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202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美考君
2022-05-20
来源:复旦大学

年招收攻读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招生
计划
考试科目备注

001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院系概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面世。新中国成立后,胡曲园、周谷城、周予同、张明养等教授兼任政治课教授。改革开放后,建立了直属学校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后更名为“社会科学基础部”。2014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入选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首批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入选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院。

二、学科优势

学院原共设有二级学科博士招生专业10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二级学科硕士招生专业9个:以上除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外的二级学科专业;目前改为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1个。学院为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设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013.6)、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2005.1)、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复旦大学)(2007.7)、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复旦大学)(2018.5)、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宣传智库顾问单位(2017);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2014.2)、上海市党建理论研究基地(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党的建设研究会,2016.12)、上海市“两新”组织党建研究基地(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2017.12)、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我校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6)、上海市首批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6)、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院(2017)、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研究基地(2018.12)、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基地(2019)、上海市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党内法规研究中心(2020);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单位(2007)、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06.7)、复旦大学海外中共学研究中心(2018)。

三、培养特色

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近90门。学院建设了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3门; 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团队获得“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四、导师介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9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4人,讲师13人,硕士生导师35人,博士生导师2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成员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界)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1人;CJ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1人;CJ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获得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有专家1人;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1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 2人;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人才2人;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培育对象)1人;教育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能手 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终身荣誉奖”获得者 2人;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4人;上海市曙光计划2人、晨光计划2人、浦江人才1人、阳光计划8人。

五、国际合作

近年来,我院共有30余位学生于在读期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等资助出国出境交流学习。港澳台地区交流高校包括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国际交流高校包括美国耶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我院另有外籍留学生2名。

六、研究生科研成果

我院研究生广泛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12篇学位论文入选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登峰计划”优秀学位论文奖,8篇学位论文获得“卓越博士生科研促进计划”第二批立项。学生参加国内外竞赛获奖178项,近5年内发表具有代表性的C刊论文54篇,参加本领域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者41人。

七、硕博发展

目前每年招收6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60余名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以继续深造和求职为主。近三年来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比例约占毕业生人数的40%,院校主要为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以党政机关、国有企业、高等院校为主。近三年来各省选调生人数不断上升,约占毕业生人数的20%。

博士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以高等院校为主,院校主要为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约占毕业生人数的85%。部分毕业生选择选调生和创业,部分工作事迹被央视新闻特别报道。



65


030200(学术学位)政治学
8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④80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


01(全日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2(全日制)中共党史
030500(学术学位)马克思主义理论
57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42德语③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④80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


01(全日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全日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03(全日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4(全日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5(全日制)思想政治教育
06(全日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07(全日制)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08(全日制)党内法规与制度研究
09(全日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10(全日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010 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立并直拨编制的古籍整理研究机构之一,也是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的高校古籍所之一。已故复旦大学杰出教授章培恒先生为创所所长。现任古籍所所长为陈广宏教授,副所长为郑利华教授。

古籍所成立之初,以承担古委会重点项目《全明诗》的编纂为工作重心,开展古籍整理与研究,培养科研和教学的相关人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对明代文献的较为系统的整理与研究,进而探讨明代社会、文学、哲学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先后设立了明代古籍整理研究室,目录、版本、校勘学研究室和哲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在此过程中,蒋天枢、顾廷龙、吕贞白、徐鹏、陆树仑、吴杰、潘富恩等老一辈著名学者曾担任所专(兼)职教授,对古籍所的创立和发展给予了悉心关怀和指导。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在章培恒先生的全力带领指导下,古籍所无论在学科方向还是学术队伍的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拓进,确立了以古今贯通研究这一新的学术理念为主导、以文献实证为基础,古典研究诸学科彼此交叉、相辅相成的科研与教学格局。现有四个博士点和四个硕士点,分别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中国古典文献学以及汉语言文字学,另有与哲学学院共建的逻辑学(因明学)专业。

其中中国古代文学与中文系同学科共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上古文学(先秦)、中世文学I(汉魏-南北朝)、中世文学II(唐宋)、近世文学(元明清)等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于2005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二级学科自设博士点,是章培恒先生生前倡设的新兴交叉学科,为目前全国高校中唯一的一个专业,设有十三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合研究、中国文学古今贯通研究、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地域性研究等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为复旦大学特色学科,设有版本目录学、古籍校释学、文学文献学、美术文献与美术史、古籍整理与研究、海外汉籍收藏与研究等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与中文系同学科共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汉语史研究方向。

目前有专职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兼职教授4人,兼职研究员1人。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三百余名,包括数十名日、韩、美等硕博生和高级进修生,现有在读硕博士研究生百余名(包括留学生、高级进修生)。


12


050100(学术学位)中国语言文学
12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汉语言文字学
02(全日制)中国古典文献学
03(全日制)中国古代文学
04(全日制)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011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一、院系概况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是在1917年成立的国文部基础上扩充建立而成,至30年代初,已发展完备,颇具规模,课程亦逐渐丰富完善,并趋向系统化。中文系以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文化授课而闻名一时。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文系组成新的教学研究格局,确立了国内重镇之地位。90年代,被核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200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8年获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复旦大学中文系已形成专业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系科,成为中国大陆地区中文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培养基地。


二、学科优势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悠久,名师如云,在一代代学者薪火相传的持续努力下,教学科研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学术声誉。目前,该一级学科包含了12个二级学科,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传统学科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二级学科,以及多样化的自设特色专业。从汉语言文字学延伸出现代汉语语言学专业,从中国古代文学延伸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延伸出文学写作、影视文学专业,从文艺学延伸出民俗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专业,此外汉语言文字学与古典文献学的交叉则造就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这些自设特色专业和相应的研究机构,使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呈现出分枝繁荣、课题丰富、气氛活跃的总体面貌。


三、培养特色

中文系目前共有11个博士点,12个科学学位硕士点,以及出版和创意写作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中文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此外还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文系通过人才引进、结构调整等措施,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专业,具有实验语音学、计算语言学、中西比较诗学、翻译文学、汉唐文献、明代文学文献等专长领域,师资阵容强大。


四、导师介绍

中文系现有专任教师103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57人(博士生导师55人),副教授31人。中文系先后拥有全国性学会会长3位、上海市学会会长3位,“马工程”首席专家2位,“长江学者”6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2位,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6位,人才辈出,师资阵容强大。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学界和业界联合的“双导师制”,聘请了25位上海出版界的社长、总编,5位上海作协的作家担任专业硕士校外导师。


五、国际合作

过去五年间,复旦大学中文系与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卫斯理女子学院、德国莱比锡大学、科隆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近50 所大学建立了交换学习的合作关系,大约 30%的学生能获得一学期以上的海外学习经验。中文系毕业去哈佛、普林斯顿、东京大学等海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的学生五年间约有近 40名。我们与哈佛、普林斯顿、汉堡、巴黎高师、东京、早稻田等海外学术重镇合作,出版论集多种,获得很好的学术回应。


113


030304(学术学位)民俗学
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09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


01(全日制)理论民俗学
02(全日制)文艺民俗学
03(全日制)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
04(全日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05(全日制)信仰民俗学
050101(学术学位)文艺学
1001、02、03、04、05、06、07、08、09、10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09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
11方向: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美学
02(全日制)文艺理论
03(全日制)人类学美学与当代文化批评
04(全日制)西方美学与文论
05(全日制)中国美学与文论
06(全日制)文艺心理学
07(全日制)影视美学
08(全日制)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
09(全日制)易学与美学
10(全日制)实用主义美学
11(全日制)当代艺术与设计
050102(学术学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07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基础


01(全日制)理论语言学
02(全日制)文化语言学
03(全日制)应用语言学
04(全日制)社会语言及方言学
05(全日制)言语听力科学
06(全日制)对外汉语教学
050103(学术学位)汉语言文字学
1001、02、03、04、05、06、07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07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基础
08、09方向: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现代汉语方言
02(全日制)现代汉语语法
03(全日制)汉语修辞学
04(全日制)汉语史
05(全日制)中国语言学史
06(全日制)训诂学
07(全日制)古文字学Ⅰ
08(全日制)古文字学Ⅱ
09(全日制)文字学
050104(学术学位)中国古典文献学
601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08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
02、03、04、05、06方向: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中国文献学史
02(全日制)训诂学
03(全日制)古文字学
04(全日制)古文献与古文字
05(全日制)文字学
06(全日制)敦煌学
050105(学术学位)中国古代文学
8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08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


01(全日制)先秦两汉文学
02(全日制)魏晋南北朝文学
03(全日制)唐宋文学
04(全日制)元明清文学
05(全日制)佛教与中国文学
050106(学术学位)中国现当代文学
8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08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


01(全日制)中国近现代文学演变
02(全日制)中国现当代文学
03(全日制)现当代中外文学关系
04(全日制)世界华文文学
05(全日制)中国当代文学
06(全日制)当代文化研究与批评
050108(学术学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8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09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


01(全日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02(全日制)比较诗学研究
03(全日制)英语文学、理论与中英文化关系研究
04(全日制)法国文学与中法文化关系研究
05(全日制)德语学术与印度(佛教)古典语言文化研究
06(全日制)东亚汉文学史及东亚汉学研究
07(全日制)跨艺术与跨文化研究
08(全日制)翻译研究
0501Z1(学术学位)★中国文学批评史
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08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


01(全日制)中国文学批评史
02(全日制)古代诗文与诗文理论
03(全日制)古代小说与小说理论
04(全日制)古代戏曲与戏曲理论
0501Z2(学术学位)★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
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09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


01(全日制)艺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02(全日制)文学人类学
03(全日制)视觉人类学
04(全日制)音乐人类学
05(全日制)民间文学理论
06(全日制)戏剧人类学
07(全日制)舞蹈人类学
08(全日制)中外民间文学史
09(全日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0501Z3(学术学位)★现代汉语语言学
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07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基础


01(全日制)语法学
02(全日制)语义学
03(全日制)方言学
04(全日制)语体学
05(全日制)对外汉语研究
055300(专业学位)出版
2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3日语或204英语(二)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④441出版专业基础


01(全日制)出版业务与实践
02(全日制)数字出版
130300(学术学位)戏剧与影视学
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08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


01(全日制)中国电影史
02(全日制)电影理论批评
03(全日制)影视美学
04(全日制)新闻记录电影
135102(专业学位)戏剧
17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3日语或204英语(二)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336艺术基础④955文学写作


01(全日制)小说创作的叙事研究与实践
02(全日制)散文与传记创作研究与实践

012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一、院系概况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拥有百年历史,也是学校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我院以“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为院训,在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翻译教学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传统,设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办首批设立的博士点之一,2008年获批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获 A-成绩。学院拥有专业资料室、同传实训室、语言实验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完善的奖助体系,每年培养大量高水平外国语言人才。

二、学科优势

我院立足底蕴,在语言学、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等方向茁壮发展:英语语言文学系是老牌上海市重点学科,目前在研的国家级项目 11个,其中《新足本汉英词典编纂研究》为国家级重大项目;语言学研究列入学校双一流建设队列。日语系在研国家级项目 4个,俄语和西班牙语系各 2个,法语、德语及韩语系各有1个国家级项目在研,共计 22个国家级项目。我院下设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语言研究所、中澳创意写作中心、北欧文学研究所、法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等 5个校级虚体机构,学术讲座及工作坊活动充实、丰富。

三、培养特色

我院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主要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功底、良好人文素养和宽阔国际视野,符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外语人才。专业学位培养方面,除开设翻译专业及实践课程以外,力求做到专业学位教育科研与翻译产业需求相结合,在多个实习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机会。


四、导师介绍

外文学院共有全职在编专任教师 160余名,高级职称 85名,其中正高级职称 31名,副高级职称 54名,中级职称 7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15名,占比 71.9%。学院每年从世界各地聘请数十名外籍教师任教,更有众多的外国语言文学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应邀前来作短期访问和讲学。历史上曾在外文学院任教的著名人士有:全增嘏、林同济、戚叔含、伍蠡甫、徐燕谋、葛传槼、杨岂深、杨烈、潘世兹、董问樵、余日宣、余楠秋、孙大雨、黄有恒、姚善友、李振麟、杨必、刘德中、陆国强、陆谷孙等。德语教授董问樵先生生前因对中德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而于 1980年获德国总统颁发的铁十字勋章。他们为外文学院的发展和外国语言文学的研究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五、国际合作

