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

双一流、211工程、教育部直属高校、111计划大学
  • 院校介绍
  • 院校信息
  • 院校评论


长安大学(Chang’an University),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双万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2000年,长安大学由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有南北两校区,建有太白山、梁山、渭水三个教学实习基地,校园面积3745亩;设有25个学院(系、中心),开设86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全日制本科生2.5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万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7月,学校设有25个学院(系、中心),开设86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学7大门类。

长安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
本科专业
科类
学制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理工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工程班)
理工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理工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
车辆工程
理工
物流工程
理工
汽车服务工程
理工
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理工
机械工程
理工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含卓越工程师)
理工
机械电子工程
理工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
理工
工商管理
理工
市场营销
理工
会计学
理工
工程管理
理工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理工
经济统计学
理工
国际经济与贸易
理工
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
自动化(含卓越工程师)
理工
机器人工程
理工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理工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理工
通信工程
理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卓越工程师)
理工
软件工程
理工
物联网工程
理工
人工智能
理工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地质工程(含卓越工程师)
理工
勘查技术与工程
理工
地球物理学
理工
测绘工程
理工
地理信息科学
理工
遥感科学与技术
理工
安全工程
理工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地质学
理工
资源勘查工程
理工
矿物加工工程
理工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理工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理工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含卓越工程师)
理工
工程造价
理工
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理工
环境工程
理工
环境科学
理工
水利水电工程
理工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理工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含卓越工程师)
理工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学
文理
城乡规划
文理
风景园林
文理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理工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理工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理工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理工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理工
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
交通工程
理工
交通工程(国际工程班)
理工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理工
交通运输(含卓越工程师)
理工
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
理工
土地整治工程
理工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文史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行政管理
文史
公共事业管理
文史
法学
文史
艺术
艺术
文史
文史
文史
长安大学理学院
工程力学
理工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工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工
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
文史
日语
文史
长安大学体育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体育
长安大学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
交通运输(中外合作办学)
理工
车辆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理工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理工
长安大学未来交通学院
工科试验班
理工
长安大学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理工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理工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理工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7月,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加坡工程院院士4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1400余人,博士生导师392人、硕士生导师1151人。拥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各类杰出人才逾百人。

类别
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
彭建兵、杨元喜、崔鹏、陈晓非
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
汤中立、李佩成、周绪红、毛景文、吾守尔·斯拉木、赵春江、王浩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FWA Tien Fang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高志亮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李佩成
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
沙爱民、彭建兵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
汤中立、彭建兵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张登良、陈荫三、戴经梁、边耀璋等
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沙爱民等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赵祥模等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王文科等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孙朝云等
国家级教学团队
车辆工程教学团队(马建)、公路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沙爱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刘建朝)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机械工程教师团队(马建)、公路工程教师团队(申爱琴)、公路隧道工程教师团队(陈建勋)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7月,学校现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化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类别
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交通运输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地质学、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交通运输工程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地质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名称
学科名称
学科名称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
交通新能源与节能工程
地球化学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地质工程
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
构造地质学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环境工程
第四纪地质学
地学信息系统
工程机械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地质灾害科学与工程
建筑安全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油气田地质与开发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资源与环境遥感
水工结构工程
车辆工程
环境地质
水利水电工程
岩土工程
资源与深部地球物理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结构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摄影测量与遥感
市政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环境科学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机械工程材料
桥梁与隧道工程
物流工程与管理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
计算结构力学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交通工程
环境与社会发展
土地工程学
-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名称
学科名称
学科名称
环境科学与工程
地质学
网络空间安全
工商管理
机械工程
水利工程
哲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公共管理
数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统计学
地球物理学
土木工程
城乡规划学
力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
风景园林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软件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应用经济学
法学
外国语言文学
地理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电气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
省部级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
学科名称
学科名称
交通运输工程
车辆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岩土工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化学
结构工程
地质工程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市政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构造地质学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第四纪地质学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桥梁与隧道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环境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50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土木与交通学科、水资源学科分别位列U.S.News全球大学第20名和第10名。

