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_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

美考君
2021-11-03
来源:52艺考网

网络与新媒体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该专业要求学生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有新闻传播技术、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的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旨在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在学生的就业岗位上,可以在各级党政机关、部队、院校、企业等从事网络新闻宣传与媒介传播优化等工作,在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各级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传媒集团等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公司等从事媒介内容生产与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类

中文名称:网络与新媒体

外文名称:Network and New Media

专业代码:050306(050306T)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专业层次:本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走出了百姓生活,并且深深的影响着社会的各行各业。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传播理念不断革新,全媒体化信息传播路径出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今世界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凸显,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正在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其中,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移动互联网服务场景不断丰富、移动终端规模加速提升、移动数据量持续扩大,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媒体行业对这一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长,网页设计与美工、网络编辑、手机软件开发等新媒体人才需求量巨大。居于此,中国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培养目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设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为其特色,是“文”和“理”的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网络技术与数字媒体的结合。专业旨在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中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基本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对按规定修满学分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素质要求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始终坚守新闻真实性等基本准则以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具有清晰的新闻从业者的角色认知,具备积极乐观、竞争协作的良好个性,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创业基本素质。

知识要求

掌握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拥有比较广博和扎实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掌握业界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了解外国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应用。

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1门外语,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方面达到较高的实际应用水平。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调查研究能力。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媒介调查、媒体策划与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创新思维与一定的创业素质与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根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特点,课程体系应当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作品)。理论课程主要包含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这四大类课程总体上应能充分反映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的要求,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课程总体框架设计应当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扩大通识类课程覆盖面,增加新媒体知识和技术相关课程,涵盖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总学分一般为140—160学分。各高校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作为选修科目。有条件的学校可制订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以及开展双语教学。

理论课程

通识类课程

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科学精神,提高艺术修养。

公共基础类课程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

专业类基础课程

各高校应当根据各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开设网络与新媒体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出版与数字出版概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或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选读)、数字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专业类课程

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师资情况,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应开设8—10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的核心知识点。

专业核心课程构成有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非线性编辑、融合新闻学、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等。

课程具体名称各高校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各专业还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鼓励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目录外特设专业另有专业类课程,由开设院校自行设定。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训课程和专业实习两部分,其中专业实训课程的总学时原则上不低于课程总学时的15%,总学分原则上不少于20学分。

各高校应开发拓展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各高校结合办学实际,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以及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师资情况,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在课程设置中,应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非线性编辑、融合新闻作品创作、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等。

专业学生应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媒体或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进行不少于3个月(12周)的专业实习,也可在此期间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要求学生根据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自身专业实践进行选题。选题要求关注本专业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实践发展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国内外实践发展的前沿动向。选题角度不宜过大,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可操作性。

论文选题应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领域相关,论文内容主要分为绪论(含文献综述)、正文、结论三部分,能够体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研究能力。

毕业作品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采用作品创作或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毕业。作品创作的选题要密切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主题积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在公共媒体传播的各项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调查报告的选题要与社会实际和专业领域密切相关,鼓励学生关注具有重要影响和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并且能够对实践具有一定参考和指导意义。

作品创作应当采取各专业实践创作的主流作品形式,作品长度、格式等应有统一规定,并附有作品创作报告。创作报告在内容上应包括:创作策划与背景、创作流程记录、创作阐述、创作总结与分析。调查报告在内容上应包括:调查背景、方法阐述、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结论。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网络与新媒体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培养的人才,将要适应其媒介内容生产,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设计制作等。具体而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设置就是为现代传媒产业服务,为新媒体行业发展与进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培养具备新媒体意识,熟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掌握与之相关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种传统媒体机构、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编导、策划、摄像( 影) 、制作、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开发等传播技术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时代与社会的共同要求。并且,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身就是为弥补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巨大市场缺口而设立的。

相比起传统媒体人才的培养,技术与艺术兼容,既懂网络媒体策划与创意以及内容生产又懂新媒体运营的新媒体人才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毕业生的优势与特长。

