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11工程(1997年)、双一流(2017年、2022年)、2110工程(1996年)、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 院校介绍
  • 院校信息
  • 院校评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Naval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海军军医大学”或“第二军医大学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上海市,是国家“211工程”、军队“2110工程”和原总后勤部“53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军队研究生培养重点建设院校,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是军队3所设置研究生院的单位之一,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首批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外军医学留学生培养基地。

海军军医大学创建于1949年9月,当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主要由华东医务干部学校、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国民党原国防医学院部分留大陆人员和从地方招聘的专家教授组成。1950年10月,更名为上海军医大学。1951年7月9日,由中央军委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6月29日,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并对外保留第二军医大学校名。

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校机关设“四部二院”,下辖“一部八系”、3个师级学员管理单位、4所附属医院、1个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和5个干休所。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科研部、研究生院5个部院机关,下辖基础医学部、海洋军事医学院、药学院、卫生勤务学系、护理学院、心理与精神卫生学系、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系、中医系、外训系、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干部轮训大队、学员旅、长海医院、长征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等单位。

截至2017年8月,海军医学系、卫生勤务学系、中医系均为全军唯一的专业系,外训系是全军唯一的医学留学生培养基地;开设了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中医学(八年制)、中医学(五年制)、麻醉学(五年制)、药学、中药学、医学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生物技术、护理学等本科专业。

院系学部
下设专业
基础部

基础医学

生物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特种医学

药学

生物医学工程

外国语言文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海军医学系

潜水医学

军事航海医学

军队卫生学

防原医学

防化医学

药学院

药理学

药物化学

药剂学

药物分析学

生药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药事管理学

卫勤系
卫生勤务
护理学院
护理学
心理与精神卫生学系

基础心理学

军事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精神医学

临床精神疾病诊治

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系

热带传染病学

流行病学

环境卫生学

卫生毒理学

生物防御(微生物)

防化医学

外训系
------
中医系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方剂

经典著作

针灸推拿

中医外科

中医内科

附属医院

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是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创建于1949年7月,始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附属医院,1951年7月改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1958年9月成为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是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前身是1900年德国宝隆博士创办的“宝隆医院”,1930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属医院”,1948年更名为“中美医院”;1955年10月,由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签署命令,成立了“上海急症外科医院”;1958年9月,列编为“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66年9月,经上海市批准对外称“上海长征医院”。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由肝脏外科学家吴孟超院士创建并领导,是在1956年肝脏外科三人攻关小组、1978年全国第一个肝胆外科和1996年全国第一个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肝胆外科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是隶属于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的公立综合性医院,建院于1943年,1995年被上海市卫生局批准为二级甲等医院。2012年成为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院,2014年成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2020年晋升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

师资力量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1名,两院院士后备人选6名,国家级创新团队8个,“973计划”首席科学家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7名、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获得者7名、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5名。在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33名。博士生导师294名,硕士生导师452名,270余名专家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类别
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
吴孟超(专职)、陈宜张(专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
孙颖浩(专职)、曹雪涛(专职)、王红阳(专职)、廖万清(专职)、夏照帆(专职)
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1名)
袁长蓉(专职)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8名)
曹雪涛、孙颖浩、郭亚军、潘卫庆、苏定冯、姜远英、徐沪济、曹广文
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
护理学院教学团队(负责人姜安丽,2008年)、医院管理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张鹭鹭,2010年)、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景在平,2010年)、现代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焦炳华,2009年)

学科建设

学科体系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医学、理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和军事学等八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二、三级学科2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3个,总后勤部“53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公共管理等7个学科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二、三级学科8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二、三级学科10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

学科评估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在学校参评的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护理学被评为A+,基础医学A-,药学A-,临床医学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中西医结合B,公共管理B,中药学C+。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
二、三级学科
名称
数量
名称
数量
基础医学*
2个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26个
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法医学
放射医学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药学*
药物化学**
药剂学
生药学
药物分析化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药理学**

生理学**
遗传学**

内科学(消化系病)**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外科学(普外)**
外科学(骨外)**
外科学(泌尿外)**
外科学(胸心外)**
外科学(神外)
外科学(整形)
外科学(烧伤)**
外科学(野战外)