外文学院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氛围,每年进行海外交流的研究生约占学院硕博士生总人数的45%,另有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汉办、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以及交流学校提供的奖学金出国交流学习。外文学院还将继续争取更多的海外高校合作项目,拓展新的合作模式。同时,学院还与对象语国家一流高校进行密切学术与教学交流,不断丰富合作模式。

六、研究生科研成果

    外文学院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重要科研项目,比如 2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语音系》的翻译与研究等,参加重大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如第16届“国际巴赫金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法语专业第五届博士生论坛,第八届《俄罗斯文艺》学术前沿论坛等,多位博士生都能在《当代外国文学》、《俄罗斯文艺》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七、硕博发展

外文学院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在 96%左右,就业集中在中、高等教育单位、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就业单位的行业分布广泛,教育科研、文化传播、金融等领域成为学生就业去向的主要渠道,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每年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或到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学府深造。


69


050201(学术学位)英语语言文学
1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54法语(二外)③708基础英语④813英美文学和语言学综合基础


01(全日制)现代英语
02(全日制)英国文学
03(全日制)美国文学
04(全日制)翻译学
05(全日制)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06(全日制)文艺理论
050202(学术学位)俄语语言文学
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54法语(二外)③709基础俄语④815俄语语言学概论


01(全日制)俄语语言学
02(全日制)俄罗斯文学
03(全日制)俄语翻译学
04(全日制)俄罗斯文化
050203(学术学位)法语语言文学
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12基础法语④818法语文学与文化


01(全日制)法语语言学
02(全日制)中法文化交流
03(全日制)翻译学
04(全日制)法语文学
050204(学术学位)德语语言文学
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54法语(二外)③711基础德语④817德语国家文学


01(全日制)德语文学
02(全日制)德语语言学
03(全日制)翻译理论与实践
04(全日制)中德跨文化交际
050205(学术学位)日语语言文学
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54法语(二外)③710基础日语④816日本文学史


01(全日制)日本语言
02(全日制)日本文学
03(全日制)翻译学、中日对译
04(全日制)中日比较文学、比较文化
050210(学术学位)亚非语言文学
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713基础韩国语④819语言学概论(韩国语)


01(全日制)韩国语语言学
02(全日制)翻译学、中韩对译
03(全日制)中韩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050211(学术学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54法语(二外)③708基础英语④814英语语言学理论


01(全日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02(全日制)翻译理论与实践
055101(专业学位)英语笔译
2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11翻译硕士英语③357英语翻译基础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01(全日制)英汉双语笔译
055102(专业学位)英语口译
1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11翻译硕士英语③357英语翻译基础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01(全日制)英汉双语口译

013 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

一、院系概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29年9月,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享有“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美誉。新闻学院设有新闻学系、广播电视学系、广告学系、传播学系四个系,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教育体系。学院设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3个学术博士专业;新闻学、传播学、媒介管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新闻学(国际双学位)7个学术硕士方向(三年制);新闻与传播、财经新闻、新媒体传播、全球媒介与传播(国际双学位)4个专业硕士项目(二年制)。

二、学科优势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科2007年获批为全国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学科基础扎实丰厚,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2015年进入上海市重点支持的高峰学科行列。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文化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全国大学生舆情调查与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和基地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81年出版至今的《新闻大学》,是国内创办最早的新闻传播学术刊物之一,在全国历届新闻核心期刊评选中名列前茅。

三、培养特色

    新闻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为本科、硕士、博士各专业学生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整合发挥复旦大学多学科的复合优势,实现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业界保持高度互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实践与案例教学,采用新媒体互动技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闻学院与上海广播电视台(SMG)签约合作建设复旦大学-SMG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并与澎湃新闻、网易、腾讯等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将各自在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高端优势整合起来,培养具有新闻理想、国际视野、掌握中国国情、具有深入新闻分析能力及专业知识背景的高端新闻传播人才。

四、导师介绍

   新闻学院现有全职教职工88人,其中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28人),副教授25人。学院先后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青年学者3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4人,还聘请了一批学识精湛、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员。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学界和业界合璧的“双导师制”,聘请了来自上海市新闻单位、市府新闻办、中央媒体驻沪机构、金融企业及国际广告公关公司、新媒体公司共55位业界翘楚担任专业硕士校外导师。

五、国际合作

   新闻学院历来重视对外交流和国际化工作,积累了充裕的海外资源。迄今已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CU)、南加州大学、英国伦敦政经学院(LSE)、金史密斯学院、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萨尔茨堡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香港中文大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流院系建立了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关系。


150


050300(学术学位)新闻传播学
5001、02、03、04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14新闻传播学基础④832新闻传播实务
05、06、07方向: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新闻学
02(全日制)传播学
03(全日制)媒介管理学
04(全日制)国际新闻传播
05(全日制)广告学
06(全日制)广播电视学
07(全日制)新闻学(国际双学位项目)
055200(专业学位)新闻与传播
10001、02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03、04方向: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新闻与传播
02(全日制)新闻与传播(财经新闻)
03(全日制)新媒体传播
04(全日制)全球媒介与传播(国际双学位项目)

014 历史学系

历史学系是复旦大学最为悠久的系科之一,1905年复旦公学高等正斋创设伊始,就在文科中开设有历史学课程。1925年正式设系,时称史学系。1937年随校本部迁往重庆,1938春改为史地学系。1949年夏,暨南大学和同济大学文学院并入复旦,由于地理教学力量较弱,其他院校史地也多分开设系,遂议决改为史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因为得到江浙多所大学著名史家的加盟,复旦历史系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系的教授,在中国史方面,有周予同、谭其骧、陈守实、胡厚宣、马长寿、蔡尚思、杨宽等;在世界史方面,有周谷城、王造时、耿淡如、陈仁炳、章巽、田汝康等。还有当时已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史家,如程博洪、张荫桐、胡绳武、赵人龙、金冲及等。一大批学者汇聚于此,逐步形成了复旦历史系自身的研究特色。如周谷城关于世界古代史及其他领域的研究,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周予同的经学史研究,陈守实的中国土地制度研究,胡厚宣的甲骨文研究,蔡尚思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杨宽的先秦史研究,章巽的中国古代海上交通研究,田汝康的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海上交通和华侨问题、民族问题研究等,都有很高的学术建树。如周予同先生所言,历史系的发展要定位于“为复旦争取学术地位”,正是老一辈学者的工作,奠定了历史学系在复旦大学、在中国史学界的学科地位。

1981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博士点,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地区史国别史专业占据其中4席。1994年被教育部列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建立了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成为中国国内首批五家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上也有所突破,2004年“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列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从1980年代后期起,原属历史系的历史地理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先后独立为历史地理研究所和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则在历史学一级学科之下,设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当代中国史七个二级学科,各学科均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基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安排的需要,基本学科架构主要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而在科研工作中,则不限于此。除此三者外,还按照专门史、历史文献学、西方史学史及史学理论等上述二级学科方向进行组织。

进入2011年,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行新的学科目录,原历史学一级学科被拆分为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复旦大学历史系将依照新调整的学科设置,根据自身传统的学科优势进行整合,努力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研究领域进一步开拓创新,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在2017年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历史系中国史学科是全国仅有的两所中国史A+类学科之一。


41


060200(学术学位)中国史
3101、02、03、04、05、06、07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741历史学综合④--无
08方向:①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②289英语(单)③796历史学综合(单)④--无


01(全日制)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02(全日制)历史文献学
03(全日制)专门史
04(全日制)中国古代史
05(全日制)中国近现代史
06(全日制)亚洲宗教、艺术与历史研究
07(全日制)中国思想文化史
08(全日制)专门史(佛教文化研究)(单独考试)
060300(学术学位)世界史
1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41历史学综合④--无


01(全日制)外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02(全日制)世界上古史中古史
03(全日制)世界近现代史
04(全日制)世界地区史国别史

016 哲学学院

哲学学院简介

(1)院系概况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成立于2006年,前身为复旦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56年,是建国后首批设立的三所哲学院系之一,也是国内首批培养文科博士的哲学院系。现设哲学系、宗教学系、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艺术哲学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9个二级学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已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合理、科研特色明显、师资力量雄厚的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汇通中西,扎根学术,守护思想,引领时代,传承薪火,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

(2)学科优势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为国家文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哲学学科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和中国哲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与北京大学并列哲学类“A+学科”, 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一流学科”,2018年入选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2019 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 QS国际学科排名,复旦哲学排名全球第31位。此外,学院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3)培养特色

哲学学院在研究生培养中强调“以学术促培养”,注重专业基础和跨学科培养。实行研究生双导师制(正副导师),严格把关课程、开题、中期、预答辩等各个培养环节;强调学风和学术规范;强调课程的体系性、梯次性和模块化,纵向贯通硕博,横向跨二级学科,开设部分针对学位论文的独立课程;开设海外学者密集课程;鼓励学生申请和参与科研项目、参与科研团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论坛。设有国际化特色的 “中国哲学与文化”和“中国宗教”英文硕士项目。

哲学学院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注重专业性跨学科培养,具体举措包括:保持和扩充跨二级学科的通选类基础课;加强和优化学位专业课;精简和整合专业选修课。部分硕士课程与本科的研讨课贯通合并,部分博士课程与硕士课程贯通合并;设置与专业研究方向相匹配的模块化研究生课程;开设部分博士独立课程。此外,探索国际合作教学模式,制度性地确立国外著名学者密集课程系列,每年邀请国外著名学者开设3门以上优质课程。

(4)学术名师

哲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教学科研人员 67 人,其中文科资深特聘教授 2 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6 人,青年长江学者 3 人,国家四个一批人才 1 人,国家万人 计划“教学名师”1 人,上海市领军人才 1 人、上海市东方学者 2 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6 人,另有特聘讲座教授 2 人

(5)国际合作

哲学学院高度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及国际合作,与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哲学系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努力为学生的交流访问创造条件。学院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美国乔治城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海外知名大学建立了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关系,平均每年有近20名研究生出访交流。

(6)研究生科研成果

哲学学院研究生近年来积极参与学院各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知名核心期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积极参与如世界哲学大会、法国哲学年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做相应学术报告。

(7)硕博发展

哲学学院近3年来研究生就业形势较好,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就业去向方面,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约35%-45%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国内高校如北京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清华大学哲学系等,海外高校如德国图宾根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选择直接就业的同学中,国有企业约占25%、中小企业约占17%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约占14%。

博士研究生毕业去向主要为高校科研机构就职(含博士后研究),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浙江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约占毕业生总数83%-89%。另有10%左右的同学选择各级党校、社科院、部委等。


57


010101(学术学位)马克思主义哲学
7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16哲学综合知识④96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原著


01(全日制)马克思哲学基本理论
02(全日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03(全日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04(全日制)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
05(全日制)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
06(全日制)唯物史观与现时代
07(全日制)后马克思主义
010102(学术学位)中国哲学
8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716哲学综合知识④825中国哲学史


01(全日制)先秦哲学
02(全日制)宋明理学
03(全日制)中国哲学史
04(全日制)中西比较哲学
05(全日制)道家哲学
06(全日制)中国近现代哲学
010103(学术学位)外国哲学
8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16哲学综合知识④826外国哲学史(从古希腊到现代)


01(全日制)外国哲学史
02(全日制)现代外国哲学
03(全日制)宗教哲学
04(全日制)政治哲学
05(全日制)法哲学
06(全日制)德国哲学
07(全日制)法国哲学
08(全日制)美国哲学
010104(学术学位)逻辑学
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968科学哲学与逻辑学基础


01(全日制)逻辑哲学
02(全日制)现代逻辑
03(全日制)中外逻辑史
04(全日制)应用逻辑
05(全日制)数学哲学
06(全日制)因明学
010105(学术学位)伦理学
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16哲学综合知识④828西方伦理学原著


01(全日制)应用伦理学
02(全日制)西方伦理学
03(全日制)价值哲学
04(全日制)科技伦理学
05(全日制)生命伦理学
010106(学术学位)美学
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16哲学综合知识④868西方美学史


01(全日制)美学
02(全日制)艺术哲学
010107(学术学位)宗教学
1301、02、03、04、05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16哲学综合知识④829宗教学原理
06方向:①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②282日语(单)或289英语(单)③797哲学综合知识(单)④966宗教学原理(单)


01(全日制)佛教
02(全日制)基督教
03(全日制)中国宗教史
04(全日制)宗教学原理
05(全日制)伊斯兰教
06(全日制)宗教学研究(单独考试)
010108(学术学位)科学技术哲学
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16哲学综合知识④968科学哲学与逻辑学基础


