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缩写为 USTB),简称北科大、北京科大,位于北京市,是一所由教育部直属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1952年,北京科技大学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2024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学成立群团发展研究院。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9.68万平方米;设有23个学院,开设68个本科专业;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图书馆实体馆藏262.4万余册(件);有教职工总数3485人,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人。
截至2025年5月,北京科技大学设有23个学院,开设68个本科专业。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 采矿工程(A) 土木工程 安全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A) 建筑设备与能源应用工程 |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 冶金工程(A+) 储能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理科试验班(纳米科学与工程本博贯通班) 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精尖班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班 材料科学与工程(A+)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车辆工程 物流工程(A) 工业设计 视觉传达 机器人工程 |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自动化学院 | 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智能感知工程 |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 | 智能科学与技术 人工智能 |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信息安全 物联网工程 |
数理学院 | 理科试验班 黄昆班 应用物理学专业 统计学 数学应用数学 |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应用化学 生物技术 |
经济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商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会计学 金融工程 工程管理 |
文法学院 | 行政管理 法学 社会工作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日语 德语 |
高等工程师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计划) 机械工程(卓越计划) 冶金工程(卓越计划) 矿物资源工程(卓越计划) 自动化(卓越计划) 热能与动力工程(卓越计划) |
创新创业学院 | - |
表格与官网数据不一致 |
截至2025年5月,北京科技大学有教职工总数3485人,其中专任教师2108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740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859人,在站博士后387人。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9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2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101人,其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含青年项目)入选者109人次。
类别 | 名录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周国治、葛昌纯、张跃、陈难先(双聘) |
中国工程院院士(部分) | 胡正寰、苏义脑(双聘)、王海舟(双聘)、蔡美峰、谢建新、邵安林、毛新平、吴丰昌(双聘)、岳清瑞、沈政昌、吴爱祥 |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 谢建新、林均品、张欣欣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部分) | 胡正寰、王成彦、孙冬柏、邵安林、周国治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部分) | 乔利杰、何学秋、曲选辉、谢建新、郭占成、张跃、吴爱祥、姜建壮、邢献然、王沿东、隆克平、吕昭平、李正平、焦树强、陈骏、刘新华、杨志明、侯新梅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部分) | 董超芳、焦树强、陈骏、冯妍卉、吴渊、侯新梅、贺威、刘超辉、查俊伟、尹升华、廖庆亮、从道永、杨树峰、张海君、王丽君、路新、庞晓露、付华栋 |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部分) | 毛新平、姜建壮、邵安林、庄卫东、吕昭平、万向元、刘波、郭宏、刘雪峰、李从举、王健全、邢奕、罗海文、秦明礼、刘新华、焦树强、杨志明、尹升华、贺威 |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部分) | 白洋、陈骏、吴渊、陈坤龙 |
其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部分) | 乔利杰、张济山、曲选辉、谢建新、姜建壮、邢献然、吴爱祥、吕昭平、林均品、王沿东、隆克平、王戈、廖庆亮、路新、万向元、覃京燕、潜伟、王丽君、董超芳、殷绪成、吴渊、张铮、贺威、张海君、白洋、从道永、郑磊、张建华、王鲁宁、彭庆红、范丽珍、张新房、谷炜、刘雄军、章林、庞晓露 |
其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青年项目)(部分) | 王鲁宁、张新房、詹纯、唐明学、何洋、姜乃生、和建刚、高军恒、崔玉杰、卢鑫、梁倬健、陈骏、尹升华、覃京燕、侯新梅、贺威、潜伟、杨文、吴宏辉、康卓、殷君君、李梦圆、邱琳、樊彬、钟日晨、李琳琳、魏光升、蒋虽合、张先坤、王明涌、张铮、王海龙、张达威、刘晓明、骆鸿、宋大钊、陈吉堃、许镇、刘思然、张林兴、任英、刘红敏、刘征建、宋伟、吕祥锋、高金涛、鲁启鹏、刘晓刚、林鲲、刘永畅、张爽、陈刚、刘越、王康、邓世清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余永宁、蔡美峰 |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部分) | 庄卫东、刘波、吕昭平、刘雪峰、邢奕、李从举、王健全、罗海文、焦树强、秦明礼、刘新华、贺威、王鲁宁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部分) | 毛卫民、曲选辉、吴爱祥、谢建新、何学秋、姜福兴、张欣欣、郭占成、邢献然、庄卫东、高永涛、刘风琴、毛新平、王沿东、姜建壮、邵安林、王成彦、王戈、吕昭平、王荣明 |
截至2025年5月,北京科技大学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流动站名称 |
---|
力学、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冶金工程、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物理学、仪器科学与技术 |
学院 | 专业 |
