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缩写为“ECUST”),简称华理(ECUST),坐落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双一流”“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5年获国家教委与中石化总公司签约共建。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获国家教委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徐汇南校区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336.9亩,各类建筑总面积101.6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354万册;设有17个学院,4个直属学院;开设本科专业68个;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有教职员工近3000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万余人。
截至2025年1月,华东理工大学设有17个学院,4个直属学院,学科设置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交叉等12个学科门类。有本科招生专业68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
学院 | 本科专业 | 授予学位门类 |
---|---|---|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A+) | 工学 |
化学工程与工艺(A+) | 工学 | |
油气储运工程 | 工学 | |
轻化工程 | 工学 | |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 生物工程(A+) | 工学 |
生物科学 | 理学 | |
生物技术 | 理学 |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工学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 应用化学(A+) | 工学 |
材料化学 | 理学 | |
化学 | 理学 | |
精细化工 | 工学 | |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复合材料与工程(A+) | 工学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工学 |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中澳合作) | 工学 |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A+) | 工学 |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工学 | |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 | 工学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工学 | |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人工智能 | 工学 |
机器人工程 | 工学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
自动化 | 工学 | |
信息工程 | 工学 | |
软件工程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工学 |
环境工程 | 工学 |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华东理工大学数学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
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理学 |
应用物理学 | 理学 | |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
工程管理 | 管理学 | |
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学 |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
会计学 | 管理学 | |
经济学 | 经济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
金融学 | 经济学 | |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 |
社会工作 | 法学 |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
社会学 | 法学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管理学 | |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 风景园林 | 工学 |
工业设计 | 工学 |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 |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 | |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文学 |
日语 | 文学 | |
德语 | 文学 | |
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运动员班) | 经济学 |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 | 制药工程(A+) | 工学 |
药学 | 理学 | |
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法学 |
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 | 法学 | |
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德合作) | 工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中德合作) | 工学 | |
华东理工大学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中法合作) | 工学 |
应用化学(中法合作) | 工学 |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中法合作) | 工学 | |
环境工程(中法合作) | 工学 | |
截至2023年10月,括号内为2024软科专业排名 |
截至2025年1月,华东理工大学有教职员工近30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6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拥有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创新团队11个。
类别 | 名单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田禾、刘昌胜、朱为宏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袁渭康、钱旭红、钱锋、涂善东、汪华林 |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伯纳德·L·费林加、伊塔玛尔·威尔纳、安德鲁·库伯 |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 张金龙、张立新 |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牟伯中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田禾、钱旭红、刘洪来、涂善东、刘昌胜、钱锋、林嘉平、李春忠、汪华林、马铁驹、杨弋、轩福贞、朱为宏、王健农、张立新、杜文莉、杨化桂、张显程、李洪林、龚学庆、刘培念、钟伟民、方海平、项延训、刘琴、曲大辉、杨强、马骧、白志山、郭志前、林绍梁、刘润辉、邢明阳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涂善东、钱旭红、王健农、田禾、钱锋、凌立成、刘昌胜、王辅臣、林嘉平、汪华林、李春忠、张立新、轩福贞、李永生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房鼎业、黑恩成、唐颂超 |
全国优秀教师 | 钱旭红、田禾、王亚平、鲁习文、许建和、李春忠 |
钱旭红、王辅臣、李元广、钱锋、刘昌胜、田禾、张立新 | |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 | 于建国、张元兴、庄英萍 |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沈伟国、陈敏恒、戴干策、张成芳、张鉴祖、居德华、焦扬声、王行愚、黄道、王俊、李春忠、轩福贞 |
上海市科技精英 | 黄道、钱旭红、钱锋、刘昌胜、汪华林、于建国、朱为宏 |
上海市领军人才 | 钱旭红、李春忠、林嘉平、刘洪来、魏东芝、陈彧、徐宏、许建和、张金龙、轩福贞、程建新、辛忠、张玲、李忠、赵玲、范体军、杜文莉、朱学栋、袁媛、李永生、周兴贵、严怀成 |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 刘昌胜、汪华林、李春忠、白志山、张玲 |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 钱旭红、于建国、蓝闽波、魏东芝、钱锋、谭文松、刘昌胜、李春忠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 张金龙、程振民、魏东芝、王辅臣、郎美东、林嘉平、陈彧、周兴贵、王艳芹、马海燕、轩福贞、杨弋、于广锁、钟新华、朱为宏、邓卫平、李忠、乔文明、伍新燕、叶邦策、周炜星、胡爱国、唐赟、刘海峰、宋兴福、汪华林、郭杨龙、刘琴、马铁驹、颜学峰、杨化桂、赵玲、范体军、解永树、钱江潮、袁媛、张玲、张素平、张显程、朱卡克、杜文莉、郭耘、李洪林、李永生、于新海、童晓峰、徐晶、李剑、陈雪莉、白志山、王靖、林绍梁、江浩、李辉、刘培念、杨发祥、叶金星、周志明 |
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综合化课程教学团队 |
截至2024年5月,注:部分数据不完整,官网师资力量综述与数据不一致 |
截至2025年1月,华东理工大学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
类别 | 名称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社会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药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学、生物工程、植物保护、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植物保护、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机械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设计学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金融、法律、社会工作、翻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风景园林、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 |
“双一流”建设学科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
国家重点学科 | 化学工程与技术(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二级学科)、化学过程机械(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材料学(二级学科,培育) |
上海市重点学科 | 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发酵工程、环境工程、农药学、社会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应用化学 |
上海市高峰学科 | 化学工程与技术(I类高峰学科)、化学(II类高峰学科)、设计学(IV高峰学科)、环境与生态(IV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IV高峰学科) |
ESI全球前1%学科 | 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 |
ESI全球前1‰学科 | 化学、工程学、材料学 |