01(全日制)科学哲学
02(全日制)技术哲学
03(全日制)科学思想史
04(全日制)科学、技术与社会
05(全日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06(全日制)社会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07(全日制)科技伦理
0101Z1(学术学位)★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
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1英语(一)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16哲学综合知识④96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原著


01(全日制)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
02(全日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03(全日制)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
04(全日制)当代德法意马克思主义
05(全日制)俄罗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06(全日制)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07(全日制)国外马克思学

017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23年建立的政治学系。1964年2月,根据中央批示,学校正式将政治学系改为国际政治系,成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三个国际政治系之一。2000年10月,在国际政治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改革开放后,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政治学学科被评为A+学科;在QS学科排行榜上,位居亚洲前列。学院秉承“卓越为公”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面向世界的学科建设,努力建成一个对社会、国家和世界有担当、有贡献的学院,朝着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奋进。

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有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其中自设博士点2个),硕士点7个(其中自设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MPA硕士)1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市级精品课程3个。在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政治学学科被评为A+学科;在QS学科排行榜上,位居亚洲前列。

学院秉承“卓越为公”的办学理念,依托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和全英文教学的完整、全方位的培养体系,坚持以中国特色和国际化特色作为培养主线,朝着世界一流学科目标努力奋进。学院贯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方针,培养能够独立从事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行政管理等方面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政管理教学和科研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学院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学术名师。政治学理论方面有以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史、政党与国家建设的陈明明、郭定平教授,研究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和社区治理的刘建军教授,研究政治哲学的洪涛教授。国际关系和外交学方面,有以研究外交理论和外交实践的陈志敏、苏长和教授,宗教与国际关系见长的徐以骅教授,社会科学哲学和国政理论见长的唐世平教授。公共行政方面,有以研究公共行政理论和组织行为见长的竺乾威教授,研究政府购买和公共服务的敬乂嘉教授。

学院教师在国外境外讲学、访问、参加会议或进行学术交流,到访地区包括北美、欧洲、非洲、南美、亚洲、大洋洲等各大区域及港澳台地区。学院研究生赴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学府进行短期交流、长期交换留学或参加会议,在读研究生人均不少于1次。

学院大力推进短期国际交流访学项目与短期国际培训项目,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全球事务本科生春季交流访学项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春季联合课程项目、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一带一路”国家青年外交人才高级研修班、新加坡政府公务员高级研修班、英国剑桥大学中英发展中心短期学习项目、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中国与越南学习项目等。

近年来,学院研究生在国际SCCI和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有所建树。多名研究生独立或与导师合作在《Policy and Society》、《Public Adiministration & Development》、《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名在读研究生在《政治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公共行政评论》权威和核心杂志发表高质量论文。

学院研究生实现多元化发展。硕士毕业生主要进入各类党政机关、金融机构、咨询机构就业或自主创业,以及进入美国雪城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波士顿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在内的知名高校或国内985高校或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学校继续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选择高等教育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或博士后研究工作,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或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赴境外工作。


复旦大学MPA项目



复旦大学是全国首批24所MPA培养高校之一。复旦大学积极贯彻党中央的精神,将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于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中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复旦大学参与了中国MPA项目成立的可行性认证,从2001年起承担MPA教育工作;率先获得了全国范围内的自主招生权,自主确定录取分数、招生人数。

2003年,复旦大学MPA教育中心成立。该中心隶属于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院拥有公共管理、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政治学理论和国际关系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复旦大学政治学获评A+学科,公共管理获评A—学科。复旦MPA项目依托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学科优势,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倾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卓越为公”的中高级公共管理人才;积极推进“服务国家、精英教育”的发展战略,以“一流师资、一流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流的复旦MPA项目”。在2018年全国首次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复旦MPA被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为A类专业学位点。复旦MPA项目在全国MPA教指委的综合试点改革试点中获评“优秀”。复旦大学也是为西藏、新疆培养高级MPA管理人才的8所院校之一;被教育部和全国MPA教指委遴选为6所高水平认证示范院校之一。


复旦大学MPA项目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1-55664501、65642561

传真:021-55664498

E-MAIL:mpa@fudan.edu.cn

官网:www.mpa.fudan.edu.cn

公众号:复旦MPA






418


030200(学术学位)政治学
3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43政治学原理④833国际关系理论(含外交学理论)


01(全日制)政治学理论
02(全日制)中国政治
03(全日制)比较政治
04(全日制)中外政治制度
05(全日制)政党政治
06(全日制)政治哲学
07(全日制)国际政治
08(全日制)国际关系
09(全日制)外交学
10(全日制)国际政治经济学
11(全日制)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
12(全日制)区域国别研究
13(全日制)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
14(全日制)全球事务中的欧洲与亚洲
120400(学术学位)公共管理
2501、02、03、04、05、06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18公共政策④834行政学
07方向: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行政管理
02(全日制)公共政策
03(全日制)应急管理
04(全日制)电子政务
05(全日制)城市治理
06(全日制)社会组织管理
07(全日制)国际公共政策(IPP,全英文项目)
125200(专业学位)公共管理
358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③-无④--无


01(非全日制)城市与区域发展
02(非全日制)公共政策
03(非全日制)电子政务
04(非全日制)国际事务与外事管理
05(非全日制)基层地方治理
06(非全日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7(非全日制)政府与政治
08(非全日制)海关管理
09(非全日制)应急管理
10(全日制)公共管理(西藏地区专项)

018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是由老一辈数学家苏步青、陈建功等创立的,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发展成为一个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在国内有显著地位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复旦大学数学类研究生培养是复旦数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数学学科包括的数学类全部5个二级学科: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均招收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自2012年以来,开始招收金融及应用统计两个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复旦数学学科在1988年、2002年和2007年度均获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其中的5个二级学科目前均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为国家首批博士点,其余3个学科均在1985年被批准为博士点,现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1985年设立了数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2010年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复旦数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批在学术界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在2002年、2006年、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综合排名第二;1993年,获原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理科数学人才培养基地;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部门开放实验室(现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成立了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2001年成立了上海市现代应用数学重点实验室。复旦数学学科还是“211工程”(一至三期)、“985工程”(一至三期)重点建设学科。所有这些学科建设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和构建的一流平台,为切实保障高质量培养复旦数学类研究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全国首批18位博士毕业生中,有4位是复旦数学培养的。自1999至2012年的历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中,复旦数学共有10篇论文获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另有6篇获评提名奖,在全国高校中位列前茅。

现阶段,复旦数学类研究生招收与培养主要采取长学制模式,同时也招收培养部分优秀的三年制(科学学位)硕士生、博士生,以及金融及应用统计两个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2年,在谷超豪院士的建议下,在中央和上海市领导的关心下,上海数学中心正式成立,上海数学中心分为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方向。2013年将迎来第一批长学制生,他们将成为复旦乃至中国数学学科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15人,其中教授等正高级职称64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4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讲座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9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此外,教育部各类人才计划15人,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30人。

2015年,数学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计划。

2017年,数学学科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获评A+学科。

2017年,数学学科列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19年7月,ESI排名位于全球前2.43‰,位列第62名。


130


025100(专业学位)金融
4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3数学(三)④431金融学综合


01(全日制)金融工程与管理
02(全日制)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
03(全日制)随机金融与风险分析
04(全日制)金融衍生品的定价与计算
025200(专业学位)应用统计
2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3数学(三)④432统计学


01(全日制)高维数据分析
02(全日制)散乱数据拟合
03(全日制)统计计算方法
070100(学术学位)数学
6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19分析④835代数与几何


01(全日制)基础数学
02(全日制)计算数学
03(全日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4(全日制)应用数学
05(全日制)运筹学与控制论

019 物理学系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现有物理学国家一级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第四次学科评估A类学科、上海市高峰学科,下设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光学三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建有“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物质计算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微纳光子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负责管理运行校级微纳加工平台。 至2019年6月,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共有教职工120人,包括教授69人、副教授17人、实验技术人员10人、行政管理人员1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兼职院士9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含B类3人);973首席科学家6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6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9人。有多名教授在国际学术机构中任职并获得国际物理学重要奖励。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作为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多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多本教材获得国家奖项。 承担了诸多国家级研究项目。自2010年以来,在国际著名刊物《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了60余篇论文,累计在物理学顶级杂志Phys.Rev.Lett.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取得了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诸多国家级和部委的科研奖项。 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00人、研究生约90名。建系以来,累计培养学生近万名(其中本专科毕业生8000余人,硕士生1000余人,博士生1000余人)。毕业生遍布全球各地,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人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有近30位系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55


070200(学术学位)物理学
5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0量子力学④836普通物理


01(全日制)理论物理
02(全日制)凝聚态物理
03(全日制)光学

020 现代物理研究所

现代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曾用名原子能系、物理二系、原子核科学系,是全国高校中第一批设置原子核物理专业的研究机构。1997年,原子核科学系改建为现代物理研究所。现有教师5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5人(4名外籍),含2名全职中科院院士、2名美国物理学会会士、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科技部科技创新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及其他8名国家级青年人才。

本研究所是我国核科学与技术的研究高地和高端人才培养重镇之一。依托核物理与离子束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EBIT实验室,建设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重离子物理创新引智基地等。本所重点发展四大学科方向--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核技术及其应用、核相关理论与计算物理。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量子色动力学和高能核-核碰撞物理、重离子物理和放射性核束物理、中微子物理与强子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量子光学与精密测量、激光物理、材料物理、核技术分析、离子束生物医学物理和离子束科技考古等。

本研究所国际交流活跃,是美国BNL的STAR和sPHENIX实验国际合作组、日本KEK的Belle 与Belle II实验国际合作组、欧洲CERN的ALICE和CMS实验国际合作组、意大利GSNL CUORE实验国际合作者、俄罗斯JINR NICA-MPD 实验国际合作组及中国BES III实验国际合作组及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国际合作组的骨干成员单位。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委重大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项目在内的各类国际合作和国家级研究项目70余项。

本研究所是全国首批核物理与核技术博士点和硕士点之一,196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5年开始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至今累计培养硕士260余人,博士130余人。毕业生活跃在核科学技术领域,多位杰出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目前本所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即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即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近年来年均招收研究生约40名。


20


070200(学术学位)物理学
2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0量子力学④962原子物理与核物理


01(全日制)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02(全日制)原子与分子物理

022 化学系

    复旦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26年。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原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与复旦大学七校的化学系合并,成为今日的复旦大学化学系。历经九十年,复旦大学化学系已成为我国培养一流化学人才和开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化学前沿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复旦大学化学学科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化学系的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系内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五个二级学科,以及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化学系为2011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iChEM)成员单位,并建有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科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校蛋白质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市手性药物工业不对称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作为主要力量建立了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和生命医学研究院等跨学科研究平台。拥有各类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约1.8万平方米。2019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化学专业排名28位,2019 US News全球化学专业排名30位。据2019年1月的ESI统计,复旦化学学科论文总引次数全球位列第41名,篇均引文数位居全国第一。

    化学系现有在职教职工186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行政管理和实验室技术人员46人。正高级职称72人,副高级职称70人,中级职称44人。有两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1人。   
    化学系是我国最早的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本科教育设有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1993年被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读本科生约400人,研究生约600人,另有相当数量的博士后人员。近年来,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开设的160门本科课程中,《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普通化学》等专业课程为国家级和上海市精品课程,另有《化学与人类》等具广泛影响的优秀公共类课程;物理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首批全国教学优秀团队;编著的一系列新教材获得国家级和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在注重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有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3项特等奖和1项一等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创新能力、扎实基础知识和优良实验作风的优秀毕业生,赢得了社会高度评价。1952年至今培养了本科生7800余名、硕士1350余名、博士750余名,其中在化学系工作或学习、进修过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近30位。
    化学系十分重视科研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应用兼顾的传统。近年来,以能源材料化学与生命健康化学为研究重点,积极开展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新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2010年至今,共承担国家和有关部门科研项目940余项,获各类经费累计8.34亿元,发表科研论文约3145篇。2018年在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 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及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论文26篇。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和各部委自然科学一等奖8项、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项,以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项、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3项等,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次。
    伴随着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化学系积极扩大国际影响,不断加快国际化进程,目前已与美国UC Berkeley、UC Santa Barbara、法国巴黎高科等国外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模式,本科学生国外交流每年近百人次;赵东元、麻生明等教授或担任国内外重要杂志的主编等职务,或在国际学术团体和重要国际会议中担任重要职务;化学系先后主办了一系列大型和双边国际会议,国外大学教授来化学系讲学和授课的比例每年都在不断增加。

