医学 | 5 | 医学 | 中医学类 | 医学 | 中医临床学院 |
针灸推拿学 | 5 | 医学 | 中医学类 | 医学 | 针灸推拿学院 |
中药学 | 4 | 医学 | 中药学类 | 理学 | 药学院 |
藏医学 | 5 | 医学 | 中医学类 | 医学 | 藏医学院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5 | 医学 | 中西医结合类 | 医学 | 中西医结合学院 |
护理学 | 4 | 医学 | 护理学类 | 理学 | 护理学院 |
药物制剂 | 4 | 医学 | 药学类 | 理学 | 药学院 |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 4 | 医学 | 中药学类 | 理学 | 药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 | 4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管理学 | 经贸与管理学院 |
临床医学 | 5 | 医学 | 临床医学类 | 医学 | 临床医学院 |
医学影像学 | 5 | 医学 | 临床医学类 | 医学 | 临床医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类 | 经济学 | 经贸与管理学院 |
预防医学 | 5 | 医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 医学 | 公共卫生学院 |
医学信息工程 | 4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工学 | 信息工程学院 |
医学检验技术 | 4 | 医学 | 医学技术类 | 理学 | 临床医学院 |
康复治疗学 | 4 | 医学 | 医学技术类 | 理学 | 针灸推拿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4 | 理学 | 心理学类 | 理学 | 经贸与管理学院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4 | 医学 | 中药学类 | 理学 | 药学院 |
藏药学 | 4 | 医学 | 中药学类 | 理学 | 藏医学院 |
应用化学 | 4 | 理学 | 化学类 | 理学 | 药学院 |
药学 | 4 | 医学 | 药学类 | 理学 | 药学院 |
运动康复 | 4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理学 | 体育健康学院 |
卫生检验与检疫 | 4 | 医学 | 医学技术类 | 理学 | 公共卫生学院 |
中药制药 | 4 | 医学 | 药学类 | 理学 | 药学院 |
医学影像技术 | 4 | 医学 | 医学技术类 | 理学 | 临床医学院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4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工学 | 公共卫生学院 |
软件工程 | 4 | 工学 | 计算机类 | 工学 | 信息工程学院 |
专业名称 | 所属院部 |
---|---|
中医学(甘肃省农村医疗专项) | 继续教育学院 |
中医骨伤 | |
针灸推拿 | |
医学影像技术 | |
医学检验技术 | |
护理 | |
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制药技术方向) | |
药品经营与管理 | |
公共卫生管理 | |
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鉴定与质量检测技术方向)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280人,其中专任教师835人。现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6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86人,1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14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3人获“甘肃省园丁奖”,36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有省级教学团队16个。
国医大师:王自立
全国名中医:王自立、刘宝厚、张士卿
“岐黄学者”:李应东、李建省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士卿、裴正学、赵健雄、刘国安等
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李妍怡
甘肃省名中医:宋敏、赵健雄、刘国安、戴恩来等
甘肃省优秀专家:李应东、李金田、陈林庆等
甘肃省教学名师:李金田等
甘肃省“333”人才工程:周语平、李应东、李金田、王引权等
甘肃省“555”人才工程:刘永琦、李成义、王亚丽、郭玫等
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周语平、李金田、李成义等
甘肃省领军人才:宋敏、李应东、李金田、戴恩来、王引权、李成义、郭玫等
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刘永琦、宋敏、韩涛、杨扶德等
名称 | 所属院部 | 团队带头人 | 年度 | 级别 |
---|---|---|---|---|
中药生药学教学团队 | 药学院 | 李成义教授 | 2009 | 省级 |
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团队 | 中医临床学院 | 李金田教授 | 2010 | 省级 |
中医学基础教学团队 | 基础医学院 | 安耀荣教授 | 2011 | 省级 |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团队 | 中医临床学院 | 宋敏教授 | 2012 | 省级 |
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团队 | 基础医学院 | 刘永琦教授 | 2013 | 省级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 | 基础医学院 | 梁永林教授 | 2016 | 省级 |
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教学团队 | 公共卫生学院 | 郑贵森教授 | 2017 | 省级 |
中药资源学教学团队 | 药学院 | 晋玲教授 | 2018 | 省级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院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权;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学科(A类)、7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9个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公共卫生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科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 |
---|---|---|
中医学 | 甘肃省教育厅 | 2013.02 |
针灸学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009.10 |