截至2024年10月 |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1月,华东理工大学入选英才计划,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化学”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中俄联合国际理科专业认证的专业,商学院通过了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欧洲质量改进体系(EQUIS)、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与商学院毕业生协会(AMBA&BGA)商科教育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附属基础教育学校6所。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具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93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63门。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轻化工程、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制药工程、药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软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物流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社会工作、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英语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 |
通过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复合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信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
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轻化工程、化学、材料化学、生物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法学 [58] |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工科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化学化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石油和化工过程控制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发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智慧商务实验教学中心 |
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 | 绿色中国、添加剂合成原理、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压力容器设计、机械设计、保险学、化工原理(上、下)、电工学、微生物学、文献检索、有机发光二极管制备和电致发光性能虚拟仿真实验、深地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虚拟仿真实验、水性聚氨酯聚合及超临界连续发泡虚拟仿真实验、高温高压极端工况下核电系统综合换热虚拟仿真实验、黑曲霉产酶生产故障处理3D虚拟仿真实验、数据与场景驱动的日化企业智能制造生产决策虚拟仿真实验、实时大数据空间统计虚拟仿真实验、种植设计、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
截至2024年5月,注:数据不完整 |
课程名称 | 类别 |
---|---|
物理化学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化工原理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化学反应工程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制剂工程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有机化学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发酵工程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压力容器设计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物理化学(网络教育)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酶工程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工程制图(网络教育)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并行与分布计算(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过程控制工程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化工制图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化工原理(网络教育)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生物分离工程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实验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高分子物理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基本线路与电子(网络教育)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操作系统(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物理化学 | 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 |
过程装备技术 | 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 |
软件工程概论 | 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 |
生物医用材料 |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
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 |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生态文明 |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
设计创新与城市发展 |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
化工原理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化学反应工程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化工原理及实验(网络教育)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分离工程(网络教育)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发酵工程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酶工程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生物分离工程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物理化学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有机化学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制剂工程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高分子物理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基本线路与电子(网络教育)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自控原理(网络教育)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生物分离工程 | 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
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糖化酶催化啤酒发酵工艺虚拟仿真实验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大型甲醇合成反应系统虚拟仿真案例实验教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企业EHS风险管理基础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形势与政策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流化床单元操作虚拟仿真实验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无水无氧综合化学实验--二氯二茂钛的合成与表征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物理化学(上)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化学反应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高级英语(1)(2)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分离分析化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自动控制原理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发酵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酶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无机化学(上)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数字信号处理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企业研究方法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设计基础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极端条件下可控制备多维石墨烯虚拟仿真实验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截至2024年5月 |
学生成绩
2022至2023学年,华东理工大学实施各级"大创"项目共计1432项,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竞赛的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分别为5424人、7156人。推荐7项优秀"国创计划"项目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纳米银包铜导电墨水的开发及其在柔性打印I电路中的应用研究"荣获"我最喜爱的项目"。推荐11项"大创"项目参加上海"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系列活动--第八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展,获最佳创新项目2项、"我最喜爱的项目"2项。学生广泛参与各级各类学生竞赛,千余名本科生参与百余项竞赛,学生团队和个人先后荣获国际级奖项18项,国家级200项,省部级600项,蝉联"互联网+"国赛金奖。
教学成果
2022至2023学年,华东理工大学23项成果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11项。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主持和参与的5项成果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
引领未来、思维牵引、顶天立地——卓越化工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与实践 | 一等 |
慕课西行,共享共赢: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 |
绿色工程理念引领的工程教育新体系构建与实践 | 二等 |
三维耦合 三链融合,培养生物产业工程科技创新人才 | 二等 |
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新时代西部高质量高等教育办学实践 | 二等 |
截至2024年5月,注:数据不完整 |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
绿色工程理念引领的工程教育新体系构建与实践 | 特等 |
进阶式理工融合型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 | 一等 |
深耕十年,精准助力,携手西部高校专业发展上台阶 | 一等 |
面向传统工科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 一等 |
主动面向国家能源战略,油气储运工程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一等 |
