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

双一流、111计划大学
  • 院校介绍
  • 院校信息
  • 院校评论


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成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由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

学校于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以重庆大学地质系、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地质系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东北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交通大学部分干部教师组建,原名成都地质学院。学校组建后,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迁入。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同年获批确定为部属重点高校。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先后由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2000年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2010年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重新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2019年教育部与四川省签署共建协议。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3487亩;有20个教学学院,开设66个本科招生专业;学校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专业),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学校有教职员工2893人,全日制在校生38373人。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20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1个产业发展研究院,另有1所独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开设66个本科招生专业(类)。

院系专业
二级院系
专业设置
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地球化学
能源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质)、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工程力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生态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
地球物理学院
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空间科学与技术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
管理科学学院
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文法学院
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治学与行政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翻译
商学院
会计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投资学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牛津布鲁克斯学院)
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旅游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城乡规划、建筑学、园林、风景园林、会展经济与管理
数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应用物理学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信息工程、人工智能、通信工程、工业设计
宜宾校区(产业与技术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物流管理、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教职员工2893人,其中教授(级)465人、副教授(级)804人。截至2022年12月,获国家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208人次,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IEEE Fellow入选者1人、其他国家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5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获省部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518人次。刘宝珺院士担任学校名誉校长。以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两院院士35名。学校有4个院士工作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拥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审批权。


师资类别
师资概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宝珺(名誉校长)、王成善(双聘)、郭华东(双聘)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吉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黄润秋、王成善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许强、黄润秋、王成善、庹先国、刘耘、范宣梅
IEEE Fellow
黄琦
万人计划”入选者
黄润秋、刘清友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黄润秋、刘清友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黄润秋、许强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金景福、张倬元、倪师军、施泽进、伊向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黄润秋、刘宝珺、李勇、裴向军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黄润秋、许强、刘树根、李勇、李天斌、庹先国、李忠权、唐川、王成善、裴向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性研究群体项目
西部地区重大地质灾害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


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带头人
获批年份
级别
地质工程教学团队
黄润秋
2008年
国家级
石油地质系教学团队
张哨楠、刘树根、徐国盛
2007年
省级
地球物理学教学团队
王绪本
2008年
数学地质教学团队
郭科
地球化学教学团队
倪师军
2009年
岩土工程教学团队
许强
2010年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团队
谭书敏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进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有5个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进入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科学学科群)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1个)
二级学科(4个)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重点培育)
四川省一流学科
地球科学学科群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群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地质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数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四川省重点学科
应用化学
环境工程
固体地球物理学
岩土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地球化学
信号与信息处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第四纪地质学
核技术与应用
材料学
构造地质学
应用数学(重点培育)
--
学位授权点
类别
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核科学与技术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资源与环境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及交叉设置二级学科
岩石物理学、沉积学(含古地理学)、矿产资源化学、核资源与核勘查工程、环境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矿物材料学、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数学地质、资源与环境遥感、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6个)
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力学、网络空间安全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6个)
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翻译(英语笔译、英语口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风景园林、会计、工程管理、艺术(广播电视)、国际商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0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一流专业48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含独立招生方向)7个。学校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高校。拥有各类国家级一流课程11门,各类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92门。