中医骨伤科学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009.10 |
伤寒学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009.10 |
中医老年病学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012.08 |
中医痹病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012.08 |
中医血液病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012.08 |
民族医学(敦煌医学)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012.08 |
学科名称 | 部门 | 时间 |
---|---|---|
方剂学 | 中医临床学院 | 2010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临床学院 | 2010 |
中医脑病科 | 第一附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2010 |
中医消化科 | 第一附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2010 |
中医老年病科 | 第一附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2010 |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院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有19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专业名称 | 所属院部 | 负责人 | 年度 | 级别 |
---|---|---|---|---|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 药学院 | 李成义教授 | 2008 | 国家级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中西医结合学院 | 李应东教授 | 2009 | 国家级 |
针灸推拿学 | 针灸推拿学院 | 严兴科教授 | 2010 | 国家级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学院 | 宋敏教授 | 2011 | 省级 |
药物制剂 | 药学院 | 魏舒畅教授 | 2011 | 省级 |
中药学 | 药学院 | 李成义教授 | 2014 | 省级 |
护理学 | 护理学院 | 赵鲲鹏副教授 | 2014 | 省级 |
临床医学 | 临床医学院 | 陈彻教授 | 2016 | 省级 |
藏医学 | 藏医学院 | 赵苏静副教授 | 2016 | 省级 |
医学影像学 | 临床医学院 | 周晟 | 2017 | 省级 |
名称 | 级别 | 所在院部 | 课程负责人 |
---|---|---|---|
医学免疫学 | 省级 | 基础医学院 | 刘永琦教授 |
中医妇科学 | 省级 | 中医临床学院 | 武权生教授 |
中医基础理论 | 省级 | 基础医学院 | 梁永林教授 |
中医内科学 | 省级 | 中医临床学院 | 金智生教授 |
中医临床基础—伤寒学 | 省级 | 中医临床学院 | 李金田教授 |
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 | 省级 | 中医临床学院 | 李金田教授 |
中医外科学 | 省级 | 中医临床学院 | 王思农教授 |
药用植物学 | 省级 | 药学院 | 晋玲教授 |
中医筋伤学 | 省级 | 中医临床学院 | 宋敏教授 |
名称 | 所属部门 | 负责人 | 年度 | 级别 |
---|---|---|---|---|
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 教学实验实训中心 | 刘永琦教授 | 2011 | 省级 |
临床技能实训中心 | 教学实验实训中心 | 刘丽教授 | 2012 | 省级 |
中药生药实验教学中心 | 药学院 | 李成义教授 | 2013 | 省级 |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 药学院 | 李越峰教授 | 2016 | 省级 |
理化实验教学中心 | 药学院 | 刘雄 | 2017 | 省级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诊断学 | 中医临床基础——伤寒学 |
中医骨伤科学 | 中医各家学说 | 中药学 | 中药鉴定学 |
医用生物学 | 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 | 中药化学 | 内科学 |
中医妇科学 | 方剂学 | 诊断学 | 医学免疫学 |
中医外科学 | 分析化学 |
荣誉表彰
据2018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
2022年4月,甘肃中医药大学团委入选2022年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工)委”入围名单。
2022年4月,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创新研究团队荣获第26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3月,学院有1个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科普示范基地,1个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库,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甘肃省高校产业研究院,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实验动物省级行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级别 | 实验室名称 | 批准单位 |
---|---|---|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科技部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 | 教育部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中药药理与毒理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科技厅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中医方药挖掘与创新转化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科技厅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中医药防治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科技厅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中药质量与标准研究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科技厅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 | 中药生药实验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 | 中药药理实验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 | 中药化学实验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教育厅 |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重大疾病分子医学与中医药防治研究实验室 | 甘肃省教育厅 |