---|---|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 矿业工程、力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 冶金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 |
自动化学院 | 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
数理学院 | 物理学 |
经济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外国语学院 | 外国语言文学 |
学院 | 专业 |
---|---|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 矿业工程、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力学、地质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自动化学院 | 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
数理学院 | 数学、统计学 |
经济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
文法学院 | 公共管理、法学、社会学 |
外国语学院 | 外国语言文学 |
学院 | 专业 |
---|---|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 资源与环境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与化工 |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点 |
学院 | 专业 |
---|---|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 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工程 |
自动化学院 | 电子信息 |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计算机技术、通信工程 |
数理学院 | 电子信息(软件工程) |
经济管理学院 | MBA、MPAcc、MEM |
文法学院 | 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社会工作硕士(MSW) |
建设项目 | 专业名称 |
---|---|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 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 |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 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 |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 | 机械设计及理论、热能工程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 | 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 | 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力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岩土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环境工程 |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 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 安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 |
学科评估
北京科技大学2024年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第35名。
学科名称 | 排名层次 | 学科排名 |
---|---|---|
科学技术史 | 前2名 | 1 |
冶金工程 | 前2名 | 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前3% | 2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前20% | 19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前20% | 24 |
土木工程 | 前20% | 32 |
机械工程 | 前20% | 33 |
化学 | 前20% | 36 |
学科名称 | 学科排名 |
---|---|
冶金工程 | 1 |
矿业工程 | 9 |
仪器科学 | 47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49 |
机械工程 | 51-75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51-75 |
纳米科学与技术 | 51-75 |
能源科学与工程 | 51-75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6月13日,北京科技大学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增至43个。截至2023年6月25日,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合计32门。
序号 | 专业名称 | 入选类型 | 入选年份 | 所在学院 |
---|---|---|---|---|
1 | 机械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机械学院 |
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材料学院 |
3 | 材料物理 | 国家级 | 2019 | 材料学院 |
4 | 冶金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冶金学院 |
5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能环学院 |
6 | 通信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计通学院 |
7 | 自动化 | 国家级 | 2019 | 自动化学院 |
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 | 2019 | 计通学院 |
9 | 采矿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土资学院 |
10 | 矿物加工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土资学院 |
11 | 环境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能环学院 |
12 | 安全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土资学院 |
13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国家级 | 2019 | 经管学院 |
14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国家级 | 2020 | 经管学院 |
15 | 社会工作 | 国家级 | 2020 | 文法学院 |
16 | 英语 | 国家级 | 2020 | 外国语学院 |
17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国家级 | 2020 | 数理学院 |
18 | 应用物理学 | 国家级 | 2020 | 数理学院 |
19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国家级 | 2020 | 材料学院 |
