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技(Art and Technology)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掌握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契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熟悉展示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表现手段,掌握展示文案策划、空间造型艺术、空间视觉表达、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工程技术管理等相关知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交叉学科基础、创新创意能力的艺术与科技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学科门类:艺术类
专业类别:设计学类
中文名称:艺术与科技
外文名称:Art and Technology
专业代码:130509(T)
修业年限:五年/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专业介绍
本专业是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目前以展示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基础上,面向展览展示及文化传媒领域,着眼于国际展示业发展动态及设计潮流,注重设计艺术与工程技术、设计艺术与虚拟技术、设计艺术与策划管理相结合。主要研究博物馆、展会及其它商业环境的展示设计理论及方法,主要包括展览策划、空间设计、陈列布置、虚拟表现及工程实施等方面内容。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体系完善,具备良好的专业教学软、硬件条件。(百度百科)
专业前身为1999年设置的展示艺术设计专业,是国内最早建立该专业的院校之一,2012年升格为艺术与科技专业,经二十余年教学实践,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未来将精准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深度探索艺术与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交叉融合的创新性,以艺科融合的跨学科系统整合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新时代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设计人才。2020年获评省级一流专业,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排名第7。本专业办学地点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广州美术学院)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交叉学科为学理基础和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系统整合创造力的复合型高级设计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系统观”优化课程体系,运用交叉学科学、系统集成等学科理论建构艺术与科技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和教学法,改善人才培养重点环节,突显“艺科融合”人才培养特色。(广州美术学院)
本专业以“艺科融合”为教学理念,培养“实体与虚拟空间信息传播设计”的专门人才,通过学习信息可视化设计、人工智能与设计表达、新媒体技术应用设计、主题会展场馆设计、陈列室展馆设计等专业课程知识,使学生能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建筑空间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设计,使其产生独特的虚拟与实体空间氛围,使受众能参与其中,达到完美体验沟通、传达自身文化内涵、强化销售理念。与此同时注重空间信息传播中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培养既有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又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四年,总学分:196学分 ,总学时:3124学时。本专业积极开展基层教学改革,开创专业委员会与课程群结合的教学组织架构,目前在校生约300人。本专业在教学上鼓励跨界创新融合,联动工科院校与实验室实行课题研发教学,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平行课程拓展专业边界,构建“日常课程+工作坊+实验实践”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广州美术学院)
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设计学、美术学、材料、机械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融合计算机软件、虚拟现实以及信息与数据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掌握现代材料创作与计算机技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处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政治素质,科艺交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能力突出、熟练采用科技辅助表达创意的应用型创新艺术人才,能在政府机构、学校、设计院所、企业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及管理工作。(青岛科技大学)
课程体系
《艺术概论》《创意思维方法》《视觉传达设计》《建筑可视化设计》《VR全景展示技术》《色彩心理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影像合成》《展示空间设计》《交互设计》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会展设计。(百度百科)
以系统逻辑为内核轴心,艺术与科技为两翼,构建基础与思维、空间与演绎、信息与转译、媒介与交互、系统与整合五大板块进行课程体系深化改革,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建设省部级一流课程,线上线下并重打造金课,推出系列重点教材。 同时,进一步打造系列国际资源融合协同的实验平台,以艺术与科技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工作坊等联动机制,形成从“实验组”到“实验班”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拓展创新实验范围和国际化合作途径。(广州美术学院)