省级工程实验室 | 甘肃省中药新产品创制工程实验室 | 省发改委 |
省级工程实验室 | 甘肃省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化技术研究与推广工程实验室 | 省发改委 |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 生物化学实验室 | 甘肃省卫生厅 |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 中药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 甘肃省卫生厅 |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 中药制剂实验室 | 甘肃省卫生厅 |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 中药制药实验室 | 甘肃省卫生厅 |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 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 | 甘肃省卫生厅 |
级别 | 名称 | 批准单位 |
---|---|---|
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甘肃省科技厅 |
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 | 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等加工炮制及种植工程研究中心 | 甘肃省发改委 |
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甘肃省中药炮制及质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甘肃省科技厅 |
甘肃省发改委 | 甘肃省中医药减肥技术研究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甘肃省发改委 |
甘肃省发改委 | 甘肃省中药制药工艺工程研究中心 | 甘肃省发改委 |
级别 | 基地名称 | 批准单位 |
---|---|---|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 | 甘肃省教育厅 |
------- | 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 | 甘肃省教育厅 |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3月,近5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826项,以第一单位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75项,获国家专利32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33部,发表学术论文2664篇。
2018年8月,该校18项课题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面上项目1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批准经费共计634万元;基础医学院4项,药学院5项,中西医结合学院1项,中医临床学院1项,针灸推拿学院1项,临床医学院2项,附属医院4项。
2017年8月,该校19项课题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直接经费总计640万元;获得立项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有:李金田、李应东、汪永锋、戴恩来、伊琳、宋敏、武权生、段国建、王惠珍、陈红刚、刘东玲、颜春鲁、骆亚莉、赵粉琴、成映霞、王燕、王晶、孙少伯、秦大平。
2015年8月,该校14项课题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批准经费共计503万元。
负责人 | 项目名称 | 姓名类别 |
---|---|---|
李应东 | 基于气血理论和TGF-β1/Smad3/ROS/miRNA-200a信号通路探讨放射性心肌纤维化发生机制及当归红芪超滤物的防治效应 | 面上项目 |
晋玲 | 基于药效/成分指数(ECI)构建中药品质区划评价模型-以秦艽抗类风湿关节炎(RA)为例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李成义 | 基于代谢组学的土壤无机元素影响红芪质量的机理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臧凯宏 | 基于TGF-β/Smad/MAPK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研究黄芪甲苷促进UC黏膜屏障修复机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李沛清 | 基于TGF-β1/Smads通路探讨半夏泻心汤干预胃癌外泌体诱发腹膜间皮细胞EMT阻抑胃癌腹膜转移的作用机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赵信科 | 基于TNF-α/CTRP9/p42/44MAPK信号通路探讨当归红芪超滤物干预重离子束致心肌细胞损伤的氧化应激机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王志旺 | 基于“体阴而阴不足”从cAMP/PKA/CREB与TGF-β1/Smads/CTGF多信号通路探讨育阴软肝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景明 | 从TGF-β1/Smads/Snail信号通路调控CEC自噬障碍导致EMT探讨湿生扁蕾提取物治疗UC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吴玉泓 | p38 MAPK介导MSK1/2-CREB通路关键分子在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微环境中的响应及温补脾肾法干预效应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刘喜平 | 胃癌外泌体激活Shh信号通路诱发MSCs恶性转化及半夏泻心汤干预作用的配伍机制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马燕花 | miRNAs和Hh信号通路在NASH相关肝纤维化中的交互作用及慈菇消脂丸的干预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明海霞 | 基于SOCS对JAK/STAT的负调控探讨镰形棘豆总黄酮对肺纤维化 TGF-β1/Smads信号转导的作用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金华 | 