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世界能源大学联盟和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成员,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学校溯源于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复校;1950年3月,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并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学校;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文革”期间,学校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在江苏徐州重建,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2000年,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4年正式拥有研究生院。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有文昌和南湖两个校区,占地4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文献2000多万册(件);设有23个学院,开设73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3450余人,专任教师2156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600余人,各类博士、硕士研究生13300余人。
截至2023年7月,学校设有23个学院,开设73个本科专业。
学院 | 专业名称 | 学位授予门类 |
---|---|---|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低碳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采矿工程 | 工学 |
工业工程 | 工学 | |
交通运输 | 工学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智能采矿工程 | 工学 | |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 安全工程 | 工学 |
消防工程 | 工学 | |
职业卫生工程 | 工学 | |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工学 |
工程力学 | 工学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工学 | |
工程管理 | 工学 | |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工学 |
智能制造工程 | 工学 | |
机器人工程 | 工学 | |
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自动化 | 工学 | |
人工智能 | 工学 |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工学 | |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地质工程 | 工学 |
资源勘查工程 | 工学 | |
地球物理学 | 理学 |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工学 | |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 矿物加工工程 | 工学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
应用化学 | 理学 |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工学 | |
生物工程 | 工学 | |
能源化学工程 | 工学 | |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 测绘工程 | 工学 |
环境工程 | 工学 | |
地理信息科学 | 理学 | |
环境科学 | 工学 |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工学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与物理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工学 | |
应用物理学 | 理学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理学 | |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统计学 | 理学 | |
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信息安全 | 工学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工学 | |
软件工程 | 工学 | |
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会计学 | 管理学 |
金融学 | 经济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
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学 |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管理学 | |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土地资源管理 | 工学 | |
应急管理 | 管理学 | |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 英语 | 文学 |
德语 | 文学 | |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 建筑学 | 工学(建筑学) |
艺术学 | ||
工业设计 | 工学 | |
城乡规划 | 工学 | |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广播电视学 | 文学 | |
法学 | 法学 | |
艺术学 | ||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教育学 |
运动训练 | 教育学 |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有教职工3450余人,专任教师2156人,其中受聘教授岗位477人、副教授岗位893人,博士生导师530名、硕士生导师1518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80%。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5个。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拥有两院院士16名(含外聘),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高端人才109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7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国家级教学团队: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屠世浩)、地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曾勇)、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主干课(刘炯天)、电气信息类基础教学团队(王香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充填采煤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炭资源高效洁净加工理论与应用研究、矿山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
教育部创新团队:煤矿瓦斯与煤自燃防治(IRT13098)(2013年)、矿山大型机电装备可靠性(IRT1292)(2012年)、深部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实践(IRT1084)(2011年)、与煤炭开采有关的资源与环境保护(IRT0865)(2008年)
两院院士
姓名 | 入选时间 | 所属学部 | 备注 |
---|---|---|---|
陈清如 | 1995年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全职 |
钱鸣高 | 1995年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全职 |
韩德馨 | 1995年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全职 |
周世宁 | 1999年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全职 |
