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Industrial and Business Management,简称IBM)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工商管理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 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 了解该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学科门类:管理类
专业类别:工商管理类
中文名称:工商管理
外文名称:Industrial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专业代码:120201(K)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专业层次:本科
【引进】
工商管理起源于美国,由于当时市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营日趋复杂,迫切需要训练有素的经营管理人才,于是工商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宾夕法尼亚大学于1881年首创金融商业学院,设立了商业管理学科。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提出了工人激励政策、区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等理论,将原本偏向于经验式的管理工作方法转变成了一门有理论依据的管理科学。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全球经济危机促使管理学学者们开始关注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马斯洛需求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等大量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于此阶段产生,极大地推动了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1916年中华书局就出版了由穆湘玥先生翻译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20世纪初,随着现代大学的兴起,西方管理学家的经典理论陆续引入中国。以南开大学为例,1919年大学成立时就设立了商科,商学组设国内外贸易、银行财政、商业组织3个学门。1923年商科专修课程系列化,有目前21世纪工商管理专业的主流课程,如经济学原理、会计学、货币及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公司理财、商法、商业组织及管理和商业历史等,还有一些专题性课题,如托拉斯问题、广告学原则、劳工问题、交易所、中央银行制等,基本涵盖了商科的主要领域。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方面学习和引进原苏联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学知识,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探索出许多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模式,管理学科呈现出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导向型管理的基本特征。
1952年院系调整,高校的工商管理教育基本停止,但研究并没有完全停止。
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出现了孙冶方、顾准、卓炯等大胆探索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少数理论先驱,他们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中国的工商管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企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企业的发展,依赖于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迫切要求培养大量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开启了中国工商管理专业“完善提高”发展的新阶段。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工商管理(部分)(020118)、企业管理(020201)、国际企业管理(020202)、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020208)、工商管理(0020214W)、投资经济(部分)(020117)、管理工程(082201)、技术经济(082202)、邮政通信管理(0082211W)、林业经济管理(部分)(090602)合并为工商管理专业,专业代码为110201,属工商管理类,为管理学门类专业。
到2007年,中国有356所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是当时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中工商管理专业代码由110201K更改为110201。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22年)》中工商管理专业的代码由110201更改为110201K。
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本士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目标定位设计人才培养的类型、模式和特色。为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目标可以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可在四年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一般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不多于8年。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知识要求
1)基础性知识
学生须熟练掌握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2)专业性知识
学生须系统掌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创业学等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掌握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3)通识性知识
学生须选修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科学技术、语言文学、健康艺术、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忠于职守,乐于奉献。
能力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获取能力
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课堂、文献、网络、实习实践等渠道获取知识: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知识应用能力
能够应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
3)创新创业能力
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与探索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尝试理论或实践创新。
素质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
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的形势分析和判断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
2)专业素质
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发现组织管理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并能够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解决组织的管理问题。
3)文化素质
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具有时代精神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乐观地生活,充满责任感地工作。
4)身心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具备稳定、向上、坚强、恒久的情感力、意志力和人格魅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的分类及结构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通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训课程、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
本学科各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40~16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学分比例应不高于85%。
理论课程
核心课程
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战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创业学、公司治理、运营管理等课程。工商管理专业需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参照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与学分。
选修课程
同时,可以根据专业必修课程体系,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与学分修读要求,根据需要设置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修读。注重学生均衡知识结构的形成,合理设置通选课。专业选修课及通选课的比例应不低于 25%。
课程说明
该专业课程设置提倡高校间课程资源共享,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与便利条件。鼓励开发跨学科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课堂教学除了运用课堂讲授方式外,还应广泛采用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为主的其他教学方式,如研讨式教学、问题导向与解决式教学、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组织讨论和主持会议、口头报告与演讲、自查与互查作业等。鼓励教师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人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
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15%。
实训实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建立充分可用的实验室、实践教育基地、实训基地,开发实验和实训课程实验和实训课程应按照由基础到高级、由单项到综合、由感性认识到体验创新的方式进行。在实施方式上,应该做到既可以结合相应的课程教学来开设,也可以单独作为一项训练来实施,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灵活与方便。
实习:工商管理专业应切实组织学生实习。实习可分为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认知实习是指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参观实习,以获取各自专业领域的感性知识,巩固所学理论。专业实习是指组织高年级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了解各自领域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规则,运用专业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
社会实践:工商管理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公益活动和创业实践等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实践,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工商管理专业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性导向,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管理实验、创业模拟等多种形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创新意义。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工商管理专业相近考研方向主要有市场营销、公共管理、会计学等。
就业方向
毕业主要去向包括进入国内外大型企业、咨询公司、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公司、事业单位等从事与工商管理领域相关的数据分析、部门管理、管理决策与咨询等方面工作。