20 | 工业设计 | 国家级 | 2020 | 机械学院 |
21 | 纳米材料与技术 | 国家级 | 2020 | 材料学院 |
22 | 土木工程 | 国家级 | 2020 | 土资学院 |
23 | 工商管理 | 国家级 | 2020 | 经管学院 |
24 | 法学 | 国家级 | 2021 | 文法学院 |
25 | 日语 | 国家级 | 2021 | 外国语学院 |
26 | 应用化学 | 国家级 | 2021 | 化生学院 |
27 | 车辆工程 | 国家级 | 2021 | 机械学院 |
28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国家级 | 2021 | 自动化学院 |
29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国家级 | 2021 | 材料学院 |
30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国家级 | 2021 | 经管学院 |
31 | 会计学 | 国家级 | 2021 | 经管学院 |
32 | 行政管理 | 国家级 | 2021 | 文法学院 |
33 | 物流工程 | 国家级 | 2021 | 机械学院 |
34 | 金融工程 | 北京市级 | 2021 | 经管学院 |
35 | 德语 | 北京市级 | 2021 | 外国语学院 |
36 | 生物技术 | 北京市级 | 2021 | 化生学院 |
37 | 人工智能 | 北京市级 | 2021 | 自动化学院 |
38 | 机器人工程 | 北京市级 | 2021 | 机械学院 |
39 | 物联网工程 | 北京市级 | 2021 | 计通学院 |
40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北京市级 | 2021 | 土资学院 |
41 | 环境科学 | 北京市级 | 2021 | 能环学院 |
42 | 工程管理 | 北京市级 | 2021 | 经管学院 |
43 | 视觉传达设计 | 北京市级 | 2021 | 机械学院 |
截至2022年6月13日 |
课程名称 | 所在学院 | 课程负责人 |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 | 课程类型 |
---|---|---|---|---|
商业计划书模块化制作与 演示设计 | 经管 | 邓立治 | 李晓静、马建峰、邓张升 | 线上一流课程 |
日本大众文化 | 外国语 | 王书玮 | 高西峰、边静、张晓帆、 李正政 | 线上一流课程 |
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 | 智能 | 覃京燕 | - | 线上一流课程 |
线性代数 | 数理 | 刘白羽 | 张丽静、王丹龄、申亚 男、赵伟峰 | 线上一流课程 |
数字电子技术 | 自动化 | 尤佳 | 伍春洪、王宏、薛燕 | 线上一流课程 |
液压与气压传动 | 机械 | 郑莉芳 | 周晓敏、肖会芳、巩宪 锋、冯明 | 线上一流课程 |
精准扶贫实践教学虚拟仿 真系统 | 马院 | 彭庆红 | 刘明言、李萌、张昱 | 虚拟仿真实验 教学一流课程 |
金属材料成分、工艺、组 织和性能一体化设计虚拟 仿真实验 | 材料 | 孙建林 | 王浩、贪冰、黄鹏、郭翠 萍 | 虚拟仿真实验 教学一流课程 |
流水线CPU冲突解决方法 虚拟仿真实验 | 计通 | 何杰 | 姚琳、张磊、齐悦、刘欣 | 虚拟仿真实验 教学一流课程 |
基础外语I | 外国语 | 陈娟文 | 张敬源、王娜、刘荣君、 梁雅梦 | 线上线下混合 式一流课程 |
网络空间、人与智能 | 计通 | 宁焕生 | - | 线上线下混合 式一流课程 |
运营管理 | 经管 | 马风才 | 谷炜、颜瑞、朱晓宁、杨 建华 | 线下一流课程 |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 | 自动化 | 李擎 | 崔家瑞、杨旭、阎群、张 凯 | 线下一流课程 |
光纤通信原理(双语) | 计通 | 王建萍 | - | 线下一流课程 |
传热传质学 | 能环 | 冯妍卉 | 豆瑞锋、于帆 | 线下一流课程 |
机械原理 | 机械 | 邱丽芳 | 韩建友、乔小溪、李艳 琳、杨潍旭 | 线下一流课程 |
机械制图AII | 机械 | 陈平 | 杨光辉、许倩 | 线下一流课程 |
冶金物理化学 | 冶金 | 闫柏军 | 郭敏、王丽君、宋波、周 国治 | 线下一流课程 |
材料科学基础 | 材料 | 杨平 | 陈冷、顾新福、强文江、 董超芳 | 线下一流课程 |
特殊采矿技术 | 土资 | 尹升华 | 王洪江、王少勇 | 线下一流课程 |
表格仅展示部分内容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 | 平台或所属专业类 |
---|---|---|---|
通用学术英语 | 王娜、张敬源 | 陈娟文、李金玉、杜娟 | 线上课程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赵鲁涛 | 李娜、臧鸿雁 | 线上课程 |
金属矿绿色开采膏体充填虚拟仿真实验 | 吴爱祥 | 宋卫东、王洪江、张延凯、谭玉叶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多情景无时限股票交易虚拟仿真实验 | 王立民 | 王维才、闫相斌、王未卿、徐迎迎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无人驾驶车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 | 覃京燕 | 王雪皎、王晓慧、郭馨蔚、李亦芒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微积分A | 郑连存 | 苏永美、储继迅、曹丽梅、朱婧 | 线下课程 |
钢铁冶金学 | 吴胜利 | 张家泉、张建良、唐海燕、刘征建 | 线下课程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 林海 | 董颖博、李冰、贺银海 | 线下课程 |
人力资源管理 | 魏钧 | 尹奎、董念念、张剑、隋杨 | 线下课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刘丽敏 | 张北根、王蓉霞、强光美、郭蔚然 | 线上线下混合 |
电子技术实习 | 周珂 | 白艳茹、吕振、刘涛、张攀 | 线上线下混合 |
社会实践 | 彭庆红 | 苏栋、段晓芳、于林民、刘明言 | 社会实践 |
分类 | 专业名称 | 学院名称 |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采矿工程、安全工程 |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 |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
北京市特色专业 | 采矿工程、安全工程 |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经济管理学院 |
专业名称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计划)、机械工程(卓越计划)、冶金工程(卓越计划)、矿物资源工程(卓越计划)、 自动化(卓越计划)、热能与动力工程(卓越计划) |
教学成果
2022-2023学年,北京科技大学共立项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862项,比上一年增加了2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0项,北京市级项目149项,校级项目663项;学校对校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实行按需资助的管理方式,重点支持项目前景好、阶段性成果突出的优秀项目;有165项校级以上项目参与结题,通过162项,通过率98.2%,其中有48个项目获得结题一、二等奖,获奖率29.1%。学校入选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校际合作计划,申报并立项了《低成本长寿命液态金属储能技术》等5项创新创业校级合作项目。