谢和平 | 2001年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全职 |
彭苏萍 | 2007年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全职 |
刘炯天 | 2009年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全职 |
袁亮 | 2009年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特聘 |
王安 | 2009年 | 工程管理学部 | 特聘 |
谭建荣 | 2007年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特聘 |
陈清泉 | 1997年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特聘 |
顾金才 | 2001年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特聘 |
卢耀如 | 1997年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 全职 |
李德仁 | 1994年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特聘 |
姚建铨 | 1997年 | 信息技术科学部 | 特聘 |
截至2023年7月,学校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省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科学总论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地球科学进入前1‰,矿物资源与开采工程学科领域连续6年进入全球前50强,2023年位列全球第17。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序号 | 流动站(一级学科)名称 | 批准日期 | 所属学院 |
---|---|---|---|
1 | 矿业工程 | 1985.10 | 矿业工程学院、化工学院 |
2 | 电气工程 | 1995.2 | 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 |
3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1999.2 | 环境与测绘学院 |
4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1999.2 |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5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1999.2 | 管理学院 |
6 | 机械工程 | 1999.2 | 机电学院 |
7 | 力学 | 1999.2 | 土木学院、深部岩土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8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2000.3 |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
9 | 土木工程 | 2003.11 | 土木学院、深部岩土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1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2007.8 | 环境与测绘学院 |
11 | 地质学 | 2007.8 |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12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09.9 |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 |
1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012.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14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2012.8 | 安全工程学院 |
15 | 数学 | 2019.9 | 数学学院 |
16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019.9 | 化工学院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
序号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
1 | 0819 | 矿业工程 |
序号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
1 | 081901 | 采矿工程 |
2 | 081903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3 | 081902 | 矿物加工工程 |
4 | 081801 | 矿产普查与勘探 |
5 | 081401 | 岩土工程 |
6 | 080104 | 工程力学 |
7 | 080804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8 | 080203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序号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
1 | 081601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序号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
1 | 0816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2 | 0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3 | 0802 | 机械工程 |
4 | 0814 | 土木工程 |
5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6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序号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
1 | 0701 | 数学 |
2 | 0709 | 地质学 |
3 | 0801 | 力学 |
4 | 0808 | 电气工程 |
5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6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7 | 1204 | 公共管理 |
类别 | 序号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
A类 | 1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
3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B类 | 4 | 0703 | 化学 |
5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6 | 0807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7 | 1202 | 工商管理 | |
C类 | 8 | 0202 | 应用经济学 |
9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
10 | 0702 | 物理学 | |
11 | 1305 | 设计学 |
学位授予
序号 | 学科门类 | 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批准日期 |
---|---|---|---|---|
1 | 法学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021.10 |
2 | 理学 | 0701 | 数学 | 2011.03 |
3 | 0709 | 地质学 | 2006.01 | |
4 | 工学 | 0801 | 力学(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 2003.09 |
5 | 0802 | 机械工程 | 2006.01 | |
6 | 0808 | 电气工程 | 2011.03 | |
7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11.03 | |
8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2018.03 | |
9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 2011.03 | |
10 | 0814 | 土木工程 | 2006.01 | |
11 | 0816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2000.12 | |
12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011.03 | |
