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

双一流、211工程、111计划、京港大学联盟成员(2018年)、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
  • 院校介绍
  • 院校信息
  • 院校评论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缩写为“BJUT”),简称北工大,位于北京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

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建校初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部分学生先后划转入学校。20世纪70年代以来,原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等学院陆续并入。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截至2025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有校本部和中蓝、管庄、花园村、琉璃井、惠新东街和通州6个校区,占地面积96.1418万平方米;图书馆收藏中外文纸质图书两百万余册,中外文期刊杂志一千六百多种。设有28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本科专业70个;研究生专业覆盖34个学科(含1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21个专业学位类别。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硕士点3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个。教职工3271人,在校生25846人。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设有28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本科专业70个,在招专业60个,招生专业(类)44个。

北京工业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部
专业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纳米材料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应用化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信息学部(13个)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自动化
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
物联网工程
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机器人工程
人工智能
测控技术与仪器
城市建设学部
土木工程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建筑学
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专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化学生物学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技术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应用物理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文法学部
社会学
法学
社会工作
英语
数学统计学与力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统计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统计学
金融学
会计学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艺术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
雕塑
绘画
工艺美术(A)
产品设计
环境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体育部
-
继续教育学院
-
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
物联网工程
软件工程
金融学
电子信息工程
国际学院
-
樊恭烋荣誉学院
-
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应用化学
金融学
创新创业学院
-
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
-
北工大大兴氢能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办公室
-
北工大怀柔物质科学科教融汇基地建设办公室
-
北工大朝阳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基地(山河湾谷创新区)建设办公室
-
北工大经开高端装备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办公室
-
北京山河湾谷创新学院
-
截至2025年3月,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括号内为2024软科专业排名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博士授权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种 ;博士后流动站19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8个。研究生专业覆盖34个学科(含1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19个专业学位类别。10个学科跻身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500,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重点学科
学科类型
学科名录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土木工程(自定)
ESI全球前1%学科
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社会科学总论、物理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
ESI全球前1‰学科
工程学
国家一流学科 [39]
土木工程(龙头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核心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核心学科)、先进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光学工程、材料学、结构工程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39]
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
北京市重点学科
“资源、环境及循环经济”、信息安全、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热能工程、环境工程、凝聚态物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光学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工程力学、机械电子工程、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社会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道路与铁道工程、市政工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高等教育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览表
设站二级机构
流动站名称
信息学部
电子科学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城市建设学部
土木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物理学
光学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数学统计学与力学学院
数学
统计学
力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应用经济学
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表
序号
学科门类
学位点名称
代码
所属学部(院)
类别
1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0202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术学位
自主设置交叉学科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
0202J1
材料与制造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术学位
2
理学
数学
0701
理学部
学术学位
3
物理学
0702
理学部、材料与制造学部
学术学位
4
统计学
0714
理学部
学术学位
5
工学
力学
0801
材料与制造学部
学术学位
6
机械工程
0802
材料与制造学部
学术学位
7
光学工程
0803
材料与制造学部、理学部
学术学位
8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
材料与制造学部
学术学位
自主设置交叉学科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
0805J2
材料与制造学部
学术学位
9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
环境与生命学部
学术学位
10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
信息学部
学术学位
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
信息学部
学术学位
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
信息学部
学术学位
13
土木工程
0814
城市建设学部
学术学位
14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
环境与生命学部
学术学位
15
交通运输工程
0823
城市建设学部
学术学位
16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
环境与生命学部
学术学位
17
生物医学工程
0831
环境与生命学部
学术学位
18
城乡规划学
0833
城市建设学部
学术学位
19
软件工程
0835
信息学部
学术学位
20
机械
0855
材料与制造学部、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学位
21
材料与化工
0856
材料与制造学部、环境与生命学部
专业学位
22
资源与环境
0857
环境与生命学部
专业学位
23
土木水利
0859
城市建设学部
专业学位
24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术学位
注: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数据不符(截至2023年10月)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不属于一级学科或者专业学位类别,属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版)》之外的具有博士和硕士授权的自主设置交叉学科,代码为专业代码。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表
序号
门类
代码
学位点名称
所属学部(院)
类别
1
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术学位
自主设置交叉学科
0202J1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
经济与管理学院、材料与制造学部
学术学位
2
0251
金融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学位
3
0252
应用统计
理学部
专业学位
4
法学
0303
社会学
文法学部
学术学位
5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术学位
6
0351
法律
文法学部
专业学位
7
0352
社会工作
文法学部
专业学位
8
教育学
0401
教育学
文法学部
学术学位
9
0451
教育
文法学部
专业学位
10
文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文法学部
学术学位
11
理学
0701
数学
理学部
学术学位
12
0702
物理学
理学部、材料与制造学部
学术学位
13
0703
化学
环境与生命学部
学术学位
14
0710
生物学
环境与生命学部
学术学位
15
0714
统计学
理学部
学术学位
16
工学
0801
力学
材料与制造学部
学术学位
17
0802
机械工程
材料与制造学部
学术学位
18
0803
光学工程
材料与制造学部、理学部
学术学位
19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信息学部
学术学位
20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与制造学部
学术学位
自主设置交叉学科
0805J2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
材料与制造学部
学术学位
21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环境与生命学部
学术学位
22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学部
学术学位
23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信息学部
学术学位
24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信息学部
学术学位
25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学部
学术学位
26
0813
建筑学
城市建设学部
学术学位
27
0814
土木工程
城市建设学部
学术学位
28
0815
水利工程
城市建设学部
学术学位
29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环境与生命学部
学术学位
30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城市建设学部
学术学位
31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与生命学部
学术学位
32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环境与生命学部
学术学位
33
0833
城乡规划学
城市建设学部
学术学位
34
0835
软件工程
信息学部
学术学位
35
0839
网络空间安全
信息学部
学术学位
36
0851
建筑
城市建设学部
专业学位
37
0853
城乡规划
城市建设学部
专业学位
38
0854
电子信息
材料与制造学部、信息学部
环境与生命学部
专业学位
39
0855
机械
材料与制造学部、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学位
40
0856
材料与化工
材料与制造学部、环境与生命学部
专业学位
41
0857
资源与环境
环境与生命学部
专业学位
42
0858
能源动力
环境与生命学部
专业学位
43
0859
土木水利
城市建设学部
专业学位
44
0861
交通运输
城市建设学部
专业学位
45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术学位
46
1202
工商管理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术学位
47
1251
工商管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学位
48
1252
公共管理
经济与管理学院、文法学部
专业学位
49
1253
会计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学位
50
艺术学
1356
美术与书法
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学位
51
1357
设计
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学位
52
交叉学科
1403
设计学
艺术设计学院
学术学位
(截至2025年3月)注: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数据不符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不属于一级学科或者专业学位类别,属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版)》之外的具有博士和硕士授权的自主设置交叉学科,代码为专业代码。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教职工3271人,其中,专任教师2206人,包括正高级职称529人、副高级职称901人;博士生导师832人(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840人(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日本工程院院士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4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卓越人才3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职专家42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北京学者11人,青年北京学者12人,“北京市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入选者197人,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含青年)获得者54人。