中西医结合临床**
备注:*为一级学科,**为直接获批的二、三级学科
2110工程”重点学科
后方专业勤务
军事预防与防护医学
军事航海医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病原生物学
内科学(肾病)
药物化学
外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
灾难流行病学
放射卫生学
循证公共卫生学
临床输血医学
职业毒理学

“53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野战护理学
卫生勤务
热带医学
中医中药野战应用
军事药学

类别
名称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
基础医学
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1个)
护理学
上海市一流学科(7个)
药学、护理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特种医学、公共管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
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
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特种医学、公共管理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
临床医学博士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
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心理学、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医学、军事后勤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特种医学、公共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
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军事硕士

教学建设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精品课程4门、军队优质课程4门,国家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数量稳居全军医科院校之首,入选18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位列中国医科院校第一。

类别
名称
国家级精品课程(4个)
护理学基础、医学统计学、药理学、护理教育学
军队优质课程(4个)
护理学基础、医学统计学、药理学、护理教育学

社会评价

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综合排名位列前10位。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世界卫生组织在华合作中心2个,国家肝癌科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6个。拥有全军重点实验室10个(其中免疫与基因治疗实验室、生物信号转导实验室和药物化学实验室被评为全军“重中之重”重点建设实验室),全军医学研究所、专病中心26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6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海洋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设有上海细胞治疗研究院研究院。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级研究中心
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子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肝癌分子网络调控与靶向干预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中国医学真菌保藏管理中心隐球菌专业实验室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医学生物防护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药物(中药)代谢产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
上海免疫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肝胆肿瘤学重点实验室
世界卫生组织在华合作中心
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培训研究特别规划署临床数据管理中心
世界卫生组织基因合成与表达合作中心

全军重点实验室
医学免疫学实验室
药物化学实验室
生物信号转导实验室
分子级生物学实验室
肝胆肿瘤研究实验室
临床免疫实验室
消化病研究实验室
心脏外科实验室
药物分析实验室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


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肝胆外科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微创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脊柱外科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胰腺疾病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烧伤外科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肾脏病学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活性天然产物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海洋局海洋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05年,海军军医大学吴孟超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全国卫生系统、全军后勤系统和上海市荣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肝胆外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全国仅三家获此殊荣;近3年(截至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位居全国首位(9项),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和军特药重大专项(29项)位居全军医科院校第一。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还先后牵头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重点项目140多项、承担各类研究课题3200余项,经费总额近15亿元,名列全军前茅;在《自然·免疫学》、《自然·遗传学》、《柳叶刀》等世界顶级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发表SCI论文共3000多篇,数量跃升全国医科院校第二,多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多项成果入选“中国医药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获批新药和专利授权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军院校第一。