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类别
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地质学、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球物理学、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质)、机械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广播电视学、环境工程、工商管理、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英语、市场营销、会计学、表演、信息工程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电子商务、法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石油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辐射防护与核安全、表演、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经济学、旅游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应用化学、工程力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空间安全、应用物理学、工业设计、电子信息工程
卓越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类别
名称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探)、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石油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工与制药、生物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核工程与核技术、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建筑学
法学
园林
四川省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新闻学
实验教学中心与项目
类别
名录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个)
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资源勘查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4个)
地质与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探槽工程布设及采样编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强辐射剂量计算与防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基于VR技术的剧场舞台表演空间认知与体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3个)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地质工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核资源勘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
峨眉山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
工业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建筑学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6个)
深层地下卤水吸附提锂3D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夯土建筑更新改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采矿权价值评估与决策虚拟仿真实验、露天矿山配矿过程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斜坡灾害土工离心模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基于VR技术的剧场舞台表演空间认知与体验虚拟仿真项目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
数学应用与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矿勘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天然气地质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8个)
资源环境地质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地质学类工科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核技术与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信息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名单不全)
首批高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遗产型旅游景区建设与管理》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试点专业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学、核工程与核技术、化工与制药、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英语、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会计学、建筑学、广播电视编导、园林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
环境与土木工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地球科学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地球科学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地球物理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牛津布鲁克斯学院)
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页岩气现代产业学院
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所属学院
年份
课程类别
C/C++程序设计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8年
国家级精品课程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2004年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2013年
国家级精品课程共享课
C/C++程序设计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3年
遗产型旅游景区建设与管理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2016年
旅游学概论
-
2020年
国家级一流课程
化学工程原理
-
2023年
纪录片创作
-
2023年
遥感概论
-
2023年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
-
2023年
融合新闻报道社会实践
-
2023年
创新创业教育
-
2023年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
2020年
崩滑灾害防治学习与体验虚拟仿真实验
-
2019年
探槽工程布设及编录采样虚拟仿真实验
-
2019年
强辐射场剂量计算与防护实验
-
2019年
基于VR技术的剧场舞台演艺空间认知与体验虚拟仿真项目
-
2019年
核辐射测量方法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2010年
省级精品课程
化学工程原理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2010年
采油工程
能源学院
2010年
岩石学
地球科学学院
2010年
地震勘探
信息工程学院
2009年
形势与政策
政治学院
2009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09年
复杂物质分析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2009年
电磁场与电磁波
信息工程学院
2008年
数字通信原理
2008年
线性代数
信息管理学院
2008年
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8年
矿床学
地球科学学院
2008年
基础日语
外国语学院
2007年
油层物理学
能源学院
2007年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2007年
信息管理基础
信息管理学院
2007年
财务管理
2007年
数据库程序设计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7年
旅游学概论
商学院
2007年
铀矿地质
地球科学学院
2007年
渗流力学
能源学院
2006年
工程与环境物探
信息工程学院
2006年
大学英语
外国语学院
2006年
现代化学基础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2006年
理工数学实验
信息管理学院
2005年
矿产勘查地质学
地球科学学院
2005年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2005年
现代工程制图
2005年
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
2004年
高等数学
信息管理学院
2004年
大学计算机基础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4年
普通地质学
地球科学学院
2004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能源学院
2004年
环境分析化学
-
2015年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单片微机原理与应用
-
2015年
油层物理学
-
2015年
大学计算机基础
-
2015年
矿产勘查地质学
-
2014年
数字通信原理
-
2014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2014年
化学工程原理
-
2014年
复杂物质分析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2013年
现代工程制图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2013年
形势与政策
政治学院
2013年
电磁场与电磁波
信息工程学院
2013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能源学院
2013年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2013年
C/C++程序设计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2年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2012年
旅游学概论
商学院
2012年
遥感原理与应用
-
2019年
省级应用型示范课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2019年
数字通信原理
-
2019年
机械设计基础
-
2019年
软件工程
-
2019年
高级web应用开发
-
2019年
高光谱遥感
-
2020年
移动应用开发
-
2020年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2020年

学生获奖

截至2018年3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3次获得中宣部、团中央表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科技进步奖(交叉创新奖)2项,获省一等奖22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36项;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全国银奖1项、铜奖5项,省一等奖13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55项;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赛Meritorious Winner奖32人次、Honorable Mention奖159人次、Successful Participant奖139人次,全国一等奖67人次、二等奖117人次,省级一等奖207人次、二等奖326人次、三等奖391人次;在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中获得全国奖励119项(次),省级奖励157项(次);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中获得奖励559项(次)。

学术研究

研究平台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和四川省的科技平台34个。学校参与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成功获批碳汇与地质固碳研究部。学校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12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16个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

