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与服饰设计_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专业

美考君
2021-10-12
来源:52艺考网

服装与服饰设计(Fashion and Apparel Design)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设计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2012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正式出现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符合服装行业与产业发展需求,具备服装艺术设计创新设计思维、可持续设计理念及一定的设计研究能力,具备服装与服饰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及品牌规划的方法,具有国际视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及社会责任感,能在服装艺术设计及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时尚创意设计、文化创新与设计、产品策划与设计开发、时尚策划与管理等工作,能在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整合创新能力的跨学科设计人才。


服装与服饰设计_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学科门类:艺术学

专业类别:设计学类

中文名称:服装与服饰设计

外文名称:Fashion and Accessory Profession

专业代码:130505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中国的服装高等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012年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目录外专业,如1985年的哈尔滨大学服装系、1993年的齐鲁工业大学等陆续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类专业。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由原艺术设计专业(专业代码:050408)部分分出。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隶属于艺术学、设计学类,专业代码:130505。


培养目标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领先的审美判断、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能从事设计研发、推动专业发展、承担设计教育、相关研究工作,具备自主创业能力,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以及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多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百度百科)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设计意识与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以及把握时尚潮流并进行流行预测的基本方法, 能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与应用研究型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华南农业大学

培养拥有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合作精神;具备多层次、跨学科、泛领域合作的综合设计开发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服装与服饰设计行业人才;注重文化素养和开拓精神,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专业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及分工合作的能力,成为能在服装及服饰相关的行业中从事设计及策划管理工作、能在各级院校及科研单位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广州美术学院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知识及技能,适应服装行业与地方需求,社会责任感强,具备良好的服装与时尚审美鉴赏能力、服装与服饰品设计与产品研发能力、现代化服装产业数字化生产适应能力,能在服装与服饰品生产企业、品牌服装企业、时尚与流行文化传播机构、及大中专职业相关职业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服装与服饰品设计、产品研发、品牌营销、专业教学等方面的各项具体工作。

毕业五年后,毕业生能够发展成为服装及时尚行业的骨干专业人才:

1)能够担任服装与服饰产品的新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流程设计及现有产品的更新与升级等设计研发工作,以及从事纺织服装相关企业的品牌策划、品牌文化推广与市场运营相关业务能力。

2)能够应用当前的数字智能设计和信息技术,并能随时更新现有的设计实践方法、适应现代化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技术升级环境。

3)具备发现当前服装与服饰生产、品牌运营和市场推广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并能够独立思考、分析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能够应用现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解决方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总学时数应不低于2600学时;每学年学时数应为700学时左右,每学期学时数应为350学时左右;每20学时计1学分,四年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之内。 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各高校可根据专业需要及各自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基本学制及学分总数,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并规定学生毕业、学位授予标准及申请学位年限。

素质要求

1)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备强烈的服务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及创新意识;

3)具备自觉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时代意识;

5)在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类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为完备的、符合专业方向要求的工作能力;

6)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同能力;

7)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8)身心健康,能通过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知识要求

1)系统掌握设计学的基础核心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核心知识;

2)了解设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性和国内外设计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研究动态,以及设计学基本研究方法;

3)能够运用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设计问题,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4)对相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5)加强印刷、包装、媒体传播等领域的视觉规律研究及设计表现的学习及实训。

能力要求

1)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基础技能,掌握设计创意、表达、沟通、加工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献检索、设计调查、数据分析等基本技能及研究报告、论文撰写基本规范;

2)能基本胜任专业领域内一定设计项目的策划、创意、组织及实施;

3)具备相应的外语、计算机操作、网络检索能力;

4)可用1门外语熟练进行学术检索与信息交流,能够查阅和利用相关的外文资料;

5)具备制作图形、模型、方案,运用文献、数字媒体以及语言手段进行设计沟通及学术交流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性传播、普及与应用设计知识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类课程组成,课程体系中须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通识教育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以及艺术、体育、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等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为各设计类专业通用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由基础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教学两部分课程构成,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方法及创新理论等知识体系。