艺术与科技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博览会场馆设计,展示空间规划与设计,陈列室展馆设计,AI人工智能与设计表达,新媒体技术应用,动态图形设计,设计管理与营销,环境导视设计,城市设施设计,创意思维方法,数字媒体艺术概论,商业空间设计及主题会展展场设计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核心课程:3D建模与输出、Arduino与硬件基础、VR/AR/MR设计、展陈与空间设计、动态与交互装置、沉浸式体验设计实践。(深圳技术大学)
发展前景
毕业生能在文化创意、媒体信息、商业营销、新闻出版及相关企事业从事展示策划、展示设计、信息设计、艺术与科技融合等工作。从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急剧上升。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文化与创意产业的相关教育、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包括空间及环境设计公司、展示设计公司、品牌形象设计公司、数字娱乐设计公司、传媒及媒体艺术机构等。(百度百科)
专业方向
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体的普及使人对周遭环境的体验方式变得多样化,也使得由实体与虚拟杂糅的混合空间成为了我们所处的新现实,基于此,本专业聚焦于探索我们对空间环境如何形成更有效、更人性和更友好的多维感知和体验方式。课程结构结合深圳本地会展空间设计、博物馆空间设计、展演设计等大量实践项目作为课题切入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以交互媒体设计为导向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交互装置设计、可穿戴装置设计等课题,以及以空间设计为导向的沉浸式体验设计、数字化博物馆设计等课题。
就业方向
展示设计、空间叙事、展馆内容策划与执行、数字内容运营、交互设计、创意推广、智能产品设计、交互编程、互动装置设计、数字展馆设计等。(深圳技术大学)
开设院校
院校名称 | 推荐指数 | 专业满意度 | |||
---|---|---|---|---|---|
综合情况 | 办学条件 | 教学质量 | 就业 |
清华大学 | - | - | - | - | - |
北京服装学院 | - | - | - | - | - |
北京印刷学院 | - | - | - | - | - |
中国传媒大学 | - | - | - | - | - |
中央美术学院 | - | - | - | - | - |
北京电影学院 | - | - | - | - | -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5.0 (12人) | 2.6 (16人) | 2.9 (21人) | 2.6 (16人) | 2.3 (16人) |
天津音乐学院 | - | 3.7 (3人) | 2.3 (3人) | 4.7 (3人) | 0.0 (0人) |
河北工业大学 | - | - | - | - | -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 | - | - | - | - |
大连工业大学 | - | 2.0 (15人) | 2.5 (19人) | 2.3 (16人) | 2.1 (15人) |
沈阳音乐学院 | - | 0.0 (0人) | 1.0 (1人) | 0.0 (0人) | 0.0 (0人) |
鲁迅美术学院 | - | - | - | - | - |
吉林艺术学院 | - | - | - | - | - |
东华大学 | - | 5.0 (3人) | 5.0 (3人) | 5.0 (3人) | 5.0 (3人) |
上海音乐学院 | - | 0.0 (0人) | 0.0 (0人) | 0.0 (0人) | 0.0 (0人) |
上海大学 | - | 4.4 (8人) | 4.3 (8人) | 4.0 (8人) | 4.0 (7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 | 2.0 (1人) | 5.0 (2人) | 5.0 (1人) | 0.0 (0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 | 2.8 (8人) | 3.4 (12人) | 2.8 (9人) | 2.3 (8人) |
盐城师范学院 | - | - | - | - | - |
南京艺术学院 | - | 4.6 (8人) | 4.2 (9人) | 4.4 (8人) | 3.9 (8人) |
浙江大学 | - | - | - | - | - |
浙江师范大学 | - | - | - | - | - |
中国美术学院 | - | 3.1 (47人) | 2.9 (61人) | 2.8 (47人) | 2.2 (44人) |
淮南师范学院 | - | 5.0 (1人) | 5.0 (1人) | 5.0 (1人) | 5.0 (1人)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 | - | - | - | - |
湖北美术学院 | - | - | - | - | - |
湖北美术学院 | - | - | - | - | - |
广州美术学院 | - | 4.1 (56人) | 4.2 (59人) | 4.1 (54人) | 4.0 (55人) |
星海音乐学院 | 4.5 (11人) | 3.0 (2人) | 3.0 (2人) | 3.0 (2人) | 3.5 (2人) |
广西艺术学院 | - | 3.6 (16人) | 3.8 (18人) | 3.3 (15人) | 3.2 (15人) |
西华大学 | - | - | - | - | - |
四川师范大学 | - | - | - | - | - |
四川音乐学院 | - | 0.0 (0人) | 5.0 (1人) | 5.0 (1人) | 5.0 (1人) |
四川美术学院 | 4.6 (30人) | 3.9 (40人) | 3.9 (52人) | 3.7 (39人) | 3.8 (37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 | 4.3 (40人) | 4.2 (44人) | 4.1 (38人) | 4.1 (38人) |
西安音乐学院 | - | 3.0 (4人) | 2.3 (6人) | 3.0 (4人) | 3.0 (2人) |
西安美术学院 | 4.9 (35人) | 3.9 (25人) | 3.4 (26人) | 3.4 (24人) | 4.1 (22人) |
天津城建大学 | 4.7 (18人) | 3.7 (7人) | 2.9 (8人) | 3.3 (6人) | 3.2 (6人) |
吕梁学院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