13 | 0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2000.12 | |
14 | 0819 | 矿业工程 | 1998.06 | |
15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2006.01 | |
16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2011.08 | |
17 | 管理学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 1998.06 |
18 | 1204 | 公共管理 | 2011.03 |
序号 | 学科门类 | 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批准日期 |
---|---|---|---|---|
1 | 经济学 | 0202 | 应用经济学 | 2011.03 |
2 | 法学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016.09 |
3 | 教育学 | 0403 | 体育学 | 2019.05 |
4 | 文学 | 0501 | 中国语言文学 | 2011.03 |
5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2011.03 | |
6 | 理学 | 0701 | 数学 | 2006.01 |
7 | 0702 | 物理学 | 2011.03 | |
8 | 0703 | 化学 | 2011.03 | |
9 | 0705 | 地理学 | 2021.10 | |
10 | 0708 | 地球物理学 | 2011.03 | |
11 | 0709 | 地质学 | 2006.01 | |
12 | 0714 | 统计学(可授理学、经济学学位) | 2011.08 | |
13 | 工学 | 0801 | 力学(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 2006.01 |
14 | 0802 | 机械工程 | 2006.01 | |
15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 2006.01 | |
16 | 0807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2011.03 | |
17 | 0808 | 电气工程 | 2011.03 | |
18 | 0809 |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 2011.03 | |
19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06.01 | |
20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2011.03 | |
21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 2006.01 | |
22 | 0814 | 土木工程 | 2006.01 | |
23 | 0815 | 水利工程 | 2021.10 | |
24 | 0816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2006.01 | |
25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006.01 | |
26 | 0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2006.01 | |
27 | 0819 | 矿业工程 | 2006.01 | |
28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 2006.01 | |
29 | 0831 |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 | 2021.10 | |
30 | 0833 | 城乡规划学 | 2011.08 | |
31 | 0835 | 软件工程 | 2011.08 | |
32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2011.08 | |
33 | 管理学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 2006.01 |
34 | 1202 | 工商管理 | 2011.03 | |
35 | 1204 | 公共管理 | 2011.03 | |
36 | 艺术学 | 1305 |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 | 2016.09 |
序号 | 专业学位授权点代码 | 专业学位授权点名称 | 批准日期 |
---|---|---|---|
1 | 0857 | 资源与环境博士 | 2021.10 |
2 | 0858 | 能源动力博士 | 2022.09 |
序号 | 专业学位授权点代码 | 专业学位授权点名称 | 批准日期 |
---|---|---|---|
1 | 0256 | 资产评估硕士 | 2010.09 |
2 | 0351 | 法律硕士 | 2014.05 |
3 | 0452 | 体育硕士 | 2010.09 |
4 | 0551 | 翻译硕士 | 2010.09 |
5 | 0552 | 新闻与传播硕士 | 2021.10 |
6 | 0851 | 建筑学硕士 | 2016.09 |
7 | 0854 | 电子信息硕士 | 2019.05 |
8 | 0855 | 机械硕士 | 2019.05 |
9 | 0856 | 材料与化工硕士 | 2019.05 |
10 | 0857 | 资源与环境硕士 | 2019.05 |
11 | 0858 | 能源动力硕士 | 2019.05 |
12 | 0859 | 土木水利硕士 | 2019.05 |
13 | 0860 | 生物与医药硕士 | 2019.05 |
14 | 0861 | 交通运输硕士 | 2019.05 |
15 | 1251 | 工商管理硕士 | 1996.11 |
16 | 1252 | 公共管理硕士 | 2005.02 |
17 | 1253 | 会计硕士 | 2010.09 |
18 | 1256 | 工程管理硕士 | 2010.09 |
19 | 1351 | 艺术硕士 | 2010.09 |
截至2023年7月,学校现有73个本科专业,3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成2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
国家精品课程(8门)
矿物加工工程 | 采矿学 | 通信电子电路 | 工程制图 |
土质学与土力学 |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 | 选矿厂设计 | 检测与转换技术 |
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3个)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煤炭洁净加工与高效转化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
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绘工程、会计学、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材料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工方向)。
省级品牌专业(15个)
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测绘工程、会计学、工程力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应用化学、工商管理。
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
地球物理学。
省级特色专业(9个)
信息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市场营销、应用物理学、工业工程、艺术设计、消防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
工程管理。
国家仿真模拟实验教学中心(1个)
采矿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7月,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2人。
截至2023年7月,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与近百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建有9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联合20余所国外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矿业工程教育能力中心”并成为该中心在华唯一旗舰高校。在巴基斯坦和厄瓜多尔合作共建“中巴矿物资源英才中心”和“中厄矿业学院”。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创办了“旅游孔子学院”。获全国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积极主办承办“国际矿业科学技术大会”“能源、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绿色开采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国际匹兹堡煤炭会议”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国别 | 海外合作高校、科研机构名称 | |
