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_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

美考君
2024-10-05
来源:52艺考网

能源与动力工程(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能源动力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如何把大自然存在的如太阳能、风能、化石燃料、水能、生物质能等各种能源有效转换成工业上和社会生活需要的电能、机械能等能量,同时如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旨在培养具备从事能源、动力、环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教学、管理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dd6d35f23511dd19eec074f45f54a74e.jpeg


学科门类:工科

专业类别:能源动力类

中文名称:能源与动力工程

外文名称: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0501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20世纪50年代,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初步形成,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包括锅炉、电厂热能、内燃机、涡轮机、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冷冻与冷藏、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以及工程热物理等几十个小专业,形成了以工业产品生产引导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格局。

1993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几十个小专业压缩为9个专业,即热能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力发动机、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能源工程、冷冻与冷藏。

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以上9个专业合并,设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2012年9月,教育部将新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代码080501)专业取代旧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代码0080501)、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代码080505S)、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代码080506S)和能源与资源工程(部分)(专业代码080110S)四个专业。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0501,属于能源动力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设置背景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动力是维系现代工业运行的基本条件,节能环保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能源动力领域及相关的工业部门是关系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的国际前沿科技领域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能源动力领域的人才培养对推动中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消费革命和能源技术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源动力类专业的传统内涵正在不断拓展和延伸,与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化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等学科不断交叉与融合。对能源转化利用规律探索的不断深化,在拓宽和突破传统专业界限的同时,持续促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这对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及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养目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宽厚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能源(包括新能源)高效洁净转化与利用、能源动力装备与系统、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专业知识,能从事能源、动力、环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教学、管理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业务方面:

1、掌握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及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能源系统中的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能源转换与利用、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能源动力系统与装备设计制造、运行控制、故障诊断、可靠性分析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

3、具备运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最新科学技术信息、了解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能力;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数值计算及工程分析的能力。

4、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考虑经济、环境、社会、伦理等制约因素进行工程设计、运行控制、工程实践与管理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

6、至少掌握1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7、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生活习惯,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

体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达成的可靠保证,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参照以下原则。

1、适应基于通识教育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

2、满足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基本定位、培养层次和办学特色,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估体系。

3、有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给学生提供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和构建自身知识结构的条件与机会,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创造条件和空间。

4、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育人理念,构建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5、适应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趋势,建立与国际认证接轨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创造了解、掌握多元文化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

1、能源动力类是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类,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专业人才有着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需求。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类型,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学分分配应适当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倾斜,实践教育环节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学分分配应适当向传授专门应用技术的专业课程倾斜,实践教育环节应注重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宽口径大类专业,囊括了专业合并之前的锅炉、涡轮机、电厂热能、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内燃机、工程热物理、水力机械、冶金炉、工业热工等十余个专业。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人才的加速流动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性,但受中国企业培训制度仍不完善的影响,能源动力行业大部分企业对人才专门化要求还十分强烈,具有鲜明工程教育背景、能迅速进入专业领域的人才仍大受欢迎。因此,鼓励各高校就如何解决宽口径大类专业培养方式与中国能源动力类骨干企业对人才专门化要求强烈的矛盾进行探索和实践,鼓励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行业背景,在宽基础的前提下有侧重地进行人才培养,以适应能源动力领域不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3、能源动力领域的发展除了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趋势,也呈现出多领域渗透与综合的鲜明特征。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局限于传统的专业领域,应着眼于能源、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将专业置于更大的系统中进行前瞻性的规划。鼓励各高校在进行传统专业建设的同时,重视领域交叉融合的综合专业(如能源规划、能源经济、能源管理、能源环境)的培育和发展;鼓励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重视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专业视野的拓展。

理论课程

通识类知识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社会实践训练、创新创业实训等。除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在符合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本部分知识内容的覆盖面和深度。

学科基础知识

学科基础知识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应体现专业类知识体系的共性。各高校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对本部分知识有所侧重。

学科基础知识应覆盖以下内容: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电工电子、测控技术、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热流科学等。

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方向知识的同时,必须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专业知识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应包括:能源高效洁净转化与利用原理与技术,能源动力机械与装置原理、结构与设计,能源动力系统与设备运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存储与利用,能源领域的环境保护与污染物防治等。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调整。

核心课程体系示例(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时数)

示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理论力学(48)、材料力学(48)、工程制图(48)、机械设计基础(64)、工程材料基础(48)、电工电子技术(80)、电工电子技术实验(32)、自动控制原理(48)、能源动力测试技术(48)、计算机程序设计(48)、工程热力学(56)、传热学(56)、流体力学(56)、燃烧学(48)、热与流体课程实验(48)、模块课程【例如热模块:锅炉原理(48)、汽轮机原理(48)、热力发电厂(48)】。

实践教学

包括课程实验、金工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动力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

就业方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面向电力、新能源汽车、机械制造、暖通、建筑、船舶动力等行业,可在相关科研院所、学校、设计院、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从事能源、动力等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产品开发制造、能源管理、政策规划等工作。


1  /  2
阅读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相关推荐
1  /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