师资力量(部分)
类别
名录
中国两院院士
张杰、左铁镛、沈昌祥、刘加平、彭永臻、邓中翰、聂祚仁、杜修力、邹志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潘家华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赵衍刚、钟宁
领军人才
张伟、尹宝才、韩晓东、隋曼龄、蒋宗礼、王金淑、石照耀、乔俊飞、赵耀华、王璞、宋晓艳、路德春、尉海军、李冬、汪夏燕、陈树君、宋惠远、高学云、刘海滨、韩红桂、陈标华、郑宏、李建荣、安全福、席晓丽、李小军、韩强、张永哲、许成顺、张爱林、曹万林、李悦、崔素萍、王立华、谢峻林、李平雪、岳明等
卓越人才
杨晓东、赵密、王伟、周宏元、邓积光、范立峰、金浏、翟天瑞、卢朝辉、闫鹏飞、张伟荣、杨璐、魏巍、胡宇翔、解意洋、刘秀成、高靓、张亮、李易、王鼎、贾俊峰、张楠、李方昱、王乃鑫、郭猛、钱霙婧、刘雨溪、蒋凡、顾 锞、司鹏搏、王聪
国家级教学名师
左铁镛、彭永臻、蒋宗礼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8个、北京市特色专业12个、北京市品牌专业9个,7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6个专业接受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1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专业入选北京市属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0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4个。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

质量工程(部分)
项目类型
项目名录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测控技术与仪器、物联网工程、城乡规划、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统计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社会工作、工艺美术、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设计、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建筑学、环境工程、社会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工业互联网漏洞攻防虚拟、仿真实验、水泥生产热工系统物质流/能量流测试与计算实验、大学物理、半导体物理学、水质工程学、操作系统原理、材料综合实验、安全协议、数据库原理、城乡综合社会调查 、高等数学(工)、交通枢纽、环境保护概论、工程力学、创新工程实践、空调风系统管网设计与调试虚拟仿真互动式实验项目等
教育部特色专业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北京市特色专业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工程、建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软件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或行业评估专业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
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数学与应用数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科学、通信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统计学、金融学、法学英语、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
北京市属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教学团队
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教学团队、计算机软件基础课教学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团队、机械工程学科教学团队、基础力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实验室、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与电工技术示范中心
注:表中部分名单不全。