---|---|---|
美国 | 西弗吉尼亚大学 肯塔基大学 佛罗里达大学 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 阿拉巴马大学 伦斯勒理工学院 阿拉斯加大学菲尔班克斯分校 匹兹堡大学 科罗拉多矿业学院 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 夏威夷大学 南达科塔矿业理工学院 南伊利诺大学 博伊西州立大学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弗吉尼亚大学 田那西州大学 | 北卡罗莱那大学夏洛特分校 北卡罗莱那大学潘布洛克分校 新泽西洲立大学 旧金山州立大学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新泽西理工学院 德克萨斯理工大学 印地安那州立大学 西肯塔基大学 新泽西理工学院 纽约理工学院 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卡特彼勒公司 特利福克化工公司 HW PROCESS TECHNOLOGIES公司 |
澳大 利亚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昆士兰大学 科庭科技大学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新南威尔士大学 卧龙岗大学 拉筹伯大学 阿德莱德大学 | 西澳大学 格里菲斯大学 迪肯大学 巴拉瑞特大学 斯维本科技大学 澳大利亚联邦学院 |
德国 | 亚琛工业大学 柏林工业大学 乌泊塔尔大学 下莱茵工业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 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 多特蒙德大学 奥尔登堡大学 波鸿工业大学 | 弗莱堡矿业学院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波恩大学 施维英集团 莱布尼茨生态空间发展规划研究院 普鲁士园林和古堡基金会 多特蒙德凯瑟水利研究所 鲁尔集团 RWE公司 |
加拿大 |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蒙特利尔大学 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 温莎大学 圭尔夫大学 约克大学 | 滑铁卢大学 阿尔伯塔大学 达尔豪斯大学 蒙特利尔理工学院 麦克马斯特大学 |
英国 | 诺丁汉大学 克兰菲尔德大学 帝国理工学院 女皇大学 | 伯明翰大学 曼彻斯特都会大学 英国皇家化学协会 维度景观设计公司 |
俄罗斯 | 莫斯科国立矿业大学 圣彼得堡国立矿业大学 | 伊万诺夫国立化工大学 |
日本 | 群马大学 广岛工业大学 地域地盘环境研究所 | 熊本大学 大阪市立大学 |
韩国 | 庆星大学 | 韩国化学研究院 |
法国 | 法国矿业大学 | - |
波兰 | 克拉科夫矿冶大学 西里西亚工业大学 伏罗兹瓦夫工业大学 | 波兰煤炭研究院 波兰Dryps公司 |
奥地利 | 雷欧本矿冶学院 | - |
越南 | 河内地矿大学 | - |
印度 | 印度矿业学院 | - |
挪威 | 挪威科技大学 | - |
丹麦 | 奥尔堡大学 | - |
新加坡 | 南洋理工大学 | - |
捷克 | 奥斯特拉法大学 | - |
中国矿业大学是江苏省四所省部共建部属大学之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在各类大学排名榜中均名列前茅,长期位居江苏省第3位,2016年名列中国大学排行榜第42位。“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40位。2020年8月,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中国矿业大学首次跻身全球500强。
截至2023年7月,“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在2022年获批国家部委推荐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1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22年到账科研经费超过10.4亿元。
重大科研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严酷条件下矿用设备性能检测及质量评价技术研究、矿山新型甲烷通风防尘安全仪器计量技术研究
“973计划”项目
深部危险煤层无人采掘装备关键基础研究、西部煤炭高强度开采下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基础研究、低品质煤大规模提质利用的基础研究、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我国西部煤炭开采中的水资源保护基础研究
“863计划”项目
薄煤层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西部重点矿区土地退化因素调查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揭示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与规律的模拟试验仪器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拥有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36个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在深圳、北京、新疆等地分别设立深圳研究院、能源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西部能源研究院,在校内组建碳中和研究院、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3个交叉学科直属科研机构,与徐州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中国矿大-徐工矿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等6个对外合作科研平台。
级别 | 科研平台 |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煤加工与洁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矿山互联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矿山智能采掘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深部煤炭资源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矿山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矿山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地下空间智能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贾汪资源枯竭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演替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 | 江苏省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 | 江苏省矿山智能采掘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
江苏省煤基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综采综掘智能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江苏省煤加工与洁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江苏省智慧能源技术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 |
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高校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高校重点实验室 | |
江苏省矿山机电装备高校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城市地下空间火灾防护高校重点实验室 | |
江苏省资源清洁低碳加工利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江苏省感知矿山物联网工程实验室 | |
江苏省煤矿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实验室 | 江苏省矿山地震监测工程实验室 | |
江苏省高效储能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 江苏省智能矿山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 |