根据2017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2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600余项。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000年以来)
奖项
项目
第一完成人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脊柱脊髓创伤及其继发性损害的致损机制与核心救治技术研究
周许辉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乙肝病毒变异和免疫遗传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新机制
曹广文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海上作业重要伤病防护与救治关键技术及其体系创新
侯立军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基于整体观的中药方剂现代研究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
张卫东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心脏瓣膜外科创新技术及产品的建立和应用
徐志云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肾癌外科治疗体系创新及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
王林辉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疟疾、血吸虫病等重大寄生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
潘卫庆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研究和应用
景在平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动态记忆应力促进战创伤骨愈合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临床转化
许硕贵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重要真菌病的临床诊治与干预策略
廖万清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野战与特殊条件下军队特需药品给药系统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高申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前列腺疾病100问
孙颖浩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高肝癌外科疗效的关键技术体系的创新和应用
沈锋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专用项目)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专用项目)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重大胰腺疾病诊疗体系创新及关键技术的应用
李兆申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颅脑战创伤关键救治技术
侯立军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前列腺癌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
孙颖浩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烧伤相关肺损伤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夏照帆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第二军医大学肝癌临床与基础集成化研究创新团队
王红阳
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新型重组肠激酶的研制及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郭亚军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人参皂苷新作用靶点及其临床应用
凌昌全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脊柱肿瘤外科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
肖建如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专用项目)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东南沿海战区野战内科学相关关键技术研究
李兆申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基于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样品库的建立与新药研究
张卫东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脊柱畸形三维矫形创新理论与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李明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水溶性几丁糖医用制品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侯春林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系列封堵器及相关器械研制与临床应用
秦永文
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血压波动性和器官损伤
苏定冯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烧创伤诱导的内源性损伤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夏照帆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退变性颈脊髓压迫症的病理机制与临床诊治
袁文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恶性肿瘤细胞抗原提呈和生物调变机理研究
郭亚军
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抗体融合蛋白药物
郭亚军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幽门螺杆菌关键致病因子CagA、Vac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李兆申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微创治疗泌尿系结石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孙颖浩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恶性肿瘤磷酸化调控的信号转导研究
王红阳
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吴孟超
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肿瘤放疗增敏药:甘氨双唑钠
郑秀龙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胃、十二指肠镜微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李兆申
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四种经血感染病毒的变异、筛查与特异防治基础研究
戚中田
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镧系元素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及仪器的配套研究
韩玲
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调控及其来源的新基因的功能研究
曹雪涛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军队卫生资源利用评价与合理配置研究
张鹭鹭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真菌病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
廖万清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危重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张宝仁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颅脑战创伤发病机理与临床救治研究
江基尧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年份
获奖人
导师
题目
2001
章卫平
曹雪涛
BCL-6同源新型锌指蛋白DPZF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理
2002
陈哲宇
路长林
GFR-1与GDNF结合位点分析及其下游信号转导的研究
2002
赵 健
郭亚军
肿瘤抑制基因TIP30对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及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意义
2002
黄 欣
曹雪涛
凋亡相关蛋白DEDDL在免疫细胞凋亡及活化过程中调控机制的研究
2003
缪朝玉
戚中田
血管外膜舒张因子的生物学意义
2004
李 楠
时玉航
人树突状细胞来源的新分子Siglec-10和人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新分子PHDP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2005
张明徽
王荣福
脾基质细胞对造血前体细胞的定向诱导作用及对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06
陈涛涌
张卫东
来源于人树突状细胞的新型癌基因样小G蛋白RabJ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2006
张 琪
安华章
双调控减毒增殖腺病毒CNHK500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2007
郭振红
谢渭芬
凋亡信号和免疫微环境对树突状细胞的调控作用
2009
韩岩梅
姜远英
新型免疫抑制性细胞群(amsc)的发现和功能研究

学术期刊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于1980年6月创刊,由海军军医大学主管、主办,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认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同时也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主要报道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药学和中医学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主要栏目有有院士论坛、专家论坛、专题报道、论著、研究快报、临床病例讨论、海洋军事医学等。

《解放军护理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卫生部人事司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认定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结合医学学报:英文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由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主办。

《药学实践杂志》:是国家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由海军军医大学和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

《药学服务与研究》:是海军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中国第一本有关药学服务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

学术交流

截至2010年底,学校与10多个国家30余所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关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30多个国家100余名学术大师来校讲学交流,担任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建立了生物信号传递研究、烧伤休克复苏研究等多个国际研究合作中心;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等3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美国麻省大学、德国马普生化研究所、瑞典哥德堡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国际著名院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及合作关系;多次组织和主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德国洪堡大学、英国兰开夏大学开展了部分本科生联合培养试点;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合作培养七年制、八年制学员;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签署了开展本科生及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和联合培养、专业技术干部临床培训、管理人员培训、模拟中心培训等7个项目;与加拿大卫生研究院签署了开展博士后国际培训、国际研究与合作交流等4个项目;完成了50多个国家500多名留学生的培养任务;学校长海医院和新加坡中央医院签有合作协议,重点在管理干部培训、护理骨干业务深造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了《海军军医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备忘录》,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医学研究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学校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香港大学医学转化免疫学实验室建有合作关系。

所获荣誉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2020年12月25日
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部队奖”
2022年2月14日
被教育部评选为“双一流”建设高校


创办时间
1949年9月12日
所属地区
上海市
学校类别
医药类
学校属性
公办大学
学校层次
普通本科
提档线
-
院校代码
90026
优势专业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
学校特色
双一流/211/重点
学校官网
http://www.smmu.edu.cn
学校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800号
推荐画室
我要出现在这里
首页
客服
机构入驻
在线咨询
海军军医大学历年高考信息汇总
资讯
章程
计划
原则
成绩
合格线
录取线
考点
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