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理工学院(Qi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是青海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学校,是一所以“生态+”“气象+”“清洁能源+”“人工智能+”为特色的应用型理工类大学。该校入选教育部“银龄计划”第四批试点受援高校,由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对口支援。
2019年,西宁大学开始筹建。2023年8月,筹建中的西宁大学更名为青海理工大学。2023年,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4年,学校获批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计划150个;同年5月30日,经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置青海理工学院,并在当年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
截至2023年11月,青海理工学院占地总面积1641.48亩,建筑总面积34.5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1亿元。学校设有5个学院、1个中心,13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师资队伍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1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08人。2024年,学校预招全日制在校生1040人。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青海理工学院首批设置5个学院,13个本科专业,覆盖9个一级学科。
二级学院(中心) | 专业 |
---|---|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 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 |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自动化、数字经济 |
工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 |
商学院 | 经济学、金融科技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通识教育中心 | - |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青海理工学院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立项建设省级一流学科1个。
类别 | 名称 |
---|---|
省级重点学科 | 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省级一流学科 | 大气科学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青海理工学院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1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引进中共中央组织部、团中央第23、24批援青博士团成员1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千人计划”2人、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3人、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行动计划3人、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青海理工学院专项77人。
类别 | 姓名 |
---|---|
中国科学院院士(聘用) | 黄建平 |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李正贵等 |
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 刘凤祥、唐彬彬、张世鹏等 |
柔性引进教师 | 陈艳波、吕海深、张弢、王如宾等 |
青海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团队 |
注:表格不全 |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青海理工学院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项5项,建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建立52个校外实习基地。
类别 | 名称 |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大气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校外实习基地 | 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 水利与交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经济学、金融科技等 |
注:表格不全 |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教育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支持青海理工学院建设纳入部省战略合作,将学校列入教育部“银龄计划”第四批试点受援高校,构建起南京大学牵头和河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与的“组团式”对口支援格局。在中组部、教育部支持下,南京大学选派2名教授担任校长、副校长,4所支援高校选派22名“银龄教师”来校支研支教,学校将择优选派部分本科生到支援高校进行交流培养。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青海理工学院获批建设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等,联合共建光伏新材料与技术、有色金属新材料与先进加工工艺、大数据金融与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3个研究基地,建设高原生态气象与地表碳循环中尺度观测塔群、高原地域水能高效转换与生态利用大型研究平台、大规模绿色算力智能感知与工控安全创新基地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类别 | 名称 |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青海省高原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大数据金融与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青海理工学院近5年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3项。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
2023-QLGKLYC ZX-001 | 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动态及未来变化预测 | 梁鹏斌 |
2023-QLGKLYC ZX-002 | 青海湖沙柳河、倒淌河流域内土壤水、地下水、河水和降雨的四水 转化关系研究 | 杨盼瑞 |
2023-QLGKLYC ZX-003 | 基于东亚急流东西段独立变化的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研究 | 王士新 |
2023-QLGKLYC ZX-004 | 增温和降雨变化对高寒草甸群落影响机制:植物的有性更新过程 | 李淑霞 |
2023-QLGKLYC ZX-005 | 基于对流解析模型的青藏高原极端降水模拟及特征分析研究 | 李林涛 |
2023-QLGKLYC ZX-006 |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模式偏差订正及未来情景预估 | 杨阳 |
2023-QLGKLYC ZX-007 | 青藏高原植被对历史与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 汪生珍 |
2023-QLGKLYC ZX-008 | 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微生物机制 | 董瑞珍 |
2023-QLGKLYC ZX-009 | 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易分解性的微生物学机制 | 李昌明 |
2023-QLGKLYC ZX-010 | 青海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监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 胡碧霞 |
项目名称 | 名称 |
---|---|
Integrated software platform for low carbon and green dispatching and control of power systems |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
能源转型背景下电力系统绿色调控若干技术及应用 |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
水力发电装置研制及磁流体密封关键技术 |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创新一等奖 |
绿色生态型小微水力发电机组及系统研发与应用 |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创新二等奖 |
大马力汽车发动机用非调质曲轴C38N2及C38+N的开发与研究 |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优秀奖 |
多沙条件下大型混流式水轮机稳定性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面向“双碳”目标的电网低碳绿色调控技术及应用 | 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新能源电力系统低碳绿色调控和可信交易关键技术、装置及应用 | 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面向综合能源系统的配电网协同规划与低碳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 | 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新型铝合金及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及其产业化 | 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水力发电装置研制及磁流体密封关键技术 |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创新一等奖 |
绿色生态型小微水力发电机组及系统研发与应用 |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创新二等奖 |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6月,青海理工学院购置纸质图书51.89万册、电子图书数据库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