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组织4000余名师生、400余支实践团,开展14天的实践活动,学生走进基层,累计开展调研、访谈10万余次,寻访红色文化、传统文化1500余次,举办宣讲会1000余场,进行公益服务3000余次,科技发明168个,支教时长20000余小时。截至2023年10月份,学生实践团积极参与“三下乡”“返家乡”“青年服务国家”“大我青春”等系列省部级及以上评选与投稿,学生实践团70余次获评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团队、优秀团队或优秀成果奖项。学生实践团收到了100余家实践单位感谢信,实践事迹被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新京报等省级及以上媒体报道150余次。
成果名称 | 奖项 | 获奖时间 |
---|---|---|
发挥材料学科优势,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2014年 |
全国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材立体化建设 | 二等奖 | |
发扬特色与拓宽面向相结合的行业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 | 二等奖 | |
强化节能减排意识,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创建与推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 | 二等奖 | |
依托行业特色优势,区位协同、学科融合构建冶金与能源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 二等奖 | 2018年 |
育人为本、双核驱动落实教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2023年 |
以青教赛为牵引,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和一流数学公共课的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
推进钢铁行业产教深度融合,建立教育人才链与产业创新链紧密衔接的培训体系 | 二等奖 | |
强化自动化专业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打造面向新工科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 二等奖 | |
表格仅展示部分内容 |
学生成绩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大赛等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奖,MEI机器人团队、智能车队先后获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原创校史话剧《绽放》获得校园戏剧最高奖;学生田径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高校竞赛中数度摘桂;女篮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联赛中连续12次夺冠,并于2005年挺进CUBA全国八强。
截至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与国内320多个地方政府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240余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友好合作关系。
校地合作
2024年5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一行来北京科技大学进行调研交流。双方共同探索和实践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2024年5月27日,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华与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在雄安新区举行工作座谈。5月28日,在雄安新区第二届“智绘未来”科技活动周暨老科技工作者雄安行活动启动仪式上,学校与河钢集团、雄安新区签署“共建雄安未来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及推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校企合作
2024年5月22日,北京科技大学学校副校长、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主任张卫冬,副主任梁治国,教授苗英豪等一行,赴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合作交流。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合作、依托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开展新技术研发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了合作的初步意向。2024年5月24日,北科大—湘潭钢铁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交流和中期评审座谈会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座谈会围绕“大型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用低温钢板研发”等18个湘钢重点关注的项目进行了深入交流,组织“湘钢2号高炉炉缸自修复关键技术研发”等9个项目进行了中期进展汇报。 [85]2024年5月28日,2023年度“建龙集团—北京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中期交流会在北京科技大学召开。“建龙集团—北京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由建龙集团依托“建龙—北科大绿色钢铁智能冶金创新中心”“建龙—北科大绿色低碳冶炼与资源综合利用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设立,旨在促进学校青年科学技术人员与企业现场需求相结合,激发创新思维,为钢铁领域重大原始创新和前沿技术应用培养储备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孵化高质量科技成果。
校校合作
2024年5月14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小锋一行来北京科技大学进行调研交流,双方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思政工作体系、思政课程建设、机关党务工作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双方参会人员分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2024年5月21日,辽宁科技学院校长李卫民、党委副书记宋明凯、副校长葛会奇一行来北京科技大学调研,双方就思政课程建设、产教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进行了交流。2024年5月28日,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景宏一行5人赴广西河池学院调研并看望慰问银龄教师,双方围绕建校历史、专业结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国际合作
