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_档案学本科专业

美考君
2024-11-21
来源:52艺考网

档案学(Archival Science)是一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是旨在对文件从其形成之初到最终被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守护国家、社会和组织的记忆,满足人们的信息和知识需求的专业。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文件和档案全程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运用,受到有关文件撰拟与处理、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相关方法与技能的系统教育和训练。


档案学.jpg


学科门类:管理学

专业类别: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中文名称:档案学

外文名称:Archival Science

专业代码:120502

修学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20世纪30年代,中国档案学产生。中国史学界整理明清档案与文书改革运动是促使近代中国档案学产生的内在文化动力与直接诱因。随着文书档案改革运动的深入,档案专业教育应势发展并培养出大量适应近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武昌文化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档案管理专科的学校档案管理专科的成立和私立崇实档案学校的开办,以及国民党政府对军政人员的业务训练等档案教育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档案学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中国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开始重新构建。

195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档案学及其辅助科学目的科学研究工作,以提高科学水平”的任务。同年,档案学被列入《一九五六九六七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草案)》中。

1953年出版的陆晋蘧所著的《档案管理法》一书,将苏联先进档案管理理论和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吴宝康先生等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肩负起研究档案学的重任,并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确立了中国档案学的基本框架,其标志就是所编写的各种讲义、教材。

20世纪60年代,中国档案学有了明确的理论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注重对档案工作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概括。

1963年,中国国家计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同组织修订了全国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批准颁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在14种文学本科专业中包括了历史档案专业。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档案学研究和思想理论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和控制,档案学研究理论被搞乱、工作被歪曲,档案学学科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档案学事业开始走上了恢复、整顿、发展和提高的道路。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档案学专业代码由060203更改为110502。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中档案学专业代码由110502更改为120502。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专业技能,适合在各级档案局、各级各类档案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信息部门、文秘部门从事文件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秘书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档案学专业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学生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双学位或辅修专业,制定课程学分和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

档案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较广博的通识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全面的专业知识。

通识知识主要包括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一般性知识。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国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外语、体育、心理健康等公共基确知识,历史学、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档案学原理、档案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保护技术、电子文件管理、中外档家事业发展与建设等方面的知识, 以及文件管理系统设计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历史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能力要求

档案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

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

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从事文件和档案的全程管理、技术运用、档案法律政策和标准规范建设等能力,具体包括:文件管理,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编研、利用,信息获取与鉴别、信息组织与分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运维等业务操作的技术和能力,以及与档案管理相关的政策分析、制度建设、管理决策、监督控制、质量管理、效能改进等能力。

档案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应具有可开发性。

素质要求

档案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索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体魄。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由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论文(设计)三部分构成。

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习、创新创业训练与社会实践等。

论文(设计)主要包括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

理论课程

课程设置原则

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与依据是:

1)遵循档案学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2)贯彻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3)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原则;

4)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5)符合基础厚、知识新、专业精,增强发展潜力和适应性的原则;

6)符合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范要求。

通识类课程

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和各自的具体情况,开设有关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方面一般性知识的课程。

基础类课程

基础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和自身的具体情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国防教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外语、体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相关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与具体情况开设。主要包括:

1)历史学基础:旨在使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具备基本史学素养、掌握中国通史基础知识的相关课程;

2)管理学基础:旨在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管理工作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

3)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系统、信息和通信技术最新应用工具等;

4)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获取与鉴别、信息组织与分析、信息检索与利用等。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各种常用的定性、定量的调查、分析和预测方法。

专业类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方向(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主干(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

1)档案学概论。关于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基本理论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档案学专业思维方法;

2)文书学(或文秘学)。关于公文写作和文书处理的知识,培养学生从事文书工作的能力。

课程类型
课程模块
主要科目
理论课程
通识课程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和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开设有关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一般性知识的课程。
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由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和各自的具体情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国防教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外语、体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相关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开设与历史学基础、管理学基
础、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相关的课程。
专业课程
专业主干(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档案学概论、文书学(或文程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或企业档案管理、专业档案管理)、档案保护技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含档案文献编纂学)、电子文件管理(含档案信息化或数字档案馆)、中外档案事业史等。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与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其中的6~8门,并可在不改变课程基本内容与功能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课程名称。
专业方向(专业选修)课程由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与具体情况设置。
实践教学
课程实验(实训)
包含在相关理论课程中。
实习
包括毕业实习、自主实习、创业。
创新创业训练
包括创新性研究训练、学科竞赛、创业设计等。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与具体情
况设置。
社会实践
包括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参观考察等。各高校可根据
自身特点与具体情况设置。
论文(设计)
学年论文(设计)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与具体情况设置。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任选其一。