专业教育课程为专业知识传授及能力训练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内容包括各专业领域的课堂授课、社会实践、岗位实训和职业实习(包括面向生产与市场的应用实践性课程以及社会活动)等。 专业选修课程由反映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类学科前沿、学术特色以及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单元构成。

理论课程

理论教学课程

除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外,应开设体现专业教育要求的理论课程。

通识类课程主要包含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艺术、体育、外语、计算机应用教育等课程。

除教育部规定开设的课程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包括中外文化通史、艺术史、科技史、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内容的通识课程。

基础类课程基础类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两部分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等。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通用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基本理论课程与基本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中外设计史(含专业设计史、地域设计史等)、设计概论、设计方法、造型基础、设计表现、设计技术(含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思维、创新理论等) 。

专业类课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可包括:服装设计与表现(服装设计方法、服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及工艺(织物、面料、裁剪、结构、打版、配件)、服装品牌与市场策略、佩饰设计及工艺等。

主要课程:服饰概论、服饰效果图、中外服装史、服饰材料学、服装结构设计、时装设计、服装传统工艺——蜡染、扎染、刺绣、服装工艺与制作、立体裁剪成衣设计等。华南农业大学

专业课程:服装学概论、服装画技法、服饰配色设计、服饰图案设计、服装材料学、服饰平面构成、服饰色彩构成、服饰立体构成、服饰图案、面料再造、服饰手工艺、服饰配件设计、创新服装设计、女装结构与工艺、男装结构与工艺、中式服装结构与工艺、童装结构设计、立体剪裁、服装CAD、服装品牌与市场营销、服装英语、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化妆设计等。

实践环节:工作室方向课、服装认识实践、专业考察、专业实习等。(大连外国语大学

为了建立跨专业的、更适合学科发展及产业趋势的“问题导向式”教学科研平台,学院以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交互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方向)为基础,建立“专业”的教学体制,负责本科学生第1-5学期的专业知识学习。

主要课程:解析与表达、构成与形式、服装结构原理A、服装结构原理B、服装结构原理C等。

以社会需求和学院核心优势为导向,成立“智能与体验创新”、“产品与系统创新”、“文化与社会创新”、“纤维与空间创新”、“时尚与品牌创新”五个教学研究中心,负责本科生6-8学期的研究性学习。

主要课程:设计表达A+B、工艺基础(服装工艺基础、箱包工艺基础)、结构设计原理(服装结构设计原理、包袋结构设计原理、首饰结构设计原理)、设计思维训、风格专题设计、时尚品牌策划、毕业设计及论文等。广州美术学院

实践教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类型包括专业类实验(工作室、实验室)课程、专业类社会实践、专业类实训、专业类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等内容。

专业类实验(工作室、实验室)课程:工作室专业类课程采取基本理论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全程参与;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轴,组织具有案例教学特征的单元内容展开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室专业类课程则根据专业领域特征相关前沿技术、创新项目展开实验性教学与研究。

专业类社会实践:通常组织较短而务实的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包含美术馆、博物馆考察,设计市场及企业机构的参观见习,城乡社会调查,以及专业教学课程中的乡村写生、基层采风等。

专业类实训:在校内外设置实训基地,创建全过程学习平台,在专业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掌握1门专业工作技能的学习方式。实训方式包括项目实训、策划实训、市场实训、创业实训等。

专业类实习:选择与专业领域相符或相近的社会机构,在专业性工作岗位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与合成的学习方式;实习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实习方式包括设计岗位实习、管理岗位实习、生产加工岗位实习。

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立足于专业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选择与生产、生活、科研、教育相关的研究性命题,有一定的创新性,鼓励与企业机构合作,鼓励选择实际的设计问题,考虑社会关注热点。