2024年4月23日至29日,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卫冬率团访问英国、爱尔兰,会见部分高校、学院负责人,就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4月23日,张卫冬一行受邀到访伯明翰大学进行座谈交流。4月25日上午,代表团一行受邀到访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部进行座谈交流。下午,代表团一行与曼彻斯特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代表进行了交流座谈。座谈会上,双方就材料学科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4月26日上午,代表团一行到访剑桥大学,与剑桥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部两位联席主任Ruth Cameron院士及Jason Robinson教授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上,双方达成共识,将在材料与冶金学科领域开展师生互访、科研合作等。当日下午,张卫冬会见了剑桥大学副校长Kamal Munir,并与剑桥大学贾奇商学院代表展开会晤,探讨两校在碳排放管理等领域的科研合作。4月28日,代表团一行与英国腐蚀学会主席Stephen F. Tate、副主席Yunnan Gao一行会面。双方就共同推进中英两国材料腐蚀领域的学术交流交换意见并达成合作意向。4月29日,代表团一行抵达爱尔兰,受邀对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进行访问。座谈会上,双方就两校学生交流项目等事宜进行商谈,进一步探索学生项目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2024年5月13日,北京科技大学代表团一行访问泰国农业大学。
截至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拥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4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共建),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共建),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安全监管监察科技支撑工程,4个国家能源局“赛马争先”创新平台(含共建),8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学校作为首个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建成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组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类别 | 基地名称 | 管理部门 |
---|---|---|
国家科学中心 | 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 发改委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 | 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科技部 | |
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科技部 | |
国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 |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发改委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板带生产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科技部 |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 | 科技部 |
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 | 科技部 | |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 |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材料服役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科技部 |
环境与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科技部 |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 科技部 |
教育部科学中心 | 教育部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 教育部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流体与材料相互作用 | 教育部 |
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 | 教育部 | |
钢铁流程先进控制 | 教育部 | |
先进制造 | 教育部 | |
腐蚀与防护 | 教育部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年4月获批) | 后摩尔时代芯片关键新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材料考古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金属电子信息材料 | 教育部 |
先进板带生产装备及控制 | 教育部 | |
零件近净轧制成形 | 教育部 | |
钢铁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 | 教育部 | |
智能超算融合应用技术 | 教育部 | |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天津材料环境腐蚀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教育部 |
“一带一路”东南亚环境材料腐蚀与防护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教育部 | |
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 冶金工业安全风险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 应急管理部 |
北京实验室 | 现代交通金属材料与加工技术北京实验室 | 北京市教委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先进粉末冶金材料与技术 | 北京市教委 |
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 | 北京市教委 | |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 北京市教委 | |
分子与微结构可控高分子材料 | 北京市科委 | |
冶金工业节能减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科委 | |
功能分子与晶态材料科学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科委 | |
材料领域知识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科委 | |
稀贵金属绿色回收与提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科委 | |
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科委 | |
高端金属材料特种熔炼与制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科委 | |
工业典型污染物资源化处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科委 | |
材料基因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科委 | |