截至2021年1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5个(含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类别
名称
国家级特色专业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车辆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学、物流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运输、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工程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建筑学、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环境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专业
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资源勘查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路基路面工程》、《GPS原理与应用》、《道路建筑材料》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Delphi计算机高级编程技术》、《交通规划》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汽车心脏的诊断》、《认识我们的地球》、《认识我们的地球——深入地球内部》、《水与人类》、《新能源、汽车与PM2.5》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道路建筑材料》、《路基路面工程》
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道路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长安大学—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长安大学—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长安大学—陕西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学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80余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获奖名称
时间
负责人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结构系列课程教学方案构建与实践
2005
王毅红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面向21世纪公路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2005
魏朗
西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型资助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
2005
白华
合并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09
雷达
隧道施工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施
2009
陈建勋
面向交通行业,创新教学体系与资源配置模式,培养信息类卓越人才
2014
汪贵平
面向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的公路交通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8
沙爱民
基于提高解决复杂地质问题能力的地质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18
范文
创新驱动,构建知行合一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2018
韩玲
服务一带一路、双元培养、文化融入,来华留学交通人才高质量培养改革与实践
2022
沙爱民
公路隧道工程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2022
陈建勋
面向智能汽车产业链,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团队大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22
赵祥模
重大项目与重大工程双驱联动的地学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2
彭建兵
结构设计竞赛20年促进大学生创意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
2022
吴涛(参与)
省级教学成果奖
获奖名称
时间
负责人
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07年
雷达
整合实验资源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2007年
王文科
基于素质教育的军事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2007年
白华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2007年
李民权
创新实验室建设模式及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实践
2007年
申福林
信息类专业教学与科研结合型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07年
贺昱曜
隧道施工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09年
陈建勋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系统探索及实践
2009年
杜向民
物流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09年
马建
工业设计特色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09年
张伟社
地学专业群测绘教学改革及多元范式教学创新与实践
2009年
杨志强
适应我国公路建设大发展的路桥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09年
沙爱民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
2011年
王文科
新生教育工程的构建与实践
2011年
白华
工程机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
冯忠绪
突出行业特色,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2011年
巨永锋
建筑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综合实验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1年
王娜
院系网络化教学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2011年
孙朝云
《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1年
王晓谋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工程训练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1年
惠记庄
自动化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13年
汪贵平
西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创新
2013年
白华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设一流实践教育基地,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2013年
惠记庄
交通基础建设类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模式与实践
2013年
陈红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法及技术支持系统研究与实践
2013年
马建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2013年
翟越
重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中国制造2025创新型卓越工程师
2015年
韩玲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面向道路运输行业创新型人才
2015年
马建
由技入道—工科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
2015年
张骞文
国情与国际结合的复杂交通系统规划教学与实践
2015年
王元庆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BPCC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与成效
2015年
钱会
地球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5年
李庆春
基于学科竞赛的土木类创新人才“实践-引导—反馈”培养机制的构建
2015年
王步
面向行业与国家战略需求的交通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7年
沙爱民
基于提高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能力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17年
范文
基于行业特色和团队创新创建四层次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复合人才培养路径
2017年
杨兴科
交通土木类“三维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17年
谢永利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四维四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7年
张骞文
新形势下水资源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2017年
钱会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交叉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7年
叶敏
基于BIM的工程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系统框架与实践
2017年
张静晓
基于“四合”理念的公共数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2017年
马江洪
面向智能汽车产业链,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团队大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
赵祥模
服务国家、双元培养、文化融入,公路交通类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2019年
沙爱民
从传统的“保障型”到新时代的“成才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9年
张骞文
厚植强国情怀、提升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公路交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19年
汪海年
多措并举,强本固基——提升力学课程群教学质量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2019年
尹冠生
面向智能时代-应用互联网与智能技术创新与改革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2019年
仝秋红
需求引导,质量引领,行业特色型高校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2019年
闫茂德
以地下水为特色的水资源类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19年
钱会
面向智能建造的“三维五级”工程管理一流专业建设与实践
2019年
杜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三维-三位-三环”实践教育模式
2019年
彪晓红
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并重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9年
王万银
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创建交通材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9年
陈华鑫
立足产教融合,典型案例驱动—交通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9年
孙朝云
面向汽车产业新变革,车辆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工科建设与实践
2021年
马建
重大项目与重大工程双驱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1年
彭建兵
“领跑型”公路隧道工程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2021年
陈建勋
教育共同体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四维一体”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年
黎开谊
“4C”驱动的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与实践
2021年
闫茂德
“一贯通两促进三融合”机械类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1年
胡永彪
一核两融三协同: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1年
王振军
“一引领、一核心、三体系”的土木工程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1年
吴涛
文化认同、课程筑基、能力导向,公路交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1年
张久鹏
数字驱动、产学研创——建筑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
2021年
余侃华
交通特色高校经管类人才“三融三通”培养路径改革与实践
2021年
孙启鹏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91个,联合共建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