选题过程中应对相关领域的学术背景进行充分了解,掌握命题基本资料、熟悉前人研究成果、知晓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能够明确选题的研究范畴与创新意义;选题应经指导教师同意,并通过一定的论证过程最终确定。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课程设计:高校通过创建各种创新平台以及实习基地,将产教研贯穿于整个服装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服装企业凭借对业界的发展趋势、对产品及市场诉求的把控,与学校一道共同建设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企业进行课程设计的同时,教师也会有针对性地结合企业的需求,让学生结合企业的要求完成具体的设计工作。

二)全面实施实训合作:以校企合作工作为平台,进行实习实训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并与学校一同研究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匹配的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并融入企业的生产管理、专业技术、营销活动等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专业环境中得到经验。

三)优势互补开展培训合作:企业可以凭借专业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对专职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采取派设计、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外聘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进行指导。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凭借师资、场地、学习氛围等自身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企业新进人员进行职业规划、外语、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担当起企业的员工培训、进修、继续教育基地的角色。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企业升级转型,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不断的掌握企业最新的行业变化,根据行业变化特点和趋势需求,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师资能力等。

二)优化课程体系,校企共建云课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建立既适应行业需求又具有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同时,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能力,扩大与企业共建网络平台课程的辐射面和覆盖度,制定时尚流行传播和信息领域的定制课程;搭建网络平台下的设计实践课、实训课程、毕业设计指导等环节,形成交叉培养。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环节修定时,应组织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教学团队、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制定及课程内容的增减。

三)搭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建设产业学院:建立时尚信息传播实时校企合作平台,助推专业发展,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校在校企合作的同时要考虑师资队伍的提高。

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对服装行业转型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分析,为构建符合学科特点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服装行业发展新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类型,明确目标、要求、课程体系间的内在逻辑与有效支撑。转变以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重知识轻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艺术轻技能、重表现轻市场的教育观念。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与适应市场为目标,以服装产业为依托,构筑创新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引导理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转型。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研究为基础,以育人为根本,实现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注重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将多元化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改进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意识培养:服装教学应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设计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创新理念、创新方法用“以点扩面”的形式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将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到设计创意与实践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实现创新实践,从而激发潜能,提高学习自主性。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实施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角色转换,以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有针对性地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应用实践。以理论知识为导向,通过实践环节锻炼专业技能,提升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规划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不断变化调整。同时,采用多种教学途径使学生不断尝试多样化的实践经历。如组织学生参加设计比赛、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针对赛事需要开展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环节中,提升理论结合实际的综合能力,完善知识结构。

建立设计实践工作室。工作室模拟小型企业运营方式,从市场调研到产品研发,再到成品制作与推广营销等过程进行分工协作,将课堂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及生产中。工作室作为直接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特定的课题,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和综合实践,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实践创新平台。以市场为依托,企业需求为导向,针对就业问题实现“无缝”对接。对不同企业分析其发展,了解其需求,实行联合培养、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合作共建创新平台,以平台为载体,学生可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了解企业运作,确定岗位目标,为将来的就业提出方向性指导。同时开展符合现阶段企业发展的研发创新,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学校以设计创新、产品开发为主导,结合企业生产营销,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设计开发符合市场的创新产品,建立研究型合作共赢模式。

四)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开展创业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从创业理念着手,通过相关理论,对创业方向、创业条件、创业所需技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根据专业特点,开展设计创新的创业技能训练,将创业过程、创业要素融合贯穿于服装教育的全过程。搭建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利用现代新生资源有效实施创业指导,提升服装人才的创业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可在学科教学(美术)、工业设计工程、机械和艺术学理论等相关专业考研深造。

就业方向

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任职于服装品牌公司、服装设计公司、服装院校、制服公司、服装外贸公司、形象设计公司、服装营销公司、时尚媒体(杂志、报社、电视台)及与时装相关的公司和厂家,涉及男装、女装、童装、礼服、内衣、中老年装、特种服装等多个门类,从事包括设计师、设计师助理、设计教育工作者、形象设计师、时尚编辑、时装管理及销售等工作。


1  /  8
阅读1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相关推荐
1  /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