金属轻量化成形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科委 |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科委 | |
磁光电复合材料与界面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科委 | |
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 北京市表面纳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北京市 |
北京高校节能与环保工程研究中心 | 北京市教委 | |
北京市弱磁检测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科委 | |
北京市融合网络与泛在业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科委 | |
北京市工业波谱成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科委 | |
北京市交通与能源用特殊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科委 | |
人文社科基地 | 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 国家文物局 |
北京企业低碳运营战略研究基地 | 北京市教育委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 | ||
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实验室 | 农业部 |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材料服役安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北京市科委 |
国际高技术创新转移中心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北京市科委 | |
城市和生活污染物处理与资源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北京市科委 | |
赛博(网电空间)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北京市科委 | |
弱磁检测及应用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北京市科委 | |
稀贵金属绿色回收与提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北京市科委 | |
先进粉体材料研发与应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北京市科委 | |
先进绿色微纳能源系统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北京市科委 | |
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北京市科委 | |
先进制造用高品质钢铁材料开发与智能制造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北京市科委 | |
金属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北京市科委 | |
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 | 北京市新材料技术转移中心 | 北京市 |
北京市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 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
自1978年至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共申请专利15501项,授权专利10057项;有22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80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得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了重大科学贡献;“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第三季度,北京科技大学最新国内授权专利334件,其中外观设计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37件,发明专利296件。2023年第三季度,北京科技大学共获得7件国外授权专利,包括1件南非专利、5件美国专利和1件荷兰专利。
年度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高熵合金组织调控与强韧化机理 | 吕昭平 |
202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 | 朱荣 |
202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地下工程安全精准爆破技术创新与应用 | 杨仁树 |
201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 | 曲选辉 |
2018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 | 吕昭平 |
2018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 张跃 |
201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 张深根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 | 朱荣 |
2015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露天转地下高效转型建设大型数字化地下金属矿山的研究与实践 | 蔡美峰 |
2014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性能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技术与应用 | 谢建新 |
201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套工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与应用 | 谢建新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非线性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及其工业化应用 | 朱维耀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宽带钢热连轧生产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 | 徐金梧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复杂破碎条件下露天-地下联合高效开采关键技术 | 吴爱祥 |
200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 | 李晓刚 |
200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流射沸腾冷却强化多功能淬火控冷装备与工艺开发及创新 | 李谋渭 |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标题(翻译) | 申请人 | 发明人 | 简单同族 |
---|---|---|---|---|---|
ZA202308111A | 2023/9/27 | 一种考虑裂隙扩展的岩石本构模型建立 方法 | 北京科技大学;山东黄金矿业 莱州)有限公司焦家金矿 | Wang Jie;Wang Guannan;Yu Qingjun;Shi Tianyi;Fu Jianxin | CN115659708B |