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
级别
科研平台
全国重点实验室
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筹)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公路与桥梁高效养护及安全耐久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洋油气勘探重磁数据分析分中心)
公路隧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共建)
教育部
重点科研平台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特殊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车联网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
西部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高速公路筑养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公路大型结构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道路交通减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旱区地球关键带多尺度多变量科学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黄土高原水循环与地质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交通运输部
重点科研平台
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汽车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旧桥检测与加固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生态安全屏障区交通网设施管控及循环修复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部认定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
特殊区域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寒冷地区隧道气象与结构力学状态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理事单位)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材料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制造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自动驾驶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交通运输自动化作业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交通运输卫星技术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中国民用航空局
重点实验室
民航机场智慧建造与维养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
重点科研平台
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生态地质与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
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
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
地裂缝与地面沉降—陕西西安野外基地
自然资源部新能源矿产与资源信息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重点科研平台
建设部给水排水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
重点科研平台
水利部旱区生态水文与水安全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
重点科研平台
西部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绿色智慧公路基础设施建造与运维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省公路桥梁与隧道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交通新能源开发、应用与汽车节能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高速公路施工机械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早期生命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道路交通智能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车联网与智能交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西部地区公路交通低影响发展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与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土木工程基础设施防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软科学研究基地
陕西省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数字化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黄河中游地球关键带水文生态陕西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
陕西省环境保护水土污染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电动汽车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低碳城市空间与交通协同规划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新能源材料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商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黄河流域中段矿区(煤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桥梁工程智能建造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黄河中游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秸杆综合利用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稀有金属材料涂层制品先进制造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广西重点实验室
广西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人文
社会科学重
点科研平台
国家安全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基地
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基地
交通强国科普教育基地
陕西省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绿色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长安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西部电影理论及创作研究-陕西省电影评论与理论研究基地
陕西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综合运输经济管理研究中心
公路基础设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长安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陕西文化发展与融合创新智库
综合运输发展研究中心
陕西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长安大学)
西安市
重点科研平台
西安市智慧高速公路信息融合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西安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重点实验室
西安市城镇低碳建设重点实验室
西安市综合交通大数据融合利用与协同管控重点实验室
西安市关键金属成矿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西安市现代交通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西安市国土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
西安市结构损伤数字化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西安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重点实验室
土地工程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前沿交通材料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西安绿色城乡与国土空间智慧营建技术创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西安高端工程机械与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基地
西安流域空间水文的监测、模拟与预警国际合作基地
西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西安“一带一路”重大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与管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科研成果

学校紧密围绕专业特色,构建“大方向、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六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近年来,共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国土资源调查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10000余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科技奖励22项、省部级奖励300余项。学校编辑出版8种学术期刊,其中3种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长安大学两项成果获奖,其中,谢永利教授团队主要完成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张勤教授团队参与完成的“InSAR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2年11月,长安大学李振洪教授团队等首次实现了地震加速滑坡的广域大范围探测,并揭示了滑坡对地震的长期反应特征。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年度科研经费突破9.6亿元,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课题37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23项。年度授权专利1300余项。先后攻克了特殊地区公路建设成套科学技术难题,研发了黄土滑坡及大型崩塌临灾预警系统,解决了地铁建设中的地裂缝风险防治问题。科研成果应用于被誉为“国之重器”的港珠澳大桥、全球空港新标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超级工程建设,支撑了世界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亚洲最长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等诸多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世纪工程建设。