75


070300(学术学位)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学科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化学系的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系内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五个二级学科,

7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化学综合知识


01(全日制)无机化学
02(全日制)分析化学
03(全日制)有机化学
04(全日制)物理化学
05(全日制)化学生物学

024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创建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期,始于 1956 年自主建造的国内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1975 年,复旦大学成立计算机科学系。2008 年,学校整合校内计算机学科力量,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2002 年成立的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及 2011 年成立的国家保密学院现均依托学院开展办学工作。60 多年来,复旦计算机人在中国计算机教研发展中创造了多项第一,长期勇立计算机科技创新的潮头。

  目前学院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保密技术” 和 “人工智能” 五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和 “网络空间安全” 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有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 和 “数据科学” 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为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学院还有计算机技术领域和软件工程领域的全日制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此外,学院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和 “网络空间安全” 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一个教育部工程中心、一个上海市科委工程中心和一个上海市教委工程中心。凭借复旦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学院积极推动与文、理、医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人文气息浓厚、数理基础扎实、前沿探索活跃的复旦特色新工科学科优势。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国际声誉斐然。2021 年,计算机学科 QS 世界大学排名居全球第 44 位。据 CSRankings 统计,近五年复旦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排名全球第 17 位,信息安全领域研究成果排名全球第 38 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富有学术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 171 人,其中专任教师 127 人,包括院士 2 人、教授 42 人、研究员 5 人、正高级讲师 1 人、青年研究员 3 人、副教授 41 人、其他副高级职称 13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62 人。

学院始终把科研工作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在若干方向上取得了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在国家关键领域的重要任务中持续做出了贡献。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973 计划、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等大量科研项目,在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并连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位于全校各专业前列,研究生就业率常期保持接近 100%。学院的毕业生有些成为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有些成为谷歌、微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国内外知名 IT 企业的优秀人才,也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金融等领域工作,在关键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伙伴高校建立了本科和研究生双学位项目、交换生与暑期实习项目、学术互访与双边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学院多次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师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了大量国际科研合作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未来,学院将面向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向着一流大学研究型学院的目标稳步迈进。

400


081200(学术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78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01(全日制)计算机系统结构
02(全日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3(全日制)计算机应用技术
083900(学术学位)网络空间安全
2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01(全日制)网络空间安全
085400(专业学位)电子信息
30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01(全日制)人工智能
02(全日制)大数据与数据科学
03(全日制)智能化软件工程与系统
04(全日制)计算机理论与前沿交叉
05(全日制)人机交互与协同计算
06(全日制)智能网络与系统
07(全日制)网络空间安全基础与前沿交叉
08(全日制)密码学
09(全日制)智能系统安全
10(全日制)互联网技术与智能监管
11(全日制)金融科技与安全
12(全日制)多媒体与AI安全

027 法学院

法学院

复旦大学法学院初创于1929年(法律系),在八十余年的辉煌历史中,法学家群星璀璨,王宠惠、张志让、梅汝璈、杨兆龙等著名法学家都曾在复旦执教, 形成了复旦法学特有的精神特征。后虽几经改组与调整,但依然薪火相传。1981年恢复法律学专业,1983年重建法律系。2000年11月在原法律系基础上正式组建单一学科的法学院。

新法学院成立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现已建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 已设国际法、民商法、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和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等七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设立一级学科硕士点(已设除军事法学外的其他九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建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自2000年起开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研究生培养;我院法学一级学科2012年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获批设立“复合型”和“涉外型”等两个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两个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2008年7月,根据复旦大学的统一安排,法学院整体搬迁至新落成的复旦大学江湾校区;2011年3月, 在美国廖凯原基金会和基金会主席廖凯原先生的大力支持下, 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的“廖凯原法学楼”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法学院教学科研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法学院法律图书馆建设依托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李兆基图书馆。该图书馆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提供藏、查、借、阅一体化的书刊开架服务, 还设有兼具上网、阅读与休闲功能的网络学习区,有专供小型团队学习、讨论的研究室等。馆藏法学类图书6万余册,其中中文图4.7万册,外文图书1.3万册;订有中外文期刊256种,其中中文期刊220种,外文期刊36种;订有法学类电子数据库和电子期刊库61个, 其中中文类23个,外文类38个。

近年来,我院在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2000年至今,累计为包括公检法司在内的上海政法系统和律师界培养了两千多名在职法律硕士, 在提升上海政法干警的整体素质方面贡献了力量。我院教师也积极投身于服务全国、服务上海的大局, 多位教授受聘或受邀参与到国家和上海的法治建设,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层面为法治建设建言献策, 特别是主动服务于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孙南申教授受聘为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乃根、龚柏华教授担任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成员,孙笑侠、段匡教授受聘为上海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等等。

我院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区位优势, 走出了一条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发展道路。与哈佛大学法学院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等十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法学院建立了稳定的院际合作关系,互派师生到对方开展交流学习。我院的留学生教育也走在国内前列,2010年起开设全英文授课的“中国商法”国际硕士项目,每年招收十余名留学生;本科留学生的规模和质量也不断提升。

复旦大学法学院历来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中,复旦大学代表队一举夺冠,队员严嘉、季翔为法律系学生。2001年以来,法学院先后有九个班级获得“上海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9年,2005级本科班获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法学院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一项。 2003年, 复旦大学代表队获“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中国赛区第一名,代表中国赴美参加国际比赛。

目前,法学院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复旦学术生态, 聚力量,建平台,拓贤路,扩格局,凝炼学科创新特色, 建设师生理想家园,正加快法学院发展的步伐,努力提升复旦法学院在国内和国际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275


030100(学术学位)法学
5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722理论法学④839应用法学


01(全日制)法学理论
02(全日制)法律史
03(全日制)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4(全日制)刑法学
05(全日制)民商法学
06(全日制)诉讼法学
07(全日制)经济法学
08(全日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9(全日制)国际法学
035101(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
169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98法律硕士专业基础(非法学)④498法律硕士综合(非法学)


01(全日制)法律(非法学)
035102(专业学位)法律(法学)
5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97法律硕士专业基础(法学)④497法律硕士综合(法学)


01(全日制)法律(法学)

029 航空航天系

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研究生培养涉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数学、生物医学工程3个一级学科。2017年复旦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入围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以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流动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材料力学与结构工程三个方向为重点发展学科。

近年来承担百余项航空航天领域重要科研任务,含6个国家航空航天重大型号的研制。已形成理论支撑强大、重点技术领先、前沿交叉融合的学科特色,飞行器微纳米涂层流动控制与人工智能气动设计方向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发展了以飞行器自主飞行与编队控制、航空发动机风扇叶片冷却技术、航天器结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等为代表的新工科优势研究领域。拥有以C919 总师吴光辉院士为核心的高水平师资团队;拥有国内先进的飞行控制与仿真实验室、中国航发商发-复旦航空发动机数值仿真联合创新中心、上飞院-复旦大飞机人工智能设计联合创新中心、复旦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实验中心等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依托针灸机制与穴位功能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复旦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从事包括针灸机制与穴位功能的现代科学研究、心脑血管疾病血液动力学以及心脑血管植介入器械研究。



18


082500(学术学位)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16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48理论力学


01(全日制)飞行器设计
02(全日制)航空宇航流动理论与工程
03(全日制)航空宇航材料力学与结构工程
083100(学术学位)生物医学工程
2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血液动力学
02(全日制)中医工程
03(全日制)神经医学工程
04(全日制)细胞力学
05(全日制)心血管植介入器械

030 材料科学系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是国内综合性大学中最早设立具有工科性质的院系之一。1982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复旦大学组织物理系、化学系部分力量成立了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1986年3月正式建立校直属的材料科学系。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复旦大学材料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科设置与特色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建设上海全球创新中心的目标,材料科学系以功能新材料为重点,面向学科前沿和未来新兴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利用复旦大学数理化基础学科的优势,通过物理与化学结合、材料与器件结合,构建课程和知识体系,提高学科整体水平,成为服务国家和上海创新发展的人才和学术高地。

  • 主要研究方向:功能聚合物材料及应用、先进光电与储能材料、材料失效与器件可靠性、光纤材料与器件技术等。

  • 科研机构与平台:国家微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分析中心、国家教育部先进涂料研究中心、专用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高校电子与光电子材料及器件分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TFT-LCD关键材料及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复旦大学光纤研究中心等。

  • 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物理电子学”纳入“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 本科专业:“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 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含物理电子学)、“材料与化工”

  • 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含物理电子学)、“材料与化工”

  • 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部分)”。

师资力量与科研状况

       材料科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4人、副高级职称37人。至2021年4月,40%的专任教师拥有国家与省部级人才称号,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海外高层次人才9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双聘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

       近五年来,材料科学系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及重点项目、国防重点项目等各类国家、省部级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共计453项,发表SCI论文110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10余项。先后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人才培养

       材料科学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近年来,通过“素质教育全人培养”教学改革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等具体举措,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并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莙政学者”、“望道学者”、“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挑战杯”等科研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每年派送优秀学生去海外著名大学交流学习。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主要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或学术机构深造、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家重点企业就职,发挥着骨干和领军作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80


080500(学术学位)材料科学与工程
2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50材料科学基础


01(全日制)材料物理与化学
02(全日制)材料学
080900(学术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
5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物理电子学
085600(专业学位)材料与化工
5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50材料科学基础


01(全日制)集成电路制造与微分析
02(全日制)功能涂层材料
03(全日制)新型复合材料
04(全日制)无机功能材料
05(全日制)生物高分子材料

044 高分子科学系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和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5月。前身为化学系高分子教研组(1958-1982)、高分子研究所(1958-1962)、材料科学系(所)高分子教研室(1983-1993)。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单位之一,也是国家首批建立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1981年)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高分子科学系研究生专业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自2004年起招收化学工程(高分子)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1996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7年均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高分子科学系为研究型的教育单位。在学生培养中,注重科学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理论学习与实验技能训练并重,注重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服务、奉献精神的培育。每年大约招收40名本科生、35名硕士研究生和30名博士研究生。


       高分子科学系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教授/研究员30人,副教授/青年研究员15人,讲师/青年副研究员3人),实验技术人员16人,党政管理人员1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教育部特聘教授4人和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上海领军人才2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6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上海市东方学者2人,上海市短期千人1人。


       1994年2月,依托高分子科学系建立“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1999年9月,更名为“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10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12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长久以来,高分子科学系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的学科理论基础上,沿着“分子设计—化学合成—结构与性能—加工成型—材料及应用”这一聚合物分子工程的构架,将高分子科学基础研究与生命体系中的大分子与生命过程相结合,开展了学科前沿热点和前瞻性探索的研究工作。在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大分子组装、天然及生物大分子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密切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在通用塑料、特种材料、医用材料、汽车材料和电子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积累了丰厚的科研实力的同时,高分子科学系注重引进人才、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等,为培养一流的综合性人才不断努力着。


66


070305(学术学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以高分子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是高分子科学的基础。其发展更加依赖于化学和物理学的进步,同时也对这两大核心科学的进步产生深刻影响。高分子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其物质产品已成为美好生活的基础。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研究范围包括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个方面。高分子化学包括:高分子合成、聚合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高活性聚合反应催化剂或引发体系、结构可控聚合、高分子改性或功能化、高分子反应、天然高分子、精细高分子、功能高分子、液晶高分子、超分子聚合物等。高分子物理包括:高分子链结构、高分子溶液与凝聚态结构、高分子多相体系、高分子相变行为、高分子流变学、高分子合金与共混、高分子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力学与物理性能、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等。


38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54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1(全日制)高分子凝聚态物理
02(全日制)高分子物理化学
03(全日制)功能高分子和生物大分子
04(全日制)聚合物材料和加工
05(全日制)聚合物材料的结构和摩擦学性能
06(全日制)复杂流体与材料的高性能化
07(全日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08(全日制)高分子合成化学(活性聚合反应及高分子精密合成)
085600(专业学位)材料与化工
28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54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1(全日制)高分子反应
02(全日制)高分子加工
03(全日制)高分子应用
04(全日制)高分子材料