US11767605B1 | 2023/9/26 | 一种熔盐电解制备梯度高硅钢的方法 | 北京科技大学 | 王哲;焦树强;黄峥;王新蕊 | CN115874232B |
US11752543B2 | 2023/9/12 | 多组分径向功能梯度材料设备熔体流动 速率调节系统及方法 | 北京科技大学 | 李静媛;蔡晨;祁明凡;谷金波 | CN112846126B WO2022078528A1; JP2023503873A |
US11713887B2 | 2023/8/1 | 加热装置 | 北京科技大学 | 涂壤;杨旭;陈贤忠;高晶晶 | CN114216149B |
US11701742B2 | 2023/7/18 | 一种金属腐蚀缺陷自检测愈合的修复方 法 | 北京科技大学 | 刘智勇;孙宝壮;李晓刚;何业东 | WO2021196544A1; CN111660059B |
US11697154B2 | 2023/7/11 | 一种中空金属件内壁的抛光方法 | 北京科技大学 | 张百成 | CN108179461B; WO2019137094A1 |
NL2030368B1 | 2023/7/6 | 一种钢渣-矿渣-石育复合胶凝材料的混 碾制备方法 | 涉县清漳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北京科技大学 | Duiheng Yang;Zhijiang Yang Haojing Ba;Zhili Zhao;Wen Ni;Guoping Wen | - |
成果分类 | 成果名称 |
---|---|
新一代信息技术 | 基于深度学习的热轧带钢表面在线检测与质量评级系统 钢板号喷码字符识别技术 板带全流程板形综合控制技术 热轧板带全板幅组织性能在线预报技术 基于大数据的冷轧智能化工艺诊断系统 宽厚板热处理区智能远程智控一体化关键技术 磨辊间智能信息管控与决策技术 无人天车与智能库管技术 带钢成品激光打标机器人 全流程物料逐支跟踪系统 轧制产线级能源介质在线监控与优化 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 |
新材料 | 冶金法制备高硅电工钢冷轧薄带和丝材 宽工艺化高Bs铁基纳米晶软磁合金 节能降噪低成本高附加值高硅钢薄带 一种高容量储氢材料 一种高容量长寿命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改性技术 一种钕铁硼磁体晶界扩散低熔点Dy/Tb合金技术 洁净钢精炼用新型CaO-MgO-Al2O3(CMA)系耐火材料 Al-Si-Zn-Ge系低熔点铝基钎料 TiC-金属复合涂层反应热喷涂技术 铝合金钎焊用中温无腐蚀钎剂 异种金属材料焊接技术 中温低铯氟铝酸盐钎剂 |
高端装备制造 | 宽厚板表面质量检测系统 基于轮廓提取的智能优化剪切技术 一种气氛保护高温原位力学性能检测装备 超高强汽车钢焊接接头组织性能调控技术 超高强汽车用钢的冷成形回弹控制及翻边扩孔机理研究 超高强汽车用钢的热金属气胀成形技术开发 热成形钢可控预氧化热冲压技术 高强汽车用钢冷轧关键工艺控制改进及质量优化技术 热轧运行非对称检测与自动纠偏控制技术 中大规格棒材控轧工艺与成套装备 钢板热处理关键工艺及装备技术 辊压式淬火技术 |
生物医疗 | 大剂量多孔无针注射技术 煤岩动力灾害非接触电磁辐射监测预警系统 基于血液流动规律和大数据智能分析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无创检测及应用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病理细胞图像桌面端检测软件 面向无菌医疗环境的物理三维建模与人机交互技术 超声手术刀用超声换能器 |
新能源 | 可穿戴温差发电器技术 压电路面能量收集技术 |
节能环保 | 循环水复合管膜高效过滤净化技术 烧结烟气与焦炉烟气高炉一体化处理技术 基于钛废残料制备高性能钛合金坯技术 基于工业大数据的钢铁全流程质量管控系统 钢坯加热炉绿色智能燃烧成套技术 钢铁、建材行业高碱烟尘综合利用 硅铁矿热炉烟尘生产白炭黑 铝-石墨电池器件化关键技术开发 转炉高效低成本冶炼技术 利用冶金固废制备低成本人工砂石骨料 金属化炉料治理高炉炉缸堆积 烧结烟气循环协同活性炭脱硫脱硝降低硫、氮氧化物排放 |
馆藏资源
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原名北京钢铁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9月,历史上经过四次重大改造,截至2024年7月,馆舍面积为2万余平方米,拥有两千余个阅览座位。截至2023年底,图书馆拥有258.3万册(件)实体馆藏文献,108种数字资源、204个数据库。 [98]已形成具有冶金、材料特色,工、理、管、文等多学科共存的馆藏体系。
图书馆收藏的部分纸本文献有《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等古籍,有1871年创刊的英国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1907年创刊的美国杂志《CHEMICAL ABSTRACTS》、1915年创刊的日本杂志《铁と钢》和1932年创刊的苏联杂志《CTAЛЪ》等。同时,图书馆自建了冶金、材料馆藏中文期刊题录库、北京科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机构库、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平台、摇篮书苑讲坛等数据库。并与北京市高校和京外近80余家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关系,初步形成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共存、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结合、单馆保障与多馆资源共享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学术期刊
《工程科学学报》于1955年创刊,曾用名《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学术类科技期刊,ISSN 2095‒9389,CN 10‒1297/TF,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载矿物、冶金、材料、环境、自动化、计算机等工学领域具有创新意义或有较大应用价值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综合性理工农医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被Scopus、《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俄罗斯《文摘杂志》和德国《数学文摘》等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先后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第二届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有色金属优秀出版物奖(期刊奖)一等奖、2020第四届中国有色金属A级优秀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以及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2015和2019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等多项大奖。入选2019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入选《有色金属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别;《冶金工程技术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别;材料腐蚀与失效领域中文高水平期刊。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5年,现为双月刊。