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缩写为“BIFT”),简称“北服”,位于北京市。是一所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学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创新创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1959年2月建校,原名北京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1961年7月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4年学校正式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二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7年2月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1998年7月划转北京市管理,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在设计学专业招收博士生;2019年由理工院校变更为艺术院校。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一校四址:樱花园、昌平、牡丹园、芍药居校区。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9个二级学院,本科招生专业24个;设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全日制本硕博在校生7200余人,有教职工865人。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9个二级学院,本科招生专业24个。
学院 | 招生专业 |
---|---|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A) 服装与服饰设计(A) |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 | 工业设计 产品设计(A) |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A+) 环境设计(A+) 数字媒体艺术(A+) 动画 |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轻化工程 艺术与科技(A) |
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 | 传播学 广告学 摄影 表演(服装表演) 表演(广告传播) |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商管理类 市场营销 会计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 | 绘画 中国画 雕塑 公共艺术(A) 绘画(学校美育) |
文理学院 | - |
截至2023年6月;括号内为2024软科专业排名 |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865人,其中专任教师65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37%。多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北京学者、青年北京学者、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市级百千万人才工程、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人担任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市级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技术研发项目负责人等,汇集了包括“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珠宝首饰设计大师”在内的众多行业领军人才和学者。聘请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前副校长Ann Priest教授以及蒋士成、俞建勇、孙晋良等多名院士担任特聘教授,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厚植土壤。
类别 | 名单 |
---|---|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刘瑞璞、赵国樑、胡月、郑嵘、王越平、詹凯、王群山、马天羽等 |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 | 邵新艳、姜延、彭璐、王阳等 |
北京高等学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 基于设计责任感培养的环境设计系本科育人团队(2019年) |
截至2023年12月 |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共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2023年,“服装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项目获批北京市首批交叉学科平台建设试点。
类别 | 名称 |
---|---|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 设计学(2019年) |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设计学)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美术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艺术、国际商务、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材料与化工 |
(注:官网简介页面和硕士学位授予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截至2024年1月)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拥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获批“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表演、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公共艺术、传播学、中国画、艺术与科技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 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北京市特色专业 | 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表演 |
北京市品牌专业 | 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表演、工业设计 |
北京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 |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市场营销、公共艺术、传播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绘画、广告学、工商管理、雕塑、摄影 |
截至2023年12月 |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民族服饰设计实践、现代首饰设计与工艺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服装数字科技、设计思维与方法1、服装设计效果图 |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 服装CAD应用、有机化学2、版式设计、图案基础、设计思维与方法、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课程、传统元素首饰设计、设计数学、创意影像与视觉设计 |
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 中国服装史、服装设计学、成衣纸样与工艺、数码设计基础、服装画技法 |
截至2023年12月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多次获得“纺织之光”202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
《服装数字科技》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 202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基于“创业决策逻辑机制”的商科双创教育理论构建与教学创新 | 202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面向未来的设计师通识基础课程平台系统研究与实践 | 202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基于全球化纺织服装产业的时尚管理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 2019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
混合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 2017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
执着而卓绝技艺且技能—北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2017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
截至2023年12月 |
校企地合作
截止到2024年1月,学校与朝阳、海淀、通州、平谷等各区合作,连续发布《北京时尚产业发展蓝皮书》。聚焦行业产业转型发展,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产业聚集地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研发机构。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外交人员服务局等机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垒球协会等协会组织,以及安踏、迪尚、爱慕等企业开展合作,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新时代中国乡村劳动者服装设计暨美好生活时尚工程”、打造“电站美术馆”、“非遗艺苑”典型案例。
国际合作
截止到2024年1月, 学校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法国时尚学院等近40余所国际知名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发起成立国际首饰设计高校联盟,主办国际青年设计师邀请赛(IYDC)、北京国际首饰艺术展、“设计马拉松”、“意大利制革之美”等高规格国际赛事、展览及论坛活动。
2025年4月25日,北京服装学院与北京首钢基金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教育部研发中心1个、北京市研发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北京技术转移中心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首都科技条件平台1个。建设有北京服装学院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无障碍服装研究中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研发实验室等机构。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教育装备协同创新研究机构 | 中小学学生装(校服)研究中心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字与交互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服装工效与功能创新设计实验室 |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服装产业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纺织纳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 | 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 |
其他研究机构 | 新时代中国美研究院、北服运动时尚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时尚研究院、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北京服装学院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无障碍服装研究中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研发实验室 |
截至2023年12月 |
截至2024年11月,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230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单列学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8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获得授权专利790余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累计4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40余项。
项目名称 | 类别 |
---|---|
北京服装自主品牌个性的国际化研究 | 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数字生物视幻服饰设计 | 202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 |
PA6/PE共混海岛法超细纤维及人造麂皮的系列化产品开发和产业化 |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汉族编和少数民族编 | 教育部第七届高校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
PTT和原位功能化PET聚合及其复合纤维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基于‘科技驱动’的北京服装设计产业提升路径与对策研究 | 2020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优秀奖 |
截至2023年12月 |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85.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66种,电子图书159.7万余册,电子期刊6.8万余种,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1.3万余小时,各种购买及自建数据库80个,面料样块100万块。学校建有全国“十佳”特色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还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以及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学术期刊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主办学术期刊《艺术设计研究》自2017年起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艺术学核心期刊;《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版)》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版)。
年份 | 荣誉 | |
2016年 | 首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 | |
2017年 | 2017年北京市高考工作特殊贡献奖 | |
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 | ||
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
2018年 |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 |
2021年 | 2021年高校就业最受欢迎奖 | |
北京市“三优一先”表彰两项荣誉 | ||
2024年 | 由北京服装学院、安踏(中国)、清华大学、东华大学以及我市企业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参与完成的“冬季运动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