国家级科技奖项一览
获奖名称
完成人
年度
获奖等级
冷弯薄壁型钢住宅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周绪红
2006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系列产品开发及其产业化
马建
2007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
汤中立
2007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沙漠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研究
折学森
2007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
马江洪
2007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
胡长顺
2008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结构理论、多指标控制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
沙爱民
2009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公路在用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成套技术
徐岳
2009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及运营管理关键技术
谢永利
2010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永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刘洪海
2010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鄂尔多斯盆地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
王文科
201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周绪红
201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隧道含水构造等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定量识别及其灾害防治关键技术
李貅
201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西安地裂缝成因与减灭关键技术
彭建兵
2012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环保型路面技术体系、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
沙爱民
201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盐渍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
高江平
201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长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
王春生
201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修建关键技术
冯忠居
201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汽车制动与ABS多工况整车智能检测技术及装备开发
马建
2014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吴涛
2015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谢永利
2018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InSAR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张勤
2018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
赵祥模
2020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底,长安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352.3万册;引进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SSCI、CSCD、SCI、SSCI、EI、ESI、InCites、JCR、CPCI、Science、Nature等数据库平台77个,子库139个。建立了以公路桥梁、工程机械、汽车工程、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和城乡建设等学科领域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和专家技术咨询保障体系。

学术期刊

长安大学编辑出版《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道路工程学报(英文)》8种学术期刊。

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已成为中国国内交通运输领域三大顶刊,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位。创办中国国内道路工程领域第一本英文期刊《Journal of Road Engineering》。主办的5种期刊入选公路运输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期刊。《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和《地球科学和环境学报》均具有显著的行业影响力。


期刊列表
期刊名称
主管部门
主办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长安大学、中国公路学会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教育部
长安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
教育部
长安大学
《道路工程学报(英文)》
教育部
长安大学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教育部
长安大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教育部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教育部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育部
长安大学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交通部
长安大学
《汽车驾驶员》
交通部
长安大学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7月,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中心(孔子学院)、特殊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级“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发起组建了“中俄交通高校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举办了中美、中俄、中法、中国南非公路工程标准系列对接国际论坛,推进交通国际标准协同计划。深度参与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的策划、组织、运行。与中国路桥、中交、中铁、中铁建等大型企业携手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伙伴计划。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长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自1956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院校之一,还是中国最早承担援外教育的高校之一。学校先后培养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古巴、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11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万余人。2017年,长安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2022年,高质量完成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再认证工作,并顺利通过专家组线上评审。

长安大学合作办学协议签署单位统计(2002年-2011年)
时间
单位
合作名称
2011.4.17
中交西安筑路机械公司
战略合作
2011.4.17
徐工集团
战略合作
2011.4.17
陕西建工集团
战略合作
2011.4.17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战略合作
2011.4.17
中交通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
2011.4.15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战略合作
2011.4.15
宝鸡市人民政府
战略合作
2011.4.12
陕西汽车集团
战略合作
2011.4.11
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
战略合作
2011.4.09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
战略合作
2011.4.08
西安浐灞生态区管理委员会
大学科技园
2011.1.21
陕西省测绘局
战略合作
2010.11.24
中国新兴保信集团总公司
战略合作
2010.11.16
中国公路咨询集团公司
战略合作
2009.11.27
陕西省地矿局
成人教育
2009.3.11
福建省地矿局
办学、科技
2007.1.07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
2007.3.24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全面合作
2007.3.24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全面合作
2007.10.24
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合作意向书
2007.11.16
甘肃建工集团
合作
2006.12.08
群光实业(武汉)有限公司
群光奖学金
2006.12.08
台湾蓝天集团
合作
2004.5.24
武警部队
联合培养国防生
2002.5.15
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政府
合作




所获荣誉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2023年1月,长安大学建设的科技园被认定为“陕西省大学科技园”。

2023年1月,被认定为“陕西省大学科技园”。


创办时间
1951年
所属地区
陕西省
学校类别
理工类
学校属性
公办大学
学校层次
一本/艺术类一本
提档线
300-400分
院校代码
10710
优势专业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物流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会计学等
学校特色
双一流/211/教育部
学校官网
http://www.chd.edu.cn
学校地址
碑林校区:西安市碑林区南二环路中段  渭水校区:西安市未央区朱宏路北段
推荐画室
我要出现在这里
首页
客服
机构入驻
在线咨询
长安大学历年高考信息汇总
资讯
章程
计划
原则
成绩
合格线
录取线
考点
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