面向产出,“全过程•深融合”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面向产出,“全过程•深融合”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 一等 |
面向新工科的“一体两翼”生物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 | 一等 |
面向国家需求的“复合材料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课程建设和工程人才培养 | 一等 |
管理科学与工程“五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 一等 |
数字转型驱动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 一等 |
基于产教融合案例链和评价新模式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 | 一等 |
鲜活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的实践 | 一等 |
面向数字化转型的社会科学类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模式探索 | 二等 |
以“重思辨、跨文化、强探究”为导向的国家级一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 | 二等 |
一流课程西行、优质资源共享-—无机化学同步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 |
创设智能化分步选判习题系统,精准支持本科生自主学习大学数学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 |
“多维赋能、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二等 |
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信息技术课程群构建与探索 | 二等 |
新时代复合型化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 二等 |
环境工程专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二等 |
理工院校多学科融合的药学实践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 |
高校环境健康安全综合素养培养体系建构和实践 | 二等 |
基于“链式融合”的形势与政策课共建共享教学改革模式 | 二等 |
截至2024年5月 |
截至2025年1月,华东理工大学与国(境)外17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有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英国建有全球首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成立首家中罗共建的“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成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等2个诺奖级国际合作平台。首创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多学位项目,创建针对中东地区的未来之星定制化项目。
2025年5月13日,辽宁海城市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建设的“菱镁矿碳中和联合技术创新转移实验室”揭牌。
截至2025年1月,华东理工大学拥有国家级基地11个,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41个,包括教育部、环保部、国家能源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前沿科学中心等;省部级及重点人文社科科研基地(含智库)9个。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0个、省部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
类别 | 名称 |
---|---|
全国重点实验室 | 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煤液化气化及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工业废水资源化与无害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绿色能源化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国家级科研基地(含分部) | 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员中心 [93]、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分部、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商业智能与可视化技术研究中心 |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 | 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前沿科学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绿色高效过程装备与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大型工业反应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医用生物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资源(盐湖)过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制药工程与过程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压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能源化工过程智能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教育部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96] |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 上海市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先进聚合物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多相结构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煤气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多介质环境催化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流程工业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多级结构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其他省部级科研基地 | 华东理工大学水生动物疫病专业实验室、石油和化工行业动力电池系统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生物基材料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煤气化技术研发中心 |
创新引智基地 | 微生物药物的高效“智”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创新引智基地、 “生物材料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先进过程装备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与药物发现科学”创新引智基地 |
国际合作研发机构 | 中法化学与环境工程可持续性发展联合实验室、中德先进材料联合研究中心 |
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 中国特色可持续城市化研究基地 |
上海高校智库 | 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 |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 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
校企联合研究机构 | 华理-富淼生态技术联合实验室、华理-鑫泰稀土功能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华理-联创体育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华东理工-中西三维”绿色制药联合实验中心、 华理-西陇科学超净高纯试剂联合实验室 华理-申能能源大数据研究中心 |
注:数据不完整,截至2024年5月 |
截至2025年1月,华东理工大学承担了基金委卓越研究群体项目3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14个、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2个。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3000余项。截至2020年6月,学校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71项。
获奖年度 | 项目名称 | 获奖等级 |
---|---|---|
2020年 | 限域反应构建晶态能量转换材料及调控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19年 | 有机功能染料稳定性强化原理与应用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19年 | 乙烯装置效益最大化的优化控制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9年 | 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8年 | 微细矿物颗粒封闭循环利用高效节能分离技术与装备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2018年 | 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风险防控技术及其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7年 | 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6年 | 大型高效水煤浆气化过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5年 | 定向转化多元醇的生物催化剂创制及其应用关键技术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2015年 | 青海盐湖低品位难开发钾盐高效利用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4年 | 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2014年 | 钙磷基生物材料的转化机理及生物性能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14年 | 重大化工装备中细颗粒污染物过程减排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2013年 | 高温过程装备结构完整性关键技术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3年 | 面向再制造的表面工程技术基础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12年 | 高效节能的新型紧凑式换热器及工业化应用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2011年 | 盐湖钾镁资源高效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关键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1年 | 大型精对苯二甲酸装置节能降耗的优化运行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1年 | 基于细胞生理与过程信息处理的工业发酵优化新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1年 | 新型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2011年 | 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的研制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2011年 | 热透波材料基础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0年 | 