江苏省碳资源精细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水下探测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创新平台 | |
江苏省地下空间智能感知与无人系统创新平台 | 江苏省北斗遥感协同监测与精准应急服务技术研发创新平台 | |
其他部委实验室(技术中心) | 自然资源部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重点实验室 | 矿山瓦斯粉尘灾害技术基础研究国家级专业中心实验室 |
矿山水害防治技术基础研究国家级专业中心实验室 | 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 | |
黄淮海煤矿区国土生态与土地利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
人文社科研究中心(研究基地) | 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 | 江苏省能源经济管理研究基地 |
国际能源政策研究中心(江苏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 江苏省公共安全创新研究中心(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
安全管理研究中心(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 | 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
直属科研机构 | 碳中和研究院 | 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 |
能源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 | 可持续能源研究院 | |
人工智能研究院 | ||
对外合作科研平台 | 中国矿大-安徽理工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 | 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 |
中国矿大徐工矿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 | 中国矿业大学-阿根廷萨尔塔天主教大学微生物采矿与土壤生态修复联合研究中心 | |
新能源发电与电动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职业健康研究院 |
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成立于2009年10月。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学校与莫斯科国立矿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德国波鸿工业技术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日本群马大学、越南河内地矿大学等矿业、能源、环境领域的11所世界知名高校共同发起并签署《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宣言》。联盟成员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为载体,在一次能源的绿色开采、洁净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国际合作。
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中德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经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和中国前驻德大使卢秋田的积极倡导,中国矿业大学与德国Bochum工业大学、DMT、DBT等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施罗德先生出任中心名誉主任,葛世荣校长担任理事长。中德中心被誉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旨在加强中德两国在新能源、矿区生态环境、先进制造业、节能减排、煤矿安全开采技术与装备等领域合作。
中澳矿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4月。该中心是中国矿业大学与西澳大学、昆士兰大学三校联合共建的研究机构,中心在地质勘探、采矿与安全、选矿、煤基合成燃料、新能源、生态环境修复、矿业经济与环境法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并努力其打造成集人才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品制造为一体的产、学、研、经相结合的国际化合作平台。
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联合研究中心旨在促进中美两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开展联合研究,首批优先领域有三个,即节能建筑、清洁煤、清洁能源汽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5家单位为中方清洁煤技术联盟团队,美方团队主要包括西弗吉尼亚大学、怀俄明大学、肯塔基大学等18家单位。
学术期刊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index 核心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Abstracts Journal (Russian), Chemical Abstract,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Coal Abstracts,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EI收录率100%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index 核心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的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江苏省的一级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EI收录率100%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ed by Elsevier )
The journal has been indexed and/or abstracted by Ei Compendex, Abstracts Journal (Russian), Chemical Abstract,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Coal Abstracts
图书馆藏
截止2020年底,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现有南湖校区馆和文昌校区馆两部分,南湖馆为主馆,馆舍面积总计约6万平方米,阅览座位5000多席。图书馆纸质藏书累计241万册,电子图书441万种;中文数据库94个,外文数据库139个,中外文纸质期刊1511种。自建有“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矿业工程数据库”和“低碳新能源数据库”和“中国矿业大学学术视频点播平台”等特色数据库。
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煤炭信息研究院科技查新代理单位,CALIS成员馆之一和JALIS的苏北地区文献中心。
中国矿业大学多次成功举办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中国工程院冶金材料学部学术年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历年举办重要学术会议有:
1985年至2009年,六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2004年,混凝土与结构新进展国际会议(ICACS);
2007年,第八届国际“不连续变形分析及其在采矿和土木工程的应用”(ICADD-8)(北京校区);
2008年,第四届中国二次离子质谱学会议暨2008北京二次离子质谱学国际研讨会(北京校区);
2009年,亚洲城市环境学会第六届国际会议(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Asia 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
2009年,亚洲太平洋国际煤层气会议(2009 Asia Pacific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
2009年,第十届中国MBA发展论坛;
2010年,第二届中国能源科学家论坛;
2010年,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
2011年,第二届中国测绘科学技术论坛。
2015年,第七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