实践教学

课程实验

以下课程中实验课时所占比例应不低于总课时的20%:现代信息技术、文书学(或文秘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或企业档案管理、专业档案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含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电子文件管理(含档案信息化或数字档案馆)。

其他课程可酌情安排课程设计或课程论文。

实习

实习包括毕业实习、自主实习和创业。

毕业实习由院系根据教学计划,统一安排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基地、校内外档案或相关专业机构实习。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毕业实习一般不少于4周。毕业实习之前,院系或指导教师应制订实习计划(方案);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毕业实习的表现评定成绩。特别情况卡允许学生自行联系毕业实习,但实习计划(方案)须经院系或指导教师审核批准。

自主实习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或校外相关单位实习。

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创业。

创新创业训练

主要指创新性研究训练活动、学科竞赛、创业设计等。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与具体情况设置。

社会实践

主要指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参观考察等。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与具体情况设置。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该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全日制)档案信息化、(全日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和(全日制)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发展。

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管理部门、网络系统管理机构、社会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计算机企业研发或服务部门、国家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等。


开设院校


院校名称推荐指数
专业满意度
综合情况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就业
中国人民大学-4.1 (9人)4.9 (10人)4.7 (10人)4.2 (10人)
南开大学-3.6 (8人)3.4 (8人)4.0 (8人)3.5 (8人)
天津师范大学4.7 (38人)4.3 (95人)4.3 (93人)4.3 (91人)4.1 (91人)
河北大学-4.3 (103人)4.2 (101人)4.2 (101人)4.0 (102人)
辽宁大学4.7 (51人)4.0 (123人)3.8 (120人)3.8 (118人)3.8 (114人)
吉林大学4.9 (31人)4.4 (44人)4.5 (45人)4.6 (44人)4.4 (43人)
黑龙江大学-4.4 (105人)4.4 (101人)4.6 (100人)4.2 (98人)
上海师范大学5.0 (9人)3.7 (35人)3.7 (36人)3.7 (35人)3.9 (35人)
上海大学4.5 (31人)4.2 (17人)4.4 (18人)4.4 (16人)4.2 (16人)
南京大学-5.0 (3人)5.0 (6人)5.0 (4人)5.0 (4人)
苏州大学4.5 (31人)4.5 (14人)4.2 (18人)4.0 (12人)4.5 (13人)
盐城师范学院5.0 (9人)0.0 (0人)5.0 (1人)0.0 (0人)0.0 (0人)
安徽大学-3.9 (90人)4.2 (89人)4.1 (88人)3.7 (89人)
福建师范大学-4.1 (103人)3.8 (103人)3.8 (98人)3.7 (96人)
南昌大学4.8 (28人)4.4 (57人)4.2 (58人)4.3 (54人)4.3 (52人)
山东大学-4.3 (29人)4.4 (29人)4.5 (28人)4.4 (28人)
郑州大学-4.2 (61人)4.1 (63人)4.2 (61人)3.7 (59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4.8 (175人)4.3 (225人)4.2 (231人)4.3 (217人)3.7 (217人)
武汉大学4.8 (37人)4.3 (50人)4.4 (51人)4.3 (48人)4.1 (50人)
湖北大学-3.8 (33人)4.0 (38人)4.2 (31人)3.6 (29人)
湘潭大学-4.0 (59人)4.1 (60人)4.1 (58人)3.7 (58人)
中山大学-3.6 (104人)3.5 (103人)3.4 (102人)3.7 (102人)
韩山师范学院4.9 (25人)3.2 (33人)2.7 (33人)2.9 (33人)3.2 (32人)
广西民族大学4.7 (46人)4.0 (47人)3.7 (49人)3.8 (44人)3.7 (43人)
四川大学-4.2 (60人)4.2 (63人)4.1 (62人)4.1 (56人)
云南大学4.8 (35人)4.6 (68人)4.6 (69人)4.5 (66人)4.3 (66人)
西藏民族大学-3.3 (9人)2.9 (12人)2.9 (10人)2.0 (10人)
西北大学-3.9 (78人)3.9 (79人)4.1 (77人)3.6 (75人)
扬州大学-3.9 (14人)3.7 (20人)3.6 (17人)3.1 (17人)
北京联合大学-4.6 (56人)4.6 (54人)4.6 (55人)4.4 (47人)
辽宁科技学院4.7 (48人)4.4 (57人)4.4 (57人)4.5 (54人)4.3 (50人)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4.7 (13人)4.6 (14人)4.5 (12人)4.2 (12人)
苏州城市学院-3.9 (13人)4.5 (15人)4.6 (11人)3.3 (11人)
贵州师范学院-4.1 (46人)3.6 (49人)4.0 (43人)3.3 (41人)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相关推荐
1  /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