046 高等教育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一、院系概况

高等教育研究所成立于1986 年,1996 年获批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1997年首次招生。2003 年获批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点,2004 年首次招生。2005年获批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点,2006 年首次招生。2010 年获批教育硕士学位点,2012 年首次招生。2012 年获批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点,2013 年首次招生。本所主要承担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校改革发展的调研和咨询、以及研究生培养等任务。本所现任所长为高国希教授。目前教职工15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2人。

二、学科优势& 培养特色

高等教育学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评价、中外高等教育比较。侧重培养从事研究及院校管理的专门人才。授教育学学位。

课程与教学论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外课程比较、大学课程论。侧重培养课程及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的专业人才。授教育学学位。

教育经济与管理主要研究领域: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公共政策、教育管理系统与体制、学校管理与经营。侧重培养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管理的专业人才。授教育学学位。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由高教所和物理系联合培养,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由高教所和历史系联合培养,培养有志于投身基础教育,掌握前沿的物理/历史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能够基于学习科学原理设计和开展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授教育专业学位。

三、国际合作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北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20多所大学的教育研究机构建立起了合作关系。每年有教师和研究生到境外访学和交流。

四、研究生科研成果

我所重视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近3 年来,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 余篇。两位同学荣获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学位论文奖。

我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的升学攻读博士,也有的就职于党政机关、高等学校、中初等学校、企业或其他事业单位等,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就业情况良好。


40


040100(学术学位)教育学
1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④--无


01(全日制)课程与教学论
02(全日制)高等教育学
03(全日制)教育经济与管理
045100(专业学位)教育
3001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915学科基础(物理)
02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916学科基础(历史)


01(全日制)学科教学(物理)
02(全日制)学科教学(历史)

050 旅游学系

    旅游学系渊源于 1989 年历史学系开设的旅游与旅游文化类课程,1993 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设立旅游管理专业。2002 年正式建系,其党政工作由历史学系兼管。1995 年获准设立旅游管理硕士点,为上海最早培养旅游管理硕士的高校之一。2005 年,与管理学院合作申请旅游管理博士点成功,于 2006 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2010 年9 月,成为首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授权点。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最完备的高校之一。

    旅游学系现有专任教师 20 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 4 人,副教授 10 人,讲师 6 人。大部分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分别具有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背景,师资队伍的学科构成齐整、合理。

    旅游学系自建立本科专业以来,除承担本系的本科生、硕士生(含专业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任务外,还承担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和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会展管理本科的教学工作,并先后与海南大学、河南省旅游局、浙江省旅游培训中心、宁波市旅游局、舟山市组织部等单位合作,开办旅游管理硕士课程进修班。在科研方面也做出了重大成绩,仅近几年就主持承担了国家社科/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 4 项,省部级项目 7 项以及其它众多横向课题,主编出版 4 套大学教材,1 套旅游管理研究丛书,国内首套旅游 MBA 著作丛书,出版系学术刊物《复旦旅游学集刊》,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 项,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奖 1 项。已形成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学科特色较为明显,具有开拓创新的学科特色。

    现任旅游学系系主任为黄洋,党总支书记为刘金华。


69


120200(学术学位)工商管理
4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旅游管理
125400(专业学位)旅游管理
65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无④--无


01(全日制)旅游企业管理Ⅰ
02(全日制)目的地管理与区域旅游发展Ⅰ
03(全日制)旅游文化创意与休闲旅游Ⅰ
04(非全日制)旅游企业管理Ⅱ
05(非全日制)目的地管理与区域旅游发展Ⅱ
06(非全日制)旅游文化创意与休闲旅游Ⅱ

054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简称文博系,是国内创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博教学与科研的高教机构之一,是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现为学校独立的二级教学研究机构(院级系)。

   文博系现有在职教职工43人(截止2021.6)。其中专任教师33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历93.9%,其中具有海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10人。

   自1984年创办以来,文博系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的人才学历培养体系。目前,拥有一个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考古学一个学术硕士点和一个博士点,一个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一个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专业方向有: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学、文物保护。

   文博系的办学特色是“学术为本,创新为体;倡导实践,注重应用”。强调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强调创新发展,强调国际视野。目前已与包括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英国伦敦亚非学院、英国莱斯特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日本法政大学、日本爱媛大学、日本金泽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逢甲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大英博物馆、美国史密森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文博考古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迄今为止,文博系已培养了数千余名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活跃在政府文物管理机构、各类博物馆、考古所、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公司、展览设计公司、文化创意公司、海关出入境管理机构、旅游、新闻出版和教育单位。同时,作为国家文物局高级人才培训基地,承办“全国省级文物局局长班”、“全国省级博物馆馆长班”、“全国一级博物馆馆长班”“全国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和“博物馆管理国际研修班”等,是全国文博系统高级管理和研究人才培训的主要机构。

   国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视、投入和推动,为文博考古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博考古专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广大学子报考的热门专业。文博考古专业是与国家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学科,我们的目标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既能从事文博考古研究又能从事文化事业和产业经营的创新型复合人才,重点培养考古学研究人才、文化遗产研究和管理人才、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博物馆数字化开发、博物馆教育活动策划、文物艺术品开发经营和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文博系师资实力雄厚,拥有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和领军人才。2017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隆重推出《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排名全国第一(http://www.gaokao.com/e/20170914/59b9f414c8580.shtml)。

附属科研机构:

1.复旦大学“双一流”重点建设平台“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

2.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

3.上海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博物馆建设与管理创新科研基地”

4.上海高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博物馆建设与管理”

5.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委员会秘书处

6.复旦大学“双一流”支持平台“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7.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8.复旦大学博物馆

9.复旦大学蔡冠深人文馆

10.复旦大学文物保护实验室


51


060100(学术学位)考古学
6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348文博综合④--无


01(全日制)考古学
02(全日制)博物馆学
03(全日制)文化遗产学(含文物保护)
065100(专业学位)文物与博物馆
4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48文博综合④--无


01(全日制)考古学
02(全日制)博物馆学
03(全日制)文化遗产学
04(全日制)文物保护

066 泛海国际金融学院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Fanhai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Finance, Fudan University,简称FISF)是按照国际一流商学院管理模式和标准创办,专注于高端金融人才教育和金融领域智库研究的商学院。学院于2016年底成立,2017年6月正式办学,由全球招募的优秀学者组成核心师资团队。

学院以“立足国际金融视野、服务国家金融战略、塑造顶级金融人才、成就顶级金融智库”为办学使命,以“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一流、教学项目和高端人才培养一流、智库研究和社会影响力一流”为办学目标。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占据全球金融学科制高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能够切实回答并解决金融行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国家、地方、企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献计献力的真正国际化的世界顶级金融学院。

学院目前已在全球范围成功招募组建了一支54人规模,包含21位全职教授、22位特聘教授、10位客座教授、1位兼职教授的国际顶级师资团队。其中,资深教授全部获得国际一流商学院终身教职,并且在金融经济学科各个领域担任学科带头人,博闻古今,学贯中西。来自各大国际组织、政府机关和企业机构高管团队的实践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更将身体力行传授学员金融实务,助力学员知行一体,卓越至善。

目前,精英金融专业硕士项目EMF首期班已正式授课,高层管理教育项目EE多个公开课程和内训课程全面开花,金融MBA和金融EMBA项目招生成果喜人,即将于2019年9月分别迎来首期学员。此外,金融DBA、金融学博士、本科以及海外合作双学位项目也都将陆续重磅登场,打造全国最为完备的国际化高端金融教育产品序列。其中,EMF项目和金融MBA项目的课程设置将充分兼顾理论学习和行动教学的合理并重,并且深度贯通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实业企业、政府机关以及学院金融DBA、金融EMBA、EE等高端项目学员企业的实习和求职机遇,成就EMF项目和金融MBA项目学员辉煌的职业发展道路。

学院将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和外滩金融集聚带设立两大校区,通过立足优势金融区位和建设一流硬件设施,蕴化浓郁金融学术文化的同时,充分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科创中心等国家战略的规划与实施,以及国内外广大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我们不仅培养深谙金融的成功企业家,也塑造通晓企业的现代金融家。

我们不仅传道授业金融科学之术,更启蒙引领金融人文之美。

275


025100(专业学位)金融
100只招收推免生


05(全日制)精英金融专业硕士
125100(专业学位)工商管理
175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③-无④--无


01(全日制)金融工商管理
02(非全日制)金融工商管理I
03(非全日制)金融高级工商管理

068 经济学院

一、院系概况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7年成立的复旦商科和1922年成立的经济系,在这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经济学家。自从1985年建院以来,迅速成为中国大陆最著名的经济学教学与研究机构之一。经济学院坚持以培养优秀的学生为崇高使命,为学术研究、金融市场以及政府机构输送了大量杰出人才。目前,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涵盖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几乎所有的二级学科,专业学位的招生包括: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税务硕士和资产评估硕士。

二、学科优势

    卓越的教学成果依托于强大的学术研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分别被评为A+和A-。其中,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和产业经济学是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12-2017年,学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共发表论文123篇;2015-2017年在国际SSCI期刊共发表论文84篇(含国际A类期刊33篇)。

三、培养特色

    经济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根据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特点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的教育以学术为导向,结合北美高校的规范化培养模式与亚欧高校的精雕细琢培养模式,既重视培养经济学理论功底,又重视导师在研究过程中的精心指导。专业学位的教育以应用为导向,依托强大的学科支持,设置系统性、模块化、实务型课程,采用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指导。

四、导师介绍

    经济学院历史源远流长,人才荟萃,大师辈出。既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老一辈经济学家,又有在理论界颇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五、对外交流合作

    为了推进现代经济学本土化、中国经济问题国际化,经济学院为研究生提供大量海外交流的机会。目前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包括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悉尼大学、格罗宁根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巴黎第一大学等。研究生同学还可以通过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参与研究生的中外联合培养。

六、研究生科研成果

    在学院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学术学位研究生已经在经济学权威期刊占有一席之地。完全由本院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已经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金融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在全国以及上海市各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案例大赛和优秀论文评比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

370


025100(专业学位)金融

(专业学位)金融硕士   

复旦大学是全国最早建立金融学专业的高校之一,金融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经过几十年来的教学和研究实践,己经打下了相当扎实的金融学科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组建起一支具备较高学术素质的教师队伍。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金融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金融人才培养质量,复旦大学特设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Finance”,简称MF。

一、培养目标   

以“培养未来金融领袖”为目标。对标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旨在培养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广阔的国际化视野,扎根中国金融实践,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扎实,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教学特点   

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反映金融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金融专业硕士授课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并将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 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环节。注重经济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培养方向   

培养方向密切联系现实需要,分为基金管理、量化投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金融科技、国际金融六大方向。

四、主要专业课程

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机构与市场、公司金融理论与实务、投资理论与实务、金融风险管理实务、财务报表分析与估值、量化投资理论与实务、固定收益证券实务、金融衍生工具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分析、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金融科技、机器学习与金融建模、金融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名家讲坛等。


16001、02、03、04、05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3数学(三)④431金融学综合
06方向: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基金管理
02(全日制)量化投资
03(全日制)投资银行
04(全日制)资产管理
05(全日制)金融科技
06(全日制)定量金融
025300(专业学位)税务

(专业学位)税务硕士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税务硕士项目旨在适应我国现代税务事业发展对税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向税务机关、企业、中介机构及司法部门等相关职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税收理论与政策、税收制度、税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企业税务风险排查、防控和筹划等高级税收实务并熟练掌握其分析方法与操作技能,具有解决实际涉税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现有企业税务筹划与风险管理、国际税收两个研究方向,学制两年。开设税收理论与政策、中国税制、国际税收专题、税收筹划、税务管理、经济学分析与应用、数据挖掘、中级财务会计、经济与金融的法律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与估值、国际税收实务进阶、家庭税收筹划与财富管理等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特别注重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专业实习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税务硕士专业学位。


4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3数学(三)④433税务专业基础


01(全日制)企业税务筹划与风险管理
02(全日制)国际税收
025400(专业学位)国际商务

(专业学位)国际商务硕士


本项目开设于2012年,师资力量雄厚、项目特色鲜明,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商务精英人才。项目运行主要以国家重点学科一一复旦大学世界经济学科为依托,以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现有教学资源为基础。培养过程注重理论基础、专业知识、案例分析以及实务模块等多重体系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确立良好的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下设三个培养方向:01全球商务与战略、02国际经营与管理、03国际金融与投资,学制2年。其中,01全球商务与战略方向为复旦一昂热1+1双学位硕士项目,02国际经营与管理方向、03国际金融与投资方向为复旦单独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项目。