科研基地(部分)
平台类别
数量
平台目录
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1
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参与)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1
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共建)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3
构造成矿成藏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深时地理环境重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
2
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参与)
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1
滑坡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1
地质灾害防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3
自然资源部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自然资源部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控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
自然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2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四川攀枝花野外基地
地震震中区地质灾害——四川汶川野外基地
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1
资源与环境创新基地
天府实验室
1
天府永兴实验室(碳汇及固碳研究部)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5
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页岩气评价与开采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参与)
四川省攀西碲铋选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青海省重点实验室
1
硫酸盐型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青海省重点实验室(共建)
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
5
四川省地质环境脆弱区生态修复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四川省地热能勘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四川省数控装备超精密驱动与传动工程研究中心
四川省油气钻完井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四川省新制式轨道齿轮传动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参与)
四川省工程实验室
1
四川省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实验室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四川省工业互联网智能监测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省土壤地下水环境修复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省地理国情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3
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攀西战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盆地及周缘优质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协同科创平台
2
玄武岩纤维协同科创平台(牵头)
钒钛材料协同科创平台(参与)
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
油气地质成都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创新联合体
2
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中核集团
油气地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重点实验室
1
四川省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与资源安全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文化旅游厅重点实验室
1
戏曲文化传播与文旅产品研发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1
矿产资源化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
四川矿产资源研究中心
国家公园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与新经济研究中心
西部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青藏高原及其东缘人文地理研究中心
四川灾害经济研究中心
四川省儿童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长江上游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政策研究中心
巴蜀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
1
成都理工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1
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研究中心
合作共建科研基地
12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研究中心
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
辐射监测与应急联合实验室
工业机器视觉联合实验室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网络国际传播基地
四川盆地沉积与岩性古地理研究中心
非常规油气藏地球物理联合研究所
AAPG成都研究中心
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
海洋科学研究院
智能探测技术研究院
行星科学与超算联合实验室
西藏研究院
校内科技基地
7
地热资源研究中心
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研究院
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
行星科学研究中心
地学大数据与智能应用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区块链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地调计划、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等一大批重要项目。学校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等奖项共计1040项(次),其中国家级奖项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

科研成果概览(部分)
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年份
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11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4
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及灾害防治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
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悉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9
中国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沉积分异与大规模油气聚集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9
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9
“科学家带你去探险“系列丛书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
山区高速公路运营保障关键技术及装备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
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
西南地区水电工程复杂高陡边坡稳定控制技术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2010
济阳坳陷非常规油藏组合缝网压裂新技术与规模应用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2
巨型滑坡演化机制与防治技术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2
深埋隧道勘察技术研究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9
西南地区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支护设计技术研究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8
强震地质灾害链生演化机制与风险预测
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1
四川盆地一体化高效开页岩气地质工程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四川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22
超长深埋高风险公路隧道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22
先进核探测信号处理关键理论、技术与应用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21
基于OUV的九寨沟震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修复关键技术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21
动力电池用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镍基三元正极材料制备技术与关键装备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21
深水钻井“升沉补偿装置-管柱-井控”系统安全控制技术研发与应用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9
汶川地震灾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9
西部山区大型工程危岩体灾变过程及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6
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与地质灾害防治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6
粘度时变性灌浆材料扩散与固结研究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3
核辐射环境安全综合监测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3
四川盆地下组合天然气的成藏过程和机理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3
大型滑坡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2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1
长大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发生机理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1
复杂渗流岩体多尺度时效损伤评价关键技术与应用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9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6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5
铜黄高速公路汤口至屯溪段高边坡稳定性及支护设计优化系统研究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8
深埋隧道勘察技术研究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9
汶川地震公路震害评估、机理分析及设防标准评价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1
油气钻井高效钻头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0
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稳定及变形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2
全球巨型成矿带覆盖区高(多)光谱遥感示矿信息提取技术及应用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7
黄骅坳陷新近系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7
贝尔凹陷原型盆地恢复技术研究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7
青海省都兰县五龙沟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大比例尺成矿预测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7
陆相断陷盆地缓坡带沉积体系与成藏动力学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6
大深度多功能电磁探测技术与系统集成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5
龙门山活动构造与汶川地震地表过程研究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5
三峡库区塌岸预测与防治专题研究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8
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的系统研究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9
面向医疗大数据的多尺度监控理论及应用
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22
工业园区跨介质协同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2
龙门山冲断带超深层碳酸盐岩勘探理论技术与双鱼石大气田发现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2
低丰度煤系气藏多气合采有利区优选与工业化开发关键技术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1
贡嘎山海螺沟旅游自然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利用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9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基岩体质量及建基面工程地质研究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8
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重大地质工程关键技术系统研究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8
昔格达地层公路修建技术研究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8
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开挖边坡稳定性的地质工程系统研究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0
高地应力条件下隧道大变形的机制、预测及防治研究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0
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动态设计及施工控制技术系统研究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1
四川九寨黄龙机场
第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2008
铜陵至黄山高速公路
第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2011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296万册,拥有数字资源数据库96个、电子图书263万册、电子期刊137万册。图书馆实行“藏、借、阅、咨一体化”的开放服务模式,实现了印刷型文献与数字化信息的和谐统一,馆内建有国土资源西南地区科技查新站和四川省高等学校文献传递服务中心。