设置的学术研究栏目有:党建思政、功能语言学、高教研究、科学技术史、哲学、文艺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学术影响力获得大幅提升,影响因子不断攀升,荣获“首届《CAJ-CD规范》优秀期刊”,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AMI“综合·高校综合性学报”核心期刊,武大版核心期刊RCCSE人文科学综合类A刊。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北京市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功能语言学”“党建思政”栏目先后获得全国和北京市“特色栏目奖”。现已成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订阅的期刊(电子版),发行于25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IJMMM,曾用名《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英文版学术期刊,1994年创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是北京科技大学吴爱祥教授。主要刊载矿物、冶金和材料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报道内容包括采矿、矿物加工、冶金物理化学、冶金工艺与设备、材料加工、材料的腐蚀与防护、金属材料、纳米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陶瓷、能源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被SCI-E、EI、CA、Scopus、ProQuest、OCLC、INSPEC等国际著名文摘或检索系统作为文献源期刊收录。
《粉末冶金技术》(ISSN 1001-3784, CN 11-1974/TF)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专业技术刊物。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粉末冶金领域最早创刊的期刊,主编为曲选辉教授。2018年,《粉末冶金技术》入选由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组织评选的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20年,《粉末冶金技术》入选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组织评选的第四届中国有色金属优秀期刊。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是粉末冶金领域的标志性刊物。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本,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拥有广告发布登记证。
《金属世界》(Metal World)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科技期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1000-6826,CN11-1417/TG。《金属世界》是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和金属加工行业一本有关金属科学和生产技术的科技期刊,以报道中国冶金、有色金属及金属加工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表有关生产和加工方面的科学成果;介绍冶金、有色金属和金属加工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和新经验为宗旨。《金属世界》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先后荣获“首届中国有色金属出版物奖”期刊奖二等奖、第二届“中国有色金属出版物奖(期刊奖)”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出版物奖(期刊奖)”优秀奖、“中国高校优秀期刊”荣誉称号,在2020年“第四届中国有色金属优秀出版物遴选计划”评选中《金属世界》获评“第四届中国有色金属B级优秀期刊”。
《思想教育研究》创刊于1985年1月,是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原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会刊,是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刊物。《思想教育研究》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名家访谈、学科建设、理论探讨、社会思潮研究、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观察与思考、高校党建、借鉴研究、调查研究、博士生园地等。2008年、2014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7年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2014年,刊物的“学科建设”栏目入选第三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
《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创刊于1996年,是中国最早以报道物流系统技术与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刊物之一。期刊由北京科技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多年来与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物流专业协会(学会)、物流相关的各行业协会(学会)业、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此外,还与中国台湾《物流技术与战略》、日本《Material Flow》、韩国《物流技术》等杂志结成合作伙伴关系。
《绿色与智能矿业工程(英文)》由学北京科技大学校期刊中心和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主办,于2024年4月23日正式创刊。
获奖时间 | 所获奖项 |
---|---|
1985年12月 | 冶金部授予北京钢铁学院为冶金部先进单位称号 |
1990年10月 | 文化部和亚运会组委会分别授予北京科技大学“闭幕式文艺演出优秀集体奖”、“闭幕式文艺演出组织奖”和“标准亚运交通岗”称号 |
1992年3月 | 荣获1991年支农救灾“百项贡献”优秀项目奖和支农救灾“百项贡献”活动组织奖 |
1994年2月 | 被评为“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
2013年5月 | 获教育部公布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
2019年8月 | 获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21年4月 |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
2021年12月 | 荣获2021年北京大学生艺术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 |
2022年 | 获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
2023年12月 | 获2023年数字汽车大赛“优秀学校组织奖” |
2024年2月 | 荣获“首都文明校园”称号 |
2024年3月 | 被北京市交通安全工作部门联席会评为“北京市2023年度交通安全工作成绩突出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