项目旨在培养能够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等机构,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通晓现代商务理论基础,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复旦-昂热1+1双学位国际商务硕士

复旦-昂热1+1双学位国际商务硕士是复旦大学与法国昂热高等商学院的双硕士学位项目,学制两年。项目学生第一学年的学习在昂热高等商学院完成,第二学年的学习在复旦大学完成。学生在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完成为期不少于6个月的实习,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后,由昂热高商授予法国国家认可的昂热高商硕士学位(国际商务专业),同时由复旦大学授予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

本项目的选拔和录取程序将依照双方的相关条例执行。合作双方共同负责项目学生的选拔和录取。学生入选条件如下: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条件的中国籍公民;

2.必须符合复旦大学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条件;

3.英语水平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托福不低于IBT80分;或雅思成绩不低于6.0;或GMAT成绩不低于600分;

4.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

ⅰ.参加复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研究生复试,笔试和复试成绩达到录取要求;

ⅱ.符合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规定的推免生条件;

5.提交个人职业规划书;

6.通过复旦与昂热高商共同组织的面试

该项目收费标准如下:第一学年在法国昂热高等商学院学习,学费为11600欧元(具体金额以最终公布的信息为准),第二学年在复旦大学学习,学费为每学年10.90万元人民币。


4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3数学(三)④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


01(全日制)全球商务与战略
02(全日制)国际经营与管理
03(全日制)国际金融与投资
025500(专业学位)保险

(专业学位)保险硕士


保险专业硕士立足于中国现代化保险的发源地上海,依托复旦百年保险教育基础和综合性大学资源,服务于我国保险行业发展战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致力于培养具有品德优良和家国情怀的国际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保险行业领军人才。保险专业硕士所依托的保险学科起源于1919年,是全球为数不多保险教育超过百年的高等院校,形成了从保险学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不同时代的中国金融保险发展输送了大量杰出人才。保险专业硕士教育依托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整合经济学院、大数据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等校内资源,跨学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预判行业发展人才需求,专任教师的研究成果快速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动态调整培养方案。本学位点聘请34位保险公司高管级别的行业专家担任签约校外导师,与7家保险公司签署实践基地,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开设200余场前沿专题讲座,开设《保险行业分析实务》等行研课程,增强学生实务能力。复旦大学自2014年起与德国乌尔姆大学联合开展“保险硕士双学位项目”,项目的保险精算课程取得德国精算师协会DAV资格考试免试认可,该项目在2014年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019年3月,复旦大学成功加入北美精算师协会SOA-UCAP高校计划,同年9月正式成为英国精算师协会IFOA资格考试豁免认证高校。项目生源结构优质多元,主要来源于双一流大学,且学科背景多元化;培养质量得到行业认可,毕业学生已成为券商首席分析师、监管官员、险企部门负责人、高校教师等行业中坚力量。


复旦-乌尔姆1+1双学位保险硕士

复旦一乌尔姆1+1双学位保险硕士是复旦大学与乌尔姆大学的“专业硕士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学制两年。学生第一学年的学习在乌尔姆大学完成;第二学年的学习在复旦大学完成。项目学生完成两年学习,在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和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后,分别由乌尔姆授予金融专业精算学方向的理学硕士学位,由复旦授予保险专业硕士学位。

本项目的选拔和录取程序将依照双方的相关条例执行。合作双方共同负责项目学生的选拔和录取,项目学生入学条件如下: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条件的中国籍公民;

2.符合复旦大学保险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入学条件;

3.符合乌尔姆大学金融硕士项目的研究生入学条件;

4.托福纸考成绩570分及以上(或机考230分及以上,或网络机考88分及以上);或雅思成绩6.5及以上;

5.通过复旦大学组织的面试;

6.完成乌尔姆的申请程序。

符合上述入学条件者,由复旦大学与乌尔姆大学分别发放录取通知书。

该项目的收费情况如下:学费由双方按照本校的相关规定分别收取。本项目在复旦的学费为每学年10.90万元人民币;学费每年可能有所微调。乌尔姆不收取学费,只收取约170欧元的管理费用。


6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3数学(三)④435保险专业基础


01(全日制)保险学
02(全日制)精算学
03(全日制)保险科技
025600(专业学位)资产评估

(专业学位)资产评估硕士

资产评估硕士是复旦大学首批获得由教育部批准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之一,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专门针对金融机构、资产评估服务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对资产评估实务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开设的项目。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扎实的资产评估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分析视野和微观资产评估技术与方法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致力于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打造成未来中国资产评估师的培养基地,为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金融机构以及制造业、矿产资源业、会计事务所等多领域输送资产评估实务方面的高端人才。

本专业方向在培养模式上突出理论与实务的结合,课程体系涵盖经济与金融的法律基础、公司金融理论与实务、中级财务会计、金融理论与政策、数量分析方法、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房地产估价理论与实务、资产评估准则及国际比较、企业价值评估和无形资产评估等12门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大数据商业分析、金融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碳资产定价管理理论与实务、绿色金融与新金融、机器学习与金融建模、金融衍生工具理论与实务、兼并收购与公司控制和行业资产评估及新业务前沿专题等12门专业选修课程。核心课程聘请实务界专业人士专门授课,采用学院理论导师和业界知名人士担任的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从理论研究、专业实践到未来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全面指导。

6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3数学(三)④436资产评估专业基础


01(全日制)资产评估

069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复旦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工商管理教育体系的高校,早在1917年就创设了商科,并在1929年正式成立了商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商管理学科教育中断。改革开放之后,复旦大学率先恢复管理教育,1977年开始招收管理学科专业学生,1979年成立管理科学系,1985年恢复组建管理学院。

学科体系完整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壮大,学院目前设有8个系、29个跨学科研究机构。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含自设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含自设硕士点)。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和会计硕士(MPAcc)、国际商务硕士、金融硕士及应用统计硕士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本科专业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2018 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中,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类别获评 “A+”。

师资力量雄厚

截至2021年6月,全院共有教师152人,其中教授56人、副教授64人。96.71%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取得境外博士学位的有67人,占总人数的44.08%。

科研实力突出

    学院各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培养了一批卓越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了十几个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团队,积累了一批优秀的学术专著、论文和专利。在2021年UTD发布的“全球商学院科研百强榜(2016-2020)”中,学院位列中国大陆第1,全球第91,连续6年稳居全球百强。

优秀人才辈出

    学院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每年都吸引了众多考生前来深造,培养了一批批管理精英。截至2020年年底,学院有在读本科生851人,硕士研究生、博士生124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124人,工商管理博士生183人。目前学院校友已超过51000人。高层管理教育中心2020年全年已培训7500人次,迄今为止共计近62500名企业管理者参与培训。

国际交流广泛

    管理学院恢复建院以来,广泛推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战略,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美国、意大利、挪威、英国、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香港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关系。国际化战略已经覆盖到了学生、师资、科研、课程设置、企业联系、国际合作研究等各个层面。

通过国际权威认证

    为了拓展更为丰富的全球化资源,加强与各国优秀商学院间的交流和科研合作,学院还积极加入诸多国际顶尖的合作组织。2007年,管理学院正式成为PIM(Partnership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组织成员学院。2009年,学院成为GMAC(美国商学院协会研究生入学管理委员会)在全球的第173家正式会员。2011年,学院参与发起成立CoBS(商学院商业与社会全球联盟)组织。2012年,学院作为创始人员加入GNAM(全球高端管理联盟)组织。2009年,学院顺利取得EQUIS(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国际认证。在2012年与2017年EQUIS再认证中,学院荣获佳绩,连续被授予五年期认证。2010年学院快速通过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国际认证,并分别于2015、2020年通过AACSB再认证,都同样获得五年的认证期限。

国际排名稳步提升

    英国《金融时报》(FT)发布的2021年全球MBA项目排名中,复旦MBA项目位列全球第32,亚太第6,大陆大学商学院第1。在2020年FT全球EMBA项目百强榜单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四大项目稳居全球40强。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位列全球第16 位;复旦大学EMBA项目位列全球第21 位;复旦大学-BI挪威商学院MBA项目位列全球第27 位;复旦大学-香港大学IMBA项目位列全球第37 位。在2020年公布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复旦与管理学相关的三个主要学科领域: 商业与管理研究、会计与财务金融排名均位列全球第50名,统计与运筹排名进入全球前100名。

企业合作深入

    学院历来将与企业的合作贯穿于教学和学院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最大程度地利用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和学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回馈社会、服务社会。企业通过校园宣讲会、招聘会、校园竞赛、实务课程、实习基地、奖学金、企业日、职业信息平台等,展示企业品牌与文化、选拔人才。学院发起了管理大师论坛、问学讲堂、博思荟、聚劲论坛等各种讲座论坛,成为院企合作的纽带。学院还设立了专职团队,全方位对校企合作关系进行高效、有序地管理。众多海内外著名企业与学院开展了企业参访、学生实践、论坛合作、人才定向培养、案例研究、资金与物资捐助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不断加强学界和业界的互动与交流,支持学院发展。

1676


020200(学术学位)应用经济学

本专业属于硕博连读项目,学制5年。


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60微观经济学


01(全日制)产业经济学
025100(专业学位)金融
75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国际金融
02(全日制)金融工程
03(全日制)全球化金融管理
025200(专业学位)应用统计
50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数据科学与商务分析
025400(专业学位)国际商务
59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国际管理
02(全日制)全球化经营与管理
027000(学术学位)统计学

本专业属于硕博连读项目,学制5年。

3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商务统计
02(全日制)应用统计
03(全日制)数理统计
120100(学术学位)管理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属于硕博连读项目,学制5年。

1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60微观经济学


01(全日制)管理科学
02(全日制)物流与运营管理
03(全日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04(全日制)商务人工智能
120200(学术学位)工商管理

本专业属于硕博连读项目,学制5年。

28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60微观经济学


01(全日制)财务学
02(全日制)会计学
03(全日制)市场营销
04(全日制)企业管理
05(全日制)东方管理与企业文化
06(全日制)技术经济及管理
125100(专业学位)工商管理
1295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③-无④--无


01(全日制)国际工商管理
02(非全日制)工商管理
03(非全日制)高级工商管理
125300(专业学位)会计
150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③-无④--无


01(非全日制)会计

070 生命科学学院

       1923年,郭任远博士创立复旦心理学系,1925年升级为心理学院。1926年,学院大楼子彬院落成,办学规模扩大。海外留学的蔡翘、唐钺、李汝祺、孔宪武、刘清风、江上峰、董世魁等7位博士陆续来院任教,加上郭任远,形成中国教育界的“一院八博士”,盛极一时。郭任远博士培养出了复旦历史上第一位研究生蔡乐生。同年心理学院扩为生物学科,下设生物系等。

       1948年“中央研究院”遴选出首届院士81名,其中生物组25名,在我系工作和学习过的就有6位:蔡翘、童第周、冯德培、秉志、钱崇澍、伍献文。解放前我校生物系的学术影响力可见一斑。

       1949年前后,生物系先后调出多位知名学者,如秉志、钱崇澍和伍献文等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曲仲湘等到云南大学工作。1952年,院系调整,生物系由原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沪江大学和暨南大学等学校的相关系科组成,师资阵容更强,此时教授有11人之多,知名学者有谈家桢、刘咸、吴定良、孙宗彭、焦启源、卢于道、张孟闻和王鸣歧,八位大师齐聚复旦,俗称“八仙过海”。谈家桢先生任调整后的首届系主任。此时本科专业有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

       1957年成立遗传学专业。1958年又成立了生物化学专业和生物物理专业。至此,生物学系共有九个专业,分别为动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1961年成立遗传学研究所,谈家桢兼任所长。

       1983年遗传学研究所与遗传学教研组以及微生物学教研组一部分联合成立生物工程系,并于1984年建成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复旦遗传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鉴于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成为主流。1986年4月,在生物学系和生物工程系的基础上,创建全国高校内的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学院成立后,在原来的9个专业的基础上组建5个系: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系,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系,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环境与资源生物学系。2004年,环境与资源生物学系发展为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2012年又成立生物统计学和计算生物学系,共6个系。