新媒体行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正处于专业人才的空缺期,急需大量专业创新人才,促进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这种人才需求不仅反映在新媒体行业各个岗位上,也反映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发展差距中。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中国东部地区,对于新媒体人才的需求量较其他二三线城市、中国西部地区要高。在2014年新媒体行业中,相较于新媒体运营和营销两大方面,新媒体研发板块的人才需求量大,占比54.36%。而随着微信的兴起及广泛使用,截至2018年,新媒体在运营,尤其微信后台运营方面的人才需求较大。而据相关数据显示,新媒体岗位招聘信息显示社会最需要的新媒体人才的前三名是后台研发、文本编辑、产品经理。上述需求量最大的新媒体人才中,后台研发岗位招聘基本面向计算机、通讯类专业,其余两类人才专业来源广泛。

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考虑从事网页设计、新闻媒体编辑、微电影拍摄、舞台灯光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服务于广播电视网络、通信网络等新媒体行业。此外,学生还可根据新媒体的衍生技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AR/VR 技术等,设计相关游戏或应用软件。大量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同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又能符合大部分新媒体行业岗位的人才要求,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新媒体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并提供技术支持,新媒体行业同时也成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重要的就业方向之一。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毕业生社会需求大,就业面广,可在各类门户网站、传媒商业网站、党政部门网站、企事业网站等从事信息采集、撰写、编辑等工作,也能从事与新媒体相关的网站策划、网络推广以及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记者、编辑、以及各类节目的策划、编导、节目制作等工作;还可以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行业从事商业开发、活动创意、媒体策划等工作;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稿写作、视频节目策划、编导、制作工作和整合营销、媒体公关等工作。

考研方向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考研方向主要有广告学方向、广播电视方向、传媒经营管理方向、新闻业务方向、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国际新闻传播方向等。

开设院校

北京
北京联合大学
中华女子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吉利学院
天津
天津外国语大学
南开大学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杉达学院
重庆
重庆三峡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
长江师范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工程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河北
衡水学院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保定学院
华北科技学院
防灾科技学院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东方学院
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南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郑州大学
郑州师范学院
新乡学院
平顶山学院
黄淮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大学
中原工学院
商丘学院
郑州经贸学院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管理学院
济宁学院
枣庄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政法学院
潍坊理工学院
山西
山西传媒学院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大同大学
长治学院
安徽
安徽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亳州学院
池州学院
合肥学院
铜陵学院
滁州学院
宿州学院
巢湖学院
安庆师范大学
阜阳师范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合肥经济学院
淮北理工学院
安徽外国语学院
江西
九江学院
新余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江西工程学院
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服装学院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江苏
泰州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浙江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树人学院
浙江万里学院
湖北
武汉理工大学
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汉江师范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武汉学院
武汉文理学院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武汉晴川学院
文华学院
武汉工商学院
武汉东湖学院
汉口学院
武昌首义学院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怀化学院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
吉首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岭南师范学院
广州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深圳大学
汕头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金融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
惠州学院
肇庆学院
广州新华学院
广州软件学院
广州南方学院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东莞城市学院
广州华立学院
广西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桂林旅游学院
贺州学院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云南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
红河学院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贵州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铜仁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
四川
四川文理学院
西华大学
阿坝师范学院
四川大学
成都大学
内江师范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民族学院
成都锦城学院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四川传媒学院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商洛学院
西北政法大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渭南师范学院
西安邮电大学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西安思源学院
西安外事学院
西安欧亚学院
西安培华学院
西京学院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青海
青海师范大学
宁夏
银川科技学院
黑龙江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工业学院
绥化学院
佳木斯大学
吉林
北华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工商学院
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大学
吉林动画学院
吉林外国语大学
辽宁
沈阳体育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理工学院
沈阳工学院
沈阳城市学院
辽宁传媒学院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新疆
塔里木大学
昌吉学院
内蒙
河套学院
内蒙古大学
海南
琼台师范学院
三亚学院
福建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宁德师范学院
闽江学院
龙岩学院
闽南师范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
厦门工学院
福州理工学院
厦门华厦学院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甘肃
兰州城市学院
兰州财经大学
天水师范学院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数据截至2023年11月6日


阅读1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相关推荐
1  /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