油藏保护性可持续开发的微生物采油调控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9年 | 有机化无机颗粒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9年 | 含硫含碱废液过程减排新技术及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9年 | 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关键技术轴径向反应器和新型催化剂的研发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9年 | 大型乙烯装置优化运行技术与工业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9年 | 稀土催化材料及在机动车尾气净化中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8年 | 含氟芳香精细化学品氧化试剂的关键技术、理论与应用及产业化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7年 | 有机荧光功能材料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07年 | 石油焦化污水封闭分离成套技术与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7年 |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5年 | 在役重要压力容器寿命预测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5年 | 大型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过程智能建模、控制与优化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5年 | 压力管道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4年 | 化工设备预测性维修规划关键技术的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4年 | 新型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关键生产工艺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3年 | 基于模拟仿真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优化设计与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3年 |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的研制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2年 | 10万吨/年聚酯成套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2年 | 乙烯生产过程基于神经网络的软测量和智能控制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2年 | 基于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生物反应器优化与放大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0年 | 5英寸可录CD光盘生产工艺、材料和母盘开发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9年 | 轻烃分离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
1997年 | 青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6年 | 合成氨和尿酸装置优化控制和调度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6年 | 出土铁器、文物脱盐缓湿保护处理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92年 | 面向DP/MIS的软件开发环境EASYCODE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2年 | B-02无铬铁系催化剂绝热固定床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工业化新技术开发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2年 | 旋转喷雾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1年 | 相转移催化法合成对领氨基苯乙醚 |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
1991年 | 差热—热重—微机联用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91年 | 化肥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91年 | 硫系玻璃系列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 |
1990年 | HW——钨系水处理剂 |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
1989年 | 新型二甲苯不饱和聚酯树脂902-A3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88年 | 微温差法泵特性测试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88年 | 丙烯酸——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的辐射合成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87年 | BV钾碱液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二氧化碳新方法的开发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86年 | 通用化工流程模拟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85年 | 发酵工业用空气除菌新材料和空气除菌新技术 | 国家发明奖四等奖 |
1985年 | 甲醇合成塔设计新方法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85年 | 转盘塔提取麻黄素的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1983年 | 超增感染料组合及其应用 |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
1983年 | CM型铜——稀土氧化物蜂窝状燃烧催化剂 |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
1982年 | 芳羧酸双酯类气相色谱液晶固定液 | 国家发明奖四等奖 |
1981年 | 锂云母型可切削微晶玻璃 |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
1981年 | 固定化大肠杆菌谷氨酸脱羧酶的活力再生技术 | 国家发明奖四等奖 |
1981年 | 固化性能优良的双酚A型聚酯树脂 | 国家发明奖四等奖 |
1981年 | 酸性氯化铜腐蚀液通空气连续再生 | 国家发明奖四等奖 |
1980年 | 水蒸气脱附的分子筛脱蜡 | 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
截至2020年6月,注:名单不完整 |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1月,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由徐汇校区图书馆和奉贤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截止到2021年底,图书馆拥有印刷型图书351万余册,电子图书(包括学位论文)1028.30万种,期刊合订本约29.2万,电子期刊8.5万多种,数据库平台65个,包含各类子库资源共计107个。
学术期刊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学报》,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化学与制药、材料、机械与动力、信息、资源与环境等学科以及新兴边缘学科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文章。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Scopus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CSA)等十几家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摘录。《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科技双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期刊”,曾多次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等。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6年,是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功能高分子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创刊于1988年,由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双月刊。主要刊登功能高分子和其他高分子领域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文章,报道内容包括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高分子共混与复合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智能与仿生高分子材料等。发表文章类型包括研究论文、特约综述、研究亮点、研究快报等。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化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被Scopus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SciFinder Scholar Web)、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美国《艾博思科数据库》(EBSCO)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
《化工高等教育》创刊于1984年,由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人员、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一线教师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是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会刊。该刊为双月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年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9年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其常设栏目包括高教改革与发展、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实验与实践教学、教改经验交流等。
《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生物资源与生物加工)》是SpringerOpen旗下出版的同行评审开放获取期刊。其旨在提供一个国际学术平台,交流观点和促进研究,该刊主要发表与生物资源和生物工程有关的原创文章和评论文章,包括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工程、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生物合成与代谢工程、生物过程和生物系统工程等。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10年5月 |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12年 | 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集体 |
2019年4月 | 上海市文明校园 |
2019年11月 | 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示范单位 |
2020年1月 | 2019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新闻宣传先进单位 |
2023年4月 | 2021-2022年度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优秀组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