       谈家桢先生任生命科学学院的首任院长,后任的院长分别为苏德明、李育阳、毛裕民、金力、马红,现任执行院长为林鑫华教授。

       九十余年来,学院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学子,遍布全球。校友们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校训,在各自岗位上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人才辈出。早期毕业的童第周、冯德培、陈世骧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学部委员,1949年以后培养的学生中有14位两院院士和2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越来越多的学子成长为学界、商界和政界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由平行的三个组织结构组成:系、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所(中心)。学院拥有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现代人类学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上海市工业菌株工程技术中心。学院拥有遗传学研究所、植物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生物统计研究所、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心、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及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生物技术中心。学院正在筹建人类与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筹建崇明东滩国家级野外观测台站。

       学院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态学3个本科专业。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一级学科下设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别为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物物理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人类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后两个为经批准自主设置的博士点),另有动物学硕士学科点,学院还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的遗传学、生态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生物物理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遗传学科被列为教育部“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复旦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在历次一级学科评估中,我院生物学、生态学学科均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近期,生物学和生态学被国家列为复旦大学“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11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79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64人,讲师(含助理研究员)23人,实验技术人员32人,行政管理人员(含学工)15人。学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含双聘1人),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7人,国家杰青10人,以及国家优青9人,青年高层次引进人才20人,青年拔尖人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0人次,国家创新群体2个。3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2人。

       学院现有学生约1270人,其中本科生450人,研究生820人。在学生培养上,我院提出了“宽口径、强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实施多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五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论文“挑战杯”特等奖和一等奖,7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荣誉称号。在全国人才基地建设的两次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近5年,我院教授作为负责人获得国家“863”项目(含子课题)14项,“973”项目首席5项(另承担子课题20项),新药创制专项2项,传染病重大专项17项,转基因重大专项17项,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面上项目136项,重大项目8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7项;其它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40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其他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近五年共发表SCI论文近1500篇(1475篇),其中30多篇发表在N Engl J of Med、Nature、Science、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JCI和Herpetology等影响因子大于10的顶级期刊上。

       学院非常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拥有遗传与发育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长期与国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交流,多次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如每年举办谈家桢国际遗传学大会,进一步扩大了学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学院始终以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学院为奋斗目标。树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社会服务为拓展的发展理念。通过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建成“人才、科研和学科”三位一体的学术重镇。

       2014年,生命科学学院整体搬迁到复旦大学江湾新校区,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新的生命科学学院教学科研楼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设计符合国际先进的学科标准,可满足生命科学学院的使用需求。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在学校“双一流”的建设进程中,在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下,续写新的辉煌。


180


071000(学术学位)生物学
8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38生物化学④873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


01(全日制)遗传学
02(全日制)微生物学
03(全日制)人类生物学
04(全日制)生理学
05(全日制)神经生物学
06(全日制)细胞生物学
07(全日制)发育生物学
08(全日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9(全日制)生物物理学
10(全日制)生物信息学
11(全日制)生物统计学
071300(学术学位)生态学
1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6生态学④869普通生物学


01(全日制)湿地生态学
02(全日制)土壤生态学
03(全日制)景观生态学
04(全日制)生物入侵生态学
05(全日制)生态系统生态学
06(全日制)生物地理学
07(全日制)动物生态学
08(全日制)植物生态学
09(全日制)水生生态学
10(全日制)理论生态学
11(全日制)保护生物学
12(全日制)系统发育与进化生态学
086000(专业学位)生物与医药
8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8生物化学④951生物技术概论


01(全日制)生物工程 Ⅰ
02(全日制)精准医学大数据 Ⅰ
03(非全日制)生物工程 Ⅱ
04(非全日制)精准医学大数据 Ⅱ
05(非全日制)遗传咨询

072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于2000年,目前下设四系二中心,即电子工程系、光科学与工程系、通信科学与工程系、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微纳系统中心及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现有在职教职工173人(注:2021年5月11日数据),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140人,正高级职称67人。学院共有各类学生2000余人,具有完备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四个一级学科,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为A类学科;拥有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低轨卫星通信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重要产品追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综合能源系统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超精密光学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北斗智慧应用创新研究中心,以及与微电子学院共建的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基地,建有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000余平米的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光电信息实验教学中心(在建)、以及通信专业实验室。

       学院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承担大量国家973、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以及省部级和上海市及工业界的科研项目,取得一系列国内外公认的重要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若干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有着广泛联系和密切合作,深入进行信息领域内国际前沿研究。学院不断拓展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等项目,激励学生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国际化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学院文化创建成绩斐然。每年举办学术文化节、 “信息人节”、博士生学术论坛、本科生教学座谈会、学生工作研讨会、学生职业培训和心理咨询等系列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创”比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平台。坚持举办田径运动会、“六一”亲子活动、“健步走”等品牌活动;多次获得上海市教育系统、复旦大学各类荣誉称号。

       建院二十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文化创建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学院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为复旦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23


070200(学术学位)物理学
5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智能光学制造与检测
02(全日制)生物医学光子学
03(全日制)自旋光电子
04(全日制)微纳光子学与器件物理
05(全日制)光纤光子学
06(全日制)激光物理与技术
07(全日制)固体光学与光谱性质
08(全日制)硅基光子学
080300(学术学位)光学工程
1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80光学


01(全日制)智能光学制造与检测
02(全日制)光生物医学
03(全日制)自旋光电子与信息器件
04(全日制)微纳光子学与器件
05(全日制)先进光纤器件与技术
06(全日制)激光技术与应用
07(全日制)固体光谱技术
08(全日制)硅基光子学
09(全日制)量子信息光学
10(全日制)智能光子学
080900(学术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
4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78电路与系统基础


01(全日制)物理电子学
02(全日制)智能光电系统与应用
03(全日制)电路与系统
04(全日制)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设计
05(全日制)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6(全日制)智能芯片与系统设计
07(全日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08(全日制)智能感知技术
081000(学术学位)信息与通信工程
1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56信号与信息系统


01(全日制)通信工程
02(全日制)数据通信与网络
083100(学术学位)生物医学工程
11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智慧医疗超声
02(全日制)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
03(全日制)泛心血管生理的智慧诊疗方法及系统
04(全日制)智慧传感与生物医学信息处理
085400(专业学位)电子信息
23501、02、03、04、05、06、07、08、09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57信号与信息系统(二)
10、11、12、13、14、15、16、17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58基础物理


01(全日制)智慧医疗工程
02(全日制)计算机视觉
03(全日制)智能感知
04(全日制)智能通信
05(全日制)复杂网络
06(全日制)智能芯片与系统
07(全日制)智能电子与系统
08(全日制)自主无人系统
09(全日制)电力电子智能系统
10(全日制)智能电子与光电子技术
11(全日制)智能光电系统及应用
12(全日制)智能光健康与光生物应用
13(全日制)智能光学制造与检测
14(全日制)微纳光电子
15(全日制)先进光生物医学检测
16(全日制)微纳光电磁技术与器件
17(全日制)激光工程与光谱技术
125602(专业学位)项目管理
80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③-无④--无


01(非全日制)项目管理
02(非全日制)金融信息管理
03(非全日制)创新创业
04(非全日制)互联网+医疗健康
125604(专业学位)物流工程与管理
20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③-无④--无


01(非全日制)物流工程与管理

073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一、院系概况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04年在原社会学系和人口研究所基础上建立,是以社会学为主兼有心理、公管、人资环经济学的学院。下设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四系,人口研究所、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及多个中心。有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老年学、人资环经济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博士硕士点,应用心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全英文中国研究硕士及复旦-华盛顿大学社会政策硕士双学位项目。

二、学科优势

复旦社会学为985、211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上海高校一流(重点)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据ESI指标,本学科部分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据2015-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本学科居世界前51-100位,亚洲地区前10、中国大陆地区前3。学院以社会转型与社会学理论、人口与社会发展为重点领域,以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为依托,所开展上海社区研究(SCS)及长三角社会变迁综合调查(FYRST)项目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

三、培养特色

学院以育人为天职,是对国内青年学子最具吸引力、对海外青年学子较具吸引力的引领性人才培养中心之一。在社会学理论、转型与治理、分层与流动、文化与宗教、经济与社会、日常生活实践、人口与城市化、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社会心理与社会认知、社会工作与健康、社会福利与政策等领域里建有特色课程;注重以理论创新为导向的经验研究能力培养,重视前沿质性和量化方法训练,多门课程为市校示范课程。建有多个调研实践基地。

四、导师介绍

本院有多个由国家级人才带领的导师团队。有教授30 人,副教授31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位、青年拔尖人才1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位;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特聘教授各1位、青年长江学者1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位;上海领军人才2位、东方学者2位。导师承担的国家级项目、在海内外重要期刊发文数、ESI高被引文数均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五、国际合作(介绍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国际交流等情况,不超过150字)

已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贝克莱校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波士顿大学等40余所世界名校建立了互派访问学者、学生或合作研究项目。设有全英文中国社会与公共政策国际硕士项目,与隆德大学合作社会保障、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社会政策双学位硕士项目。每年接收境外交换留学生200余位,派往海外交换留学生130余位。

六、研究生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人口学年会、全国心理学年会、中国社会政策学术年会、上海论坛、国际社会学会专业分会、美国社会学年会上,在《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社会》《心理学报》《管理世界》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北京大学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国际社会学会全球青年社会学家优胜奖。

七、硕博发展

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均为100%。毕业生中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占90%以上,升学约8%,自主创业约占1%,其他形式就业的占1.5%。主要去向包括大型国企、世界500强公司、知名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中央选调生、各省选调生/公务员。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


160


020100(学术学位)理论经济学
6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60微观经济学


01(全日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30300(学术学位)社会学
2401、02、03、04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31社会研究方法④883社会学概论
05、06方向: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社会学
02(全日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03(全日制)人口学
04(全日制)人类学
05(全日制)老年学
06(全日制)社会工作学
035200(专业学位)社会工作
8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1社会工作原理④437社会工作实务


01(全日制)社会工作
02(非全日制)社会政策
040200(学术学位)心理学
7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④--无


01(全日制)基础心理学
02(全日制)社会心理学
03(全日制)临床心理学
04(全日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5400(专业学位)应用心理
4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④--无


01(全日制)健康与咨询
02(全日制)社会与工程心理
120400(学术学位)公共管理
3只招收推免生④--无


01(全日制)社会保障

074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21世纪,人类将面临空前未有的全球性环境挑战。环境科学已成为世界上引人注目的学科。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适应我国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发挥我校综合大学的办学优势,培养一流的环境科学人才,于1996年新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目前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可授予本科、硕士(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博士学位(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有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学和研究队伍,现有教职员工88人,包括教学科研人员70人,实验技术人员9人,行政管理人员7人,专职辅导员3人。在教学科研人员中,教授/研究员28名,副教授(含青年研究员)37名,讲师(含青年副研究员)5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教授2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教授5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5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另有上海“东方学者”3人、“浦江人才”9人、“曙光学者”1人、“扬帆计划”1人。近五年来,环境系还柔性引进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上海千人讲座教授1人,东方学者讲座教授1人。同时,聘请了15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任荣誉教授、讲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The International Eurasian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欧罗巴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芬兰科学院院士(Academy Professor, The Academy of Finland)Kulmala教授受聘担任讲座教授。国际著名大气化学家Hartmut Herrmann和Christian George也于2015年7月正式受聘为复旦环境系兼职教授。   


目前,复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录,还拥有“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环境科学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等学术与教学平台。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发挥复旦大学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主要学科方向既包括以大气化学等领域为重点的环境科学方向和以水污染控制为主题的环境工程方向,也包括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核心的环境经济与管理方向和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城市生态与规划设计方向。研究领域包括环境化学、大气环境、环境监测、污染控制、水/气处理工程、城市生态学、环境设计与规划、环境经济与管理、新能源等多个方面,并逐步聚焦形成了以全球环境变化和流域污染控制为特色的两大研究主题。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方向,围绕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全球变化与大气气溶胶化学、气溶胶长程传输及多相反应、大气痕量气体先进观测技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自由基化学和光化学、全球变化的社会经济综合评价、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以及全球变化下的人类健康与食品安全等热点领域的研究。在流域污染控制研究方向,围绕国家在水资源和水安全领域的重大需求,将污染控制和流域生态规划相结合,开展了流域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农田地表径流及低污染水深度处理、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水质在线检测与监控、流域大气沉降及其生态效应、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近五年来,环境系积极面向国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在自然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重大地方应用项目申报中取得可喜成绩。2014年至2018年10月,科研经费累计到款近2.1亿元,其中2016年首次突破六千万元,达到6509.86万元;科研立项共计431项,其中横向199项,纵向230项。在8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重点项目3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重大仪器计划项目2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5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成功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2016年获得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两项,涉及“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等领域,有两位专家担任了项目首席科学家。这标志着复旦环境系的专家学者在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需求服务方面取得了新的可喜进展。