教学成果

截至2025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7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19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49项、二等奖68项),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30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部分)
项目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年份
以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为主导”的材料专业建设与改革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扬长补短,强化团队,寓教于研——地方高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5年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材料生命周期工程人才培养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3年
组建专业共同体推进新工科建设一一新能源专业联盟九年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3年
高校创新人才规模化自主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施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3年
面向行业赋能学生: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3年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部分)
奖项
成果名称
特等奖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材料生命周期工程人才培养
一等奖
需求导向、学科牵引,构建基于广义工程观的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
一等奖
十年磨一剑,中外合作办学“一核四维”国际化高质量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一等奖
构建数据自动化体系,打造智能+系统特色,自动化专业供给侧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等奖
三链并举•多维协同•双向驱动——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等奖
高效激发创新创业潜能的全程化就业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一等奖
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高校思政课全员互动教学模式改革
一等奖
环境工程专业“三维两融一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等奖
立足育人之本,夯实工程之基,拔高能力之翼,荣誉学院工程领军人才创新培养
一等奖
二元六维交叉、四阶六模实践的物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等奖
面向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一等奖
基于驾驶模拟实验平台面向交通人因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及应用
二等奖
社会工作专业“三实一体”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二等奖
基于战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微电子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二等奖
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创新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二等奖
力学力行 立学立德——地方高校基础力学课程群教学与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等奖
线上线下,虚实融合,构建“学—练—用”为核心的新工科人才实践育人体系
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部分)
获批时间
项目名称
2018年
以智能服务为培养方向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科融合建设
2020年
京津冀区域材料新工科人才教育共同体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2020年
面向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工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一-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例
2020年
材料专业绿色化信息化改造升级的探索与实践
2020年
新工科”背景下IT类专业多层次教师培训体系探索与实践
2020年
面向京津冀区域绿色发展的材料新工科实习实训平台与制度体系建设

合作交流

北京工业大学发挥办学优势,打造了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品牌“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工业大学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UCD)联合组建的国际化学院,于2012年成立,为北京工业大学正式教学机构,主要实施本科高等学历教育,纳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柏林学院已经成为中爱两国、北京和都柏林两市及北工大和UCD两校之间交流合作平台。

北京工业大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截至2025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已与世界六大洲35个国家和地区204所院校机构正式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伙伴院校中,世界500强的学校比例近40%,世界100强的学校达10%左右。建设长期交流项目78个、短期交流项目20余个,共覆盖100余个专业方向。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111计划引智基地5个 ,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45个,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市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

科研平台(部分)
平台类型
平台名称
国家工程实验室
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全国重点实验室
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
材料循环低碳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
111计划”引智基地
先进显微学与跨尺度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创新引智基地、生态环境材料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
国家级产学研中心
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
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交通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社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汽车结构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光电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首都资源循环材料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城市交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研究成果

2012年至2022年7月,北京工业大学先后取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3项,包括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以及和企业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期刊《Scienc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尤其是“十三五”以来,连续获批两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实现了北京市属高校“零”的突破,获批了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校“十三五”年均科研经费的投入达到了近10亿,增长了约20%。在专利方面,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每年1000余项,进入全国高校前10名,专利成果转化在全国高校排第11位。

国家科学技术奖(部分)
项目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年份
我国四种预分解窑型分析研究与改进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5年
以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为主导”的材料专业建设与改革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
面向材料生产流程的环境负荷定量评价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2年
航天器舱体结构变极性等离子弧穿孔立焊关键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6年
预应力整体张拉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6年
气控热管国家高精度温度源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5年
区域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关键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5年
城市大型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7年
高铁列车用高可靠齿轮传动系统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7年
光电显示用高均匀超净面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及产业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9年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9年
高强超薄浮法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规模化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开发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9年
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9年
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9年
河谷场地地震动输入方法及工程抗震关键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0年
深部资源电磁探测理论技术突破与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0年
面心立方材料弹塑性力学行为及原子层次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1年
污水深度生物脱氮技术及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21年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5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收藏中外文纸质图书两百万余册,中外文期刊杂志一千六百多种,并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等多种学科兼有,纸本、电子、多媒体等多种类型的文献资源体系。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图书借阅服务以外,还提供科技查新、文献传递、馆际互借、查收录引用、文献检索课教学、学科情报分析、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上网、自助借还等服务,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的合作关系;加入了OCLC、CALIS和BALIS等馆际合作网络。

学术期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创刊于1974年,月刊,是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该期刊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被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数据库)》(JSTChin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美国EBSCO出版公司等收录。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2001年,为双月刊,主要刊发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设有“前沿观察、当代社会研究、经济与管理、治国理政等栏目”等栏目,其中,“当代社会研究”栏目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21-2022)来源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期刊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社会科学);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全文收录;为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来源刊。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部分)
时间
奖项
2012年
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1年
被授予节水型高校荣誉称号
2022年
荣获市教委颁发的“首都高等学校2018至2021年贯彻实施《普通高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优秀学校
2023年
2021-2022年度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奖”和2023年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特色活动奖”
2023年
获评“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第九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2024年
获“北京市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称号



创办时间
1960年
所属地区
北京市
学校类别
理工类
学校属性
公办大学
学校层次
一本/艺术类一本
提档线
300-400分
院校代码
10005
优势专业
焊接技术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工艺美术/交通工程/智能建造/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学校特色
双一流/211
学校官网
http://www.bjut.edu.cn
学校地址
校本部: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中蓝校区: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8号  通州校区:北京市通州区潞苑南大街89号  管庄校区:北京市朝阳区管庄西里20号
推荐画室
我要出现在这里
首页
客服
机构入驻
在线咨询
猜你喜欢
1  /  11
北京工业大学历年高考信息汇总
资讯
简章
计划
原则
成绩
合格线
录取线
考点
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