基于“肠道菌群—5-HT信号系统”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中枢-胃肠响应机制及镇肝熄风汤的影响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潘海邦 | TLR2/4-MyD88-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在小鼠体表感染软组织中的级联响应及三黄膏的干预效应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王钢 | 基于骨免疫探讨补肾通络法对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及Treg/Th17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曹林忠 | 基于FKBP52/GRα/miRNA-708信号通路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分子机制及生骨再造丸的干预效应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严兴科 | 单眼剥夺大鼠视功能柱“漂移”与针刺干预的机制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宋鹏 | 基于VEGFR2/ERK/AP-1/miRNA-21信号通路探讨雄黄微生物转化液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 | 青年科学 |
负责人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
张建 | 天然生物碱Stenine和Lycopodine的全合成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何建新 | 基于对AKT活性的调控效应研究黄芪抑制MSCs介导肺癌细胞对厄洛替尼耐药性的生物学机制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李芸 | 基于生物碱成分转化与毒-效相关性的甘草汁蒸制高乌头“减毒存效”的机制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舍雅莉 | 黄芪多糖对甲醛环境中BM-MSCs遗传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金华 |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分析与镇肝熄风汤的影响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景明 | 藏药湿生扁蕾抑制结肠癌微环境中BMSCs恶性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万生芳 | 基于"脾主肌肉"理论探讨糖尿病胃轻瘫胃窦平滑肌RhoA/RocK信号通路的响应及红芪多糖的干预机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韩涛 | 西黄丸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抗乳腺增生作用机制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李红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气虚血瘀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大鼠的动态表达及益气活血法的干预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赵党生 | 芍药汤经高迁移率族蛋白B1调控TLR信号通路炎症分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刘喜平 | 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促进内源性MSCs向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归巢作用的方证相关研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马燕花 | JNK/c-Jun信号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Fas介导肝细胞脂性凋亡的影响及解毒化痰法的干预作用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张晓刚 | 骨质疏松胸腰段骨折不全复位对邻近椎体力学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赵中亭 | 基于“热证可灸”的悬灸对热痹型RA大鼠特异自身抗体表达的干预机制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底,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总量达82.2116万册,其中,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普通图书72.3043万,外文图书2.956万册,纸质期刊合订本4.327万册,纸质现刊456种,馆藏线装古籍2.3816万册,其中,馆藏朝鲜内府刊《东医宝鉴》、元刻《(闻人氏)痘疹论》、明刻本《类经》等善本,台湾出版的《敦煌宝藏》、文渊阁影印本《四库全书》等,构成了该馆的古籍藏书特色;购置电子图书93.0662万余种,电子报纸250余种,电子期刊85402种,拥有各类数据库或平台共49个。
学术期刊
《中医儿科杂志》主要报道中医儿科临床、科研与教学成果,设有名家真传、专题笔谈、专家诊疗经验、理论研究、学术探讨、实验研究、教学研究、文献综述、临床研究与报道、针灸推拿、名院名科名医风采、经典古籍研究、儿童养生保健、医案医话、中药研究等栏目;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全文收录。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设有专家诊疗经验、理论研究、学术探讨、学术争鸣、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与报道、针灸推拿、中药研究、工艺研究、技术与方法、教学研究、文献综述、百家园等栏目,并设有敦煌研究、藏医藏药、陇上医家、甘肃道地药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专栏;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收录。
《甘肃基层卫生》开设的栏目有专家经验、经典探讨、临床研究与报道、针灸推拿、护理园地、医院管理、短篇报道、医德医风、百家园等。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2月,学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进向西交流发展,与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共建了8所“岐黄中医学院”和4个中医中心,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乌克兰、匈牙利、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是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