         近几年来,环境系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广类)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1项,上海市决策咨询奖1项。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近五年来,环境系申请专利77项,获批专利74项(含2012年以前申请而在近五年内获批的)。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目前已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挪威、丹麦、瑞典和芬兰等十多个国家开展了科学合作与学术交流,国际交往日趋频繁。




115


083000(学术学位)环境科学与工程
29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87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知识


01(全日制)环境化学
02(全日制)大气环境
03(全日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变化
04(全日制)城市生态与环境生物技术
05(全日制)环境遥感与环境信息系统
06(全日制)环境与健康
07(全日制)环境生态学
08(全日制)流域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
09(全日制)城镇水处理及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
10(全日制)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
11(全日制)固废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12(全日制)水土环境界面过程与调控
13(全日制)气候变化与环境
14(全日制)碳中和环境
085700(专业学位)资源与环境
8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87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知识


01(全日制)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Ⅰ
02(全日制)环境监测技术Ⅰ
03(全日制)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Ⅰ
04(全日制)环境评价与规划Ⅰ
05(全日制)环境健康与安全Ⅰ
06(全日制)环境管理与政策Ⅰ
120400(学术学位)公共管理
6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环境规划与管理
02(全日制)环境与可持续:价值观与行为
03(全日制)城市规划与环境设计
04(全日制)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

076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依托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而组建,研究所成立于1982年,谭其骧先生为首任所长,现任所长为张晓虹教授。全所现共有教职员工3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9人,研究领域涵盖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分支的主要方向。中心现有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历史地理学;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历史地理学、人口史、边疆史。历年共有6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励,5篇获提名。13篇博士论文、4篇博士论文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励。


作为目前国内专职人员最多、门类最全、总体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中国历史地理专门研究机构,本中心拥有一批国内公认的学科带头人,梯队结构比较合理,研究涉及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的各个方面。在谭其骧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言传身教下,素以学风严谨著称。自成立以来,总体学术水平长期处于国内第一的地位,其骨干均为各分支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尤其是在疆域政区、水道变迁、地名考证、历史地图的研究和编绘、历史地理古籍整理、历史气候和灾害等方面一直处于学科前沿。近年来,在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边疆史地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16


060200(学术学位)中国史
16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742历史地理基础④--无


01(全日制)历史地理学

080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国家文化交流学院

一、院系概况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于1987年,是复旦大学面向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的专门机构,全国首批四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9年根据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汉语教师本土化计划,学院开始招收有志于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外国留学生。学院教学科研队伍学科结构与年龄层次合理、业务素质良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在同等院校中居于前列。

二、学科优势

学院以汉语推广为导向,开设了丰富多样的研究生课程,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教学调查与分析、教学测试与评估、外语教育心理学、教学实习课等,课程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强。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学院还组织六个院系的教授共同开设“基于交叉学科的语言学导论”等FIST课程,邀请外院校、外院系老师共同讲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等前沿课程。教学方式上,则采取“中外互搭”的模式,有“分”(中外学生分开上课)有“合”(中外学生合班上课),因课而异,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来华留学生,学院开设颇具特色的留学生教学实践课程,由学院资深教师亲自指导各国留学生进行教学观摩、教案撰写及课堂试讲等,教学效果斐然。

三、培养特色

学院提供各类优质学术资源,如博士生论坛、教学模拟竞赛等,全面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文化传播、课堂管理等综合能力。学院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同时也主办各类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定期组织学术沙龙,为同学打开学术研究之窗,提升学术涵养,拓展国际视野。学院注重多途径培养研究生汉语教学技能,在制度、渠道、经费等方面均给予大力支持,积极鼓励中外研究学生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全面提升研究生国际教育素质,在历年的江浙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及各类教学技能比赛,学院选派的中外选手均斩获佳绩。学院每学期组织研究生文化考察活动,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增强中外学生对于国家社情、民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才艺大赛、演讲比赛等各类课外活动中,中外研究生同台竞技,展示特长,拓展能力。中外研究生的共同参与,不仅培养了他们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也增进了他们之间对各国文化的了解和彼此间的友谊。

四、学术名师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3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23名。研究生导师的学术背景以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为主,同时涵盖文学、文化、历史、哲学、外语、经济、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学科背景的多样化,形成了多元共进、优势互补的学科特色。

五、国际合作

学院每年选派研究生赴英国、德国、卢森堡、意大利、匈牙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希腊、克罗地亚、埃及、泰国、韩国等国家进行海外教学实习,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研究生赴海外孔子学院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成为国家向全球推广汉语的一支生力军。此外,学院还与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联合建立了汉语实践基地。海外实习实践经历,为同学们开拓视野、汇通中西、强化英语、适应国际国内人才选拔提供了重要平台。

六、硕博发展

学院培养的中外优秀毕业生,一直活跃在国内外语言文化教育交流等领域,国外学生大多回国成为本土教师,从事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工作;中国学生毕业就业去向主要有教育单位、企业、党政机关、继续深造等4个方向。据统计,约有40.6%的学生进入教育单位工作,包括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等教育单位,也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等初、中级教育单位;有45.7%的学生进入企业发展,包括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大型私企以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有一部分进入各级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工作,包括上海市公务员局、杭州市人才服务局等;另一部分则选择了继续深造。


30


045300(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
3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54汉语基础④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01(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

083 文献信息中心

复旦大学图书馆前身为戊午(1918年)阅览室,由戊午级学生集资购置图书建立,1922年正式建馆,迄今已有百年历史。现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古籍部以及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人文社科数据研究所等机构组成。依托于复旦大学图书馆雄厚的办学基础,文献信息中心于2014年获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于2015年起面向国内外招收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


35


125500(专业学位)图书情报

适应新形势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对图书情报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图书情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图书情报人才培养质量,复旦大学文献信息中心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为中心,依托其四校区五分馆一部室的丰富馆藏、雄厚师资以及对外交流资源,积极探索在高校图书馆开展培养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创新模式。通过三年的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培养学生掌握图书情报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知识解决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可以胜任图书情报行业的实际工作;培养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文化建设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35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③-无④--无


01(全日制)古籍保护与修复
02(全日制)地方文献保护与索引研究
03(全日制)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
04(全日制)信息服务与情报分析
05(全日制)现代图书馆管理
06(全日制)数据管理与应用

084 上海数学中心

   上海数学中心是一个依托复旦、立足上海、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国际性、开放性的,由国家、上海市、复旦大学出资建设的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上海数学中心目标建设成为一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学术影响的数学科学研究中心、数学技术创新中心、数学人才培养中心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为复旦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数学学科、为上海市建设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为我国早日成为“数学强国”做出贡献。

   2010年3月,在得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教授向国家领导人建议在上海地区建设一个国际型的数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心后,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科学院和上海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议依托复旦大学筹建上海数学中心。教育部、上海市联合组织论证“上海数学中心”筹建方案;并与2011年12月正式下达文件,批准依托复旦大学成立“上海数学中心”。

   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5月起上海数学中心进入筹建阶段;2018年4月,筹建工作通过了教育部和上海市联合组织的专家验收;5月,教育部、上海市批准上海数学中心进入正式运行。李骏教授担任上海数学中心主任。




15


025200(专业学位)应用统计
1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3数学(三)④432统计学


01(全日制)高维数据分析
02(全日制)散乱数据拟合
03(全日制)统计计算方法

085 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3月,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脑科学、人工智能、类脑研究交叉融合的科研创新机构。研究院以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战略目标为己任,以推动“智能科学与技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建设和引领性前沿科技研发及转化为目标,以数学、脑科学为关键交叉点,交叉融合、聚力创新、孕育突破,开展大脑认知机制解析、神经形态仿真、类脑智能算法、脑疾病智能诊疗、通用智能和群体智能等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致力于建设成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国际一流的前沿研究中心。研究院在建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和张江国际脑库两个重大实验技术平台,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亚洲规模最大的高端科研型磁共振系统,致力于在中国上海建成世界最先进的影像研究平台和国际最大的全维度脑科学数据库平台。2018年获批成立“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国内第一个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建设的111创新引智基地。目前,研究院牵头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重大专项,同时正在承接科技部、基金委和地方面向2030年脑与类脑相关重大研究计划的战略研究和任务组织。

          研究院现有副教授以上研究人员26位,高级工程师2位,研究生60余名。其中,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国外院士4名,国家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教授特聘1人、讲座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3名。

    研究院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科学合作计划,目前已与包括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20余所国际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究伙伴关系;建立了“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科大智能机器人国际交流基金”,用于支持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国际交流学生。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共建了“复旦-KCL群体神经科学中心”,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成立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111创新引智基地,建立了从青年科研工作者、顶尖科学家团队、国际合作平台到国际一流大学的多层级国际合作模式,打造起一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和基地。

16


070100(学术学位)数学
8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19分析④907类脑综合知识


01(全日制)计算系统生物学与智能复杂系统
083100(学术学位)生物医学工程
8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907类脑综合知识


01(全日制)生物医学影像与工程
02(全日制)类脑智能算法与应用

086 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

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是复旦大学发挥文理医综合优势,聚焦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工程与应用研发,发展具有复旦特色工程学科的一项重要举措。工研院于2017年1月由学校批复成立,下设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超越照明研究所三个机构。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任工研院院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任工研院理事长。

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围绕突破国际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等相关重大科学问题,以智能计算、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及应用工程的交叉为突破点,以产业需求(医疗康复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服务产业等)和重大任务(机器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工智能国家2030重大项目等)为牵引,研究智能机器人信息处理与控制、核心器部件、系统集成与应用等理论与技术,并应用于智能医疗机器人、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致力于形成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智能终端和以机器人为智能终端的新产业研发经济模式。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为国际机器人领军专家甘中学博士,涉及学科专业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和电子信息等。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围绕我国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由复旦大学和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联合共建。复旦医工所充分发挥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技术、资源优势和苏州医工所的工程技术、成果转化的优势,以临床需求为牵引,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致力于成为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基地和生物医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医疗器械和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为神经影像学专家耿道颖教授,涉及学科专业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和生物与医药等。

超越照明研究所整合复旦大学、上海市以及国内外照明和半导体领域优秀人才和软硬件资源,为我国信息、生物、医疗、农业、光电子等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先机,重点突破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光医疗健康、光农业及相关照明光电子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形成中国超越照明技术的协同研究网络和产学研联盟。计划建设成为超越照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业转化的核心研究机构,服务于国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战略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需求。超越照明研究所负责人为第三代半导体专家张国旗教授,涉及学科专业包括物理电子学、光学工程和电子信息等。

工研院成立两年来,已陆续引进甘中学、张国旗、张清纯、张丹、张立华、孙云权、徐鉴、宋梁、周华等10余位工程应用领军人才及产业领袖,新引进青年研究员、青年副研究员近20人。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微电子学院、航空航天系等校内院系,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儿科医院等附属医院,有超过80名教授以双聘身份参与工研院建设。

     工研院通过组织校内外优势研究力量,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部署,组织争取重大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集成化、产业化和国际化。2018年获批建设智能机器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20


080300(学术学位)光学工程
1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光电材料与器件
080900(学术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
6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半导体材料、器件与仿真
02(全日制)电力电子及新能源
03(全日制)封装与系统集成
04(全日制)光电医疗与光健康
05(全日制)光电信息
081200(学术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6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人工智能与群智智能科学
02(全日制)机器人体系结构与行为科学
03(全日制)机器人智能硬件与操作系统
04(全日制)半导体装备精密运动控制系统技术
083100(学术学位)生物医学工程
7只招收推免生


01(全日制)智能医学影像
02(全日制)智慧医疗电子信息
03(全日制)智能康复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手术
04(全日制)生物医药光学与体外检测
05(全日制)新型植介入装置
06(全日制)智慧医疗超声
085400(专业学位)电子信息
7001、02、03、04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05、06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58基础物理
07方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57信号与信息系统(二)


01(全日制)人工智能与群智智能科学
02(全日制)机器人体系结构与行为科学
03(全日制)机器人智能硬件与操作系统
04(全日制)半导体装备精密运动控制系统技术
05(全日制)宽禁带半导体技术与应用
06(全日制)先进照明技术与应用
07(全日制)生物医学工程
085500(专业学位)机械
2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63机械原理与设计


01(全日制)机械电子工程


1  /  2
阅读39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