展示馆所

学校拥有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丰富,其中拥有国家级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大竹重庆鱼”、“隆昌铁陨石”等古生物、岩石、矿物、矿产、宝玉石和观赏石等6万余件标本。博物馆获得包括区、市、省、国家所有级别的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现与成都市在校区内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是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高校博物馆之一。该馆建筑总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是西南地区建筑体量最大的自然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丰富,拥有矿物、岩石、矿产、宝玉石、古生物,以及现生动植物等标本6万余件,其中不乏世界级、国宝级的精品、珍品,在数量和种类上均居中国各大学博物馆之首。

学术期刊

学校主办学术期刊6种,其中有CSCD核心期刊2种、中文核心期刊2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理工大学主办的、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前身是1993年创刊的《四川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四川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与《理工高教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内刊)合刊,并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期为季刊。2011年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刊期正式转为双月刊。该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获四川省优秀学报(二等奖)。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1960年,原名《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60~1993年)、《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002年)。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1992)、第三版(2000) 、第四版(2004) 和第五版(2008);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此外,该刊还是“四川省自然科学学术类质量一级期刊”;先后15次在国家部委和四川省组织的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奖,其中在教育部(包括原国家教委) 组织的科技期刊评比中获一等奖3次(1989年,1999年,2004年)、二等奖2次(1995年,2008年)、优秀科技期刊奖1次(2006年) 、精品科技期刊奖1次(2008年)。根据教育部“教技[1999]1号”文件,该刊于1999年7月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

矿物岩石》创刊于1980年,属四川省科协主管,由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与成都理工大学主办。主要就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沉积学以及相关学科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地球及空间科学中有关物质成分的学术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服务。先后三次(1996年、2000年、2004年)被遴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EI光盘版全部收录。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创刊于1979年。主要刊登中国国内外地球探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及其应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被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及美国《地质光盘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十多家中国国内外知名文摘收录,还成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等知名检索机构的来源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原《地质科技管理》、《地质系统管理研究》)创刊于1984年,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成都理工大学主办,是一份刊载土地、矿产、水、海洋等自然资源科技和管理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 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EPS收录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创刊于1990年9月,为自然科学学术性期刊。主要刊登由地球内部动力和外动力以及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方面的治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该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院万方(数据)集体公司《科技期刊群》。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3月,学校与资源、能源、环境、建筑、军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国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项目等多个国家公派项目实施单位,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18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获批实施英国牛顿基金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英合作项目等国际项目。学校举办四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学院。

近年来大批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访问、讲授课程,参与科研,极大的提高了学校教学科研国际化水平。学校邀请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大批世界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国际合作科技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学校聘请外籍专家定期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近5年共聘请400余人次长期外国专家在校任教,规模在四川省仅次于四川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开始与英国数所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是全国较早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3年,成都理工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签署教育合作备忘录。两校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环境地学等5个本科专业开展“2+2”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先在国内学习两年本科课程,然后到爱丁堡大学继续深造、完成剩余两年的本科课程后,可同时获得成都理工大学的毕业证书、学位与爱丁堡大学的学位。


创办时间
1956年
所属地区
四川省
学校类别
理工类
学校属性
公办大学
学校层次
二本/艺术类二本
提档线
300-400分
院校代码
10616
优势专业
地质学/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球物理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广播电视学等
学校特色
双一流
学校官网
http://www.cdut.edu.cn
学校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二仙桥东三路1号
推荐画室
我要出现在这里
首页
客服
机构入驻
在线咨询
成都理工大学历年高考信息汇总
资讯
章程
计划
原则
成绩
合格线
录取线
考点
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